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特征
1
作者 刘凯顺子 方敏 +3 位作者 段锦花 李春娥 朱峰 赵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8-454,共7页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Control)的肠道微生物变化,探讨NAFLD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中的353例样本,包括110例健康对照,获得组间菌群多样性变化数据,分析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与NAFLD...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Control)的肠道微生物变化,探讨NAFLD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中的353例样本,包括110例健康对照,获得组间菌群多样性变化数据,分析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与NAFLD的潜在相关性。结果α多样性分析发现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的Invsimpson指数(P=0.57)和Simpson指数(P=0.57)没有显著性差异,Shannon指数有下降趋势(P=0.084)但无显著性。β多样性分析发现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2)。物种组成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上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拥有相同的物种种类,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两组中均为优势门,但相比于Control组,NAFLD组的Firmicu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和Candidatus_Melainabacteria显著降低;种水平上单形拟杆菌(Bacteroides_uniformis)、普拉梭菌(Faecalbacterium_prausnitzil)等10种细菌在NAFLD组和Control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组间差异分析发现,多氏居海事城球杆菌(Phocaeicola dorei)、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_distasonis)、沃氏嗜胆菌(Bilophila_wadsworthia)、Dysosmobacter_welbionis等菌在NAFLD患者中显著富集(LDA score>2.0,P<0.05),而粪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_stercorea)、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等细菌则与NAFLD呈负相关。基于宏基因组数据构建疾病检测模型,筛选出与NAFLD相关的26种肠道微生物,其中包括鱼腥味锥形杆菌(Pyramidobacter piscolens)、弗劳地枸橼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等。用ROC曲线判别模型对NAFLD诊断的准确性,ROC曲线的AUC为0.7438,显示该模型对诊断NAFLD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差异,并确定了与NAFLD相关的关键菌群。此外,基于宏基因组数据构建的疾病检测模型为NAFLD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有助于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应激小鼠脑内STING-TBK1-IRF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2
作者 孙健屿 王粤 +1 位作者 王强 翟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索慢性应激小鼠脑内干扰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将小鼠分... 目的探索慢性应激小鼠脑内干扰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将小鼠分为对照(control,CON)组与束缚应激(chronic restraint stress,RST)组,RST组小鼠给予慢性束缚应激刺激(每天6 h,共14 d)后,采用q RT-PCR、组织免疫荧光共标染色与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两组小鼠脑内促炎因子CCL2、CXCL10、IL-1β、IL-6、IL-10、TNFαm RNA与STING、TBK1、p-TBK1、IRF3、p-IRF3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q RT-PCR实验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RST组小鼠脑内促炎因子m RNA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组织免疫荧光共标染色实验结果显示,STING与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高度共标,RST组小鼠脑内STING表达降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TING、p-TBK1、p-IRF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慢性束缚应激小鼠脑内存在神经炎症反应,STING-TBK1-IRF3通路被显著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束缚应激 干扰素刺激因子(STING) TANK结合激酶1(TBK1) 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胆汁酸谱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戚志扬 马青艳 +4 位作者 贾敏 文炳龙 姜文慧 马现仓 范雅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0-655,共6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胆汁酸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靶向代谢组学分析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和23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初级和次级胆汁酸代谢物水平。采用MATRICS公认认知成套测验量表(MCCB)测试所有... 目的 探讨外周血胆汁酸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靶向代谢组学分析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和23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初级和次级胆汁酸代谢物水平。采用MATRICS公认认知成套测验量表(MCCB)测试所有被试者5个维度的认知功能。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推理及问题解决能力、视觉学习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认知功能均有受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血清中胆酸(CA)和鹅去氧胆酸(CDCA)的含量显著降低,而甘氨胆酸(GCA)的含量显著升高,去氧胆酸(DCA)/CA的比值(3.04 vs. 1.16)更高。校正了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后,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推理和问题解决和视觉学习能力与血清中牛磺胆酸(TCA)、GCA、甘氨鹅去氧胆酸(GCDCA)、CDCA等初级胆汁酸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胆汁酸谱出现明显紊乱,CA、CDCA等起神经保护作用的胆汁酸减少和具有细胞毒性的胆汁酸GCA增多可能造成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水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胆汁酸谱 认知功能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社交挫败小鼠抑郁模型的代谢组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锐 朱媛媛 +3 位作者 樊泽 卓丽霞 李燕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7-123,共7页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检测和分析,比较抑郁小鼠和对照小鼠前额叶皮质代谢物质的差异,探索脑代谢物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建立小鼠慢性社交挫败应激(CSDS)模型,并通过一系列行为学实验验证该动物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检测和分析,比较抑郁小鼠和对照小鼠前额叶皮质代谢物质的差异,探索脑代谢物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建立小鼠慢性社交挫败应激(CSDS)模型,并通过一系列行为学实验验证该动物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分析技术检测具有抑郁表型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前额叶皮质脑区的代谢物质。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统计学方法来筛选并鉴定具有明显差异的代谢物质。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抑郁样症状。在脑代谢物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质中有26种代谢物的含量发生了显著改变,其中11种代谢产物含量增高,15种代谢产物降低。通路分析结果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两个代谢物。其一是3-磷酸甘油乙醇胺,它是抑郁症相关的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中的成分之一,其含量增高。其二是色氨酸,它是抑郁症相关的5-HT合成相关代谢通路上的成分之一,其含量降低。结论:慢性抑郁症小鼠模型前额叶皮质的脑代谢产物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有望作为一种代谢指标,以帮助诊断抑郁症和研发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慢性社交挫败 抑郁症 前额叶皮质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亲脂性氮氧自由基HPN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对缺氧小鼠存活的影响
5
作者 达清越 张洁 +3 位作者 张朋朋 石志群 马慧萍 景临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5-421,共7页
目的:设计合成长链取代的2-(4′-羟基苯基)-4,4,5,5-四甲基咪唑烷-1-氧基-3-氧化物(HPN)衍生物,以增强HPN的抗缺氧活性。方法:以乙腈为溶剂、碳酸钾为缚酸剂,60℃反应条件下将HPN分别与6-溴己醇、6-溴己酸乙酯和6-溴己烷进行烷基化反应... 目的:设计合成长链取代的2-(4′-羟基苯基)-4,4,5,5-四甲基咪唑烷-1-氧基-3-氧化物(HPN)衍生物,以增强HPN的抗缺氧活性。方法:以乙腈为溶剂、碳酸钾为缚酸剂,60℃反应条件下将HPN分别与6-溴己醇、6-溴己酸乙酯和6-溴己烷进行烷基化反应得到3个长链亲脂性HPN衍生物1、3和5;衍生物1在氢氧化钠甲醇/水体系下经过水解反应得到衍生物2;以二氯甲烷为溶剂,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为脱水剂,HPN与己酸进行酯化反应,得到衍生物4。采用红外光谱、电子顺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表征衍生物1~5的结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衍生物的纯度,计算油水分配系数(logP值)评估衍生物的脂溶性,并通过缺氧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实验和急性减压耐受实验考察HPN及衍生物1~5的抗缺氧活性。结果:5个衍生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电子顺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分析确认,产率均在92%以上,纯度均在96%以上。衍生物1~5的logP值分别为2.78、2.00、2.04、2.88和3.10,均高于HPN(0.97);在给药剂量为0.3 mmol/kg时均能显著延长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生存时间,并将急性减压缺氧小鼠的死亡率分别下降至60%、70%、60%、70%、40%。结论:衍生物1~5的合成方法简便,产率较高,且在剂量较小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类似或优于HPN的抗缺氧活性,其中衍生物5的活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自由基 2-(4′-羟基苯基)-4 4 5 5-四甲基咪唑烷-1-氧基-3-氧化物 亲脂性 长链 合成 抗缺氧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