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君沙治疗呼吸系统细菌性感染2070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曹美菊 何积银 +1 位作者 弓志峰 廖建军 《医药导报》 CAS 2001年第4期232-233,共2页
目的 :探讨利君沙对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14 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 (治疗组 )和B组 (对照组 ) ,两组均为 2 0 70例。A组口服利君沙 ,≥ 18岁者 ,0 .5g ,tid ,<18岁者 30~ 5 0mg·kg 1 ·d 1 ,分 3或 4... 目的 :探讨利君沙对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14 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 (治疗组 )和B组 (对照组 ) ,两组均为 2 0 70例。A组口服利君沙 ,≥ 18岁者 ,0 .5g ,tid ,<18岁者 30~ 5 0mg·kg 1 ·d 1 ,分 3或 4次口服。B组应用普通琥乙红霉素 ,用法同利君沙。结果 :A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及支气管肺炎的有效率分别为 97.0 % ,91.5 %和 92 .9% ,B组分别为 95 .0 % ,88.0 %和 89.2 % ,两组差异不显著 (P均 >0 .0 5 )。A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结论 :利君沙治疗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普通琥乙红霉素相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君沙 不良反应 呼吸系统感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肺癌患者血清Cathepsin X及Cystatin C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学德 侯彦丽 +4 位作者 牛泽群 李维 孟夏 张娜 杨拴盈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11-416,共6页
背景与目的组织蛋白酶X(Cathepsin X,Cat X)是最近发现的一种组织蛋白酶(Cathepsins,Cats)家族成员。近年来研究表明CatX与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患者血清CatX及cystatinC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背景与目的组织蛋白酶X(Cathepsin X,Cat X)是最近发现的一种组织蛋白酶(Cathepsins,Cats)家族成员。近年来研究表明CatX与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患者血清CatX及cystatinC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84例肺癌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CatX及cystatinC表达。结果肺癌患者血清Cat X和cystatin 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CatX水平与肺癌病理类型之间有相关的趋势(P=0.076)。血清cystatin C水平与肺癌TNM分期正相关(P=0.01),cystatinC/CatX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相关趋势(P=0.058)。CatX表达水平与肺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相关,高水平CatX肺癌患者OS更短。Cox单因素回归示CatX高表达以及TNM分期是影响肺癌预后独立因素,Cox多因素回归显示,仅TNM分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癌患者中血清CatX和cystatinC水平升高,检测肺癌患者Cat X和cystatin C血清水平对于指导临床肺癌诊断、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HEPSIN X CYSTATIN C 肺肿瘤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霜天蛾过敏性哮喘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雅莉 孙秀珍 +1 位作者 张洁 冯向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7-238,254,共3页
目的 观察霜天蛾过敏性哮喘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 (SIT)的疗效。方法 对 6 4例确诊为霜天蛾过敏性哮喘(PAA)患者注射霜天蛾变应原浸液 ,观察临床疗效和SIT前后皮内试验风团直径、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 (IgG、Ig... 目的 观察霜天蛾过敏性哮喘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 (SIT)的疗效。方法 对 6 4例确诊为霜天蛾过敏性哮喘(PAA)患者注射霜天蛾变应原浸液 ,观察临床疗效和SIT前后皮内试验风团直径、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 (IgG、IgA、IgE)、肺功能 (FEV1、PEFR)及支气管激发试验 (PD2 0 FEV1)的变化。结果 SIT总有效率为 76 .5 % (49/ 6 4 )。SIT后皮内试验风团直径缩小 ,CD8细胞增加 ,CD4/CD8比例下降 ,IgE降低 ,IgG和IgA增高 ,FEV1、PEFR、PD2 0 FEV1均增加 ,(P值均 <0 .0 1)。结论 SIT对过敏性哮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能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改善肺通气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天蛾 副作用 过敏性哮喘 特异性免疫治疗 疗效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白藜芦醇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林琳 闫蕊 +5 位作者 刘昕 李青 刁佳宇 张明 单虎 魏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2-236,共5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AM)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白藜芦醇缓解EAM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猪心肌免疫球蛋白皮下注射法制作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模型,随机将24只6周龄雄性Lewis大鼠分为对照组(Con)、...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AM)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白藜芦醇缓解EAM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猪心肌免疫球蛋白皮下注射法制作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模型,随机将24只6周龄雄性Lewis大鼠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MC)和白藜芦醇干预组(MC+Res)。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评价各组大鼠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随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MIF的表达,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浸润程度。结果对照组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心肌组织中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同时伴有明显心肌纤维断裂、溶解及大量巨噬细胞聚集,白藜芦醇干预可显著缓解心肌纤维溶解、断裂,减少巨噬细胞浸润(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LVEDs显著增加(P<0.01),LVEF、LVFS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干预组中LVEDs明显减少(P<0.05),LVEF、LVFS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中MIF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白藜芦醇可明显降低MIF表达(P<0.05)。结论心肌组织中MIF参与了EAM的发病,白藜芦醇对EAM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降低MIF表达、减少巨噬细胞的浸润和聚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白藜芦醇 巨噬细胞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素D1和P21^(WAF1/CIP1)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小闯 李秀霞 +1 位作者 孙润芹 赵世平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素 (Cyclin)D1和P2 1 WAF1/CIP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及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旁肺组织及肺癌组织中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Cycli...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素 (Cyclin)D1和P2 1 WAF1/CIP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及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旁肺组织及肺癌组织中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CyclinD1和P2 1 WAF1/CIP1在癌旁肺组织中不表达或很少表达 ,而在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率 ,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0 .4% (2 9/ 4 8)和 2 7.0 8% (1 3 / 4 8)。②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临床TNM分期无关 ;与肺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 ,其中CyclinD1阳性率越高 ,肺癌的分化程度越低 (P <0 .0 5 ) ,P2 1 WAF1/CIP1蛋白阳性率越高 ,肺癌的分化程度越高 (P <0 .0 5 )。③P2 1蛋白阳性表达者转移率低于阴性表达者 (P <0 .0 5 ) ,并且其存活期长 (P <0 .0 5 )。④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①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化有关 ;②P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P21^WAF1/CIP1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转移 预后 基因表达 临床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化葎草花粉变应原免疫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秀珍 李雅莉 +1 位作者 刘昀 冯向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8-620,共3页
目的 观察纯化草花粉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SIT)的疗效。方法 采取凝胶过滤方法部分提纯草花粉变应原。将 86例季节性草花粉过敏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纯化草花粉变应原SIT观察组 (A组 )及粗制变应原SIT对照组 (B组 ) ,采取双盲... 目的 观察纯化草花粉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SIT)的疗效。方法 采取凝胶过滤方法部分提纯草花粉变应原。将 86例季节性草花粉过敏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纯化草花粉变应原SIT观察组 (A组 )及粗制变应原SIT对照组 (B组 ) ,采取双盲法 ,为时半年。观察临床疗效、副反应 ,以及SIT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皮肤试验 (IT)风团直径、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HBDT)指数及特异性IgE (sIgE)指数均值。 结果 A组总有效率 90 .7%(39/ 4 3) ,B组 79.1% (34/ 4 3,P <0 .0 5 )。A组SIT后仅 1例出现轻度副反应。两组SIT后CD4细胞及CD4/CD8显著降低 ,CD8细胞显著升高 ,且A组变化更明显。两组SIT后ID风团直径、HBDT指数及sIgE指数均值都较SIT前明显下降 (P均 <0 .0 1) ;A组SIT后上述指标下降程度较B组更明显 (P均 <0 .0 1)。结论 纯化草花粉变应原SIT的疗效优于粗制变应原 ,副作用小。提示纯化草花粉变应原SIT后对变态反应抑制性强于粗制变应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草花粉 变应原 免疫治疗 SIT 变态反应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8
7
作者 纪泛扑 李政霄 +3 位作者 邓红 薛红安 刘原 李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7-670,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IP)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国内首例聚乙二醇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诱发IP,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国内外文献。结果22例干扰素单独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发生IP患者中,分别有8... 目的回顾性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IP)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国内首例聚乙二醇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诱发IP,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国内外文献。结果22例干扰素单独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发生IP患者中,分别有83%,72%,56%出现呼吸困难,干咳和不同程度发热。20例患者呈限制性肺功能受损和/或低氧血症,胸部X线片和/或CT显示弥漫性浸润。71%患者于治疗12周内发病,85%患者预后良好,平均恢复时间7.5周。与轻、中度肺功能损伤者相比,8例重度肺功能损害者IP出现更早(6.6wvs14.1w,P<0.05);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比例较高(75%vs54%,P>0.05)。结论IP是罕见肺部并发症,干扰素治疗CHC12周内应该加强随访。出现IP时需立即停用抗病毒治疗,轻、中度肺功能损伤者严密观察下可不需要激素治疗。肺损伤严重程度与并发症发生时间有关,治疗早期(6周)出现明显肺毒性体征需要皮质类固醇治疗以减轻肺脏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慢性丙型肝炎 间质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高糖环境下肺鳞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建梅 张彦 +3 位作者 陈承 史红阳 倪菁 马卫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3-268,共6页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高糖环境下肺鳞癌细胞株增殖、凋亡、侵袭的影响,探索PEDF对肺癌合并糖尿病的疾病发展、预后及治疗的意义。方法培养肺鳞癌细胞株SK-MES-1,分为阴性对照组、高糖组及PEDF干预高糖1、2、3组,倒置显微镜...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高糖环境下肺鳞癌细胞株增殖、凋亡、侵袭的影响,探索PEDF对肺癌合并糖尿病的疾病发展、预后及治疗的意义。方法培养肺鳞癌细胞株SK-MES-1,分为阴性对照组、高糖组及PEDF干预高糖1、2、3组,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改变;MTT比色法分析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穿透数;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结果①高糖组较阴性对照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降低、凋亡率降低、阻滞于G0/G1期的百分比相对减少、细胞穿透数增加、VEGF浓度增高(P<0.05);②随着PEDF干预浓度的增高,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G0/G1期的百分比增加,细胞穿透数减少,VEGF浓度降低,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高糖环境促进肺鳞癌发展。②PEDF抑制高糖环境下肺鳞癌细胞的增殖,促进早期凋亡,减弱侵袭力,并呈浓度依赖;预测PEDF将成为肺癌合并糖尿病的靶向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靶向测序技术的肿瘤原发部位差异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罗祥 鲁四海 +1 位作者 戴鹏高 杨栓盈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9-626,共8页
探究肺内不同病灶部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突变特征及导致临床表现差异的潜在分子机制。对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肺癌患者的新鲜肿瘤组织标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并收集TCGA数据库中502份非小细胞肺癌测序数据,从不同肺叶、分布侧等角... 探究肺内不同病灶部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突变特征及导致临床表现差异的潜在分子机制。对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肺癌患者的新鲜肿瘤组织标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并收集TCGA数据库中502份非小细胞肺癌测序数据,从不同肺叶、分布侧等角度分析基因的突变特征与功能学影响。结果显示,99.1%(559/564)的样本中均检出突变,各标本中双突变比例最高(63.01%~82.93%),各组间均检出特有突变,但其与年龄、性别等无相关性。功能分析表明,叶分组中特有突变参与癌症中心碳代谢、药物抵抗等过程,而左、右侧分组中主要与PD-L1表达调控、细胞增殖、错配修复及凋亡等有关。该研究揭示了原发部位不同的肺癌患者组织突变特征及生物学功能差异,对非小细胞肺癌致病机制研究及临床辅助诊断原发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部位 突变 基因功能 高通量测序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