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韩锋 丁晨光 +11 位作者 田普训 薛武军 丁小明 潘晓鸣 燕航 项和立 侯军 冯新顺 田晓辉 李杨 郑瑾 王旭珍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完成的15例儿童器官捐献供者,供给28例肾移植受者(其中双肾移植2例)的供、受者临床资料。结果 28例受者手术均... 目的探讨儿童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完成的15例儿童器官捐献供者,供给28例肾移植受者(其中双肾移植2例)的供、受者临床资料。结果 28例受者手术均获成功。移植肾热缺血时间中位数为12.5 min(0~17.0 min),冷缺血时间中位数为4.3 h(1.5~7.7 h)。术后出现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4例、透析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肾吻合口狭窄和供肾血栓形成后切除移植肾各1例。术后随访1~24个月,受者存活26例(93%),带肾存活受者24例(86%),其移植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儿童器官捐献供者双肾整块移植及单肾移植早期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儿童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 早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后上清液IL-2和IL-6水平可预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被引量:6
2
作者 靳占奎 徐翠香 +2 位作者 段万里 杨江存 田普训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24-1029,共6页
目的通过流式微球载体技术检测体外淋巴细胞刺激上清液白细胞介素2(IL-2)和IL-6水平,探索预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 52例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组22例和肾功能稳定组30例)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经佛波酯和离子霉素体外刺激8 h,... 目的通过流式微球载体技术检测体外淋巴细胞刺激上清液白细胞介素2(IL-2)和IL-6水平,探索预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 52例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组22例和肾功能稳定组30例)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经佛波酯和离子霉素体外刺激8 h,应用流式微球载体技术检测培养液上清中的IL-2和IL-6的含量。比较刺激后上清液与未经刺激的血浆中IL-2和IL-6表达水平及其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能力。结果经刺激后的急性排斥反应组IL-2和IL-6的水平均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各组淋巴细胞刺激上清液IL-2和IL-6水平显著高于相应未刺激的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刺激后,IL-2和IL-6联合预测排斥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和90%,均大于各自单独预测排斥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建立了流式微球载体技术检测体外淋巴细胞培养液IL-2、IL-6的方法,两者联合起来预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白细胞介素2(IL-2) IL-6 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新兴生物标志物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郑瑾 薛武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4-200,共7页
宿主对移植器官的免疫反应复杂多样,能否利用生物标志物解释移植物免疫反应的复杂性和疾病损伤的程度至关重要。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如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免疫抑制药血药浓度等在精准识别移植肾免疫性和非免疫性损伤方面缺乏灵敏度和特异... 宿主对移植器官的免疫反应复杂多样,能否利用生物标志物解释移植物免疫反应的复杂性和疾病损伤的程度至关重要。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如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免疫抑制药血药浓度等在精准识别移植肾免疫性和非免疫性损伤方面缺乏灵敏度和特异度。移植肾活组织检查虽然是目前诊断术后并发症的“金标准”,但是存在有创和费用昂贵等缺点。新兴生物标志物在移植肾亚临床损伤的无创诊断、治疗反应的预测和免疫抑制方案的个体化调整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本文综述了肾移植领域近年来已经进入和有希望进入临床应用的新兴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液、尿液和组织生物标志物,并分析了其应用范围和效果,以期能促进有前景的新兴生物标志物更好地、合理地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生物标志物 无创监测 排斥反应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供者特异性抗体 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 细胞外囊泡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受者血清可溶性HLA-G和可溶性CD30的水平与移植术后时间相关 被引量:1
4
作者 靳占奎 徐翠香 +2 位作者 段万里 杨江存 田普训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47-952,共6页
目的研究肾移植受者术后不同时间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 HLA-G)和可溶性CD30(s CD30)的水平变化,探讨血清s HLA-G和s CD30的表达与肾移植术后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1例肾移植受者,并募集10例健康供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术前及肾... 目的研究肾移植受者术后不同时间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 HLA-G)和可溶性CD30(s CD30)的水平变化,探讨血清s HLA-G和s CD30的表达与肾移植术后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1例肾移植受者,并募集10例健康供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术前及肾移植术后1年内s HLA-G和s CD30水平的动态变化;选取33例移植肾功能正常受者,按照移植术后时间分为术后≤5年组、5年<术后时间≤10年组、术后>10年组,观察血清s HLA-G和s CD30在术后1年以上的水平。结果肾移植受者术前血清s HLA-G水平与对照组、术后1周、术后1月的水平相当;术后3月血清s HLA-G水平高于术后1月;术后3、6、12月三组之间s HLA-G水平无显著变化;术后>10年组显著高于术后≤5年组。血清s HLA-G水平与肾移植术后时间显著相关。术前s CD30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术后1周较术前降低,术后1月较术后1周降低。术后1、3、6、12月之间及术后≤5年组、5年<术后时间≤10年组、术后>10年组之间s CD30水平无明显变化。s CD30水平仅与肾移植术后1月内时间显著相关。结论移植肾功能正常受者血清s HLA-G水平随着肾移植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血清s CD30水平在肾移植术后1月内随时间延长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 可溶性CD30 免疫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脆弱人群的识别及防治展望 被引量:4
5
作者 郑劲平 薛武军 +2 位作者 巨春蓉 马军 曾小峰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37,143,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造成重创。健康相关脆弱人群的免疫功能减退,导致疫苗的防护效果不足,并且,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重症和死亡风险更高,而目前尚缺乏足够有针对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治疗药物。在我国“乙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造成重创。健康相关脆弱人群的免疫功能减退,导致疫苗的防护效果不足,并且,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重症和死亡风险更高,而目前尚缺乏足够有针对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治疗药物。在我国“乙类乙管”的防疫背景下,脆弱人群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因此,针对脆弱人群应该进一步优化个体免疫和防控策略,在疫苗之外,还需要补充其他预防手段,如长效中和抗体。基于此,本文将对脆弱人群的识别、免疫功能特点与预防方法进行综述,为国内健康相关脆弱人群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期待未来可以研发出更适宜脆弱人群的预防药物,降低脆弱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脆弱人群 长效中和抗体 预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评分模型预测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效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乔予希 丁晨光 +10 位作者 田普训 丁小明 潘晓鸣 燕航 项和立 冯新顺 侯军 田晓辉 李杨 郑瑾 薛武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9-383,共5页
目的分析国内外评分模型对我国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预测效能。方法前瞻性分析112例肾移植供者、22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将KDRI模型、Jeldres模型以及本中心模型预测的DGF与肾移植受者实际DGF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各模型... 目的分析国内外评分模型对我国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预测效能。方法前瞻性分析112例肾移植供者、22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将KDRI模型、Jeldres模型以及本中心模型预测的DGF与肾移植受者实际DGF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预测的准确性。结果220例肾移植受者中,DGF发生率为14.1%(31/220)。KDRI模型预测DGF高危供者41例,AUC为0.57,灵敏度为0.37,特异度为0.66,阳性预测值为22%。Jedres模型预测DGF高危受者22例,AUC为0.56,灵敏度为0.13,特异度为0.92,阳性预测值为20%。本中心模型预测DGF高危供者25例,AUC为0.80,灵敏度为0.53,特异度为0.84,阳性预测值为40%。结论与KDRI和Jedres模型比较,本中心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AUC及灵敏度,对DGF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是目前适合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的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 评分模型 风险预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曲线下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肾损伤过程中铁死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乔予希 王博 +1 位作者 薛武军 丁晨光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1-676,共6页
器官捐献和肾移植手术过程中常伴有急性肾损伤(AKI),导致病死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显著增多。近年来,研究表明铁死亡与AKI密切相关,但确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阐明,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从铁死亡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和生物... 器官捐献和肾移植手术过程中常伴有急性肾损伤(AKI),导致病死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显著增多。近年来,研究表明铁死亡与AKI密切相关,但确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阐明,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从铁死亡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和生物学反应两方面,综述铁死亡在AKI中的作用,为防治AKI寻找新的可能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急性肾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活性氧 脂质过氧化物 坏死性凋亡 自噬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SCs与HUVECs体外共培养促进H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2 位作者 田晓辉 李杨 郑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3-499,共7页
目的为制备血管化胰岛,分离、培养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观察细胞共培养条件下,ADSC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功能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目的为制备血管化胰岛,分离、培养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观察细胞共培养条件下,ADSC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功能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别原代培养获得ADSCs与HUVECs,细胞形态学、免疫荧光或多向诱导分化鉴定,建立HUVECs与ADSCs接触式及间接共培养体系,设立HUVECs单独培养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成血管化功能、HUVECs增殖状况及上清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浓度。结果通过原代培养成功获得ADSCs与HUVECs;第3代ADSCs呈均一的长梭形纤维细胞样形态,免疫荧光检测见CD44/CD49d(+)、CD31/CD34(-),并具有多向分化功能;第2代HUVECs免疫荧光检测示vWF/CD31(+)。于Matrigel内接触式共培养4h,ADSCs+HUVECs组血管密度高于HUVECs组;间接共培养时,HUVECs生长曲线于ADSCs+HUVECs组上移,在对数生长期的第3、4、5天,ADSCs+HUVECs组HUVECs计数为(4.52±0.31)×104、(7.18±0.45)×104、(8.23±0.36)×104,大于单独HUVECs组的(2.71±0.25)×104、(4.87±0.26)×104、(6.86±0.33)×104(P<0.01);ADSCs+HUVECs组HUVECs群体倍增时间为(1.36±0.23)d,短于单独HUVECs组的(1.62±0.31)d。四甲基噻唑蓝(methylthiazol tetraztlium,MTT)法测定HUVECs的A值培养第1、3、5、7天的ADSCs+HUVECs组高于单独HUVECs组(P<0.01)。培养第3、7、13天时ADSCs+HUVECs组上清液VEGF、b-FGF浓度均高于HUVECs组(P<0.01)。结论 ADSCs与HUVECs共培养时,ADSCs可能通过分泌或增加HUVECs分泌VEGF、b-FGF等细胞因子,进而促进H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培养 脂肪来源干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成血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NX3基因对RAW264.7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苏童 雷洁 +4 位作者 王娟红 王琦侠 申远 姜小健 田普训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RUNX3对巨噬细胞极化过程的调节作用和可能机制,为巨噬细胞参与的免疫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 (1)分别用IFN-γ、LPS和IL-4刺激RAW264.7细胞,使用RT-PCR方法检测刺激后细胞表面标志物arginase-1、iNOS的表达变化,观... 目的探讨RUNX3对巨噬细胞极化过程的调节作用和可能机制,为巨噬细胞参与的免疫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 (1)分别用IFN-γ、LPS和IL-4刺激RAW264.7细胞,使用RT-PCR方法检测刺激后细胞表面标志物arginase-1、iNOS的表达变化,观察刺激后RAW264.7细胞是否向M1或者M2方向极化;设定IFN-γ和LPS共刺激的细胞为M1组,IL-4刺激的细胞为M2组;另设正常对照组为M0组;(2)使用免疫荧光、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M1、M2、M0)RUNX3表达情况;(3)建立RUNX3沉默的载体,沉默RAW264.7细胞系RUNX3基因,经G418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得到稳定表达的细胞系,RT-PCR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iNOS和CD86变化,用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物TNF-α变化。结果 (1)用IFN-γ和LPS刺激RAW264.7细胞可使RAW264.7细胞向M1亚型极化,RT-PCR检测M1组细胞iNOS表达较M0组升高(P=0.002);而使用IL-4刺激RAW264.7细胞可使RAW264.7细胞向M2亚型极化;RT-PCR检测结果显示,M2组细胞arginase-1表达较M0组升高(P=0.021);(2)RUNX3mRNA在M1组细胞与M0组相比,表达增高(P=0.001),而在M2组细胞中表达降低(P=0.041);(3)沉默RUNX3后,CD86、iNOS mRNA表达较M0组降低(P=0.005),并且细胞分泌TNF-α减少(P<0.001)。结论 RUNX3转录活化可能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RAW264.7 RUNX3 巨噬细胞极化 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黏膜下层促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增殖及成血管化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4 位作者 安茂竹 付海霞 李杨 李凤楼 盛练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5-809,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对脐静脉内皮细胞(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获取UVECs并进行细胞形态学及免疫荧光鉴... 目的探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对脐静脉内皮细胞(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获取UVECs并进行细胞形态学及免疫荧光鉴定。组织工程学方法制备SIS,免疫组化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SIS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等。建立UVECs与SIS体外共培养体系,设UVECs单独培养为对照组,比较两组UVECs的增殖状况及成血管化作用。结果通过原代培养成功获得UVECs。免疫组化检测制备的SIS主要由Ⅰ、Ⅲ型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组成;ELISA检测SIS孵育液中VEGF、b-FGF质量浓度分别为(48.83±5.67)、(72.36±8.71)ng/mL。体外共培养时,UVECs单独培养组无血管样结构形成,UVECs和SIS共培养组较UVECs单独培养组UVECs生长相对致密,且有血管样结构形成;UVECs生长曲线于UVECs和SIS共培养组上移,在对数生长期的第4、5天,UVECs和SIS共培养组UVECs细胞数分别为(7.91±0.42)×10~4、(9.15±0.48)×10~4,大于UVECs单独培养组的(4.26±0.27)×10~4、(6.71±0.31)×10~4(P<0.01),计算UVECs和SIS共培养组UVECs群体倍增时间短于UVECs单独培养组(P<0.01)。结论 SIS和UVECs体外共培养时,SIS可通过其Ⅰ、Ⅲ型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及所含的血管内皮细胞各生长因子等促进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成血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