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品管圈降低血液科病房输血相关缺陷发生率的实践 被引量:13
1
作者 郭彩利 林欢 +4 位作者 孙春红 樊婷 余艳丽 王宁 周旋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8期849-852,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科病房输血相关缺陷发生率方面的成效。方法:通过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效果检验,效果巩固等程序进行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血液科病房输血相关缺陷发生率改善情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科病房输血相关缺陷发生率方面的成效。方法:通过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效果检验,效果巩固等程序进行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血液科病房输血相关缺陷发生率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血液科输血相关缺陷发生率从19.50%降至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血液科病房患者输血相关缺陷发生率,保证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血液科病房 输血 缺陷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心肌淀粉样变患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2
作者 边天月 王顺 +5 位作者 卢群 袁仕会 李瑞 徐蕊 陈颖 刘华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4-840,共7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AL-CA)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确诊为MM合并AL-CA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由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阳性等多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AL-CA)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确诊为MM合并AL-CA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由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阳性等多重方法综合筛选。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筛选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8例合并AL-CA的MM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患者中位年龄60(50,75)岁。1年生存率为71.05%。接受移植患者的生存时间优于未接受移植的患者(P<0.01)。首次就诊时FISH全为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与其他突变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首次就诊时FISH结果全为阴性及未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并非影响MM合并AL-C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SCT可能改善MM合并AL-CA患者的不良预后。FISH结果阴性可能提示MM合并ALCA患者不良预后,但需更大样本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 心肌淀粉样变 预后因素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伐曲泊帕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罗敏娜 张海涛 +3 位作者 赵思捷 李静 王雯娟 贺鹏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8-852,共5页
目的:探讨阿伐曲泊帕联合rhIL-11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真实世界中8例AML化疗后发生肿瘤治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CTIT)并应用阿伐曲泊帕联合rhIL-11治疗的患者的临床信息,同时以8... 目的:探讨阿伐曲泊帕联合rhIL-11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真实世界中8例AML化疗后发生肿瘤治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CTIT)并应用阿伐曲泊帕联合rhIL-11治疗的患者的临床信息,同时以8例AML化疗后发生CTIT单用rhIL-11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初步观察总结及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d3、d7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d10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出现乏力、腹痛、疲劳、恶心、水肿等不良反应轻微,除观察组一例患者在发病前存在脑梗史,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外,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血栓形成事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阿伐曲泊帕联合rhIL-11能够促进AML化疗后CTIT患者血小板的恢复,与单用rhIL-11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血小板恢复时间明显缩短,用药后d10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伐曲泊帕 急性髓系白血病 肿瘤治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华胜 时靖 +3 位作者 刘海波 马甜甜 李曦冉 张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3-990,共8页
目的:探讨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受细胞免疫治疗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50例临床资料(共计完成细胞治疗... 目的:探讨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受细胞免疫治疗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50例临床资料(共计完成细胞治疗115例次)。根据选择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双细胞治疗组(DC-CIK治疗)和多细胞治疗组(DC-CIK联合其它免疫细胞);根据治疗疗程分为单疗程组(完成次数<3次)和多疗程组(完成次数≥3次)。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血常规指标、KPS评分变化及总生存期。结果:按2种方法分组,2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包括入组数量、性别、年龄、各T淋巴细胞亚群、血常规指标、KPS评分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具有可比性。按治疗方案分组,双细胞组治疗后CD4^+/CD8^+比值较治疗前降低,血常规指标中Hb、Pl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细胞组患者治疗后CD3^+CD4^+比例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细胞组患者3年生存率61. 3%,总生存期32. 4个月,多细胞组3年生存率69. 8%,总生存期39. 6个月,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按治疗疗程分组,单疗程组患者治疗后CD3^+比例较治疗前升高,血Hb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疗程组患者治疗后CD3^+CD4^+比例较前下降,血Plt较前下降,KP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活存情况对比显示,单疗程组3年生存率52%,总生存期28. 7个月;多疗程组3年生存率76. 4%,总生存期40. 9个月,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可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杀伤肿瘤的作用,且多疗程的细胞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CIK 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系统肿瘤 治疗疗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T细胞临床试验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郭彩利 王晓宁 +3 位作者 樊婷 卢蓉 刘芳 孙春红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第5期623-626,共4页
目的探讨CAR-T细胞临床试验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在临床试验期间的真实心理体验,为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质性描述的方法,对8例受试者进行深入访谈、现场录音和笔录,使用Colaizzi分析程序进行分析、整理,提... 目的探讨CAR-T细胞临床试验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在临床试验期间的真实心理体验,为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质性描述的方法,对8例受试者进行深入访谈、现场录音和笔录,使用Colaizzi分析程序进行分析、整理,提炼主题。结果 CAR-T临床试验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心理体验归纳为4个主题:希望与期待、担心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信息需求、缓解了沉重的经济压力。结论 CAR-T临床试验治疗患者需要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护理人员应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满足受试者心理需求的特殊性问题,形成完整的、有针对性的护理体系,提高CAR-T临床试验的护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细胞 临床试验 血液肿瘤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降低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 被引量:48
6
作者 林欢 孙春红 +3 位作者 樊婷 姚建娜 刘芳 郭彩利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为活动主题,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开展活动,分析导致PICC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PICC临床护理中存在的缺陷,针对原因拟定改进...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为活动主题,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开展活动,分析导致PICC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PICC临床护理中存在的缺陷,针对原因拟定改进对策并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PICC临床护理缺陷及PICC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PICC临床护理缺陷发生率由32.03%降至9.38%,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由38.78%降至7.84%,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提高PICC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PICC并发症 品管圈 护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时靖 马甜甜 刘华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5-1239,共5页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方法在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方面,其中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的免疫治疗对肿瘤患者的疗效肯定,在临床上表...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方法在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方面,其中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的免疫治疗对肿瘤患者的疗效肯定,在临床上表现出很好的抗肿瘤特性及重建与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的能力,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以化疗为主、恶性度相对较高的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方面,DC-CIK细胞免疫治疗效果究竟如何呢?本综述检索2012至2018年的中英文文献并进一步聚焦于18篇关于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型文献,深入系统分析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特点和应用,发现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如果进一步规范流程、统一方案,其疗效会更加明显。为此,本文就DC和CIK细胞生物学特征、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阻断乳腺癌细胞-间质细胞的交互作用:基于抑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
8
作者 邵珊 白薇超 +3 位作者 邹鹏程 罗敏娜 赵新汉 雷建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8-436,共9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对乳腺癌肿瘤-间质细胞交互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运用二甲双胍进行干预,分为对照组和Met干预组,ELISA及RT-qPCR检测Met对CAFs中HIF-1α、p-AMPK、基质衍生因子-1(...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对乳腺癌肿瘤-间质细胞交互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运用二甲双胍进行干预,分为对照组和Met干预组,ELISA及RT-qPCR检测Met对CAFs中HIF-1α、p-AMPK、基质衍生因子-1(SDF-1)和白细胞介素-8(IL-8)等因子的表达变化以及Transwell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运用外源性SDF-1、IL-8干预后,Transwell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运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shRNA或过表达质粒调节CAFs-HIF-1α的表达,以及AMPK-shRNA抑制AMPK的表达,并运用OG和2-OXO调节脯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及运用外源性TGF-β1干预后,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CAFs中p-AMPK、HIF-1α、SDF-1、IL-8的表达,Transwell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相较于对照组,Met干预组中CAFs的p-AMPK、SDF-1和IL-8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HIF-1α表达水平下降(P<0.05),AMPK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t组中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下降(P<0.05)。外源性SDF-1、IL-8干预可降低Met对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增加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过表达HIF-1α及运用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OG提高HIF-1α的表达后,可降低Met对CAFs中HIF-1α、SDF-1及IL-8表达的抑制作用,并可降低Met对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运用HIF-1α-shRNA及运用脯氨酸羟化酶激活剂2-OXO抑制HIF-1α的表达后,降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运用AMPK-shRNA抑制p-AMPK的表达后,可降低Met对CAFs中HIF-1α表达的抑制作用,并可降低Met对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加入外源性TGF-β1后,可部分降低Met对CAFs中HIF-1α表达的抑制作用,并可部分降低Met对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Met通过抑制CAFs-HIF-1α的表达进而发挥阻断乳腺癌细胞-间质细胞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1Α 二甲双胍 磷酸化-AMPK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余航 李淼静 +1 位作者 刘芳 王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9-615,共7页
目的 探讨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分析。方法 对2013年2月至2023年7月就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AMI患者(年轻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同时间段就诊的年龄25~44岁性别... 目的 探讨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分析。方法 对2013年2月至2023年7月就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AMI患者(年轻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同时间段就诊的年龄25~44岁性别相同且发病部位相同的中青年AMI患者(中青年组)作为对照组(1∶2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合并症、高危因素及生化指标等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共纳入84例患者,其中年轻组28例,中青年组56例。年轻组患者中以单支病变(15/26,57.7%)或未见明显罪犯血管(7/26,26.9%)为主,白细胞计数及尿酸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中位随访时间72.4(25.5,110.2)个月。Cox回归模型分析,年轻组(HR=7.925,95%CI:1.861~33.749,P=0.005)、住院时长(HR=1.183,95%CI:1.001~1.398,P=0.048)及合并典型心绞痛症状(HR=0.090,95%CI:0.015~0.544,P=0.009)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相对于中青年AMI患者,年轻组AMI患者预后更差。年轻AMI患者(25岁以下)、住院时长及合并不典型心绞痛症状是影响该人群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早期发现及识别年轻患者发生AMI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人 中青年 急性心肌梗死(AMI) 临床特征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化STAT3诱导的DIRAS2缺失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10
作者 张丽芬 王璐 +3 位作者 赵琳 罗敏娜 邵珊 顾珊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1-747,共7页
目的探讨乙酰化STAT3对DIRAS2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数据库查询、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分析TNBC组织和细胞中DIRAS2和乙酰化STAT3的表达水平。选取TNB... 目的探讨乙酰化STAT3对DIRAS2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数据库查询、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分析TNBC组织和细胞中DIRAS2和乙酰化STAT3的表达水平。选取TNBC细胞系MDA-MB-231和SUM159,通过慢病毒或质粒构建DIRAS2过表达及STAT3野生或Lys685位点突变的细胞株。利用CCK-8实验评估DIRAS2和STAT3乙酰化对TNBC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焦磷酸测序、ChIP和IP技术研究乙酰化STAT3对DIRAS2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结果DIRAS2在TNBC组织和细胞中表达较低。焦磷酸测序分析发现,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相比,TNBC细胞中DIRAS2启动子区域的CpG岛甲基化水平升高,并促进癌细胞增殖。此外,TNBC细胞中STAT3的乙酰化程度增加,而DIRAS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随着STAT3乙酰化的增加而发生改变。ChIP和IP实验表明,乙酰化STAT3可与DIRAS2启动子结合,而STAT3 Lys685位点突变会破坏STAT3与DNMT1的相互作用。结论在TNBC中,乙酰化STAT3通过招募DNMT1诱导DIRAS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从而导致DIRAS2表达缺失和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TNBC) 乙酰化STAT3 DIRAS2 甲基化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绝经后女性股骨样本的骨髓造血干细胞自噬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袁晔 王晓娟 +5 位作者 朱柯雨 魏祺 郑苗 邢丹 徐又佳 林剑浩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1-229,共9页
目的通过绝经后女性髋部骨折手术抽取分离获得骨髓造血干细胞,研究造血干细胞自噬与骨质疏松相关性。方法19例绝经后女性患者于髋部骨折手术中抽取骨髓,根据股骨颈、腰椎骨密度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n=13)和非骨质疏松组(n=6)。流式细... 目的通过绝经后女性髋部骨折手术抽取分离获得骨髓造血干细胞,研究造血干细胞自噬与骨质疏松相关性。方法19例绝经后女性患者于髋部骨折手术中抽取骨髓,根据股骨颈、腰椎骨密度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n=13)和非骨质疏松组(n=6)。流式细胞术分选获得造血干细胞。成像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造血干细胞自噬功能。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检测两组骨髓造血干细胞自噬相关基因Atg7、LC3b、LAMP2a、P62、Atg5、Atg12表达。使用卵巢去势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骨髓分选获得造血干细胞,RT-PCR检测造血干细胞自噬相关基因Atg7、LC3b、LAMP2a、P62、Atg5、Atg12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探究细胞自噬异常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达。结果骨质疏松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自噬受抑制,自噬相关基因Atg7、LC3b、LAMP2a、P62、Atg5、Atg12表达下调(P<0.05)。小鼠骨质疏松组ATG7、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受抑制。卵巢去势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骨髓造血干细胞自噬相关基因Atg7、LC3b、LAMP2a、P62、Atg5、Atg12表达受抑制(P<0.05),细胞自噬被抑制后VEGF-A表达下降。结论骨髓造血干细胞自噬受抑制与骨质疏松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造血干细胞 骨质疏松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细胞分离机不同采集程序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晓宁 姚建娜 +7 位作者 刘芳 王晓娟 马娟娟 郭彩利 刘华胜 贺鹏程 张梅 孙春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9-1532,共4页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1例采集对象分别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1例采集对象分别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观察3种采集程序采集的MNC及CD34^+细胞数、采集后患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的差异以及3种采集程序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全血处理量及采集时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的MNC数较COBE Spectra Auto PBSC程序采集的数高,但采集的CD34^+细胞数均低于Auto PBS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P<0.05)。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的终产物体积大于Auto PBSC程序采集的终产物体积。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相比,采集的M NC数无显著差异,但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 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大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P<0.05)。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后患者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较采集前下降幅度最低(P<0.05)。3种程序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相似,患者均可耐受。结论: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和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优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后患者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损失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 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 MNC程序 Auto PBSC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程序对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采集物细胞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春红 姚建娜 +5 位作者 刘芳 王晓娟 马娟娟 崔咪咪 张梅 王晓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69-1872,共4页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以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对采集的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成分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对12例供者随机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以及Spect...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以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对采集的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成分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对12例供者随机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以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观察应用不同采集程序获得的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数的差异。结果:两种采集程序在循环血量、采集时间及抗凝剂使用量方面无显著差异。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采集的采集物体积及单个核细胞计数均低于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的采集物体积及单个核细胞计数。AutoPBS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高于M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AutoPBSC程序采集物中混入的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较MNC程序中多,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相比,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多,混入的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MNC程序 AUTO PBSC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春红 王晓宁 +6 位作者 罗敏娜 郭彩利 祁仕环 张倍榕 王芳 张欢 贺鹏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10-614,共5页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H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llo-HSCT的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HC的发生率、发生中位时间及治疗转归。利用多...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H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llo-HSCT的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HC的发生率、发生中位时间及治疗转归。利用多因素分析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移植前疾病状态、移植类型、预处理方案中是否含有ATG、预处理方案中是否含有CTX、干细胞来源、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CMV感染、EBV感染、BKV感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是否为发生HC的高危因素。结果:153例allo-HSCT患者中,25例发生HC,发生率为16.34%,发生的中位时间为31 d,治疗后全部好转,无1例遗留膀胱刺激症状及膀胱挛缩。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类型、预处理中含ATG、CMV血症以及a GVHD 4项因素(R值分别为1.036、3.234、3.298、2.817)是H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患者尿BKV检测均为阳性,主要发生在移植后13-56 d。HLA配型半相合、含ATG的预处理方案、CMV血症及a GVHD是allo-HSCT后发生HC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出血性膀胱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尹战海 曹峻岭 +2 位作者 刘淼 张璟 郑钧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方法 ,诱导其表达软骨细胞表型。方法 抽取兔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和粘附分离得到MSCs。用生长因子诱导 ,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和软骨特异性基质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纤维粘连蛋白促进...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方法 ,诱导其表达软骨细胞表型。方法 抽取兔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和粘附分离得到MSCs。用生长因子诱导 ,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和软骨特异性基质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纤维粘连蛋白促进MSCs贴壁 ,可提高细胞分离率 ;②TGF β1 ,IGF Ⅰ和维生素C结合可促进MSCs增殖 ,表达软骨特异性的Ⅱ型前胶原mRNA和基质蛋白多糖成分。结论 ①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粘附分离可提高MSCs的分离效率。②TGF β1 ,IGF Ⅰ和维生素C结合诱导可促进MSCs增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因子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软骨分化 MSCS 软骨细胞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纤维化的骨髓病理学特征及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3
16
作者 赵娟 马乐 关键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0-1085,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纤维化的骨髓活检病理特征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本院血液内科收治的70例(其中35例患者继发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骨髓活检病理学特...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纤维化的骨髓活检病理特征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本院血液内科收治的70例(其中35例患者继发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骨髓活检病理学特征,对比分析骨髓涂片及活检增生程度、治疗后纤维化程度的变化,同时比较继发骨髓纤维化与未发生骨髓纤维化患者之间总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各期、各分型多发性骨髓瘤均可继发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可致骨髓涂片出现假性增生减低,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骨髓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Gomori染色阳性(+)至强阳性(+++),部分患者疾病好转后骨髓纤维化程度可减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纤维化时骨髓活检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较未发生纤维化患者总体预后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纤维化 骨髓涂片 骨髓活检 疾病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对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感知和体验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春红 林欢 +2 位作者 姚建娜 王晓宁 郭彩利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9期1195-1199,共5页
目的:调查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感知和体验。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16年2-12月对8例急性白血病行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 7步分析法... 目的:调查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感知和体验。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16年2-12月对8例急性白血病行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感知和体验可归纳为移植前对获得新生的强烈希望、移植中遭受巨大的身心痛苦、移植后出现两种不同的心理变化、承担沉重经济负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4个主题。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在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阶段会发生不同的、复杂的感知和体验,医护人员应了解并重视患者的心理体验,帮助其应对心理问题,构建完整的护理体系,保证移植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感知体验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患者化学内分泌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新汉 秦天洁 +2 位作者 肖菊香 周小娟 刘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8-610,共3页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化学 内分泌治疗的效果。方法 检测了 95例胃癌组织的雌激素受体 (estrogenreceptor,ER )和孕酮受体 (progesteronereceptor,PgR) ,然后对 6 4例复发、转移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行化学治疗和化学 -内分泌治疗。结...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化学 内分泌治疗的效果。方法 检测了 95例胃癌组织的雌激素受体 (estrogenreceptor,ER )和孕酮受体 (progesteronereceptor,PgR) ,然后对 6 4例复发、转移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行化学治疗和化学 -内分泌治疗。结果 ER阳性率 34.38% ,PgR阳性率 16 .30 % ,对ER阳性患者 ,Tamoxifen EAP方案比单纯EAP方案更为有效 (P <0 .0 5 ) ,疗效与ER含量相关 (P <0 .0 5 )。结论 化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化学-内分泌 治疗 孕酮受体 PgR ER 雌激素受体 肿瘤 性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疗效及移植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晓宁 张莹 +3 位作者 刘欣慰 任娟 赵晶 贺鹏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6-702,共7页
目的:观察成人急性白血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并建立预测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风险的Logistics模型。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 目的:观察成人急性白血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并建立预测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风险的Logistics模型。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145例及其供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移植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患者年龄、诊断、起病时白细胞数、危险度分层、移植前微小残留病灶、诊断到移植的时间、HCT-CI、供受者性别关系、HLA配型相合程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供者年龄、输注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数、造血重建时间、有无急慢性GVHD、CMV及EBV感染、出血性膀胱炎与移植后复发的关系;依据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建立预测成人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风险的模型,并进行评价。结果:1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8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64例,18例合并有EBV感染,其中2例合并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85例合并CMV血症,26例合并出血性膀胱炎症,65例并发急性GVHD,51例并发慢性GVHD,共计45例复发。移植后1、3年OS率分别为86.4%和61.8%,移植后1、3年PFS率分别为67.5%和62.4%。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后OS及PFS存在统计学差异。未复发患者与复发患者OS及PFS存在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危险度分层、诊断到移植的时间、HCT-CI指数、移植前微小残留病灶、GVHD预防方案中是否含有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移植后急慢性GVHD与移植后复发相关,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前残留病灶与复发呈正相关,移植后慢性GVHD与复发呈负相关。结论:成人急性白血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率为31.0%,AML患者移植后长期生存率优于ALL患者,移植后复发患者长期生存率显著低于未复发患者。移植前微小残留病灶阳性是移植后复发的高危因素,移植后合并慢性GVHD的患者复发风险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护理安全管理隐患及对策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彩利 孙春红 +3 位作者 林欢 姚建娜 王嫚 王宁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9期971-973,共3页
目的:分析层流病房存在的主要护理安全隐患及相关因素,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血液内科层流室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78例患者的护理资料,分别从管理体制、护理人员素质、层流环境和... 目的:分析层流病房存在的主要护理安全隐患及相关因素,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血液内科层流室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78例患者的护理资料,分别从管理体制、护理人员素质、层流环境和设施以及患者和家属的配合等方面进行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实施安全管理,并统计分析实施安全管理前、后3年护理不良及隐患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两者的不同。结果:通过完善层流室的制度、流程,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学习,安全管理用药,合理配置人力,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减轻护士的身心压力等,护理不良事件及隐患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影响层流病房安全隐患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安全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层流病房 护理安全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