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骨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影像学表现(附20例报告)
1
作者 李亚宁 姜永宏 +1 位作者 张玉婷 刘正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长骨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影像表现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发生在长骨的多形性肉瘤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X线、CT及MRI的影像特点。结果20例中发生于长骨干骺端15例(其... 目的探讨长骨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影像表现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发生在长骨的多形性肉瘤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X线、CT及MRI的影像特点。结果20例中发生于长骨干骺端15例(其中股骨颈5例,其他干骺端10例),发生于骨干5例。5例股骨颈者均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1例其内可见高密度影。5例骨干者表现为虫蚀状骨质破坏,沿骨纵轴生长,纵径远大于横径(5例纵径均大于横径)。发生于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干骺端的表现为大片状骨质破坏,或骨质破坏区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2例可见骨膜三角。磁共振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表现为以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磁共振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磁共振T2压脂序列(fat suppreion-T2WI,FS-T2WI)病灶边缘多可见高信号,11例核磁检查中7例病灶边缘见高信号。20例中9例可见较大软组织肿块,范围明显超过骨质破坏区。结论发生在不同部位多形性肉瘤的X线、CT、MRI表现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股骨颈者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骨质破坏;骨干者多表现为沿骨纵轴生长的虫蚀状骨质破坏;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干骺端为大片状骨质破坏,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磁共振T1WI表现为以等信号为主;T2WI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FS-T2WI病灶边缘高信号有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未分化多形性肉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影像学诊断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女性腰椎骨密度与体脂分布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正华 张玉婷 +2 位作者 常荣 朱名 姜永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90-1292,共3页
目的研究女性骨密度峰值阶段腰椎骨密度与体脂分布的相关性,探讨青年女性瘦身与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一组25~35岁的女性志愿者,采集每位志愿者的一般信息(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目的研究女性骨密度峰值阶段腰椎骨密度与体脂分布的相关性,探讨青年女性瘦身与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一组25~35岁的女性志愿者,采集每位志愿者的一般信息(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依据BMI将其分为两组,瘦型(BMI<21.4)和胖型(BMI≥21.4)。利用Midways pro定量CT(QCT)分析系统,测量脐水平腹内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腹壁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腰椎2~4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计算腹脂比(VF/SF)及腰椎平均BMD(vBMD)。两组间体脂参数、vBMD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vBMD与体脂参数的相关性采用 Pearson 相关性检验。结果纳入共计95名志愿者,其中瘦型43名,胖型52名。两组间VFA、SF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值分别为0.01、0.003;两组间腰臀比、VF/SF、vBMD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青年女性腰椎vBMD与VF/SF呈显著性相关( r =0.381, P =0.034)。结论女性腰椎峰值骨密度与BMI、腰围、臀围、VFA、SFA不具有相关性,与腹脂比(VF/SF)显著相关。青年女性科学瘦身不会降低机体骨密度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女性 瘦身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术前评估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正华 姜永宏 +2 位作者 屈巍 黄大耿 强永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目的评估MSCTA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前检查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其中16例术前仅接受常规CT及MR检查(常规组),14例于常规CT及MR检查外接受枕颈部MSCTA检查(CTA组)。对CTA组扫描数据... 目的评估MSCTA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前检查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其中16例术前仅接受常规CT及MR检查(常规组),14例于常规CT及MR检查外接受枕颈部MSCTA检查(CTA组)。对CTA组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评估骨骼畸形、椎动脉V3段走行、变异及静脉丛的异常分布情况,拟定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CTA组骨骼畸形、椎动脉V3段变异呈明显个体化特点,平均手术时间(182.86±27.37)min,术中出血量(165.71±42.19)ml,无明显并发症,随访治疗效果满意。常规组平均手术时间(205.31±29.86)min,术中出血量(246.25±155.22)ml,1例患者术中左侧椎动脉损伤,术后出现小脑梗死,积极处理后随访好转。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8,P=0.071),CT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t=2.136,P=0.042)。结论 MSCTA是一种研究颅颈交界区骨骼血管解剖及变异的可靠方法,术前有必要行头颈部MSCTA检查,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 畸形 椎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大腿上部软组织三维CT定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本寅 丁宁宁 +3 位作者 姜永宏 张玉婷 左秀娟 杨健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78-1282,共5页
目的:探讨大腿上端软组织三维CT参数在评估老年女性低能量髋部骨折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因跌倒行髋部CT检查的老年女性的临床及CT资料。按照有无髋部骨折分为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上人工测... 目的:探讨大腿上端软组织三维CT参数在评估老年女性低能量髋部骨折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因跌倒行髋部CT检查的老年女性的临床及CT资料。按照有无髋部骨折分为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上人工测量骨折健侧及未骨折组右侧大腿上部肌肉体积(VMT)、肌间脂肪体积(VIMAT)、皮下脂肪体积(VSAT)以及T_(20)(小转子上方20 mm处)股骨颈长径皮质比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上述CT参数的差异。结果:30例低能量髋部骨折患者与34例未骨折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及BMI无统计学差异。骨折组T_(20)长径皮质比率及大腿上部肌肉体积均明显小于未骨折组(11.59%±1.42 vs 14.31%±2.55,P<0.001;299.80±42.32 mm^(3) vs 323.79±39.82mm^(3),P=0.023)。结论:除股骨颈骨皮质厚度,CT测量的大腿上部肌肉体积可作为评估老年女性低能量髋部骨折的风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大腿肌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