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硼抗磨不锈钢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蒋志强 左太国 符寒光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102,共4页
在普通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超过1.0%(质量分数)的硼,铸态下获得了奥氏体基体上分布着高硬度硼化物的复合组织。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和维氏硬度测量等手段,研究了硼化物的组成以及合金元素在硼化... 在普通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超过1.0%(质量分数)的硼,铸态下获得了奥氏体基体上分布着高硬度硼化物的复合组织。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和维氏硬度测量等手段,研究了硼化物的组成以及合金元素在硼化物和金属基体中的分布情况,并研究了高硼抗磨不锈钢高温固溶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硼化物的主要组成是Fe、Cr、B,另外还含有少量的Ni、Mn、C,Si基本不溶于硼化物中,硼化物硬度超过HV1500。经高温固溶处理后,硼化物不分解,但出现局部溶解现象,使奥氏体中B的固溶度增加,促使高硼抗磨不锈钢硬度提高8.54%。高硼抗磨不锈钢用于制造锌液输送管道,使用寿命比普通不锈钢提高1.5-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硼抗磨不锈钢 硼化物 奥氏体 腐蚀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酸钠缓蚀液润滑下氮化硅-灰铸铁磨损表面膜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新建 高义民 +1 位作者 方亮 苏俊义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1-364,共4页
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发现氮化硅与灰铸铁配副在硅酸钠缓蚀液润滑下,氮化硅磨损表面由于发生摩擦化学反应而变得超光滑;灰铸铁磨损表面则经历局部表面膜的反复形成与剥落过程,最终形成一层含硅胶、硅酸盐和石墨的表面膜.表面膜的形成... 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发现氮化硅与灰铸铁配副在硅酸钠缓蚀液润滑下,氮化硅磨损表面由于发生摩擦化学反应而变得超光滑;灰铸铁磨损表面则经历局部表面膜的反复形成与剥落过程,最终形成一层含硅胶、硅酸盐和石墨的表面膜.表面膜的形成使灰铸铁磨损表面光滑化.超光滑的氮化硅表面与光滑的灰铸铁表面在润滑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钠 氮化硅 灰口铁 表面膜 摩擦磨损 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3SiC2含量对热处理态(Ti5Si3+TiC)/TC4复合材料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芝萍 高义民 +1 位作者 黄孝余 赵四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6-204,共9页
针对钛基复合材料中增强相易团聚的问题,采用固溶加时效的热处理工艺对其组织进行优化,研究了Ti3SiC2含量对材料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仪观测了不同Ti3SiC2含量的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形貌,并探究热处... 针对钛基复合材料中增强相易团聚的问题,采用固溶加时效的热处理工艺对其组织进行优化,研究了Ti3SiC2含量对材料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仪观测了不同Ti3SiC2含量的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形貌,并探究热处理过程中基体组织的细化机制与增强相的析出规律,进而分析了室温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i3SiC2含量的增加,固溶处理后的原始晶粒尺寸大幅度减小,时效处理后的片状α相和团簇组织的平均尺寸也呈递减趋势;Ti5Si3颗粒在β相内、α/β相界处和α相内均有析出,其含量随Ti3SiC2质量分数增加而递增;(Ti5Si3+TiC)/TC4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压强度均明显高于相同热处理条件下的基体TC4合金,当Ti3SiC2的质量分数为8%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达到1 930 MPa和2 500 MPa,综合力学性能最优;当Ti3SiC2的质量分数继续增加至1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难以通过固溶和时效处理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TI3SIC2 (Ti5Si3+TiC)/TC4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固态等温热处理对原位Mg_(2)Si/AZ91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奇强 高义民 +1 位作者 杨莎莎 肖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0-200,共11页
为解决高体积分数Mg_(2)Si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中初生Mg_(2)Si相尺寸粗大导致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出了等温热处理细化Mg_(2)Si形貌的方法。研究了等温热处理对体积分数为10%的Mg_(2)Si/AZ91复合材料中Mg_(2)Si形貌、基体组织... 为解决高体积分数Mg_(2)Si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中初生Mg_(2)Si相尺寸粗大导致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出了等温热处理细化Mg_(2)Si形貌的方法。研究了等温热处理对体积分数为10%的Mg_(2)Si/AZ91复合材料中Mg_(2)Si形貌、基体组织及硬度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在等温热处理过程中,初生Mg_(2)Si相曲率较小处优先溶解,导致初生Mg_(2)Si相在枝晶壁处熔断形成独立的颗粒,随后转变为具有最低表面能的球状,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发生合并长大。对复合材料进行不同参数的等温热处理后发现,在510℃保温60min后,初生Mg_(2)Si相的细化效果最好,颗粒尺寸达到30.6μm,较原始试样减小了58.6%。在热处理过程中,α-Mg枝晶与沿晶界分布的Mg_(17)Al_(12)相发生成分均匀化,α-Mg晶界圆整化并且晶粒尺寸减小;复合材料硬度在等温热处理后显著降低,但随着初生Mg_(2)Si相和的α-Mg晶粒的细化,硬度有所回升,其硬度变化的主要机制是固溶强化、硬质相消失、细晶强化的共同作用。该研究为Mg_(2)Si/AZ91复合材料形貌改善以及性能提升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_(2)Si/AZ91复合材料 半固态等温热处理 组织演变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变质对原位Mg2Si/AZ91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
5
作者 杨莎莎 高义民 +2 位作者 肖鹏 徐飞行 李烨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8-56,共9页
Mg2Si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中Mg2Si是粗大的长条状,严重降低其力学性能。加入微量Sb元素可细化Mg2Si增强相,但是Sb在Mg2Si/AZ91复合材料中的细化机理尚不明确。为此,采用原位铸造的方法研究了不同Sb含量对Mg2Si/AZ91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 Mg2Si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中Mg2Si是粗大的长条状,严重降低其力学性能。加入微量Sb元素可细化Mg2Si增强相,但是Sb在Mg2Si/AZ91复合材料中的细化机理尚不明确。为此,采用原位铸造的方法研究了不同Sb含量对Mg2Si/AZ91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观测了不同Sb含量的Mg2Si/AZ91复合材料中Mg2Si的尺寸和形貌,并探究Sb元素细化Mg2Si的机理。采用Image-Pro Plus软件统计了Mg2Si颗粒的平均尺寸以及形状因子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添加Sb后基体中汉字状的共晶Mg2Si消失,且初生Mg2Si的平均尺寸不断降低,当Sb的质量分数为2%时,初生Mg2Si颗粒尺寸细化至13.8μm(降低80.1%),分布更均匀;随着Sb含量增加,Mg2Si形状因子越来越趋向于1,形貌由粗大的树突状、长条状转变成细小的多边形;在凝固过程中,Sb富集在Mg2Si固液生长界面前沿,降低了初生Mg2Si的实际析出温度和Mg2Si与熔体的界面张力,提高了过冷度,增大了Mg2Si的形核率。同时,富集在Mg2Si表面的Sb毒化了Mg2Si的生长步骤,Mg2Si各向同性生长,形貌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2Si/AZ91复合材料 Sb元素 Mg2Si细化机理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质相含量对Ti(C,N)-304不锈钢金属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伟耀 高义民 +2 位作者 何林 李烨飞 刘志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9-166,共8页
采用传统粉末冶金的方法研究了Ti(C,N)硬质相含量对Ti(C,N)-304不锈钢金属陶瓷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了不同硬质相含量的金属陶瓷的微观组织、断口形貌、裂纹传播规律以及晶界微裂纹的产... 采用传统粉末冶金的方法研究了Ti(C,N)硬质相含量对Ti(C,N)-304不锈钢金属陶瓷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了不同硬质相含量的金属陶瓷的微观组织、断口形貌、裂纹传播规律以及晶界微裂纹的产生,并基于体视学原理分析了硬质相邻接度和粘结相平均自由程。使用阿基米德排水法、洛氏硬度计和三点弯曲法分别测量了金属陶瓷的致密度、硬度和抗弯强度,结果表明:随着硬质相含量的增加,金属陶瓷硬质相平均颗粒直径先减小后增大,在硬质相体积分数为75%时,达到最大致密度(98.4%)、硬度(HRA 89.2)和抗弯强度(1 291MPa);在裂纹传播过程中,以沿晶断裂为主,穿晶断裂为辅;大颗粒更容易发生穿晶断裂,且由于大颗粒存在尖角,容易导致应力集中形成微裂纹,不利于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304不锈钢金属陶瓷 硬质相含量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火方式对高硼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万明佳 俞浪浪 +1 位作者 易艳良 邢建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0-97,共8页
为获得性能较优的马氏体基体同时避免过大残余应力的形成,研究了淬火方式对高硼合金组织、力学性能及残余应力的影响。采用空冷和油冷两种淬火方式调控合金基体组织和残余应力,进而分析了合金在不同淬火方式下的力学性能和残余应力的变... 为获得性能较优的马氏体基体同时避免过大残余应力的形成,研究了淬火方式对高硼合金组织、力学性能及残余应力的影响。采用空冷和油冷两种淬火方式调控合金基体组织和残余应力,进而分析了合金在不同淬火方式下的力学性能和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后,基体由珠光体转变为马氏体,进而促使合金宏观硬度从铸态下的HRC42.73提高至空冷下的HRC55.31和油冷下的HRC57.18,增幅分别为29.44%和33.82%,同时合金中残余应力从铸态下的-307.66 MPa增至空冷下的-407.35 MPa和油冷下的-462.21 MPa。与油冷方式相比,空冷方式下合金宏观硬度虽略有降低,但形成的残余应力较小,进而降低了合金的淬裂倾向。综上所述,在空冷方式下,高硼合金既可获得较优的力学性能又可避免过大残余应力形成,显示出更优的性价比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硼合金 淬火方式 力学性能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