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患者TAT/PIC水平与机械通气使用率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佳媚 刘三媛 +5 位作者 李若寒 张小玲 骆艳妮 张磊 王小闯 王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2-878,共7页
目的探讨成年重症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α2-plasmin 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TAT/PIC)水平与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使用率间的关系。方... 目的探讨成年重症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α2-plasmin 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TAT/PIC)水平与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使用率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单次入重症医学科且入科时长≥1 d且有血栓前四项检测记录的成年患者。在医院信息系统及实验室信息系统中回顾性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首次血栓前四项检测结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评分、治疗方式及所有诊断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TAT/PIC与MV使用率间的关系;采用交互作用分析、亚组分析探讨在不同年龄、性别、感染/未感染、患/未患DIC患者中TAT/PIC水平与MV使用间的关系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76名患者,所有患者首次TAT/PIC的中位数为15.84(8.13-33.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AT/PIC每增加5个数值,使用MV的可能性提高2.9%(OR=1.029,95%CI:1.008~1.050),Q3患者使用MV可能性是Q1患者的1.566倍(OR=1.566,95%CI:1.095~2.239),Q4患者使用MV可能性是Q1患者的2.457倍(OR=2.457,95%CI:1.694~3.563)。交互作用结果显示,TAT/PIC与MV使用率间的关系在感染和未感染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_(interaction)=0.02)。亚组分析显示,在感染患者中(674例),TAT/PIC每增加5个数值,MV使用可能性提高5.9%(OR=1.059,95%CI:1.022~1.097,P=0.001),而在未感染患者中(502例),TAT/PIC与MV使用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12,95%CI:0.984~1.040,P=0.405)。结论在感染的重症患者中,TAT/PIC水平与患者是否使用MV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 机械通气 感染 重症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患者凝血酶原复合物合理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5
2
作者 宋景春 王岗 +9 位作者 房云海 吴海鹰 尹海燕 张进华 柯路 丁仁彧 周洲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 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59-1369,共11页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是以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为主要成分的血液制品。虽然PCC已在临床应用70多年,安全性已得到明显提升,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大出血的治疗,但若使用方法不当,可能会减弱止血效果或增加血栓形成的...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是以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为主要成分的血液制品。虽然PCC已在临床应用70多年,安全性已得到明显提升,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大出血的治疗,但若使用方法不当,可能会减弱止血效果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了规范PCC的合理使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此专家共识,包括定义、适应证、监测与评价等3个部分,共10条建议,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合理使用PCC,以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复合物 血液凝固因子 危重病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相关凝血功能障碍诊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28
3
作者 宋景春 王岗 +4 位作者 张伟 张洋 李维勤 周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5-344,共10页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暴发流行,截至2020年4月5日已出现超过126万例COVID-19患者,病死率约为5.44%。有研究显示凝血功能障碍是COVID-19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研究型医...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暴发流行,截至2020年4月5日已出现超过126万例COVID-19患者,病死率约为5.44%。有研究显示凝血功能障碍是COVID-19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抽取在武汉抗疫一线的专家共同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相关凝血功能障碍诊疗专家共识》。该共识包括COVID-19相关凝血功能障碍的概述、凝血功能评估、抗凝治疗、替代治疗、支持治疗及预防等6个部分,共18条推荐意见,以便指导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症患者 凝血功能障碍 诊断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性凝血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被引量:14
4
作者 宋景春 丁仁彧 +7 位作者 吕奔 梅恒 王岗 张伟 周静 郭军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 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1-1236,共16页
脓毒症性凝血病(SIC)是脓毒症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和凝血紊乱,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对SIC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2019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ISTH)颁布了首部SIC诊疗指南,但我国尚无相关规范。因此,中国医药教... 脓毒症性凝血病(SIC)是脓毒症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和凝血紊乱,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对SIC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2019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ISTH)颁布了首部SIC诊疗指南,但我国尚无相关规范。因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和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编写了《脓毒症性凝血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该共识包括发病机制、分型、实验室评估、诊断和治疗等5个部分,共14条推荐意见,以便指导相应的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凝血病 免疫血栓 血栓炎症 表型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肝病患者入ICU初始血氨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基于eICU数据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秦赞 李佳媚 +2 位作者 侯彦丽 高晓明 王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77,共7页
目的探讨成年无肝病重症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首次血氨水平与患者ICU死亡及医院死亡发生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 Collaborative Research Database,eICU-CRD)中单次入院,首次入住ICU初始48 ... 目的探讨成年无肝病重症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首次血氨水平与患者ICU死亡及医院死亡发生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 Collaborative Research Database,eICU-CRD)中单次入院,首次入住ICU初始48 h内有血氨检测记录且入ICU未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提取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Ⅳ(APACHEⅣ评分)、肾脏替代治疗等治疗措施、基础患病情况及结局。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氨水平与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交互作用分析初始血氨水平与患者死亡风险间的关系在不同APACHEⅣ评分、年龄、性别和种族患者中是否存在差异,同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674名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初始血氨每增加10μg/dL,患者ICU死亡风险增高6.9%(OR=1.069,95%CI:1.036~1.104),患者医院死亡风险增高4.6%(OR=1.046,95%CI:1.017~1.076);初始血氨在49~82μg/dL组、≥82μg/dL组的患者ICU死亡风险和≥82μg/dL组患者医院死亡风险分别是<49μg/dL组患者的1.7倍(OR=1.700,95%CI:1.165~2.482)、2.862倍(OR=2.862,95%CI:1.792~4.570)、1.844倍(OR=1.844,95%CI:1.213~2.804)。初始血氨水平与ICU及医院死亡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在不同APACHEⅣ评分、年龄、性别及种族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未患有肝脏疾病的重症患者中,入ICU后初始血氨水平升高与患者ICU及医院高死亡风险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ICU) 血清氨 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 死亡率 肝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CAPE策略在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管理的应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骆艳妮 王秀莹 +3 位作者 王小闯 吴媛 苏丹 刘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7-40,共4页
目的评价ESCAPE策略用于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管理的效果。方法将165例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软件分为干预组(n=86)、对照组(n=79)。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呼吸机及循环监测、常规镇痛镇静护理、药物不良反应及... 目的评价ESCAPE策略用于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管理的效果。方法将165例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软件分为干预组(n=86)、对照组(n=79)。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呼吸机及循环监测、常规镇痛镇静护理、药物不良反应及脏器功能监测。干预组采用ICU常规护理的同时应用ESCAPE策略,包括早期活动、睡眠管理、每日唤醒及自主呼吸试验、精神状态评估、情感支持、镇痛镇静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镇痛镇静药物使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干预组患者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镇痛镇静药物使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低于/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实施ESCAPE策略可有效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发生率,缩短谵妄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谵妄 ESCAPE策略 ICU住院时间 镇痛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景案例结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6
7
作者 石莉红 骆艳妮 胡敏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情景案例结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护理大专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A班为对照组.B班为研究组。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研究组采取以情景案例结合导学互动为基础... 目的探讨情景案例结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护理大专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A班为对照组.B班为研究组。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研究组采取以情景案例结合导学互动为基础的BOPPPS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生学习后的成绩、教学效果评价及同行对该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结果研究组学生的出科考试理论成绩为(93.49±3.91)分.高于对照组(86.89 ± 3.28)分( P<0.05)。研究组学生在提升自主学习积极性、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方面认可人数的比例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行评议专家对其认可率较高。结论将BOPPPS与案例情景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神经内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学互动 案例情景教学法 神经内科 临床护理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液接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红梅 刘媛媛 +1 位作者 王婉秋 刘芳菲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2期7-9,共3页
目的了解一次性输液接头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感染风险,寻求防控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干预措施。方法选择ICU 4个时间段56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输液接头使用及输注营养液体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留置时间≥24h的所有使用中的输液接头进行微生... 目的了解一次性输液接头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感染风险,寻求防控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干预措施。方法选择ICU 4个时间段56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输液接头使用及输注营养液体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留置时间≥24h的所有使用中的输液接头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ICU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75.00%,静脉高营养使用率达到67.85%。检测一次性输液接头59套,其中6套检出致病菌,阳性检出率10.17%。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真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2株。结论一次性输液接头存在严重的感染风险,应综合循证医学证据督导临床加强深静脉留置管路的更换及充分冲管,特别是输注血液、血浆等营养液体后管路的冲洗、更换,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中心静脉置管 输液接头 微生物检测 横断面调查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小玲 王利 +2 位作者 刘敏龙 韩俊丽 赵玉杰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8期133-137,共5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iation,CBP)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iation,CBP)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处理,维持平均脉动压>65 mm Hg。对照组患者采用CBP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CBP联合乌司他丁治疗,以20 000 U/h持续静脉泵入,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氧代谢指标、肾功能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心率(heart rate,HR)、氧耗(oxygen consumption,VO_2)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脑氧摄取率(cerebral extraction of oxygen,CEO_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_2)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白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10、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7天后,观察组患者HR和VO_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AP、CEO_2及ScvO_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1、IL-6、IL-10、CRP、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头痛、过敏反应、恶心、电解质紊乱等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BP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肾功能和氧合指数,减轻炎性反应,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 乌司他丁 感染性休克 肾功能 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静静 金旭婷 +5 位作者 任佳佳 李若寒 李佳媚 高雅 王小闯 王岗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3-348,共6页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eICU-CRD数据库,纳入首次入院单次入住ICU且ICU住院时长>24 h的成年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eICU-CRD数据库,纳入首次入院单次入住ICU且ICU住院时长>24 h的成年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研究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年龄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Ⅳ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Ⅳscore,APACHEⅣ)评分、ICU住院时长和入院时BMI基线水平中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CU患者34311例,其中男性占比55.1%,白种人占比82.4%,≥65岁以上人群占比51.3%;与体质量降低组患者比较,体质量升高的患者出现肾衰竭(1938例,11.1%)、肝衰竭(106例,0.6%)和败血症(2442例,14.0%)的比例更高,并且体质量增加组的患者在ICU住院时长、医院住院时长和APACHEⅣ评分也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体质量增加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是体质量降低组的1.25倍(95%CI:1.16~1.36,P<0.001),ICU死亡率是体质量降低组的1.36倍(95%CI:1.22~1.50,P<0.001),而且在疾病严重程度较高、ICU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中更明显,并且研究结果不受年龄及BMI基线水平的影响。结论在成年患者中,体质量变化是其发生ICU死亡和医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变化 ICU死亡率 医院死亡率 重症监护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状况下提升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人文关怀策略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利 王英 +7 位作者 周丽 张彪 王佩 张翠红 刘媛媛 杨妙妍 张欢 王小闯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第6期781-786,共6页
为研究临床护理人员在应激状况下的心理素质及调适能力,以期更好的保证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采用GAD-7焦虑量表、PHD-9抑郁量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临时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的护理人员因工作内容及场所改变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 为研究临床护理人员在应激状况下的心理素质及调适能力,以期更好的保证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采用GAD-7焦虑量表、PHD-9抑郁量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临时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的护理人员因工作内容及场所改变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医疗队内100名护理人员的焦虑、抑郁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基线测评(0周)提示33%的护理人员存在焦虑情绪,其中中重度焦虑情绪占6.5%,工作1周后焦虑明显减轻,焦虑情绪检出人数下降至17.2%,中重度焦虑情绪3.2%,工作2周后焦虑情绪基本保持不变,焦虑检出人数18.3%,中重度焦虑情绪5.4%。失眠问题严重,建议加强灾害救援的心理应对能力培训、关爱一线护理人员,提高应对大型灾害的能力,更好地保证医护人员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心理应激 人文关怀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小婷 杨欢 +3 位作者 姚红 任小婵 罗选娟 王小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0期3789-3797,共9页
背景肺炎克雷伯菌是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其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的过量暴露,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引起的院内感染增加,其检出率亦随医疗技术的进步而逐年增加... 背景肺炎克雷伯菌是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其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的过量暴露,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引起的院内感染增加,其检出率亦随医疗技术的进步而逐年增加。CRKP感染后,临床可供选择的敏感抗生素屈指可数,且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也随之上升。目的探究CRKP感染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99例CRKP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建模组(n=138),2019年1—4月收治的患者作为验证组(n=61)。将建模组的患者依据离院时状态分为存活亚组、死亡亚组,分别为104例和34例。比较存活亚组和死亡亚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入院前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有创治疗情况、初始治疗(3 d)后血生化指标及体温、入院后治疗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CRKP感染患者发生死亡的影响因素,并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的相关系数建立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分别绘制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建模组及验证组患者发生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建模组患者死亡率为24.6%(34/138),验证组患者死亡率为24.6%(15/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期间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初始治疗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4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CRKP感染患者发生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回归方程=住院期间并发MODS×2.4+(初始治疗后APACHⅡ评分≥14分)×1.5+使用血管活性药物×2.0。将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应用于建模组患者,H-L检验P值为0.866;应用于验证组患者,H-L检验P值为0.807。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建模组患者发生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95%CI(0.774,0.928)〕,最佳截断值为2.75,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76.0%,约登指数为0.584。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预测验证组患者发生死亡的AUC为0.966〔95%CI(0.894,1.000)〕,最佳截断值为2.95,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7.0%,约登指数为0.870。结论住院期间并发MODS、初始治疗后APACHEⅡ评分≥14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CRKP感染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上述指标拟合出的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对CRKP感染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雷伯菌感染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感染 死亡 影响因素分析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现状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秀 王利 +1 位作者 姚聪 骆艳妮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9期1104-1106,共3页
本文简述了ICU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性和ICU患者家属对手卫生认知的现状,分析了ICU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差的相关因素,提出了改善ICU患者手卫生现状的相关措施,希望引起全社会关注,加强手卫生以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率。
关键词 ICU家属 手卫生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4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团茂 高麦仓 +1 位作者 丁辉 王国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重症医学科MODS患者中医证型及其诱发因素,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MOD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对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治的114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回顾研究,... 目的:回顾分析重症医学科MODS患者中医证型及其诱发因素,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MOD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对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治的114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回顾研究,分析MODS的诱因、特点及其中医证型特点。结果:1多器官功能障碍中以循环、呼吸、凝血和胃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四者占功能障碍器官总数的78.4%,其次为肝脏功能障碍,占10.5%。2MODS诱因中以感染为主,占总诱因54.7%,其中肺部感染占76.6%;其次为手术或创伤,占总诱因34.9%;3本研究中MODS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实热证、血瘀证、腑气不通证、厥脱证四个证型,各占64.9%、74.6%、89.5%、5.3%,其中腑气不通证、实热证和血瘀证是MODS住院期间最常见三个证型。结论:1感染是MODS的最常见诱发因素;2肺、胃肠道和心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3实热证、血瘀证、腑气不通证是MODS入院初的最常见三个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诱因 中医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报道
15
作者 杨雅景 赵苗苗 +3 位作者 陈文兰 陈瑞琳 张正良 王雅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9-231,共3页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爆发流行,对全球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构成重大影响.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已正式将该型新冠状病毒命名为 SARS-CoV-2[1].多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均显...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爆发流行,对全球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构成重大影响.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已正式将该型新冠状病毒命名为 SARS-CoV-2[1].多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均显示,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或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是C OVID-19的高发人群[2-3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在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方面均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也属于COVID-19高危人群,一旦感染,死亡风险极高.对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COVID-19患者,如何平衡专科治疗和COVID-19治疗,如何处理并发症,目前尚无明确的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