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声学信息的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旋转失速空间特征实验研究
1
作者 李行健 乔百杰 +3 位作者 文璧 李镇东 刘元是 陈雪峰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8-238,共11页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旋转失速是一种严重的气动失稳现象,目前的研究以采用侵入式压力传感器测得信号进行时频分析为主,而对其空间特征的研究不足。本文开展某型发动机3.5级压气机逼喘试验,在进气口机匣周向均匀布置32个声阵列传感器,在9800...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旋转失速是一种严重的气动失稳现象,目前的研究以采用侵入式压力传感器测得信号进行时频分析为主,而对其空间特征的研究不足。本文开展某型发动机3.5级压气机逼喘试验,在进气口机匣周向均匀布置32个声阵列传感器,在9800 r/min的转速下匀速关闭节流阀,对逼喘过程中的声信号进行测量。采用频谱分析、互功率谱和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对旋转失速及其先兆特征进行辨识。结果表明:压气机在进入旋转失速前存在7.73EO和8.48EO(EO为转频)的非同步压力脉动,其周向传播速度大于转速;在旋转失速发生前65转时出现了模态波先兆,其空间特征表现为一个低压区域以0.67倍转速沿着周向稳定传播;旋转失速发生后,失速气团以0.45倍转速沿着周向传播,模态波的空间特征与失速气团的空间特征相同,均占据了一半的叶片通道。通过对旋转失速先兆的监测可以实现失速气团特征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旋转失速 非同步压力脉动 模态波先兆 声阵列 相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多回路系统多源传感器异常检测的AAKR-SPRT方法
2
作者 谢述帅 成玮 +3 位作者 张乐 聂泽琳 陈雪峰 李芸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39,407,408,共9页
针对核电多回路耦合系统在升功率运行中异常传感器检测困难、检测延时及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自联想核回归模型(auto-associative kernel regression,简称AAKR)与修正序贯概率比检验(sequential probability ratio test,简称SPRT... 针对核电多回路耦合系统在升功率运行中异常传感器检测困难、检测延时及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自联想核回归模型(auto-associative kernel regression,简称AAKR)与修正序贯概率比检验(sequential probability ratio test,简称SPRT)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利用小波软阈值降噪方法对监测数据预处理,获取高质量的多源传感器解调信号;其次,采用AAKR构造传感器正常运行数据的估计值,并获取多源传感器测量值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然后,运用滑动时间窗获取不同阶段残差向量的均值和方差,设计一种SPRT检测规则对传感器残差进行异常检测;最后,用核电一、二回路耦合系统模拟机实验数据进行方法验证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所提传感器异常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达到99.52%,异常检测延时降低了81.73%,可有效提高现有核电厂传感器异常检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系统 传感器异常检测 自联想核回归 序贯概率比检验 小波阈值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Cr4Mo4V轴承钢微观裂纹萌生与扩展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
作者 马天宇 巩固 +3 位作者 曹宏瑞 史江海 尉询楷 章立军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79-2189,共11页
为研究8Cr4Mo4V轴承钢中渗碳体对基体力学性能及微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渗碳体的几何参数(如形状、尺寸、位置)对裂纹萌生和扩展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内聚力理论研究了界面裂纹扩展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渗碳... 为研究8Cr4Mo4V轴承钢中渗碳体对基体力学性能及微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渗碳体的几何参数(如形状、尺寸、位置)对裂纹萌生和扩展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内聚力理论研究了界面裂纹扩展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渗碳体显著提高了bcc-Fe基体的力学性能,渗碳体尺寸越小,它对基体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越显著;渗碳体的形状和位置对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但尖锐的夹杂加速了裂纹扩展,且夹杂的位置决定了裂纹的扩展路径;在bcc-Fe基体与渗碳体间的界面和错向角较大的孪晶界面,裂纹更难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Cr4Mo4V轴承钢 渗碳体 分子动力学 裂纹扩展 内聚力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轮传动系统振动测点优化布局及振动监测方法研究
4
作者 李昊諝 曹宏瑞 +3 位作者 杨阳 杜明刚 乔百杰 史江海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5-1316,共12页
传感器测点优化布局对于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及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于齿轮传动系统,研究一种基于箱体模态及频响函数有效独立分析的振动测点优化布局方法,并采用优化测点融合的信号进行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监测。建立齿轮传... 传感器测点优化布局对于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及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于齿轮传动系统,研究一种基于箱体模态及频响函数有效独立分析的振动测点优化布局方法,并采用优化测点融合的信号进行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监测。建立齿轮传动箱体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态分析获取箱体模态振型,利用模态振型进行有效独立分析得到初始测点布局;通过谐响应分析获取初始测点关于主要轴承座处的频响函数,基于主成分分析及有效独立分析进一步优化测点,并选取对齿轮故障激励更加敏感的优化测点;基于优化测点重要性权重进行频谱加权融合,利用融合频谱实现对齿轮传动的振动监测。通过对锥齿轮传动试验台实测数据分析表明,相比任意测点组的融合频谱,优化测点组的融合频谱整体响应幅值较大,对齿轮传动的运行状态监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测点优化 有效独立分析 频响函数 频谱融合 振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焊接智能化监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志芬 陈善本 温广瑞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0,70,共12页
在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和2035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远景目标规划下,智能化焊接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分析了该技术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成果发表情况,对目前成果分布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此外,列出了该学科方向举办的系列重要学术会议,... 在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和2035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远景目标规划下,智能化焊接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分析了该技术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成果发表情况,对目前成果分布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此外,列出了该学科方向举办的系列重要学术会议,充分展示了该学科的研究热度.其次,分别从声音、光谱、视觉、热学及多信息融合监测角度出发,综述了焊接/增材技术在缺陷在线检测、过程动态表征、质量监控等方面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表明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是焊接智能化监测技术未来发展的主流.最后,总结了现阶段国内焊接智能化-缺陷在线监测基础研究存在的“六多六少”现象,并从多场景拓展应用出发,指出了焊接智能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目标与重点突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智能化 电弧增材 多信息融合 缺陷在线检测 质量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介入无键相叶端定时方法
6
作者 周磊 杨志勃 +5 位作者 曹佳辉 冯军楠 张欢 杨志军 孙若斌 陈雪峰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89-97,共9页
旋转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易损件,需要对其进行状态监测。叶端定时(Blade tip timing,BTT)是一种有效的旋转叶片非接触监测方法。然而,传统的叶端定时严重依赖键相信号,叶端定时信号存在严重的欠采样问题。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叶片振... 旋转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易损件,需要对其进行状态监测。叶端定时(Blade tip timing,BTT)是一种有效的旋转叶片非接触监测方法。然而,传统的叶端定时严重依赖键相信号,叶端定时信号存在严重的欠采样问题。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叶片振动差的正交匹配追踪(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OMP)方法来提取叶片固有频率。首先,使用叶端定时传感器计算叶片振动差。然后,构建叶片振动差的稀疏模型,在变转速情况下使用正交匹配追踪方法对叶片振动差信号进行分解,提取叶片振动振幅和固有频率。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并在叶端定时试验台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识别叶片异步振动的振幅和固有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匹配追踪 叶端定时 无键相 频率识别 信号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信号的激光粉末床熔融在线监测与内部质量智能判别方法
7
作者 张兴武 唐甲锋 +3 位作者 谭鲲鹏 赵志斌 陈雪峰 李应红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4-1144,共11页
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ion, LPBF)技术作为金属增材制造领域的前沿工艺,已被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然而多物理场强耦合效应易引发熔池动态失稳,导致制件内部孔隙缺陷频发,严重影响成形质量稳定性。传统监测... 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ion, LPBF)技术作为金属增材制造领域的前沿工艺,已被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然而多物理场强耦合效应易引发熔池动态失稳,导致制件内部孔隙缺陷频发,严重影响成形质量稳定性。传统监测手段受限于成本高、部署困难等瓶颈,难以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为此,提出声发射-深度学习融合的在线监测与内部质量智能判别方法。研制了基于声发射传感器的LPBF过程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工艺过程全周期声发射信号监测揭示声发射信号特征与成形质量间的映射规律,构建了包含逾8万组样本的熔池声发射数据。针对熔池微弱波动特征提取难题,构建了基于自适应傅里叶神经算子(AFNO)的频域特征提取网络和Kolmogorov-Arnold网络(KAN)的高维特征映射分类器,通过多尺度时域特征融合机制解析熔池动态特性,并借助高维流形精确映射高维特征,实现了声发射信号中微弱波动特征的增强表征和高精度质量判别。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监测系统可有效捕获熔池的动态行为,所提方法质量判别精度达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粉末床熔融 过程监测 声发射 质量判别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端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专刊序言
8
作者 陈雪峰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3-1133,共1页
新型航空发动机列装、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成功试车、400 km/h高速动车组成功下线、“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成应用等一系列重大突破的取得,标志着中国高端装备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服役期占据装备全生命周期的90%以上,运行安全是高端... 新型航空发动机列装、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成功试车、400 km/h高速动车组成功下线、“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成应用等一系列重大突破的取得,标志着中国高端装备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服役期占据装备全生命周期的90%以上,运行安全是高端装备大面积服役的首要命题。未能及时发现的严重故障轻则造成运行维护成本的显著增加,重则导致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因此,如何针对高端装备运行安全开展智能监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监控 运行安全 高端装备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MW超超临界直流锅炉水冷壁瞬态响应特性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娄嘉诚 常福城 +3 位作者 刘也铭 李志斌 李熙 李会雄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38-2651,共14页
超超临界锅炉因其高效和低排放特性,在化工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水冷壁的瞬态响应特性对超临界机组的安全和高效运行至关重要。通过引入移动边界理论,提出了一种能够统一描述超临界锅炉水冷壁不同工质状态的移动边界模型。模型无须对各种... 超超临界锅炉因其高效和低排放特性,在化工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水冷壁的瞬态响应特性对超临界机组的安全和高效运行至关重要。通过引入移动边界理论,提出了一种能够统一描述超临界锅炉水冷壁不同工质状态的移动边界模型。模型无须对各种工质状态分开进行建模与求解,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计算。提出的网格移动方案可实现临界压力点的追踪,与以往采用静态近似的计算方法相比减小了误差,可更为简便、合理地解决各工质状态间的切换问题,继而实现全工况仿真。对1000 MW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的瞬态响应特性进行了动态仿真研究,通过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在扰动参数阶跃变化幅度相同时,出口压力阶跃变化后重新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偏短,而进口焓值阶跃变化后重新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偏长。在相同的输入扰动条件下,低负荷工况扰动后重新达到稳态所需时间较长,而高负荷时的过渡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瞬态响应 移动边界 模型 动态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超声导波的管道腐蚀损伤厚度成像方法
10
作者 代希圣 周涛 +2 位作者 薛超龙 张云飞 李兵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0-906,1059,1060,共9页
针对管道内腐蚀损伤厚度难以定量诊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超声导波的管道腐蚀损伤定量成像方法。首先,基于频域有限差分法,建立了管中多路径螺旋传播导波的数值模型,可以在已知厚度图时快速计算出导波接收信号;其次,计算空间内存在随... 针对管道内腐蚀损伤厚度难以定量诊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超声导波的管道腐蚀损伤定量成像方法。首先,基于频域有限差分法,建立了管中多路径螺旋传播导波的数值模型,可以在已知厚度图时快速计算出导波接收信号;其次,计算空间内存在随机损伤时的接收信号,重复运行数值模型生成了包含3500组样本的损伤信号数据库;然后,构建了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成像模型,使用生成的数据库训练模型,建立了厚度图和接收信号的映射关系,将接收信号输入成像模型以输出对应的厚度图;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验成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均方差为8.6048×10^(-4),相关性系数为0.7116,成像模型运行时间为0.5385 s,这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管道中腐蚀损伤的厚度定量成像,且成像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导波 管道结构 损伤成像 有限差分法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TR发动机高空起动/接力过程动态特性
11
作者 苗慧慧 雍雪君 +2 位作者 王祎 马元 刘金鑫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针对预冷空气涡轮火箭(PATR)发动机高空起动/接力特性,开展PATR发动机起动/接力过程动态特性研究。建立了带超声速双旁侧二元进气道PATR飞行器的等效三维流动匹配模型,采用非定常流场数值仿真方法,验证了等效仿真方法的有效性。分析了... 针对预冷空气涡轮火箭(PATR)发动机高空起动/接力特性,开展PATR发动机起动/接力过程动态特性研究。建立了带超声速双旁侧二元进气道PATR飞行器的等效三维流动匹配模型,采用非定常流场数值仿真方法,验证了等效仿真方法的有效性。分析了典型工作点Ma=3.5来流条件下,攻角α=0°与极限工况攻角α=4°时PATR发动机起动/接力过程中内通道流场匹配特性、气动力特性以及发动机内通道气动参数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极限工况攻角α=4°时喘振程度加剧使得进气道与飞行器所受气动力增加,但飞行器所受滚转力矩系数依然在安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R发动机 超声速双旁侧二元进气道 高空起动/接力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变循环发动机变几何分流环的设计及气动特性研究
12
作者 张朝勃 苗慧慧 +1 位作者 刘金鑫 陈雪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3,共11页
为研究双变循环发动机分流段的气动特性,设计了双扇叶型变几何分流环机构,针对双变循环发动机的Ma0.8,Ma2.35以及Ma4.0三种典型工况优化了所设计的变几何分流环型线,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各工况下不同分流环型线时各分流段流场。当工作在... 为研究双变循环发动机分流段的气动特性,设计了双扇叶型变几何分流环机构,针对双变循环发动机的Ma0.8,Ma2.35以及Ma4.0三种典型工况优化了所设计的变几何分流环型线,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各工况下不同分流环型线时各分流段流场。当工作在涡扇模式分流环角度为11.6°时,壁面曲率半径从前缘端部至尾部逐渐增大的分流环前缘型线可以有效削弱气流绕前缘壁面的法向压力梯度及涵道内的轴向逆压梯度,减小附面层厚度,抑制气流分离。当工作在涡喷模式分流环角度为-31.8°时,分流环下壁面为二次曲线型的凸曲面,且喉道面积较小时可以提高气流动能,抵消逆压梯度,缩小分离区面积,减小总压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喉道面积并非越小越好,更小的喉道面积会导致更大的逆压梯度而加重气流分离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变循环发动机 变几何分流环 涵道比 型线设计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端振动信号频谱分析的前后向平滑MUSIC法
13
作者 平艳 王增坤 +3 位作者 范志飞 袁超 杨志勃 乔百杰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8-214,共7页
叶端定时是航空发动机叶片叶端振动非接触测量的有效手段,但其采样模式决定了所采信号具有高度欠采样特征,需要进行抗混叠频谱分析从而提取转子叶片固有频率这一关键指标。利用了前向平滑策略的改进多重信号分类法(multiple sIgnal clas... 叶端定时是航空发动机叶片叶端振动非接触测量的有效手段,但其采样模式决定了所采信号具有高度欠采样特征,需要进行抗混叠频谱分析从而提取转子叶片固有频率这一关键指标。利用了前向平滑策略的改进多重信号分类法(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MUSIC)能实现抗混叠但无法充分发挥平滑方法的优势。因此,提出适用于叶端定时信号处理的前后向平滑MUSIC法,通过建立传感器的对称布局条件,利用前后向平滑方法代替前向平滑方法,得到更准确的自相关矩阵估计,进而提高叶片固有频率估计性能,并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了在样本数量、算法参数等相同的情况下,前后向平滑MUSIC法的混叠与噪声抑制能力得到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端定时 发动机转子叶片 多重信号分类法(MUSIC) 空间平滑 频率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介入叶端定时信号混叠规律研究
14
作者 王增坤 高程文博 +4 位作者 杨志勃 乔百杰 曹佳辉 左浩 陈雪峰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67-71,81,共6页
针对现有叶端定时技术传感器需求多,影响技术实用性的问题,通过研究单传感器叶端定时信号的混叠规律,提出一种单传感无先验叶片固有频率识别策略。该策略通过变转速叶端定时信号的时频域分析,将时频图向频率轴进行投影叠加,通过对投影... 针对现有叶端定时技术传感器需求多,影响技术实用性的问题,通过研究单传感器叶端定时信号的混叠规律,提出一种单传感无先验叶片固有频率识别策略。该策略通过变转速叶端定时信号的时频域分析,将时频图向频率轴进行投影叠加,通过对投影图峰值搜索实现单传感无先验叶片固有频率识别。仿真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识别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相比传统识别方法,该方法具备滤除同步成分的能力,为低介入叶端定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端定时 单传感器 混叠规律 多重信号分类 振动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振动下航天电器件失效机理及疲劳寿命预测
15
作者 韩奕晨 肖策 +3 位作者 张晋岢 李哲 翟智 李光熙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2-1101,共10页
为解决航天发动机上电子元器件在大幅、宽频振动环境下频繁出现的结构失效问题,特别是发动机地面力学环境试验中电机控制器芯片引脚断裂失效的情况,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扫描电镜下的断口形貌分析,定位了振动疲劳的失效模式。利用Simso... 为解决航天发动机上电子元器件在大幅、宽频振动环境下频繁出现的结构失效问题,特别是发动机地面力学环境试验中电机控制器芯片引脚断裂失效的情况,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扫描电镜下的断口形貌分析,定位了振动疲劳的失效模式。利用Simsolid随机振动仿真平台,对单机级和系统级两种不同试验工况下,电机控制器及其内部芯片结构的动力学响应进行了预测。基于Simsolid与Matlab的联合使用,建立了一种时域-频域混合的芯片引脚随机振动寿命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减振结构优化方案,并对比分析了原方案与优化方案的振动特性,预测了减振结构优化前后电机控制器芯片的振动疲劳寿命。经试验验证,动力学响应预测值与试验测量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寿命预测结果也与试验结果相符。该研究为航天电机控制器结构的动强度评估及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发动机 电机控制器 动力学响应 疲劳损伤 随机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发动机一体化氦加热器设计与性能分析
16
作者 毛红威 李雄辉 +4 位作者 毛宏敏 薛凡鹏 李哲 马元 刘金鑫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45,共10页
为解决预冷吸气式组合发动机分体式氦加热器质量大、结构复杂的问题,提出了燃烧换热一体化氦加热器的新方案。建立了新型一体化氦加热器传热设计与性能分析模型,以及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构型的有效性。分析了换热组件毛细管层... 为解决预冷吸气式组合发动机分体式氦加热器质量大、结构复杂的问题,提出了燃烧换热一体化氦加热器的新方案。建立了新型一体化氦加热器传热设计与性能分析模型,以及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构型的有效性。分析了换热组件毛细管层、排间距与层数、排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一体化氦加热器可避免使用燃气发生器以及相应燃烧主动冷却设备,从而减轻系统质量降低复杂度;相较于层间距,排间距对流动换热性能影响更大,排间距(S_(1)/d)取2.0较为适合,层间距推荐与排间距取相同值。随径向层数增加,总传热系数增大传热性能增强,流阻与喷嘴数量增大,应综合考虑传热、流阻与结构因素选定适合的径向与轴向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冷组合发动机 氦加热器 结构设计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稀疏先验的冲击载荷识别频域非凸稀疏正则化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林 王亚南 +3 位作者 程昊 刘军江 乔百杰 陈雪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48-155,188,共9页
复合材料因其强度高、刚度高、密度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但由于其抗冲击性差,监测作用于复合材料结构上的冲击载荷对于结构快速检测损伤十分重要。经典的Tikhonov正则化方法在欠定情况下求解载荷识别问题时容易在载... 复合材料因其强度高、刚度高、密度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但由于其抗冲击性差,监测作用于复合材料结构上的冲击载荷对于结构快速检测损伤十分重要。经典的Tikhonov正则化方法在欠定情况下求解载荷识别问题时容易在载荷非加载区识别出虚假力;近年来兴起的L1范数稀疏正则化方法在识别冲击载荷时常低估载荷的幅值。为了突破这些方法的局限以实现更高精度的冲击载荷识别,该研究基于冲击载荷的空间稀疏先验,提出一种新的冲击载荷识别频域非凸稀疏正则化方法。所提出的方法结合了广义极小极大凹惩罚项的非凸优势以及非凸保凸的特性,利用向前向后分裂算法进行凸优化求解,既避免了非凸优化容易收敛到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又促进了解的稀疏。分别在复合材料梁和复合材料层合板上开展了冲击载荷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正定还是欠定的情况下,所提出方法能在精准定位冲击位置的同时重构冲击载荷的时间历程,且该方法在促进解稀疏和识别载荷幅值方面的表现都优于L1正则化方法,其中幅值识别精度能比L1正则化提升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冲击载荷识别 非凸正则化 稀疏先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LSTM混合驱动的焊接成形质量监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杰 张志芬 +4 位作者 白子键 张帅 秦锐 温广瑞 陈雪峰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1-127,共7页
焊接成形质量监测对于现代制造业至关重要,现有的质量识别方法大多基于单一传感器,识别精度难以进一步提升,面对复杂条件下的抗干扰能力较弱.针对单一传感器识别技术存在的不足,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能够发挥不同类型传感器的自身优势,实现... 焊接成形质量监测对于现代制造业至关重要,现有的质量识别方法大多基于单一传感器,识别精度难以进一步提升,面对复杂条件下的抗干扰能力较弱.针对单一传感器识别技术存在的不足,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能够发挥不同类型传感器的自身优势,实现对焊接过程更为全面且准确的监测.在进行多信息融合过程中,深度学习模型的特征挖掘机制仍然欠缺解释,不同信息的互补性仍未明晰,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混合驱动的CNN-LSTM焊接成形质量监测模型.结果表明,通过融合图像和电压信号实现了99.72%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可视化结果还展示了不同信息之间的互补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成形质量 多源信息融合 深度学习 混合驱动 信息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弧光谱的核电堵管TIG焊接质量在线监测 被引量:8
19
作者 白子键 李治文 +4 位作者 张志芬 秦锐 张帅 徐耀文 温广瑞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9,共12页
为了实现受操作空间限制和辐射环境下,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传热管道堵管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tungsten inert gas welding, TIG)的质量监测,搭建了一套基于光纤光谱仪的TIG焊接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用于核电传热管道堵管TIG焊接熔深监... 为了实现受操作空间限制和辐射环境下,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传热管道堵管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tungsten inert gas welding, TIG)的质量监测,搭建了一套基于光纤光谱仪的TIG焊接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用于核电传热管道堵管TIG焊接熔深监测.试验研究采用该系统采集电弧光谱,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取不同焊缝熔深的光谱主成分特征,创新性提出了一种ATT-L2R-BiLSTM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堵管TIG焊接过程中焊缝熔深的分类识别.结果表明,实验室条件下模型准确率可达92.61%,比Bi-LSTM网络准确率提高5.11%,该模型在核电蒸汽发生器堵管验证平台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准确率达到99.26%,最终,实现了光谱信息不完备下TIG焊接质量特征深度挖掘,以及TIG焊接熔深的精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光谱 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 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监测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考键相动态追踪的无转速叶尖定时测量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凯 乔百杰 +3 位作者 刘美茹 代江波 卫靖澜 陈雪峰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6-235,共10页
针对叶尖定时系统在测量转子叶片振动过程中转速同步传感器安装困难的问题,提出基于参考键相动态追踪的叶尖定时测量方法。假设整级转子叶片间存在随机失谐,则在变转速工况下各叶片并非同时达到共振状态,在每转内,利用各叶片到达传感器... 针对叶尖定时系统在测量转子叶片振动过程中转速同步传感器安装困难的问题,提出基于参考键相动态追踪的叶尖定时测量方法。假设整级转子叶片间存在随机失谐,则在变转速工况下各叶片并非同时达到共振状态,在每转内,利用各叶片到达传感器的实测到达时间,计算叶片在相邻叶尖定时传感器间的局部平均转速与转子整圈平均转速的偏差值,判断同级所有叶片的振动状态,选择几乎不振动的叶片作为该圈的参考键相,计算目标叶片在该圈的振动位移值,依此类推,计算各圈目标叶片的振动位移,实现转子叶片在无转速参考下的非接触式振动测量。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叶尖定时方法相比,利用该方法计算出的叶片振动位移所辨识出的叶片振动频率相对误差小于0.2%,振动位移相对误差小于10%,说明基于参考键相动态追踪的叶尖定时测量方法不仅能在无转速参考的情况下准确计算出叶片的振动位移,更能准确地辨识出叶片振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尖定时 无转速参考 参考键相 参数辨识 非接触式振动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