针对基于传感器的行为识别任务中识别场景单一且固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场景下基于传感器的行为识别迁移模型,由基于传感器的动态感知算法(dynamic perception algorithm,DPA)和自适应场景的行为识别迁移方法(adaptive scene human recog...针对基于传感器的行为识别任务中识别场景单一且固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场景下基于传感器的行为识别迁移模型,由基于传感器的动态感知算法(dynamic perception algorithm,DPA)和自适应场景的行为识别迁移方法(adaptive scene human recognition,AHR)两部分组成,解决在固定场景下对传感器的依赖性以及在场景转换时识别模型失效的问题。DPA提出两阶段迁移模式,将行为识别阶段和模型迁移阶段同步推进,保证模型在传感器异动发生后仍能持续拥有识别能力。进一步提出AHR场景迁移方法,实现模型在多场景下的行为识别能力。实验验证该模型具有更优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展开更多
针对已有大多数研究在设计激励机制时未考虑用户的隐私泄露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支持隐私保护的激励机制综合方案IMPP(Incentive Mechanism with Privacy-Preserving in mobile crowd sensing).首先,基于轻量级隐私保护思想,采用单向安全...针对已有大多数研究在设计激励机制时未考虑用户的隐私泄露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支持隐私保护的激励机制综合方案IMPP(Incentive Mechanism with Privacy-Preserving in mobile crowd sensing).首先,基于轻量级隐私保护思想,采用单向安全哈希函数生成256位哈希值作为参与者的匿名身份标识,以此来保护参与者的身份隐私;其次,依据参与者的数据效用值、期望回报及感知任务预算实现面向数据质量的补偿激励,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胜出者;接着,借助分布式压缩感知理论,对胜出者的原始感知数据压缩处理,得到剔除冗余的观测值,并在观测值中添加哈希函数值等噪扰数据后传送于服务器端聚合,以增强感知数据的隐私性保护,之后对隐私数据集进行完整性校验并重构;最后,利用真实数据集,通过仿真实验对IMPP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IMPP机制在隐私保护水平、数据完整性、数据精确性、时间效率、评估准确率、重构匹配度及激励效果等方面是高效的.展开更多
针对可还原数据扰动(retrievable general additive data perturbation,RGADP)算法在保护数据库隐私时会影响数据挖掘结果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贝叶斯原理在扰动数据上进行分类的方法。该方法分析RGADP算法过程,利用贝叶斯原理,根据扰动...针对可还原数据扰动(retrievable general additive data perturbation,RGADP)算法在保护数据库隐私时会影响数据挖掘结果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贝叶斯原理在扰动数据上进行分类的方法。该方法分析RGADP算法过程,利用贝叶斯原理,根据扰动数据推算原始数据的概率分布,用估算的概率分布重构数据,并对重构数据进行分类以提高分类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估算出的概率分布与原始数据概率分布接近,且重构数据的分类正确率相比扰动数据而言平均可提高4%以上,其更接近原始数据的分类正确率,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扰动算法对数据分类的影响;该方法的运行时间与数据量和数据分组数成正比,重构10 000条数据的运行时间在200ms以内,因此该方法也具有较高的效率。展开更多
文摘针对基于传感器的行为识别任务中识别场景单一且固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场景下基于传感器的行为识别迁移模型,由基于传感器的动态感知算法(dynamic perception algorithm,DPA)和自适应场景的行为识别迁移方法(adaptive scene human recognition,AHR)两部分组成,解决在固定场景下对传感器的依赖性以及在场景转换时识别模型失效的问题。DPA提出两阶段迁移模式,将行为识别阶段和模型迁移阶段同步推进,保证模型在传感器异动发生后仍能持续拥有识别能力。进一步提出AHR场景迁移方法,实现模型在多场景下的行为识别能力。实验验证该模型具有更优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文摘针对已有大多数研究在设计激励机制时未考虑用户的隐私泄露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支持隐私保护的激励机制综合方案IMPP(Incentive Mechanism with Privacy-Preserving in mobile crowd sensing).首先,基于轻量级隐私保护思想,采用单向安全哈希函数生成256位哈希值作为参与者的匿名身份标识,以此来保护参与者的身份隐私;其次,依据参与者的数据效用值、期望回报及感知任务预算实现面向数据质量的补偿激励,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胜出者;接着,借助分布式压缩感知理论,对胜出者的原始感知数据压缩处理,得到剔除冗余的观测值,并在观测值中添加哈希函数值等噪扰数据后传送于服务器端聚合,以增强感知数据的隐私性保护,之后对隐私数据集进行完整性校验并重构;最后,利用真实数据集,通过仿真实验对IMPP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IMPP机制在隐私保护水平、数据完整性、数据精确性、时间效率、评估准确率、重构匹配度及激励效果等方面是高效的.
文摘针对可还原数据扰动(retrievable general additive data perturbation,RGADP)算法在保护数据库隐私时会影响数据挖掘结果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贝叶斯原理在扰动数据上进行分类的方法。该方法分析RGADP算法过程,利用贝叶斯原理,根据扰动数据推算原始数据的概率分布,用估算的概率分布重构数据,并对重构数据进行分类以提高分类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估算出的概率分布与原始数据概率分布接近,且重构数据的分类正确率相比扰动数据而言平均可提高4%以上,其更接近原始数据的分类正确率,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扰动算法对数据分类的影响;该方法的运行时间与数据量和数据分组数成正比,重构10 000条数据的运行时间在200ms以内,因此该方法也具有较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