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丘脑外侧区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大鼠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梅 董蕾 +3 位作者 钱亦华 师社会 曹红梅 朱文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5-549,共5页
目的探讨下丘脑外侧区(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IM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中枢立体定位LHA微量注射的方法,观察静脉给予阿托品(50μg/kg)、酚妥拉明(200μg/kg)、普萘洛尔(100μg/kg)及抗胃动素血清(1∶... 目的探讨下丘脑外侧区(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IM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中枢立体定位LHA微量注射的方法,观察静脉给予阿托品(50μg/kg)、酚妥拉明(200μg/kg)、普萘洛尔(100μg/kg)及抗胃动素血清(1∶50)和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后,LHA微量注入胃动素(0.37 nmol)对十二指肠IMC的影响。结果LHA微量注入胃动素可以使十二指肠IMC周期明显变短,峰电振幅增加,峰电频率增快,但对峰电时相无明显影响;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可完全阻断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IMC的影响;阿托品、酚妥拉明、普萘洛尔不能阻断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IMC的影响;抗胃动素血清只能部分阻断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IMC的影响。结论LHA外源性胃动素可改变十二指肠IMC的特征并在其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动素 下丘脑外侧区 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氧胆酸通过ROS/NF-κB通路对Barrett食管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冯诚 吕建瑞 +1 位作者 王瑾 张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0-596,共7页
目的 探讨脱氧胆酸(DCA)对人BAR-T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Barrett上皮细胞株BAR-T,采用不同浓度的DCA(100、200、300μmol/L)和不同作用时间(30 min、60 min、3 h、6 h)干预BAR-T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目的 探讨脱氧胆酸(DCA)对人BAR-T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Barrett上皮细胞株BAR-T,采用不同浓度的DCA(100、200、300μmol/L)和不同作用时间(30 min、60 min、3 h、6 h)干预BAR-T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环氧酶-2(COX-2)的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并与200μmol/L DCA+5 mmol/L 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胺酸(NAC)组进行比较;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p65蛋白入核情况,并与200μmol/L DCA+100μmol/L NF-κB通路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PDTC)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CA可以显著升高BAR-T细胞中ROS的含量,呈剂量依赖性,5 mmol/L NAC明显抑制DCA诱导的ROS释放。与对照组相比,相同干预时间下,DCA(200、300μmol/L组)均可以显著升高COX-2 mRNA表达。与1 h组相比,200、300μmol/L DCA 6 h组均可以显著升高COX-2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200μmol/L DCA可以显著升高COX-2蛋白表达。同时,200μmol/L DCA可以促进p65蛋白的入核,PDTC可以抑制DCA的作用。结论 DCA可能通过升高细胞内ROS水平,促进p65蛋白入核以激活NF-κB信号通路,进而上调COX-2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胆酸(DCA) Barrett细胞 氧化应激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老年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成龙 张悦 +17 位作者 刘毓屾 杜肇清 郭朝阳 樊扬威 李婷 高旭 谢恩睿 邢梓轩 武文华 吴胤瑛 杨明博 李婕 张煜 康文 王文俊 纪泛扑 郭江 高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34-2041,共8页
目的探究老年不可切除/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使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效果并评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了2019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6家医院的不可切除/晚期HCC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8... 目的探究老年不可切除/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使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效果并评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了2019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6家医院的不可切除/晚期HCC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84.8%的患者同时联合了靶向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及非老年组(<65岁),评估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 AE)发生情况。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确定6个月PFS和DC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99例患者,其中老年组27例,非老年组72例。老年组12个月总生存率、ORR和DCR分别为67.8%、44.4%和74.1%,中位PFS为6.4(3.0~12.4)个月,与非老年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老年组的中位OS尚未达到,非老年组中位OS为18.9(13.0~24.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大血管浸润(MVI)是6个月PFS(HR=2.603,95%CI:1.136~5.964,P=0.024)和DCR(HR=3.963,95%CI:1.671~9.397,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HBV感染病因、出现肝外转移、Child-Pugh B级和AFP>400 ng/mL与6个月PFS和DCR无关。老年组患者中任何级别的ir AE和3/4级ir AE发生率分别为51.9%和25.9%,与非老年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最常见的ir AE为皮肤疾病(39.4%)。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65岁不可切除/晚期HCC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与<65岁患者相当。MVI与免疫治疗应答不佳和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抗体 单克隆 分子靶向治疗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黏膜下肿瘤病理特征及内镜下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邹百仓 秦斌 +5 位作者 张莉 王深浩 刘娜 秦赟 范青 王进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行内镜下切除的食管黏膜下肿瘤152例患者资料,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病理性质、... 目的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行内镜下切除的食管黏膜下肿瘤152例患者资料,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病理性质、分布特点、内镜切除治疗的不同术式的特点、并发症和疗效。结果患者发病平均年龄(52.74±10.53)岁,无性别差异;食管黏膜下肿瘤各段均可发生,以食管中下段较多。病理分类以平滑肌瘤多见(73.68%),其余依次为间质瘤(11.18%)、血管瘤(3.95%)、囊肿(3.29%)、脂肪瘤(1.97%)等,瘤体分别位于黏膜肌层(31.58%)、固有肌层(57.89%)和黏膜下层(10.53%)。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3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52例,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63例,全层切除术(EFTR)1例,均完整切除病灶。EMR术切除瘤体较小,手术时间短。ESD和STER切除瘤体大,手术时间长(P<0.05),3种术式的并发症均有效控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局部复发及残留病例。结论食管黏膜下肿瘤成年发病多见,无性别差异,食管各段均可发生,多来源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平滑肌瘤多见,其次依序为间质瘤、梭形细胞瘤、血管瘤等。内镜切除术式取决于病变部位及来源和大小,内镜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下肿瘤 病理特点 内镜切除 并发症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环氧合酶-2在不同亚型胃粘膜肠化生及胃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贵生 龚均 +1 位作者 程鹏 戴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1085-1088,1099,共5页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不同亚型胃粘膜肠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及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预测IM恶变趋势的可能性,同时探讨COX-2表达与胃癌发生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不同亚型胃粘膜肠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及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预测IM恶变趋势的可能性,同时探讨COX-2表达与胃癌发生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伴IM、4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构建组织芯片。分别用高铁二铵/爱先蓝(HID/AB)及HE染色对IM及胃癌进行分型,然后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亚型IM及胃癌中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COX-2表达阳性率在CAG伴IM灶、癌旁IM灶、肠型胃癌中分别为60.87%、75.00%和86.36%,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表达强度在CAG伴IM灶→癌旁IM灶→肠型胃癌顺序中呈逐渐升高趋势(P<0.005)。肠型胃癌中COX-2表达阳性率及强度均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P<0.005)。Ⅲ型IM中COX-2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型IM(P<0.05),从Ⅰ型、Ⅱ型到Ⅲ型,COX-2表达强度也呈逐渐升高趋势(P<0.005)。结论:随着IM愈倾向于恶性,COX-2表达水平也逐渐增高,其有可能成为预测IM恶变趋势的有用指标。COX-2表达主要与肠型胃癌的发生有关,但在弥漫型胃癌的发生中可能也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合酶-2 肠化生 胃癌 组织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屏障——紧密连接改变的示踪电镜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孔武明 龚均 +1 位作者 董蕾 陈明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67-1169,1172,共4页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屏障-紧密连接的改变,探讨IBS排便性状改变的机制。方法严格按照罗马Ⅱ标准选择IBS便秘型、腹泻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10例,利用硝酸镧示踪电镜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其回肠末端及升结肠粘膜紧密连接形态...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屏障-紧密连接的改变,探讨IBS排便性状改变的机制。方法严格按照罗马Ⅱ标准选择IBS便秘型、腹泻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10例,利用硝酸镧示踪电镜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其回肠末端及升结肠粘膜紧密连接形态的变化。结果10例便秘型IBS回肠末端粘膜及升结肠粘膜与正常对照组一样,紧密连接结构正常;10例腹泻型IBS中7例回肠末端粘膜及8例升结肠粘膜可见到部分细胞间紧密连接间隙增宽,示踪剂有不同程度的外渗现象。4例有感染性腹泻病史的患者中3例回肠末端及升结肠粘膜均有上述改变。结论IBS患者的排便性状改变可能与紧密连接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紧密连接的开放性增强可能是导致腹泻性IBS腹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粘膜 紧密连接 示踪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3,-4表达改变的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孔武明 龚均 +1 位作者 董蕾 徐俊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45-1347,共3页
目的探讨claudin-1,-3,-4蛋白的改变在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肠易激综合征患者43例分为腹泻型组23例、便秘型组20例,对照组20例,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肠粘膜claudin-1,-3,-4蛋白含量。结果... 目的探讨claudin-1,-3,-4蛋白的改变在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肠易激综合征患者43例分为腹泻型组23例、便秘型组20例,对照组20例,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肠粘膜claudin-1,-3,-4蛋白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小肠和结肠粘膜claudin-1蛋白含量在便秘型组均明显上升(P<0.05),在腹泻型组均明显下降(P<0.05);claudin-3在便秘型组明显上升(P<0.05),在腹泻型组无明显的变化(P>0.05),claudin-4变化跟claudin-1一致。结论claudin-1,-4蛋白表达下降可能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有关,而claudin-1,-3,-4蛋白表达的升高可能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排便性状和习惯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紧密连接 CLAUDI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在结肠炎大鼠内脏高敏感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孙怡宁 罗金燕 +2 位作者 商澎 兰莉 饶志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4-509,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结肠炎不同时期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的表达,探讨突触后NMDAR在内脏高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导...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结肠炎不同时期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的表达,探讨突触后NMDAR在内脏高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导结肠炎。对照组大鼠用生理盐水灌肠。分别在灌肠后3,7,14和28d记录结肠球囊扩张下大鼠腹壁肌电活动;应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背角NMDAR1和NMDAR2A/B的表达。结果:TNBS灌肠后3,7和14d,实验组大鼠腹肌收缩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TNBS灌肠后28d,实验组中仍有部分大鼠(2/7)腹肌收缩明显增多。TNBS灌肠后7d和14d,脊髓背角NMDAR1和NMDAR2A/B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TNBS灌肠后28d,部分大鼠(4/7)脊髓背角深层仍有多量的NMDAR1和NMDAR2A/B阳性细胞,其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NMDAR在内脏伤害性信息转导中起作用;结肠炎恢复后脊髓背角NMDAR1和NMDAR2A/B的同步上调是导致内脏敏感性持续增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内脏高敏感性 结肠炎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胃反流对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董西林 董蕾 +3 位作者 龚均 柴宁利 齐惠滨 罗金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引起大鼠胃黏膜损伤及癌变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 (75只 )随机分为两组 :①DGR模型组 (5 5只 ) ,根据手术造模方式及反流量大小分为全反流组与部分反流组。②假手术对照组 (2 0只 )。采...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引起大鼠胃黏膜损伤及癌变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 (75只 )随机分为两组 :①DGR模型组 (5 5只 ) ,根据手术造模方式及反流量大小分为全反流组与部分反流组。②假手术对照组 (2 0只 )。采用pH监测仪测定胃液 pH ,用酶法测定胃液胆汁酸 (TBA) ,确定DGR模型成功。进行为期 3个月和 9个月胃黏膜损伤的动态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不同病变胃黏膜组织PCNA、Bcl 2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技术观察胃黏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DGR模型大鼠胃液pH及TBA明显升高 (P <0 .0 1) ,证明DGR模型成功。模型大鼠病理改变出现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的动态演变过程。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增殖指数 (PI)、凋亡指数 (AI)均呈上升趋势 (P <0 .0 5 ) ,PI与AI呈正相关 (r=0 .6 8,0 .71)。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 ,PI仍显著增加 ,在异型增生时AI突然下降 ,AI/PI也明显降低 (P <0 .0 1) ,AI与PI呈负相关 (r=- 0 .5 7)。萎缩性胃炎及异型增生时PCNA、Bcl 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及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5 ) ,萎缩性胃炎与异型增生之间PCNA、Bcl 2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细胞增殖与凋亡调节紊乱可能是十二指肠反流液造成胃黏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反流 细胞凋亡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夜间胃碱化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龚均 张茹 +2 位作者 罗金燕 朱有玲 王学勤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 探讨自发性夜间胃碱化的形成是否与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及迷走神经功能有关。方法  2 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采用胃内 pH和胆红素同步监测法 ,比较夜间自发性碱化与胆汁反流的关系 ;另外 2 0例无心血管疾病的FD患者采用胃... 目的 探讨自发性夜间胃碱化的形成是否与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及迷走神经功能有关。方法  2 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采用胃内 pH和胆红素同步监测法 ,比较夜间自发性碱化与胆汁反流的关系 ;另外 2 0例无心血管疾病的FD患者采用胃内 pH和心电Holter同步监测 ,进行心率变异性 (HRV)时域分析 ,以SDNN、rMSSD、PNN5 0为指标 ,观察夜间自发性碱化与迷走神经功能的关系。结果  2 0例FD患者中出现夜间自发性碱化者 1 2例 ,其中 8例 (占66.7% )同时有胆红素吸光值升高 ;2 0例无心血管疾病的FD患者中 1 3例有夜间自发性碱化 ,7例无自发性碱化 ,二者比较SDNN、rMSSD均在正常范围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4h胃 pH与PNN5 0对照观察表明 ,夜间时段与白天相比PNN5 0明显升高 ,有自发性碱波组与无自发性碱化组二者相比 ,PNN5 0无显著差别。结论 自发性夜间胃碱化的形成与DGR有关 ,并不是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反流 胃pH监测 心率变异性 DGR 自发性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汁损伤胃黏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宋银雪 龚均 +1 位作者 吴建涛 耿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19-1222,共4页
目的通过大鼠实验模型探讨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方法SD大鼠分成4组: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组、DGR+胆管结扎(BDL)组、BDL组、对照组。术后12周处死大鼠,观察胃黏膜损害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电子显微镜硝酸镧标记观察胃黏膜细胞间的紧密... 目的通过大鼠实验模型探讨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方法SD大鼠分成4组: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组、DGR+胆管结扎(BDL)组、BDL组、对照组。术后12周处死大鼠,观察胃黏膜损害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电子显微镜硝酸镧标记观察胃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结果DGR组比去除胆汁的DGR,出现胃黏膜的充血、小凹超常增生和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受损程度严重。结论在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胃黏膜的损伤中,去除胆汁可使胃黏膜的损伤减轻,胆汁是胃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胃反流 胃黏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海马区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移动性复合肌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梅 董蕾 +2 位作者 朱文艺 崔杨 雷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55-958,966,共5页
目的探讨海马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migratingmyoelectricalcomplex,MM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枢立体定位海马微量注射,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十二指肠MMC的方法,观察海马微量注入胃动素(0.37nmol)对... 目的探讨海马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migratingmyoelectricalcomplex,MM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枢立体定位海马微量注射,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十二指肠MMC的方法,观察海马微量注入胃动素(0.37nmol)对十二指肠MMC的影响。结果海马微量注入胃动素可以使十二指肠MMC时相明显变短,峰电振幅增加,峰电频率增快,但对峰电时相无明显影响;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可完全阻断海马胃动素对十二指肠MMC的影响;阿托品、酚妥拉明、普萘洛尔不能阻断海马胃动素对十二指肠MMC的影响;抗胃动素血清只能部分阻断海马胃动素对十二指肠MMC的影响。结论海马外源性胃动素可以使十二指肠MMC的时相、峰电振幅和峰电频率发生变化,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海马-下丘脑-脑干-迷走神经通路,由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元作用于十二指肠平滑肌或者促进胃动素的释放而实现的,海马在十二指肠MMC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动素 海马 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 十二指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并应用双电极埋植技术记录大鼠胃肠肌电活动 被引量:4
13
作者 柴宁莉 董蕾 +4 位作者 杜克莘 王建华 闫立坤 董西林 方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 改进并应用双电极埋植技术记录大鼠的胃肠肌电活动。方法 选用外径仅 0 .5mm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包绕的 7股银丝绝缘导线制作记录电极 ,采用套针埋植电极。结果 共埋植双电极 160对 (每只大鼠 1~ 5对 ) ,约 1周时 ,15 4对 ( 96.3 ... 目的 改进并应用双电极埋植技术记录大鼠的胃肠肌电活动。方法 选用外径仅 0 .5mm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包绕的 7股银丝绝缘导线制作记录电极 ,采用套针埋植电极。结果 共埋植双电极 160对 (每只大鼠 1~ 5对 ) ,约 1周时 ,15 4对 ( 96.3 % )电极可持续有效地记录胃肠肌电活动 ,5周后仍有 12 3对电极 ( 76.9% )可正常工作。结论 改进的肌电记录法具有以下优点 :①方法简便可行 ,成功率高 ;②对研究对象损伤轻微 ,在小动物及人体上均适用 ;③可同时埋植多对电极 ,记录多处肌电活动 ;④电极工作稳定持久 ,可行慢性试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电极埋植 肌电记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杏仁核胃动素受体分布及其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梅 董蕾 朱文艺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00-1104,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杏仁核胃动素受体分布及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胃动素受体与外源性胃动素结合或者毁损后对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MMC)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中枢立体定位杏仁核微量注射、杏仁核毁损、多道... 目的探讨大鼠杏仁核胃动素受体分布及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胃动素受体与外源性胃动素结合或者毁损后对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MMC)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中枢立体定位杏仁核微量注射、杏仁核毁损、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十二指肠MMC的方法,探讨大鼠杏仁核胃动素受体的作用。结果杏仁核各亚核团都有胃动素受体分布,以杏仁内侧核分布最多;杏仁基底外侧核也有较多分布,后部多于前部;分布较少的核团是杏仁基底内侧核、杏仁中央核、杏仁基底外侧核;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胃动素受体与外源性胃动素结合后可以使十二指肠MMC时相变短,峰电振幅增加,峰电频率增快;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可完全阻断这种效应;阿托品、酚妥拉明、普萘洛尔不能阻断这种效应;抗胃动素血清只能部分阻断这种效应;杏仁基底外侧核核团毁损对十二指肠MMC影响不明显。结论杏仁核各亚核团都有胃动素受体分布,杏仁内侧核是胃动素受体分布最多的部位。杏仁核微量注射胃动素可以使十二指肠MMC的时相、峰电振幅和峰电频率发生变化,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杏仁核-下丘脑-脑干-迷走神经通路实现的,提示杏仁核胃动素受体在对十二指肠MMC的中枢性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核 胃动素受体 胃动素 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神经元及肠胶质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亚型中的意义及替加色罗干预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俊荣 罗金燕 +1 位作者 尚磊 孔武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3-647,共5页
为了探讨肠神经元及肠胶质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亚型发病中的意义及替加色罗干预的作用,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腹泻型IBS组(D-IBS组):采用乙酸灌肠和束缚应激的方法造成D-IBS动物模型;(2)便秘型C-IBS组(C-IBS组):... 为了探讨肠神经元及肠胶质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亚型发病中的意义及替加色罗干预的作用,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腹泻型IBS组(D-IBS组):采用乙酸灌肠和束缚应激的方法造成D-IBS动物模型;(2)便秘型C-IBS组(C-IBS组):采用每日冰水灌胃(连续14d)的方法造成C-IBS动物模型;(3)替加色罗干预的D-IBS组:D-IBS动物模型鼠同时加用替加色罗2mg/kg每日灌胃,共7d;(4)替加色罗干预的C-IBS组:C-IBS动物模型鼠在第8d加用替加色罗2mg/kg每日灌胃,共7d;(5)空白对照组。各组动物在存活一定时间后被处死,并用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肌间神经丛的肠神经元及肠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肠肌间神经丛内肠胶质细胞的数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50,P>0.05)。D-IBS组(8.54±2.46)和C-IBS组(8.88±3.00)大鼠肠肌间神经丛内每mm的肠神经元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12.80±2.54,P<0.05);而替加色罗干预的C-IBS组(11.91±3.70)、替加色罗干预的D-IBS组(12.00±3.16)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肠肌间神经丛内肠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可能是D-IBS和C-IBS发病的共同机制;替加色罗在恢复D-IBS和C-IBS肠神经元可塑性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替加色罗 肠神经元 肠胶质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营养因子-3对大鼠胃肠肌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柴宁莉 董蕾 +4 位作者 杜克莘 王建华 闫立坤 董西林 方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5-367,389,共4页
目的 探讨进行人重组神经营养因子 3(rh NT 3)对大鼠胃肠动力及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 (MMC)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的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及结肠处手术埋植银丝电极 5~ 7d后 ,在清醒空腹状态下通过尾静脉注射2 0 μg·kg- 1 的rh... 目的 探讨进行人重组神经营养因子 3(rh NT 3)对大鼠胃肠动力及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 (MMC)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的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及结肠处手术埋植银丝电极 5~ 7d后 ,在清醒空腹状态下通过尾静脉注射2 0 μg·kg- 1 的rh NT 3或安慰剂 ,对照分析注射前后各 2h大鼠的胃肠肌电活动变化。结果 rh NT 3对胃窦及小肠处的肌电活动有增强效应 (P <0 .0 5 ) ,但对其MMCs周期无显著影响 ;在横结肠 ,rh NT 3不但可显著增强峰电的频率、振幅及延长峰电周期 ,而且可以使MMCs周期延长 [(2 5± 11)minvs.(19± 6 )min ,P <0 .0 5 ) ];在远端结肠处 ,rh NT 3打断MMC模式 ,引起类似MMCⅢ相的连续的峰电活动 ,持续约 (48± 6 )min。结论 外源性的rh 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3 大鼠 胃肠肌电活动 实验 安慰剂 增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检测十二指肠胃返流光纤传感器的研制(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国平 姜志茹 +2 位作者 夏荣民 寿文德 龚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4,共4页
设计了可检测十二指肠胃返流的光纤传感器 ,该传感器由 4 70nm的信号光、5 95nm参考光和光纤束构成 ,主要检测十二指肠返流物中的胆红素在 4 70nm与 5 95nm的吸光度 ,本文还对影响传感器检测的因素 ,诸如波长、pH、胃液中悬浮颗粒造成... 设计了可检测十二指肠胃返流的光纤传感器 ,该传感器由 4 70nm的信号光、5 95nm参考光和光纤束构成 ,主要检测十二指肠返流物中的胆红素在 4 70nm与 5 95nm的吸光度 ,本文还对影响传感器检测的因素 ,诸如波长、pH、胃液中悬浮颗粒造成的散射作用以及其他的因素 ,做了详细评价 传感器可以达到10mg/dl优良的动态响应范围 ,离体实验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器 胆红素 十二指肠胃返流(DG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胺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冉立伟 谭卫明 +2 位作者 谭升顺 张茹 王万卷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86-1289,共4页
目的探讨组胺对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HKC)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和蓝染色法检测组胺对HKC体外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早期凋亡,细胞DNA梯度降解法检测凋亡,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合钙荧... 目的探讨组胺对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HKC)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和蓝染色法检测组胺对HKC体外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早期凋亡,细胞DNA梯度降解法检测凋亡,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合钙荧光探针技术检测HKC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S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KC分化标志物角蛋白10(K10)及内披蛋白表达。结果高浓度组胺抑制HKC生长,以10-4mol/L抑制率最大(细胞存活率65.6%);低浓度组胺则促进HKC生长,以10-8mol/L作用显著(细胞存活率130.7%)。10-4mol/L组胺致HKCG0/G1期比例增高30.97%,S期比例减少73.81%,抑制G1/S期转换,并明显促进细胞凋亡,早期凋亡率18.64%明显高于对照组(5.60%,P<0.05)。10-4mol/L组胺使HKC[Ca2+]i上升58.9%,H2组胺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则使[Ca2+]i下降24.5%。10-4mol/L组胺下调HKCK10及内披蛋白表达,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浓度组胺阻抑HKC细胞周期进程、诱导[Ca2+]i增加及其显著的促凋亡作用可能是使HKC体外生长受抑的部分机制。在生理条件下,组胺可能具有调节表皮组织更新的作用;在炎症、损伤等病理条件下,大量的组胺可能抑制表皮的再生和KC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人角质形成细胞 凋亡 角蛋白10 内披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P放射性同位素食管腔内照射对良性狭窄瘢痕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杰 王进海 +1 位作者 王莉 彭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0-543,共4页
目的建立食管良性狭窄的模型,观察32P放射性同位素食管腔内照射对良性狭窄瘢痕形成的影响,为内镜下食管良性狭窄扩张后32P管腔内照射抑制瘢痕增生、预防再次狭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8只健康成年家兔,通过外科手术行颈部食管环形切开后... 目的建立食管良性狭窄的模型,观察32P放射性同位素食管腔内照射对良性狭窄瘢痕形成的影响,为内镜下食管良性狭窄扩张后32P管腔内照射抑制瘢痕增生、预防再次狭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8只健康成年家兔,通过外科手术行颈部食管环形切开后再吻合的方法建立食管良性狭窄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激素组及照射组,每组6只;术后第2天测量食管吻合口处内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干预,激素组给予地塞米松干预,照射组给予32 P放射性同位素干预,观察2周。观察指标包括:一般情况、体质量、干预结束后食管吻合口处内径,造模前及干预后检验肝功(ALT,AST);处死家兔,取食管狭窄处组织观察大体病理并行HE染色,测定食管吻合口处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成功建立食管良性狭窄的模型。2周后对照组食欲明显减退,激素组食欲稍差,照射组未出现食欲减退;照射组体质量比前2组都增加(P<0.05);照射组食管吻合口处内径与前2组比较均明显增宽(P<0.05);HE染色示照射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及肉芽组织均不显著;照射组羟脯氨酸含量比前2组都低(P<0.05),接近正常食管的含量(P>0.05);各组干预前后ALT及AS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外科手术可成功建立家兔食管良性狭窄的模型;放射性同位素32P照射可以抑制食管狭窄处瘢痕形成,且优于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良性狭窄 食管内照射 动物模型 32P放射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78-109)-HBc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郝志明 罗金燕 +1 位作者 王全颖 杨广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TGFβ1 (78- 10 9) HBc融合蛋白 ,作为TGFβ1疫苗 ,用于抗纤维化研究。方法 合成TGFβ1 (78- 10 9)编码区DNA ,连接于质粒载体 ,再在其下游连接HBc编码区 ,测序证实后 ,进行原核表达 ,表达产物以SDS PAGE、... 目的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TGFβ1 (78- 10 9) HBc融合蛋白 ,作为TGFβ1疫苗 ,用于抗纤维化研究。方法 合成TGFβ1 (78- 10 9)编码区DNA ,连接于质粒载体 ,再在其下游连接HBc编码区 ,测序证实后 ,进行原核表达 ,表达产物以SDS PAGE、ELISA等方法鉴定。结果 经DNA序列分析证实融合基因序列完全正确 ,SDS PAGE证实原核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 2 5kD ,ELISA检测证实TGFβ1 (78- 10 9)和HBc的抗原表位均可正确暴露。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TGFβ1 (78- 10 9) HBc融合基因 ,进行了原核表达 ,并初步证实了表达产物的抗原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HBC 融合蛋白 原核表达 转化生长因子Β1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