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氧化驱动雾化吸入预防成人开胸术后肺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刚 王健生 +5 位作者 秦思达 张佳 杜宁 张靖 孙欣 任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0-844,共5页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氧化驱动雾化吸入对于预防成人开胸术后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的病例对照试验,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二科住院患者中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随机...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氧化驱动雾化吸入对于预防成人开胸术后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的病例对照试验,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二科住院患者中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进行术前3 d的雾化吸入用药,采用氧化驱动布地奈德2 mg联合氨溴索60 mg雾化吸入,对照组术前不进行雾化吸入,各组患者术后治疗方案一致。结果:基线资料显示,两组间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吸烟情况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12 h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PaO_2为(88.40±9.40)mm Hg,PaCO_2为(38.30±6.10)mm Hg;对照组PaO_2为(85.09±7.18)mm Hg,PaCO_2为(41.21±3.15)mm Hg,两组P值分别为0.029和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4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肺炎者3例,发生率为7.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肺炎患者10例,发生率为25.00%,P值为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不同病种及手术方式对术后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显示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食管癌患者的术后肺炎发生率均较肺癌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肺楔形切除术、肺叶肺段切除术及肺袖式切除术例数分别为2、21及1例,对照组中相应例数为2、21及2例。两组间,肺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术后肺炎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术前3 d应用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氧化驱动雾化吸入进行呼吸道准备,可大大减低术后肺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 氨溴索 雾化吸入 开胸术后 术后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全肺切除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晓军 秦思达 +2 位作者 张佳 张靖 崔晓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6-129,157,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肺切除术后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用犬作为研究对象,使用3D技术打印出双侧肺模型,外科手术建立左、右全肺切除术的动物模型后,分为对照组及3D打印肺假体植入组;术后观察1年,分别比较左、右肺全切后对照组及假体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肺切除术后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用犬作为研究对象,使用3D技术打印出双侧肺模型,外科手术建立左、右全肺切除术的动物模型后,分为对照组及3D打印肺假体植入组;术后观察1年,分别比较左、右肺全切后对照组及假体植入组早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病情况,并对相应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验证假体的组织相容性,并观察有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在3D打印肺假体移植术后,经过1年的随访,3D打印肺假体植入组实验用犬晚期并发症的发病率较低。CT图像显示,进行对侧肺扩大切除的对照组犬发生了动态纵隔移位。相反地,在3D打印的肺移植个体中,纵隔的位置没有明显的改变。病理结果显示,3D打印的肺并没有引起任何的副作用,显示了受体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耐受性。结论 3D打印的肺假体可以安全、有效地移植给受体,有效地治疗因气管缺损或肺缺损导致的疾病,且无显著排斥反应及其他严重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肺假体 移植 全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组织中AKAP12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廖和和 李俊海 +5 位作者 王凯斌 徐军 贺伯伟 吴树强 李寒春 任宏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A激酶锚定蛋白12(AKAP12)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肺癌组织中AKAP12基因启动子区域Cp G岛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肺癌患者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亚硫酸盐测序法对包...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A激酶锚定蛋白12(AKAP12)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肺癌组织中AKAP12基因启动子区域Cp G岛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肺癌患者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亚硫酸盐测序法对包含17个Cp G岛的选定片段发生甲基化的频率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50例患者肺癌标本,32份标本(64.0%)被检测出AKAP12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异常甲基化。AKAP12基因甲基化水平在不同年龄组以及性别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肺癌的病理分期和分化程度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标本在17个Cp G位点中发生甲基化的情况并不相同,其中7、9、10、11和13五个位点出现甲基化的比例较其余位点明显增高(P<0.05)。结论:AKAP12启动子甲基化改变与肺癌恶性程度及肿瘤进展相关,7、9、10、11和13五个位点出现异常甲基化频率较高可能提示其对AKAP12正常表达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激酶锚定蛋白12 甲基化 肺癌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4
作者 曲敬琨 张佳 +1 位作者 张靖 王健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474-1477,共4页
蒽环类药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和阿克拉霉素等,广泛地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胃癌、软组织肉瘤和卵巢癌等。蒽环类药物可以与其他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应用,以蒽环类药... 蒽环类药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和阿克拉霉素等,广泛地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胃癌、软组织肉瘤和卵巢癌等。蒽环类药物可以与其他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应用,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治疗通常是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蒽环类药物的抗瘤谱广,抗瘤作用强,疗效确切,但是可以引起脱发、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等毒副反应。针对骨髓抑制可采用造血刺激因子(G-CSF、EPO、TPO等)进行防治,而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最严重的毒副反应。临床研究和实践观察均显示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呈进展性和不可逆性,特别是初次使用蒽环类药物就可能造成心脏损伤,因此早期监测和积极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已经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制定了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本研究对目前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药物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环类药物 药物毒性 心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