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高洁 张东升 +5 位作者 严雪娇 汤敏 范亚娟 马青艳 张鑫 张小玲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5,10,共6页
目的:探索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是否存在听觉、语言及记忆/边缘系统网络的相关白质纤维异常。方法:纳入21例首发和1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及人口学参量匹配的26例健康对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DTI数据,采用基于纤维束的空... 目的:探索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是否存在听觉、语言及记忆/边缘系统网络的相关白质纤维异常。方法:纳入21例首发和1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及人口学参量匹配的26例健康对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DTI数据,采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和对照组间的白质纤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首发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在胼胝体、上纵束、下额枕束、钩束、扣带束、外囊及内囊前肢区域部分各向异性(FA)显著降低,径向扩散张量(RD)显著升高。慢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表现出比首发患者更广泛的白质损害,且除FA和RD的改变外,部分脑区还表现出轴向扩散张量(AD)的升高。结论: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存在连接语言、听觉和记忆/边缘系统网络的多种白质纤维异常。慢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与首发患者相比可能表现出更严重的神经退行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下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分析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9
2
作者 马明芳 肖瑾 辛霞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第4期496-500,共5页
新冠肺炎疫情下,由于新冠病毒的未知性,使得救治工作难度很大,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责任与风险,其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GAD-7)、抑郁自评量表(PHQ-9),客观地评价分析抗疫一线医务人... 新冠肺炎疫情下,由于新冠病毒的未知性,使得救治工作难度很大,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责任与风险,其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GAD-7)、抑郁自评量表(PHQ-9),客观地评价分析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有效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调研结果显示:多重的压力使得抗疫一线医务人员有较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GAD-7评分显示,有轻度及以上焦虑情绪者约占67.96%,有中重度焦虑情绪者约占29.68%;PHQ-9评分显示,有轻度及以上抑郁情绪者约占92.96%,有中重度抑郁情绪者约占39.84%。可通过团队组建管理、工作环境的改善及流程的完善与再造,降低感染及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强医务人员心理的安全感,提升自信心;引导医务人员提升心理减压与自我调适能力,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改善医务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医务人员 心理健康 心理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科临床护理教学中护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被引量:9
3
作者 马明芳 邵灿 梁杏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第6期772-775,共4页
为了探讨精神科临床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传统的“传、帮、带”为基础,将PBL、情景模拟、“案例”“角色扮演”“情景剧”等综合教学模式应用于精神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结果发现,综合教学模式不仅使护生对抽象的精神专科知识... 为了探讨精神科临床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传统的“传、帮、带”为基础,将PBL、情景模拟、“案例”“角色扮演”“情景剧”等综合教学模式应用于精神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结果发现,综合教学模式不仅使护生对抽象的精神专科知识有了全面立体的理解,促进其建立临床思维模式,还能够提高护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其掌握精神科的沟通交流技巧及安全防范技能,更好地落实人文关怀。因此,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综合教学模式可加深护生对精神专科知识的理解和转化,帮助其消除恐惧心理,完成角色转换;使护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关心和尊重精神病患者,从而以人性化的方式护理精神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 护理 临床带教 医学伦理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刺激百会、足三里穴缓解小鼠抑郁样行为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被引量:4
4
作者 田佳荣 孙敦保 +1 位作者 孙敦花 朱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4-490,共7页
目的探究针灸百会、足三里穴对慢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诱发抑郁样行为小鼠的抗抑郁效应及其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联。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照+针灸组、CUMS组和CUMS+针灸组。CUMS和CUMS+针灸组... 目的探究针灸百会、足三里穴对慢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诱发抑郁样行为小鼠的抗抑郁效应及其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联。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照+针灸组、CUMS组和CUMS+针灸组。CUMS和CUMS+针灸组进行为期6周的CUMS处理,CUMS处理的后3周对对照+针灸组和CUMS+针灸组小鼠每天进行20 min的百会和足三里穴针灸;使用糖水偏爱和悬尾实验评估小鼠的抑郁样行为;行为结束后取小鼠粪便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组成。结果单纯针灸对小鼠糖水偏爱和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无影响(P>0.05);CUMS导致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糖水偏爱率降低(P<0.001)和悬尾不动时间增长(P=0.003);针灸百会和足三里穴使得CUMS+针灸组小鼠相比于CUMS组小鼠糖水偏爱率升高(P=0.035)和悬尾不动时间减少(P=0.045);针灸和CUMS并未导致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发生变化(P>0.05),但导致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P=0.002);CUMS导致肠道Patulibacter等6个菌属丰度升高,Faecalibacterium等26个菌属丰度降低(P<0.05);CUMS+针灸组相比于CUMS组Faecalibacterium等10个菌属丰度升高,Patulibacter等4个菌属丰度降低(P<0.05);四组小鼠有其各自的特征性肠道菌群;CUMS组相比于对照组视黄醇代谢、泛素系统、N-聚糖生物合成和类固醇荷尔蒙生物合成、细胞凋亡和产热作用等基因功能显著富集(P<0.05),而针灸导致CUMS+针灸组小鼠以上肠道菌群基因功能富集程度降低(P<0.05)。结论针灸百会和足三里穴具有抗抑郁效应,且可使抑郁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部分恢复;针灸百会和足三里穴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及视黄醇、泛素、N-聚糖和类固醇等代谢功能从而发挥抗抑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针灸 肠道菌群 百会穴 足三里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5例原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曹红梅 贾蕊 +2 位作者 曹娜 屈秋民 杨小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0-834,862,共6页
目的 总结分析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纳入2010年7月-2013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ET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震颤特点、震颤分... 目的 总结分析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纳入2010年7月-2013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ET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震颤特点、震颤分级及评分。结果 纳入145例患者,发病高峰40-50岁,男女比例相当。上肢震颤最为常见(88.96%),其后依次为头部(39.31%)、下肢(13.10%)、下颌及舌(10.34%),躯干部震颤最少见(2.76%)。震颤类型以单纯姿势性为主(63.44%),其次为混合性(35.17%),极少数为单纯运动性震颤(1.39%)。上肢震颤为首发者易出现波及伴有其他部位的震颤发生,发病年龄晚的患者震颤的进展速度较发病早的患者快。比较家族性与散发性ET患者的临床特点未发现明显不同。结论 ET的起病部位及发病年龄影响疾病的发展,遗传因素在ET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并非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震颤 临床特征 遗传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crostatin-1对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吉平 费琳 +3 位作者 赵朝华 樊文科 成娟娟 苟兴春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9-403,共5页
目的:研究程序性坏死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作用及Necrostatin-1(Nec-1)对其保护机制。方法:采用25μmol/L Aβ_(25-35)作用于原代培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36 h,复制AD细胞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ec-1进行干预,采用MTT法评价细胞的存活... 目的:研究程序性坏死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作用及Necrostatin-1(Nec-1)对其保护机制。方法:采用25μmol/L Aβ_(25-35)作用于原代培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36 h,复制AD细胞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ec-1进行干预,采用MTT法评价细胞的存活率,试剂盒检测LDH的漏出量,用活细胞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细胞坏死的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的RIPK1、RIPK3和磷酸化MLK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上清中LDH含量明显升高,PI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有聚集成团现象,细胞RIPK1、RIPK3和MLKL蛋白表达量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Nec-1处理后对Aβ细胞毒性作用有明显的减轻,RIPK1、RIPK3和磷酸化MLKL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Aβ_(25-35)模拟的AD细胞模型中发生了程序性细胞坏死,Nec-1可能通过对抗程序性细胞坏死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程序性坏死 Necrostatin-1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D88抑制肽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吉平 费琳 +1 位作者 柴学军 苟兴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904,I0001,共7页
目的:观察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抑制肽(MIP)对脂多糖(LPS)激活BV2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BV2小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进行处理)、LPS组(给予1 mg·L^-1 LPS处理)和不同剂量MIP+LPS组(分别给予25... 目的:观察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抑制肽(MIP)对脂多糖(LPS)激活BV2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BV2小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进行处理)、LPS组(给予1 mg·L^-1 LPS处理)和不同剂量MIP+LPS组(分别给予25、50和100μmol·L-1 MIP预处理1 h后,再加入1 mg·L^-1 LPS)。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BV2小胶质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BV小胶质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LPS组BV2小胶质细胞体积变大,突起增多,呈阿米巴状;不同剂量MIP+LPS组小胶质BV2细胞活化率较LPS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MTT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LPS组比较,不同剂量MIP+LPS组BV2小胶质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或P<0.01)。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LPS组比较,不同剂量MIP+LPS组BV2小胶质细胞中IL-1β和IL-18 mRNA表达水平及iNOS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IL-4和IL-10 mRNA表达水平及Arg-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IP能够抑制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促进其向M2型转化,抑制炎症的过度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样分化因子88抑制肽 BV2小胶质细胞 极化 脂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样分化因子88抑制肽对小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吉平 王亚周 +2 位作者 武胜昔 费琳 苟兴春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3-500,共8页
目的:研究髓样分化因子88抑制肽(MIP)对小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局灶性脑缺血组(FCI)和给药组(MIP)。用光化学法诱导小鼠脑缺血损伤,给药组在缺血后第2 d开始给予MIP腹腔注射... 目的:研究髓样分化因子88抑制肽(MIP)对小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局灶性脑缺血组(FCI)和给药组(MIP)。用光化学法诱导小鼠脑缺血损伤,给药组在缺血后第2 d开始给予MIP腹腔注射,10 mg/kg·d,连续3 d。分别于缺血后1、3、7和14 d观察前肢运动功能的变化,用HE染色观察梗死体积的变化,TUNEL染色检测缺血损伤区神经元凋亡,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区BDNF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FCI组小鼠前肢运动能力明显下降(P <0.01),损伤区可见大量TUNEL阳性细胞;与FCI组相比,MIP组小鼠在脑缺血后第7 d,前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P <0.01);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 <0.05),损伤区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P <0.01),而BDNF的表达显著上调(P <0.01)。结论:MIP对小鼠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神经元凋亡,增加局部BDN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髓样分化因子88抑制肽 凋亡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的伦理审视与干预建议 被引量:18
9
作者 杨春娟 文炳龙 +2 位作者 周莉娜 宋平 高成阁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第2期200-204,共5页
为从伦理学角度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进行审视,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干预建议。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住院的青少年抑郁症发作患者,对其中具有自伤自杀行为和不具有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进行... 为从伦理学角度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进行审视,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干预建议。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住院的青少年抑郁症发作患者,对其中具有自伤自杀行为和不具有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进行心理、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分析和比较,找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共纳入23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其中男性88例(38.26%),女性142例(61.74%)。性别、人际关系、诱因、病程在具有自伤自杀行为和不具有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且是否为独生子女和PHQ-9得分是青少年抑郁症自伤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由此得知,复杂的心理矛盾、精神类障碍、周围人的不理解甚至指责是目前导致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的主要原因。及时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并引导其对存在的精神类障碍树立正确的认识,尽早干预和治疗是目前伦理学认可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自杀行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伦理审视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