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目的:探讨肌少症对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TLVCF)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PVA治疗的270例OTL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09例,女性161例;骨折椎体:T1037例,T1152例,T1268例,L172例,L241例。依据欧洲老年人肌少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的诊断标准,以男性优势手握力<28.0kg且L3水平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45.4cm2/m2、女性优势手握力<18.0kg且L3水平SMI<34.4cm2/m2作为诊断阈值,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52例)和非肌少症组(218例)。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分数、骨折节段、握力和骨骼肌指数)、手术资料(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中透视次数)和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伤椎再骨折、邻椎再骨折和远端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d、1个月、6个月、1年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两组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方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前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少症组患者年龄较非肌少症组大(80.3±7.9岁vs 75.7±6.8岁,P<0.05),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非肌少症组小(24.4±2.2kg/m2 vs 26.2±2.4kg/m2,P<0.05);两组术后1d、1个月、6个月、1年时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肌少症组患者术后1d、1个月、6个月、1年的VAS评分及ODI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非肌少症组(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9.65%vs 7.34%,P>0.05),肌少症组患者术后1年内伤椎、邻椎和远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显著性高于非肌少症组(9.62%vs 2.75%、13.46%vs 5.05%、11.54%vs 4.13%及33.61%vs 11.93%,P<0.05)。结论:肌少症OTLVCF患者行PVA的临床疗效较非肌少症患者差,1年内椎体再骨折发生率较高。
文摘目的:比较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cute symptomatic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ASOTLF)分型Ⅳ型短节段和长节段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参照ASOTLF分型符合Ⅳ型的为35例。将其按照固定节段的长短进行分组,A组为短节段组(以伤椎为中心,固定节段包含伤椎及上下各1个正常椎节);B组为长节段固定组(以伤椎为中心,固定节段包含伤椎及上下各2个正常椎节);手术方式为:A组患者伤椎进行骨水泥强化并进行螺钉固定,伤椎上下椎体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并进行钉道强化;B组患者伤椎进行骨水泥强化及螺钉固定,同时进行伤椎上下各两组椎弓根螺钉固定并进行钉道强化;两组手术都进行后方固定节段范围内小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其中A组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72.1±3.5岁,腰椎骨密度T值-3.2±0.2,随访时间12.0±3.3个月;B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72.4±3.5岁,腰椎骨密度T值-3.1±0.4,随访时间15.3±2.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邻椎骨折率,以及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后凸角变化,记录并发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T值、疼痛VAS评分、ODI、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63.7±10.6min vs 93.5±12.1min)及术中出血量(205.3±28.4ml vs 326.0±37.9ml)A组少于B组,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后凸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4/18 vs 3/17)及其他椎体骨折发生(2/18 vs 1/17)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Ⅳ型选择后路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都能达到较满意的伤椎复位、临床疗效和畸形矫正,短节段固定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上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