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性别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利利 王阿妮 +2 位作者 庄稼 孙吉平 尹爱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7-250,26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经肾脏活检确诊的192例IgA肾病患者不同性别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男性患者发病年龄高于女性,肾活检前病程长于女性,水肿的比例低于女性,差异有...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经肾脏活检确诊的192例IgA肾病患者不同性别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男性患者发病年龄高于女性,肾活检前病程长于女性,水肿的比例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穿刺时,男性平均动脉压、血红蛋白、24h尿蛋白定量高于女性,男性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比例高于女性;而男性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类型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6,P<0.05),均以U-ab型、MP型为主;24h尿蛋白、CKD分组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8、Z=-3.246,P<0.05)。病理Lee分级、免疫荧光类型无性别分布差异(Z=-1.881,χ~2=-0.187,P>0.05);肾小管-间质病变分级(TIL分级)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432,P<0.05);肾小球硬化评分、肾小管间质评分两指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5)。结论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和病理改变存在一定性别差异,男性患者临床病理改变较女性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性别 临床 病理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病理技术室常规出片前质量控制及管理 被引量:23
2
作者 段英飞 赵凌云 翁改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3-95,共3页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先进仪器在医院病理科的广泛应用以及病理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病理技术室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使工作流程规范化、操作标准化,从而避免主观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获得优良、可靠的病...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先进仪器在医院病理科的广泛应用以及病理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病理技术室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使工作流程规范化、操作标准化,从而避免主观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获得优良、可靠的病理切片,为高水平的病理诊断做好基础。病理技术常规工作的各环节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组合,每一环节的失控都可以造成制片的质量问题。因此,质控和管理工作就涉及到制片工作的每一步骤,必须有具体的质量标准和管理措施,还要实施必要的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技术室 质量控制 工作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衰时D-D、t-PA和PAI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滕琰 薛武军 +2 位作者 姜亚卓 项和立 蒋红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的血液净化方法治疗急性肾衰竭(ARF)时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37例ARF患者随机分为3组: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血液滤过(HF)组... 目的研究不同的血液净化方法治疗急性肾衰竭(ARF)时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37例ARF患者随机分为3组: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血液滤过(HF)组,测定治疗前、治疗1、4h后血浆中D-D含量及t-PA、PAI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为14例健康人。结果①ARF患者D-D含量及PAI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t-PA活性明显降低(P<0.05);②HD治疗过程中D-D含量和PAI活性持续升高,t-PA活性持续下降,各个时间段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DF和HF治疗过程中D-D含量和PAI活性先升高后下降,t-PA活性先下降后升高,各个时间段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治疗4h后,HDF和HF对D-D含量及t-PA、PAI活性的影响与HD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RF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HD可以加重这种改变。采用HDF或HF治疗可以降低或避免对患者凝血机能的影响,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衰 血液净化 D-二聚体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人ILT-3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4
作者 葛冠群 田普训 +4 位作者 贾利宁 丁晨光 靳占魁 薛武军 丁小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06-1307,共2页
目的:构建携带人ILT3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并检测其生物学功能。方法:从已构建好的含ILT3的质粒pB lue-scriptR-ILT3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ILT3;将该基因与慢病毒载体表达质粒pLVX-AcGFP-N1连接,得到重组的pLVX-Ac... 目的:构建携带人ILT3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并检测其生物学功能。方法:从已构建好的含ILT3的质粒pB lue-scriptR-ILT3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ILT3;将该基因与慢病毒载体表达质粒pLVX-AcGFP-N1连接,得到重组的pLVX-AcGFP-ILT3,通过酶切和测序分析比对验证ILT3基因后,将pLVX-AcGFP-ILT3质粒利用慢病毒转染系统转染人胚胎肾上皮细胞株Lenti-X 293T细胞获得携带ILT3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目的基因ILT3的表达。结果:经PCR扩增获得1 844 bp的目的基因片段,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和分析比对鉴定正确;该质粒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获取的慢病毒,纯化、浓缩后滴度达5×1012转导单位pfu/L;转染的HUVECs,流式细胞检测ILT3阳性率为98%,可判断目的基因ILT3在靶细胞HUVECs中表达。结论:成功构建转载质粒pLVX-AcGFP-ILT3及携带ILT3基因慢病毒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T3 重组慢病毒载体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