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体质量指数与认知障碍的年龄依赖性关系:一项以西安市4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
1
作者 崔思萌 刘子钰 +5 位作者 党亮君 江毓 王敬谊 米白冰 屈秋民 商苏杭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3-768,共6页
目的研究4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3月,选取西安市鄠邑区某2个自然村40岁及以上全部常住村民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信息、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史,进行体格... 目的研究4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3月,选取西安市鄠邑区某2个自然村40岁及以上全部常住村民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信息、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史,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总体认知功能,MMSE评分低于分界值(文盲≤17分;小学≤20分;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4分)者定义为认知障碍。采用分层分析、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分析BMI与认知障碍的年龄依赖性关系。结果纳入分析1792人,其中符合认知障碍标准230人(12.8%)。男性726人(40.5%);年龄40~85岁[平均(55.53±9.92)岁],≥60岁599人(33.4%);平均BMI为(25.29±3.14)kg/m^(2)。在总人群中,将BMI以RCS的形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并校正其他混杂因素,结果显示BMI与认知障碍显著相关(P overall=0.023),存在非线性关联趋势(P nonlinear=0.097);以BMI=25 kg/m^(2)为参照,当BMI<25 kg/m^(2)时,随着BMI下降,OR值逐步增加,而当BMI≥25 kg/m^(2)时,随着BMI增加,OR值未见显著变化。在≥60岁人群中,认知障碍与BMI显著相关(P overall=0.038,P nonlinear=0.097),关联变化趋势与总人群类似;但在40~59岁人群中,BMI与认知障碍未见显著关联(P overall=0.722,P nonlinear=0.738)。结论BMI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具有年龄依赖性,在40~59岁人群中BMI与认知障碍未见显著关联。在60岁以上人群中BMI与认知障碍存在非线性关联,即在BMI<25 kg/m 2人群中,随着BMI下降,认知障碍患病风险逐渐增加;当BMI≥25 kg/m 2时,随着BMI增加,认知障碍患病风险未见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身体质量指数 年龄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围手术期患者血清NETs标志物的动态变化
2
作者 李涛 吴宇伦 +12 位作者 王小雅 李也 陆家梁 路子微 党美娟 赵莉莉 坚雅婷 王何莹 张磊 卜宁 李雯娴 樊洪 张桂莲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37-1145,共9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后血清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标志物瓜氨酸化组蛋白3(citrullinated histone 3,cit-H3)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因...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后血清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标志物瓜氨酸化组蛋白3(citrullinated histone 3,cit-H3)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因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空腹24 h内,术后6、12、24、48 h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清ci t-H3及M PO水平。采用经Greenhouse-Geisser校正的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血清cit-H3及MPO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根据支架植入部位(颅内vs.颅外)、支架植入数目(1个vs.2个)、责任血管是否为症状性狭窄,以及手术时脑梗死是否处于急性期(病程≤14 d),对血清cit-H3及MPO水平的变化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1.8±8.4)岁,男性42例(87.5%)。在整体患者中,血清cit-H3在术前及术后6、12、24、48 h的水平分别为(54.50±6.48)ng/mL、(56.73±6.50)ng/mL、(71.27±7.35)ng/mL、(53.53±17.35)ng/mL和(52.22±5.45)ng/mL;血清MPO在术前及术后6、12、24、48 h的水平分别为(25.45±6.67)ng/mL、(26.29±6.75)ng/mL、(28.28±7.68)ng/mL、(31.55±9.09)ng/mL和(28.68±7.61)ng/mL,两者术后水平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整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22)。颅外及颅内支架亚组、1个及2个支架亚组、症状性狭窄亚组及非急性期亚组的血清cit-H3水平均于术后12 h达到峰值。颅内支架亚组的血清MPO水平于术后12 h达到峰值,2个支架亚组、症状性狭窄亚组及非急性期亚组的血清MPO水平均于术后24 h达到峰值。结论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术后48 h内,血清NETs标志物cit-H3和MPO水平呈现先升高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在症状性狭窄患者中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 髓过氧化物酶 瓜氨酸化组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降低细胞内Ca^(2+)浓度并上调BDNF保护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细胞 被引量:8
3
作者 任宏伟 陈明 +2 位作者 王虎清 高震 吴海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07,共6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葛根素保护神经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葛根素干预组,采用间隔3 d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VD模...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葛根素保护神经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葛根素干预组,采用间隔3 d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VD模型;术后2周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DNF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平均荧光强度来表示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结果葛根素干预组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海马BDNF表达量显著增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减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对VD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葛根素降低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上调BDN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血管性痴呆 钙离子浓度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技术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许刚 崔刚 +3 位作者 僧志远 徐晓霞 屈满利 吴海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8-124,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及个体化设计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21个)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临床、DSA影像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及个体化设计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21个)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临床、DSA影像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微导管辅助技术,2例采用球囊辅助技术。结果 (1)术后即刻造影发现20枚弹簧圈栓塞的微小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4枚,瘤颈残留6枚,技术失败1例。(2)术中并发症:术中发生同侧大脑前动脉急性闭塞1例,经溶栓后血管通畅;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3)20例介入栓塞成功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14例,2分4例,3~4分2例。(4)随访:20例患者出院后12个月随访,mRS评分0~1分18例,2分1例,3~4分1例;临床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5例DSA随访6~60个月,其中1例复发,予以补充致密栓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难度较大,但可行、有效。熟练手术技巧,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适度栓塞是提高栓塞治疗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GM_1影响脑卒中患者血清NSE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桂莲 吴海琴 +2 位作者 李觉慧 房娟芝 张华华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5-437,共3页
目的 探讨GM1 对脑卒中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加用GM1 治疗组 ,以RIA法动态监测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结果 脑卒中患者两组血清NSE均于病后 48h~ 9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目的 探讨GM1 对脑卒中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加用GM1 治疗组 ,以RIA法动态监测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结果 脑卒中患者两组血清NSE均于病后 48h~ 9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P <0 0 1 ) ,且均在病程 3~ 4d达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常规治疗组血清NSE在病后 1 0~ 1 4d恢复正常 ,而加用GM1 治疗组血清NSE则在 3~ 1 4d较常规治疗组相应病期低 (P <0 0 5 ,P <0 0 0 1 ) ,且提前降至正常。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NSE有助于观察脑卒中患者病情的变化 ;GM1 可能通过减轻神经元的继发损伤 ,降低血清NSE ,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GM1 脑卒中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苷脂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胡伟 赵聪敏 巩守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2430-2433,共4页
目的观察联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和神经节甘脂(gangliosideGM1)对实验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探讨其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120只新生鼠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injury,HIBI... 目的观察联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和神经节甘脂(gangliosideGM1)对实验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探讨其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120只新生鼠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injury,HIBI)组、NGF治疗组、GM1治疗组和NGF+GM1治疗组。给药后以HE染色观察各组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观察Bcl-2、Bax蛋白表达,TUNEL法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氧缺血后HIBI组海马区病理变化明显,药物干预组上述变化减轻,合用组为著;假手术组海马区Bcl-2表达较弱,HI(缺氧缺血)后该区Bcl-2表达仍弱,Bax表达增强,出现凋亡细胞;药物干预组Bcl-2表达较HIBI组增强,Bax表达较HIBI组减弱(P<0.01),凋亡细胞减少,合用组最明显。结论HIBI后Bax蛋白表达增强,细胞凋亡增加。两药联用可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使凋亡细胞减少,这可能是其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节阿苷脂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腓骨肌萎缩症-I型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璟洁 韩萍 +3 位作者 高震 巩付华 马晓灵 向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93-497,共5页
目的比较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与腓骨肌萎缩症-I型(type-I Charcot Marie Tooth disease,CMT-I)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以指导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纳入CIDP患者31例... 目的比较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与腓骨肌萎缩症-I型(type-I Charcot Marie Tooth disease,CMT-I)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以指导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纳入CIDP患者31例、CMT-I患者28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指标,并对电生理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IDP与CMT-I两组患者起病部位、主观感觉障碍、足部畸形、脑脊液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末梢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传导阻滞/波形离散、下肢神经继发性轴索变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失神经电位、MUAP形态异常、募集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IDP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电生理严重程度有相关性(r=0.84,P<0.05);而CMT-I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电生理严重程度分离,不具有相关性(r=0.27,P>0.05)。结论综合分析临床特点、神经传导、针极肌电图、临床与电生理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可以对CIDP与CMT-1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 病腓骨肌萎缩症-I型 神经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姚丽 樊嘉欣 +4 位作者 张宏 李涛 曹会芳 吴海琴 张桂莲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9期872-87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acute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AIPI)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危险因素、病因分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P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存在神...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acute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AIPI)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危险因素、病因分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P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存在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将患者分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病因分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发生率及预后,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AIPI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22例AIPI患者,进展组28例(23.0%),非进展组94例(77.0%)。进展组在糖尿病患病率、入院时吞咽障碍发生率及出院时mRS评分均高于非进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展组病因分型中基底动脉分支动脉疾病(basilar artery branch disease,BABD)有16例(57.1%),小动脉疾病(small artery disease,SAD)有2例(7.1%),大动脉闭塞性疾病(large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LAOD)有10例(35.7%),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39,P=0.013)。进展组VBD的发生率为25.0%(7/28),高于非进展组的13.8%(13/94),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7)。相比非进展组,进展组不良预后比例显著增加(46.4%vs 10.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吞咽障碍是AIPI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 4.610,95%CI 1.461~14.546,P=0.009)。结论AIPI的患者,当存在糖尿病、吞咽障碍、VBD、病因分型BABD时可能更容易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吞咽障碍是AIPI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AIPI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病因分型 吞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对短暂脑缺血海马CA1区迟发神经元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雷琦 闫剑群 +2 位作者 赵英贤 刘勇 肖新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 通过形态学观察,研究胰岛素对短暂脑缺血大鼠海马CA1 区迟发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胰岛素组术前腹腔注射胰岛素和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再灌注后第1、3和7... 目的 通过形态学观察,研究胰岛素对短暂脑缺血大鼠海马CA1 区迟发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胰岛素组术前腹腔注射胰岛素和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再灌注后第1、3和7天取材,HE染色观察计数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结果 再灌注后1、3、7 d模型组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为176.00±4.24、110.75±7.89和59.00±8.41;胰岛素组为:178.00±8.52、166.00±6.06 和92.50±9.98。结论 胰岛素可延迟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后海马CA1 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这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胰岛素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欣 吴海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3-699,共7页
促红细胞生成素(erthropoietin,EPO)主要以调节红细胞生成而被人们广泛认识,而最近研究发现EPO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提示其可能对神经系统有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明,EPO对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在低氧缺血的... 促红细胞生成素(erthropoietin,EPO)主要以调节红细胞生成而被人们广泛认识,而最近研究发现EPO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提示其可能对神经系统有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明,EPO对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在低氧缺血的条件下表现特别明显。EPO主要通过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及多种可能的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EPO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已经应用于临床研究,但最终应用于临床治疗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素 生理学 中枢神经系统 生理学 信号传导 促红细胞生成素 神经保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前列腺素EP_1受体阻断剂抑制糖尿病大鼠隐神经中C单位的传入活动
11
作者 张巧俊 于叔麒 +1 位作者 王勇 向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0-442,共3页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2 (prostaglandinsE2 ,PGE2 )的特异性受体EP1受体亚型拮抗剂SC192 2 0对糖尿病大鼠隐神经中C单位传入活动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隐神经C单位感受野中心皮内注射EP1受体拮抗剂SC192 2 0 ,测定C单位对持续 1min阈刺激...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2 (prostaglandinsE2 ,PGE2 )的特异性受体EP1受体亚型拮抗剂SC192 2 0对糖尿病大鼠隐神经中C单位传入活动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隐神经C单位感受野中心皮内注射EP1受体拮抗剂SC192 2 0 ,测定C单位对持续 1min阈刺激和阈上刺激的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糖尿病组大鼠C单位的机械阈值显著降低 (P <0 .0 1)。皮内注射SC192 2 0前后 ,持续阈刺激和阈上刺激所诱发的对照组大鼠C单位的传入放电无显著差异 ;持续阈刺激诱发的糖尿病大鼠C单位的传入放电在注射后明显减少 (P <0 .0 5 ) ,而持续阈上刺激诱发的传入放电则无显著变化。结论 EP1受体阻断剂可阻断PGE2 对C单位的敏化作用而缓解糖尿病大鼠的痛过敏 ,提示PGE2 在糖尿病痛过敏的外周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过敏 前列腺素 单位放电 糖尿病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目反射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徐静 王俊宏 +2 位作者 吴海琴 向莉 戴信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2-143,146,共3页
目的 观察糖尿病 (DM )患者瞬目反射 (BR)的变化 ,了解BR对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于眶上切迹处以方波脉冲电刺激眶上神经 ,记录双侧眼轮匝肌的反应 ,测定刺激同侧所记录的R1、R2 波和对侧R′2 波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 目的 观察糖尿病 (DM )患者瞬目反射 (BR)的变化 ,了解BR对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于眶上切迹处以方波脉冲电刺激眶上神经 ,记录双侧眼轮匝肌的反应 ,测定刺激同侧所记录的R1、R2 波和对侧R′2 波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结果 DM患者的R1、R2 和R′2 波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其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BR的异常率逐渐升高。结论 BR检查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神经受损的客观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目反射 糖尿病 诊断 中枢神经病变 眼轮匝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降压素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3
作者 于叔麒 张巧俊 +3 位作者 高敬龙 郑纯礼 袁海峰 万婷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4-516,共3页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降压素(NT)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74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者46例,合并高血压者45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轻度23例,中度33例,重度18例;梗死面积大灶19例,小灶55例;积分<6分17例,≥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降压素(NT)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74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者46例,合并高血压者45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轻度23例,中度33例,重度18例;梗死面积大灶19例,小灶55例;积分<6分17例,≥6分57例;正常对照66例。用放射免疫实验技术(法)测定血浆中的NT含量并观察其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N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001),发病后24h内明显升高,7天内达高峰,8—15天开始下降,15天后仍在较高水平;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度血浆NT水平较中度显著性升高(P<0.0001),中度较轻度显著性升高(P<0.0001);大灶组较小灶组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NT变化以7天内最显著,15天后逐渐恢复正常;NT浓度检测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病灶大小的实验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神经降压素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放射免疫实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瞬目反射异常的临床意义
14
作者 张巧俊 向丽 +2 位作者 赵英贤 贾天成 甄长安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95-597,共3页
目的 初步探讨在面神经麻痹患者恢复期出现瞬目反射 (BR)对侧的R1 电位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例患侧刺激 ,健侧出现R1 波的面神经麻痹病人进行详细BR检查 ,测定各自潜伏时及波幅 ,并与健侧相比。结果 患侧刺激健侧记录所得... 目的 初步探讨在面神经麻痹患者恢复期出现瞬目反射 (BR)对侧的R1 电位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例患侧刺激 ,健侧出现R1 波的面神经麻痹病人进行详细BR检查 ,测定各自潜伏时及波幅 ,并与健侧相比。结果 患侧刺激健侧记录所得R1 波与健侧刺激同侧记录所得R1 波相比 ,潜伏期差别不大 (P >0 .0 5) ,而波幅却显著降低 (P <0 .0 0 1 )。结论 推测面神经和三叉神经之间存在一些小的线路 ,只有面神经病损后一定时期才起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目反射 肌电图 面神经麻痹 恢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岁及以上人群收缩压与认知障碍的相关关系:一项以西安市鄠邑区农村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5
15
作者 商苏杭 马楼艳 +11 位作者 张彬艳 王瑾 霍康 曹红梅 米白冰 江毓 陈晨 党亮君 高玲 魏珊 杨剑波 屈秋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6-960,965,共6页
目的分析70岁及以上人群血压与认知障碍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西安市鄠邑区某村≥70岁全部常住村民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坐位血压。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以MMSE评分低于分界值作为认知障碍的判断标... 目的分析70岁及以上人群血压与认知障碍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西安市鄠邑区某村≥70岁全部常住村民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坐位血压。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以MMSE评分低于分界值作为认知障碍的判断标准,即文盲≤17分,小学文化程度≤20分,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24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校正混杂因素。结果全村共有≥70岁常住村民236人,实际完成血压测量及MMSE测查者217人(占92.0%),排除既往卒中患者后纳入186人,其中男性87人(46.8%),年龄70~85岁,平均(74.17±3.97)岁,符合认知障碍者64人(34.4%)。收缩压(SBP)为(143.45±20.25)mmHg(1 mmHg=0.133 kPa),≤139 mmHg者(较低SBP组)69人,140~159 mmHg者(参照组)66人,≥160 mmHg者(较高SBP组)51人。单因素分析显示,较低SBP组(40.6%)、较高SBP组(37.3%)认知障碍患病率均高于参照组(25.8%,P=0.17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与参照组相比,较低SBP组(OR=2.99,95%CI 1.19~7.53,P=0.020)或较高SBP组(OR=2.66,95%CI 0.97~7.28,P=0.057)认知障碍患病风险升高。舒张压(DBP)为(82.48±10.34)mmHg,≤89 mmHg者136人(73.1%),90~99 mmHg者29人(15.6%),≥100 mmHg者21人(11.3%),3组间认知障碍患病率无显著差异(35.3%vs.34.5%vs.28.6%,P=0.83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3个DBP组间认知障碍患病风险无显著差异(P=0.714)。结论在≥70岁人群横断面调查中,SBP低于140 mmHg或者高于160 mmHg均与基于MMSE判定的认知障碍患病风险升高相关。DBP与认知障碍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群 血压 认知障碍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的非线性相关关系:一项以西安市鄠邑区4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9
16
作者 商苏杭 王敬谊 +9 位作者 张彬艳 王瑾 费裕朗 江毓 陈晨 马楼艳 霍康 曹红梅 党亮君 屈秋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88-794,806,共8页
目的研究4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年龄、受教育年限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的关系。方法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选取西安市鄠邑区某村40岁及以上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MSE评估总体认知功能。同时收集... 目的研究4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年龄、受教育年限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的关系。方法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选取西安市鄠邑区某村40岁及以上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MSE评估总体认知功能。同时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生化检查。通过单因素、多因素中位数回归分析、分层分析等方法研究年龄、受教育年限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799人,其中男性726人,占40.35%;40~69岁者1613人,占89.66%,≥70岁者186人,占10.34%,平均年龄(55.52±9.93)岁;文盲222人,占12.34%,受教育年限1~6年者568人,占31.57%,≥7年者1009人,占56.09%。MMSE评分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为27(24,29)。多因素中位数回归分析MMSE评分与年龄的关系,结果显示,在40~69岁人群中,年龄每增加1岁,MMSE评分中位数下降0.06分(β=-0.06,P<0.001),而在≥70岁人群中下降0.34分(β=-0.34,P=0.001);即随着年龄增长,≥70岁人群的MMSE评分下降速度高于40~69岁人群;在男性、女性、文盲、受教育年限1~6年等亚组人群中重复上述分析,均存在与总人群类似的非线性相关关系;由于受教育年限≥7年亚组人群中年龄≥70岁者仅有30例,因此,在该亚组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非线性关系需进一步明确。关于MMSE评分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多因素中位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受教育年限0~6年的人群中,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MMSE评分中位数增长0.86分(β=0.86,P<0.001),在受教育年限≥7年的人群中增长0.16分(β=0.16,P<0.001);即随着受教育年限增长,受教育年限0~6年的人群的MMSE评分增长速度高于≥7年人群;在男性、女性、40~69岁亚组人群中分析上述关系仍然成立;由于年龄≥70岁亚组人群中受教育年限≥7年者样本量低,是否存在类似关系需进一步明确。根据年龄、受教育年限分为4个亚组,分别在4个亚组人群中建立MMSE评分中位数预测方程:年龄40~69岁且受教育年限0~6年:MMSE=22.00+0.20×性别(女性:0;男性:1)+0.00×年龄(取值40~69岁)+0.80×受教育年限(取值0~6年);40~69岁且受教育年限≥7年:MMSE=30.18+0.08×性别(女性:0;男性:1)-0.08×年龄(取值40~69岁)+0.17×受教育年限(取值7~15年);≥70岁且受教育年限0~6年:MMSE=43.67+1.33×性别(女性:0;男性:1)-0.33×年龄(取值70~85岁)+0.78×受教育年限(取值0~6年);≥70岁且受教育年限≥7年:MMSE=52.43+3.34×性别(女性:0;男性:1)-0.41×年龄(取值70~85岁)-0.16×受教育年限(取值7~15年)。在≥70岁且受教育年限≥7年组样本量低,该亚组预测方程的可靠性需要增加样本量进一步提高。结论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农村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70岁人群的MMSE评分下降速度高于40~69岁人群;随着受教育年限增长,MMSE评分的增长速度在受教育年限0~6年的人群高于≥7年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年龄 受教育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小鼠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MyD88通路促进神经元铁死亡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乔 李涛 +5 位作者 赵莉莉 陈志阳 高小川 刘芳芳 武胜昔 邝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71-78,共8页
目的:探索脊髓损伤(SCI)后小胶质细胞(MG)炎性活化对神经元铁死亡的作用及其关键信号通路,为修复脊髓损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小鼠胸段脊髓夹伤后3 d,通过免疫荧光检测钙接头蛋白(Iba-1)与4-羟基壬烯醛(4HNE)的表达。以脂多糖(LPS)... 目的:探索脊髓损伤(SCI)后小胶质细胞(MG)炎性活化对神经元铁死亡的作用及其关键信号通路,为修复脊髓损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小鼠胸段脊髓夹伤后3 d,通过免疫荧光检测钙接头蛋白(Iba-1)与4-羟基壬烯醛(4HNE)的表达。以脂多糖(LPS)及髓系分化初级反应蛋白88(MyD88)抑制剂ST2825处理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另以糖氧剥夺(OGD)处理SH-SY5Y细胞,再将两种细胞用Transwell共培养24 h,CCK-8法检测SH-SY5Y细胞活力,碘化丙啶(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SH-SY5Y细胞死亡情况,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的炎性活化情况和SH-SY5Y细胞铁死亡分子表达情况。结果:小鼠脊髓夹伤后3 d可见损伤局部神经元铁死亡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密切相关。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上调小胶质细胞中MyD88、核因子-κB(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分子表达。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与SH-SY5Y细胞共培养,可促进OGD诱导的SH-SY5Y细胞死亡率进一步增加,同时使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xC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血红素加氧酶1(HO-1)、铁蛋白重链(FTH1)等分子的表达进一步降低。而MyD88抑制剂ST2825能抑制小胶质细胞的促炎性激活,明显减轻SH-SY5Y细胞铁死亡发生。结论:SCI局部神经元铁死亡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促炎性激活可促进神经元的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元铁死亡 小胶质细胞 髓系分化初级反应蛋白88 细胞共培养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剂脑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桂莲 +1 位作者 焦力群 吴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7-216,共10页
对比剂脑病(CIE)是血管内使用对比剂后发生的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近年来,随着不同学科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关于CIE的报道逐年增加。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CIE的统一诊疗规范。中国医师协会神... 对比剂脑病(CIE)是血管内使用对比剂后发生的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近年来,随着不同学科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关于CIE的报道逐年增加。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CIE的统一诊疗规范。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讨论并共同撰写该共识,旨在为各级、各学科医师在预防、识别和处理CIE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 脑疾病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与异常胃肠通过的关系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杜立峰 展淑琴 郭新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3-364,376,共3页
目的 研究P物质 (substanceP ,SP)和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 ,VIP)与异常胃肠通过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 2 2名健康志愿者、2 8名慢传输患者、2 6名快传输患者血浆及结肠组织中的SP和VIP质量浓度 ,... 目的 研究P物质 (substanceP ,SP)和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 ,VIP)与异常胃肠通过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 2 2名健康志愿者、2 8名慢传输患者、2 6名快传输患者血浆及结肠组织中的SP和VIP质量浓度 ,并测定了 2 5名糖尿病患者血浆中SP及VIP质量浓度。结果 慢传输患者血浆及结肠组织SP及VIP质量浓度较健康志愿者低 ,而快传输患者血浆及结肠组织SP及VIP质量浓度较健康志愿者高 ,糖尿病患者血浆SP质量浓度较健康志愿者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异常胃肠通过 放射免疫法 测定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a)对脑卒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桂莲 吴海琴 +2 位作者 李觉慧 曹会芳 赵英贤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46-547,559,共3页
目的 探讨脂蛋白 (a) [Lipoprotein ,LP(a) ]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95例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与 35例对照组的血清LP(a) ,并与其他血脂指标、病程、病情作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塞组血清LP(a)高于对照... 目的 探讨脂蛋白 (a) [Lipoprotein ,LP(a) ]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95例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与 35例对照组的血清LP(a) ,并与其他血脂指标、病程、病情作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塞组血清LP(a)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皮层动脉梗塞组血清LP(a)高于穿通动脉梗塞组 (P <0 0 5) ;脑出血组血清LP(a)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LP(a)与其他血脂指标及病程、病情间均无显著相关。结论 LP(a)可作为缺血性卒中的预报及不同动脉硬化病因的鉴别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脑梗塞 脑出血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