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49
1
作者 历强 贺西京 +3 位作者 王斌 彭国栋 樊沛 臧全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9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273例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方式、是否使用横杆以及内固定取...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9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273例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方式、是否使用横杆以及内固定取出时间对椎弓根螺钉断裂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2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9.9个月,大多(19/22)在取内固定物前复查X线片时发现。断钉发生率:爆裂型骨折患者(13/76)显著高于压缩型骨折(6/132)和骨折脱位型患者(3/65)(P<0.01);椎间植骨组(1/25)和后外侧植骨组(7/110)显著低于未植骨组(7/70)(P<0.05);未使用横杆组(8/49)显著高于使用横杆组(14/224)(P<0.05);术后12个月以上取出内固定组(9/97)高于6 ̄12个月取出内固定组(6/169)(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断裂可能与手术方式选择不当、植骨融合不当、未正确使用横连杆、内置物取出过迟有关。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有效植骨融合、合理使用横杆以及及时取出内固定可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 断裂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健 贺西京 +2 位作者 李浩鹏 王栋 赵卫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36-1438,共3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颈椎弯曲稳定性和植骨水平拔出力的变化。方法12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C5椎体次全切除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对照组:行C5椎体次全切...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颈椎弯曲稳定性和植骨水平拔出力的变化。方法12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C5椎体次全切除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对照组:行C5椎体次全切除柱状植骨前路CSLP钉板系统内固定。两组标本均在固定前后行弯曲稳定性实验,测定C4-C6固定节段在屈曲、伸展、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6个自由度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同时在固定前后行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实验,测定植骨块的水平拔出力。两实验均行组内和组间固定前后t检验。结果椎弯曲稳定性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固定后,C4-C6节段在6个自由度的稳定性均较固定前增高;组间对比,实验组屈曲和左右轴向旋转稳定性与对照组相当,伸展稳定性较对照组增强,左右侧弯稳定性则弱于对照组。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实验:两组固定后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均较固定前显著提高,但实验组固定后植骨块的POS则明显不及对照组。结论路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具有良好的弯曲稳定性和较高的植骨稳定性,同时具有许多促植骨融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骨 可吸收物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工况下针数和针的分布对胫骨骨折外固定器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张纯 贺西京 +1 位作者 侯得门 乔万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2-284,287,共4页
目的 揭示胫骨中段横型骨折时不同针数和针分布对胫骨 外固定器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以人尸体干燥胫骨中部横型骨折行单臂外固定为实验模型。选用胫骨 18根 ,分 6组 ,每组分别在 2根钉和 3根钉情况下 ,于骨折端及钉骨界面附近粘... 目的 揭示胫骨中段横型骨折时不同针数和针分布对胫骨 外固定器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以人尸体干燥胫骨中部横型骨折行单臂外固定为实验模型。选用胫骨 18根 ,分 6组 ,每组分别在 2根钉和 3根钉情况下 ,于骨折端及钉骨界面附近粘贴电阻应变片 ;按照钉于骨折端两侧均匀、靠近及远离骨折端分布三种模型 ,在轴向压缩工况下 ,用电测法观测各模型在不同等级加载条件下骨表面的应变及骨外固定器系统的轴向位移。结果 ①压缩工况下 ,钉均匀分布时 ,节点位移和剪切力是同一钉数模型下最小的 ;② 6钉分布时外固定器的刚度较大。结论 应用单侧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折时 ,应采用 4钉均匀分布 ,条件许可时采用 6钉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 应变 位移 轴向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mosozumab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莹莹 杨寅 贺西京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89-1092,共4页
Romosozumab是一种人源性单克隆抗体药物,在生物体内与骨硬化蛋白相结合可以明显增加骨量形成,同时减少骨吸收,具有双重调节作用,是一种全新类型的治疗骨质疏松药物。适应症主要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和具有高骨折倾向的老年男性患者... Romosozumab是一种人源性单克隆抗体药物,在生物体内与骨硬化蛋白相结合可以明显增加骨量形成,同时减少骨吸收,具有双重调节作用,是一种全新类型的治疗骨质疏松药物。适应症主要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和具有高骨折倾向的老年男性患者,初步临床试验证明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期待。本文将对Romosozumab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mosozumab 骨硬化蛋白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预测模型在脊柱外科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文乐 董晟韬 +2 位作者 刘强 胡朝晖 杨平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53-658,共6页
老龄化、大数据、精准医疗等在近些年成为热门,人们经常在新闻或者专业的文献期刊上发现他们的身影。这些看似“时髦”的名词,却是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的挑战。老龄化一定程度代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老龄化、大数据、精准医疗等在近些年成为热门,人们经常在新闻或者专业的文献期刊上发现他们的身影。这些看似“时髦”的名词,却是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的挑战。老龄化一定程度代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和更长的生存时间。与此同时,部分疾病的发病率也因为老龄化有上升趋势,脊柱疾病便是其中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脊柱外科 精准医疗 临床预测 大数据 未来展望 老龄化 更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免疫功能及HPA轴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乔鸿飞 兰宾尚 刘亦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28-830,840,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电针刺激对大鼠免疫功能、HPA轴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电针刺激组(15只)、阴性对照组(15只)、空白对照组(10只)。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溶血免洗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电针刺激对大鼠免疫功能、HPA轴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电针刺激组(15只)、阴性对照组(15只)、空白对照组(10只)。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溶血免洗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3、CD4/CD8(%)。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皮质醇(CORT)。结果:正常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刺激组组间比较,CD3、CD4、CD8、CD4/CD8(%)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阴性对照组与电针刺激组、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各组间相比较,CD3、CD4、CD4/CD8(%)显著低于后三组(P<0.05),CD8显著高于后三组(P<0.05)。阴性对照组与电针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血浆ACTH、血清CORT显著高于后两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脊髓损伤大鼠能改善其免疫功能使CD3、CD4、CD4/CD8(%)升高,CD8降低。脊髓损伤后大鼠血浆ACTH和血清COR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说明脊髓损伤后大鼠HPA轴功能紊乱。电针刺激使脊髓损伤大鼠血浆ACTH和血清CORT较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恢复HPA轴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针 淋巴细胞亚群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放 王永虎 +6 位作者 乔浩 刘东藩 郭栋 王瑞 王栋 李浩鹏 李锋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3-148,共6页
目的报道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End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自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31例行Endo-LIF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均行脊柱内镜镜下融合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 目的报道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End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自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31例行Endo-LIF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均行脊柱内镜镜下融合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34.80±34.98)min,术中出血量(100.13±18.49)mL,住院时间(6.65±0.17)d,随访时间6~18(14±2.3)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发生血肿压迫,立即切开清除血肿后痊愈;2例患者发生类脊髓高压症,卧床休息后痊愈。术后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症状,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1例患者围术期VAS评分、ODI指数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均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ndo-LIF术短期临床效果好,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微创的腰椎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疾病 脊柱内镜 镜下融合 Endo-LI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治疗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宝辉 蔡璇 +3 位作者 程志坚 王国毓 贺西京 李浩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治疗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6年7月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1~71岁(52.32±13.05岁)。外伤性颈椎骨折4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例),颈椎病...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治疗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6年7月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1~71岁(52.32±13.05岁)。外伤性颈椎骨折4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例),颈椎病2例,颈椎结核1例,颈椎畸形1例。术中发现食管瘘1例,当即给予修补;术后早发性(1个月内)食管瘘6例,其中2例经呋喃西林纱布条换药处理,2例行清创探查引流术并在术中给予修补,1例清创探查术后给予胸锁乳突肌瓣填塞,1例因脓毒血症死亡;迟发性(1个月后)食管瘘1例,行内固定取出清创探查,并肌瓣填塞。同时所有患者行伤口细菌培养,应用敏感抗生素,鼻饲饮食加强营养等治疗。结果:1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于术后第4天出现食管瘘,术后第7天因脓毒血症死亡;其余7例食管瘘口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周~2.5个月;随访1~5年(2.86±1.36年),7例均无复发,且吞咽功能良好。结论:依据食管瘘发生的时间,结合其大小和污染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瘘 颈椎手术 前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神经慢性压迫的病理变化与脊髓诱发电位和MRI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浩鹏 陈君长 +2 位作者 贺西京 王栋 徐思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00-303,i003,共5页
目的:探讨犬马尾神经慢性压迫的病理变化与脊髓诱发电位(CESEP)和MRI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该病和判断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家犬10只,2只为对照组,8只为实验组,在L5~L6椎板下,潜行置入可控式硅胶水囊,对照组不注水,实验组每周注入0.5... 目的:探讨犬马尾神经慢性压迫的病理变化与脊髓诱发电位(CESEP)和MRI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该病和判断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家犬10只,2只为对照组,8只为实验组,在L5~L6椎板下,潜行置入可控式硅胶水囊,对照组不注水,实验组每周注入0.5ml,在压力为20mmHg(第4周)、60mmHg(第7周)及120mmHg(第9周)和120mmHg持续1周(第10周)后随机抽取2只犬,用诱发电位和MRI检查后处死动物,观察其相应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当压力<60mmHg,椎管狭窄<50%时,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MRI示硬膜外脂肪存在,马尾神经无压迫,病理学无器质性变化;当压力≥60mmHg,椎管狭窄≥50%时,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有显著性差异.MRI示硬膜外脂肪消失,受压处硬膜囊明显变细,局部马尾信号增高,病理学示神经纤维出现不可逆变化.结论:随着压力和压迫时间的增加,马尾神经的病理变化逐渐加重,诱发电位和MRI均有相应变化,MRI示椎管狭窄≥50%时病理学上神经纤维出现不可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神经 慢性压迫 诱发电位 MRI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侧前路及后路手术联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臧全金 梁辉 +3 位作者 杨文龙 杨平林 李浩鹏 贺西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8-882,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侧前路及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4年12月胸腰椎结核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18~72岁,平均43.1岁;术前采用标准四联抗结核方案治疗2~4周;采用一期侧... 目的探讨一期侧前路及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4年12月胸腰椎结核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18~72岁,平均43.1岁;术前采用标准四联抗结核方案治疗2~4周;采用一期侧前方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同期经后方多裂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植骨融合情况和术后血沉、Cobb角、VAS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等级变化等情况,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75~290min,平均(248±42)min;出血量300~900mL,平均(420±68)mL。平均随访(24±5.2)月,植骨融合率100%,融合时间(4.7±0.5)月;末次随访Cobb角(8.2±3.1)°,VAS评分(2.1±0.8)分,血沉(17±4.2)mm/h,ASIA评分除3例为D级外,均为E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可吸收螺钉固定及后路Wiltse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彻底清除病灶,后凸畸形矫正理想,植骨融合率高,神经减压效果满意;可吸收螺钉可以安全应用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的植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手术入路 植骨 内固定 可吸收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诱导室下区Nestin和GFAP的表达 被引量:5
11
作者 屈建强 贺西京 +6 位作者 杨平林 师蔚 李浩鹏 兰宾尚 袁普卫 王国毓 刘亦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6-439,共4页
目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观察脑损伤后不同时期室下区巢蛋白(Nestin)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 (GFAP)的表达及其细胞类型。方法 用动液压冲击法建立动物模型 ,用LeicaQ5 0 0IW图像处理系统及免疫组... 目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观察脑损伤后不同时期室下区巢蛋白(Nestin)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 (GFAP)的表达及其细胞类型。方法 用动液压冲击法建立动物模型 ,用LeicaQ5 0 0IW图像处理系统及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和显示不同时期 (1、3、5d ,1、2、3、4、6、8周 )Nestin和GFAP的表达变化。结果 损伤 2 4h后 ,室下区有大量Nestin和GFAP的表达 ,且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有Nestin阳性突起与GFAP共存现象 ,7d左右达到高峰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表达逐渐下降。正常组和假手术组 ,室下区也可见到Nestin和GFAP的表达 ,但与脑损伤组相比较低 (P <0 .0 5 )。结论 脑损伤可诱导室下区Nestin和GFAP的表达 ,Nestin阳性突起与GFAP共存细胞可能具有干细胞特性 ,与神经元的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荧光双标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巢蛋白(Nestin) 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NF_(200) 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乔鸿飞 兰宾尚 刘亦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35-637,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电针刺激对NF200、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刺激组。神经元的鉴定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脊髓NF200、GFAP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大鼠...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电针刺激对NF200、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刺激组。神经元的鉴定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脊髓NF200、GFAP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大鼠脊髓灰质中的神经元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对照组脊髓灰质中神经元数量同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电针刺激组相比均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对照组的NF200阳性神经元数量、GFAP阳性面积显著低于电针刺激组(P<0.05)。电针刺激脊髓损伤4周后大鼠脊髓灰质中神经元数量显著较模型对照组增多;NF200阳性神经元数量、GFAP阳性面积较正常大鼠明显增多。结论:电针刺激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NF200与GFAP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针 神经微丝蛋白质类NF200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解剖型钛笼可提高终板的支撑强度:基于影像学及生物力学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卢腾 高中洋 +8 位作者 贺西京 李家良 刘宁 梁辉 王一斌 闻志靖 张廷 王栋 李浩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9-414,共6页
目的评价新型解剖型钛笼(AA-TMC)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ACCF)中与终板的贴合程度以及对手术节段颈椎生理序列的重建效果。方法使用12具颈椎尸体标本完成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手术,使用AA-TMC进行椎体重建。通过X线... 目的评价新型解剖型钛笼(AA-TMC)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ACCF)中与终板的贴合程度以及对手术节段颈椎生理序列的重建效果。方法使用12具颈椎尸体标本完成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手术,使用AA-TMC进行椎体重建。通过X线测量手术前后手术节段高度及角度以评价AA-TMC对手术节段生理序列的重建效果。同时测量术后AA-TMC与终板之间间隙大小以评价AA-TMC与终板的贴合程度。根据美国材料与实验学会F2267脊柱植入物沉陷试验标准对比AA-TMC与传统钛笼在终板支撑强度上的差异,评价AA-TMC在防止钛笼下沉方面的效果。结果单节段ACCF手术前后节段高度(23.90±2.18 mm vs 24.23±1.13 mm)及角度(11.62±2.67°vs 12.13±0.69°)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节段ACCF手术前后节段高度(42.93±3.51 mm vs 43.04±1.70 mm)及角度(15.63±5.06°vs 16.16±1.05°)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A-TMC与终上下板贴合良好,平均间隙0.37±0.3 mm及0.42±0.28 mm。相比于传统钛笼,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使用AA-TMC进行椎体重建可显著提高终板支撑强度(单节段ACCF:719.7±5.5 N vs 875.8±5.2 N;双节段ACCF:634.3±5.9 N vs 873±6.1 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中使用AA-TMC进行椎体重建可显著提高终板支撑强度,从而有效降低了钛笼下沉发生的可能。并且,使用AA-TMC可有效重建颈椎生理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笼 下沉 颈椎融合术 终板 支撑强度 椎间高度 椎间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学载荷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杰 李浩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56-859,共4页
力学载荷是维持椎间盘细胞及基质的生物代谢的重要因素。椎间盘是人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组织,椎间盘与周围组织的营养物质以及代谢产物的交换主要通过弥散与对流,组织间隙压力平衡的变化与渗透压的改变,为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酶类的运转... 力学载荷是维持椎间盘细胞及基质的生物代谢的重要因素。椎间盘是人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组织,椎间盘与周围组织的营养物质以及代谢产物的交换主要通过弥散与对流,组织间隙压力平衡的变化与渗透压的改变,为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酶类的运转提供泵效应[1]。椎间盘内压力变化与机体昼夜的活动有关,直立位与负重状态下对椎间盘产生较高压力载荷,而卧位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小[2]。椎间盘在高压力载荷状态下产生形变,内部静水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细胞 椎间盘退变 压力载荷 压力平衡 血管组织 细胞因子 载荷组合 基因表达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单侧椎动脉结扎致颈髓急性缺血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帅 黄蓝萱 +3 位作者 贺高乐 杨宝辉 呼巧龙 李浩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1-551,共11页
目的 :通过兔与人解剖学异同的结扎方法损伤椎动脉,观测急性期颈髓组织缺血变化,了解单侧椎动脉损伤对颈髓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日本大耳白兔(育龄126~140d;雌性17只,雄性1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 目的 :通过兔与人解剖学异同的结扎方法损伤椎动脉,观测急性期颈髓组织缺血变化,了解单侧椎动脉损伤对颈髓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日本大耳白兔(育龄126~140d;雌性17只,雄性1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段结扎,对照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段分离作为对照。每组分别于术后2h、6h、24h各处死5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ting和q RT-PCR方法观测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aspartic protease 3,CASP3)、FBJ三氏小鼠骨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物(Finkel-Biskis-Jinkins murine osteo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FOS)等指标及其mRNA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结扎组兔颈髓组织中的BAX、BCL2、CASP3和FOS蛋白表达所有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9975.00±1007.00;Western Blotting检测:3.81±0.04)和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9865.00±1783.00;Western Blotting检测:5.26±0.07)在术后24h时表达最多,CASP3在术后6h时最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2218.00±1256.00;Western Blotting检测:3.46±0.08),FOS在术后2h时最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840.00±1584.00;Western Blotting检测:2.46±0.04),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上述蛋白的表达在不同观察节点也不相同,两两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X和BCL2随时间增加而增大,CASP3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FOS随时间增加而减小。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结扎组兔颈髓组织中的BAX、BCL2、CASP3和FOS表达均高于对照组,BAX(14.48±1.16)和BCL2(10.35±1.67)在术后24h时表达最多,CASP3在术后6h时最多(30.37±2.27),FOS在术后2h时最多(15.65±1.21),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上述mRNA的表达在不同观察节点也不相同,两两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X和BCL2随时间增大,CASP3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FOS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小。结论:结扎兔右侧椎动脉第一段会造成兔颈髓轻度急性缺血损伤,对CASP3的检测提示术后6h时损伤最严重,该缺血损伤可以很快恢复,在24h时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损伤 椎动脉结扎 中枢缺血 动物实验 日本大耳白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历强 贺西京 +4 位作者 石建峰 王斌 朱振中 臧全金 樊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74-1976,1980,共4页
目的采用经我们改良的差速贴壁法结合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低浓度血清的培养方法对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进行分离和原代纯化培养,探讨建立嗅粘膜嗅鞘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对差速贴壁后的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交替应用含10%胎牛血清和含2... 目的采用经我们改良的差速贴壁法结合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低浓度血清的培养方法对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进行分离和原代纯化培养,探讨建立嗅粘膜嗅鞘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对差速贴壁后的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交替应用含10%胎牛血清和含2.5%胎牛血清、NT3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观察嗅粘膜嗅鞘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p75NTR和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和纯度检测。结果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形态多呈双极、三极,伴有细长的突起。p75NTR和GFAP染色均呈阳性反应,体外培养9d时纯度可达83%。结论差速贴壁法结合低浓度血清和NT3应用可以分离培养出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鼻粘膜 细胞培养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变性周围神经移植和神经生长因子灌注对脊髓损伤后上行传导束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斌 贺西京 +2 位作者 刘增霞 浮煜 历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15-618,I0004,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预变性周围神经移植(PPNG)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灌注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上行传导束再生的影响及两者协同效果。方法:50只SD大鼠分5组,每组10只,A组为PPNG和NGF灌注组;B组为PPNG组;C组为NGF灌注组;D组为单纯损伤组;E组为... 目的:评价应用预变性周围神经移植(PPNG)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灌注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上行传导束再生的影响及两者协同效果。方法:50只SD大鼠分5组,每组10只,A组为PPNG和NGF灌注组;B组为PPNG组;C组为NGF灌注组;D组为单纯损伤组;E组为正常对照组。A、B组于脊髓损伤前1周取坐骨神经约3mm并置于DMEM中。1周后造成T10脊髓后索损伤并将预变性的外周神经植入,A、C组脊髓损伤后置管注射NGF,每日2μg,共2周;D组单纯损伤脊髓,E组不损伤脊髓。8周后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示踪法计数再生的纤维,按照脊髓与移植物的关系分为脊髓尾端、尾端过渡区、移植物尾端、移植物头端、头端过渡区、脊髓头端六个区,简称Ⅰ、Ⅱ、Ⅲ、Ⅳ、Ⅴ、Ⅵ区。结果:在Ⅲ、Ⅳ、Ⅴ区,A组标示的纤维数量显著高于B、C组(P<0.05),Ⅵ区均无示踪纤维;D组几无纤维通过移植物。结论:联合应用PPNG及NGF灌注可明显促进大鼠SCI后上行传导束的再生,使再生的纤维跨过两道瘢痕,重新长入脊髓白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移植 预变性 脊髓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侧脑室下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纯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振中 贺西京 +5 位作者 杨浩 历强 樊沛 臧全金 杨平林 江枫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5,共7页
成年哺乳动物侧脑室下区星形胶质细胞(AST)的神经干细胞特性研究是当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为了进一步了解AST生物学特性,体外培养是探讨AST细胞学特性的有力手段,而怎样通过体外培养得到高纯度的成年AST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2.5... 成年哺乳动物侧脑室下区星形胶质细胞(AST)的神经干细胞特性研究是当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为了进一步了解AST生物学特性,体外培养是探讨AST细胞学特性的有力手段,而怎样通过体外培养得到高纯度的成年AST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2.5月的成年大鼠侧脑室下区为实验材料进行AST培养,并对传统的培养方法进行改良。首先在AST培养基中增加B27添加剂,结合成年AST体外生长特性,采用低浓度血清(2.5%~5%)和血清浓度调整法对培养的AST进行纯化。然后采用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培养至14d的细胞进行鉴定及纯度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27添加剂对AST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B27添加剂能有效促进体外培养的成年AST的生长和增殖,采用此方法培养的成年AST纯度达90%以上;B27添加剂与低浓度血清的组合以及根据细胞特性及时调整血清浓度是一种有效的纯化成年AST方法。本方法的建立可望为AST的神经干细胞特性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 侧脑室下区 神经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19
作者 贺增良 兰宾尚 +3 位作者 郝定均 吴起宁 方向义 郭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571-571,共1页
关键词 脊髓拴系综合征 手术治疗 成人 syndrome 神经功能障碍 病理因素 TCS 症候群 圆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咯利普兰治疗大鼠脊髓横断损伤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李锋涛 程斌 +3 位作者 李浩鹏 臧全金 张廷 贺西京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8-630,共3页
目的探索咯利普兰治疗大鼠脊髓横断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损伤组(SCI组)、咯利普兰治疗组(R组),每组10只。R组建立大鼠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后立刻皮下注射咯利普兰;Sham组仅... 目的探索咯利普兰治疗大鼠脊髓横断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损伤组(SCI组)、咯利普兰治疗组(R组),每组10只。R组建立大鼠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后立刻皮下注射咯利普兰;Sham组仅打开椎板;SCI组及Sham组皮下注射相同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于损伤后2、4、6、8周采用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情况,损伤后2周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及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损伤后6周、8周时,R组BBB评分优于SCI组(P<0.05)。损伤后2周,R组GAP-43表达高于SCI组(P<0.05),GFAP表达量低于SCI组(P<0.05)。结论咯利普兰能提高大鼠脊髓横断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提高GAP-43表达,抑制GFAP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咯利普兰 运动功能 生长相关蛋白43 胶质细胞酸性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