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海拔地区健康人群眼底微循环参数的量化分析
1
作者 马金兰 陈丽 +2 位作者 许琪 罗一青 余萍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6-480,485,共6页
目的量化分析长期超高海拔和中高海拔环境暴露对眼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以超高海拔地区(>3500~5500 m)健康居民(超高海拔组)和中高海拔地区(>1500~3500 m)健康居民(中高海拔组)为观察对象,以平原地区健康居民为对照组... 目的量化分析长期超高海拔和中高海拔环境暴露对眼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以超高海拔地区(>3500~5500 m)健康居民(超高海拔组)和中高海拔地区(>1500~3500 m)健康居民(中高海拔组)为观察对象,以平原地区健康居民为对照组,所有纳入者均行OCTA扫描和SD-OCT扫描,使用ImageJ软件量化眼底图像,计算并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眼底微循环参数。视网膜微循环参数包括:视网膜血流密度(RVD)、视网膜血管骨架密度(RSD)、分形维数(FD)、中央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层(GCC)厚度;脉络膜微循环参数包括: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血管腔面积(LA)、脉络膜总面积(TCA)和脉络膜血流指数(CVI)。结果超高海拔组居民RVD为(32.52±3.57)%,RSD为(15.05±4.24)%,FD为1.68±0.08,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超高海拔组居民GCC平均厚度为(98.76±10.26)μm,较对照组GCC平均厚度显著变薄(P<0.001);超高海拔组TCA为(2.15±0.49)mm^(2),LA为(1.17±0.36)mm^(2),SFCT为(318.12±76.50)μm,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均为P<0.001),但是超高海拔组居民CVI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1)。而中高海拔组居民眼底微循环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长期超高海拔环境暴露会引起眼底发生以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密度下降为主要特点的缺血缺氧改变,而长期中高海拔环境暴露不会引起眼底微循环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血流密度 脉络膜血流指数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线特征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2
作者 鲁新新 裴澄 +3 位作者 叶璐 王嘉琦 刘治蓉 王文军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897-901,共5页
目的 比较8~15岁近视儿童连续配戴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DISC)与角膜塑形镜(Ortho-K)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不同基线年龄及等效球镜度(SE)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23年5月至9月于西安市人民医院... 目的 比较8~15岁近视儿童连续配戴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DISC)与角膜塑形镜(Ortho-K)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不同基线年龄及等效球镜度(SE)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23年5月至9月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配戴角膜接触镜的8~15岁近视儿童共197例(197眼),其中DISC组97例,Ortho-k组100例。连续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间戴镜后3、6、12个月的眼轴长度(AL)变化量;再进行亚组分析,按戴镜前年龄分为低龄亚组(8~10岁)与高龄亚组(11~15岁),按戴镜前SE分为低度近视亚组(-1.00~-3.00 D)与中度近视亚组(-3.25~-6.00 D),比较不同亚组患者间配戴DISC与Ortho-K后3、6、12个月的AL变化量。同时比较戴镜后12个月两组患者间结膜炎发生率、角膜点染发生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厚度的差异。结果 组间比较结果 显示:DISC组患者戴镜后3个月的AL变化量显著低于Ortho-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6、12个月,两组患者间AL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年龄及SE亚组比较结果 显示:低龄亚组、低度近视亚组中,DISC组患者戴镜后3个月的AL变化量均显著低于Ortho-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此差异在戴镜后6、12个月时消失(均为P>0.05);高龄亚组、中度近视亚组中,戴镜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间的AL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后12个月,DISC组与Ortho-K组患者结膜炎发生率、角膜点染发生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DISC在短期内(3个月)对低龄及低度近视儿童表现出更优的近视控制效果,但中期(6个月)及长期(12个月)控制近视疗效与Ortho-K趋同。并且长期配戴DISC的安全性与Ortho-K没有明显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 角膜塑形镜 近视 眼轴长度变化量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枝状大分子N-乙酰半胱氨酸(D-NAC)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血管重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3
作者 杨静 胡宝琪 +1 位作者 刘茹佳 齐赟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讨树枝状大分子N-乙酰半胱氨酸(D-NAC)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血管重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7 d龄健康级C57BL/6J小鼠14只,制造OIR小鼠模型后将小鼠按眼别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小鼠左眼玻璃体内注射... 目的探讨树枝状大分子N-乙酰半胱氨酸(D-NAC)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血管重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7 d龄健康级C57BL/6J小鼠14只,制造OIR小鼠模型后将小鼠按眼别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小鼠左眼玻璃体内注射浓度为1 g·L^(-1)的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 1μL;实验组小鼠右眼玻璃体内注射浓度为1 g·L^(-1)的D-NAC 1μL。采用视网膜铺片荧光染色法和Photoshop软件计算各组小鼠血管闭塞区面积和病理性新生血管面积,qRT-PCR检测小鼠视网膜炎症因子mRNA表达,ELISA检测小鼠视网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含量。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出生后第17天,实验组小鼠视网膜血管闭塞区面积[(13.55±3.42)mm^(2)]小于对照组[(21.92±3.13)mm^(2)],面积减少3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6,P<0.01);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面积[(7.24±2.11)mm^(2)]低于对照组[(10.12±2.74)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5)。出生后第16天,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CAM-1、CCL-7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出生后第16天,实验组小鼠视网膜GFAP(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和IBA-1(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出生后第16天,实验组小鼠视网膜TNF-α含量[(16.40±5.58)ng·g^(-1)]低于对照组[(22.01±5.82)ng·g^(-1)],含量降低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1,P=0.002)。结论玻璃体内注射D-NAC可能通过降低视网膜炎症因子水平、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促进OIR小鼠视网膜血管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大分子 N-乙酰半胱氨酸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血管重建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秋平 刘昭麟 李晶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7-768,共12页
糖尿病(DM)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DM的高发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数量激增,DR目前已成为工作年龄人群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DR的进行性发展,涉及许多分子、生物化学机制,而且各种机制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视网... 糖尿病(DM)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DM的高发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数量激增,DR目前已成为工作年龄人群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DR的进行性发展,涉及许多分子、生物化学机制,而且各种机制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视网膜血管及细胞的内环境稳态。随着对DR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分子靶点被发现。通过研究DR的发病机制,从中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对于DR的早期预防、治疗以及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具有重大临床意义。本文对近年来DR的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炎症 表观遗传修饰 线粒体损伤 视网膜神经变性 氧化应激及硝基化应激 微血管功能障碍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DPH氧化酶4在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病变中的致病作用及其机制
5
作者 赵文心 张弦 +4 位作者 覃亚周 张明 高宁 秦莉 李晶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2-612,共11页
目的探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4(Nox4)在1型DM模型小鼠角膜病变中的致病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Nox4基因敲除(Nox4^(-/-))纯合子雄性小鼠40只,以鼠龄、性别匹配的野生型C57BL/6(Nox4^(+/+))小鼠120只作为对照。采用随... 目的探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4(Nox4)在1型DM模型小鼠角膜病变中的致病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Nox4基因敲除(Nox4^(-/-))纯合子雄性小鼠40只,以鼠龄、性别匹配的野生型C57BL/6(Nox4^(+/+))小鼠120只作为对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2种小鼠随机分为DM组和非DM组,DM组小鼠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内注射法构建1型DM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Nox4^(+/+)小鼠DM组和非DM组分为普通饲料喂养小鼠和添加Nox4抑制剂GKT137831(GKT)饲料喂养小鼠。于DM造模后第16周采用酚红棉线法检测各组小鼠泪液分泌量;采用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法评估角膜上皮完整性;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基质层神经纤维密度变化;采用CellROX荧光探针检测角膜上皮中活性氧簇(ROS)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角膜上皮中E-Cadherin蛋白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变化;采用角膜铺片TUBB3染色法检测角膜中央区神经纤维密度。结果Nox4^(+/+)小鼠DM组和非DM组泪液分泌量分别为(2.40±1.18)和(5.30±1.02)m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ox4^(-/-)小鼠DM组泪液分泌量为(4.19±0.63)mm/min,明显多于Nox4^(+/+)小鼠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饲料喂养小鼠与GKT添加饲料喂养小鼠DM组泪液分泌量分别为(2.23±0.83)和(4.02±0.71)m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ox4^(+/+)小鼠非DM组比较,Nox4^(+/+)小鼠DM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显著升高,角膜神经纤维密度显著降低,角膜上皮中ROS荧光强度明显增强,E-Cadherin蛋白表达荧光强度减弱,NF-κB蛋白表达荧光强度增强。Nox4^(-/-)或GKT添加饲料喂养小鼠DM组与非DM组比较角膜上皮中ROS荧光增强,E-Cadherin蛋白表达荧光减弱。Nox4^(-/-)和GKT添加饲料喂养小鼠DM组角膜上皮细胞中NF-κB蛋白荧光强度均较弱,与非DM组强度一致。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Nox4^(+/+)小鼠DM组中TUBB3染色的神经纤维密度明显低于非DM组,Nox4^(-/-)或GKT添加饲料喂养小鼠DM组角膜基质层神经纤维与非DM组比较无明显减少。结论Nox4参与了糖尿病角膜病变的致病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诱导ROS产物聚集,激活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 角膜病变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 氧化应激 酶抑制剂/治疗作用 疾病模型 近交系C57BL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枝状大分子N-乙酰半胱氨酸纳米聚合物对视网膜血管重建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静 齐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26-530,共5页
目的通过对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抑制活性氧(ROS)的表达,研究ROS抑制剂纳米试剂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聚合物(D-NAC)对视网膜血管重建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OI... 目的通过对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抑制活性氧(ROS)的表达,研究ROS抑制剂纳米试剂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聚合物(D-NAC)对视网膜血管重建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OIR+Dendrimer组(OIR模型+玻璃体内注射Dendrimer)和OIR+D\|NAC组(OIR模型+玻璃体内注射D-NAC),通过从出生后第7天(P7)到P12暴露在含体积分数75%O 2的环境,从P12到P17返回到含体积分数21%O 2的环境,建立小鼠OIR模型。谷胱甘肽(GSH)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GSH浓度。视网膜荧光染色定量对比两OIR组小鼠间视网膜血管闭塞区(VO)和病理性新生血管(NV)面积,qRT-PCR检测两OIR组小鼠之间视网膜NV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差异,ELISA法检测两OIR组小鼠之间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差异,qRT-PCR检测两OIR组小鼠之间视网膜Delta样4配体(DLL4)/Notch通路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差异。结果GSH检测结果显示,P12、P13、P14、P16、P17时,正常对照组与OIR+Dendrimer组小鼠视网膜GSH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P16和P17,与OIR+Dendrimer组相比,OIR+D-NAC组小鼠视网膜GSH水平升高(P<0.05)。视网膜铺片染色结果显示,在P17,与OIR+Dendrimer组相比,OIR+D-NAC组VO及病理性NV面积均减少(均为P<0.05)。qRT-PCR结果显示,在P16,与OIR+Dendrimer组相比,OIR+D-NAC组小鼠视网膜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VEGF、VEGF受体2、促红细胞生成素mRNA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OIR+Dendrimer组相比,OIR+D-NAC组小鼠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P16,与OIR+Dendrimer组相比,OIR+D-NAC组小鼠视网膜DLL4/Notch通路相关因子Hey1、NRARP、DLL4、Notch1、Hes1和Hey2 mRNA水平均降低(均为P<0.01)。结论ROS抑制剂D-NAC通过抑制DLL4/Notch信号通路促进OIR的生理性NV形成,抑制病理性NV形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大分子 N-乙酰半胱氨酸 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 血管重建 新生血管 DLL4/Notch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VEGF含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7
7
作者 康前雁 杨玉 +4 位作者 王玉琴 谢安明 秦莉 李小珩 朱香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2-393,402,共3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视网膜病变 (DR)程度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86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伴有DR及DR的严重程度分 3组 :糖尿病不伴DR(NDR)组 ,糖尿病伴单纯型DR(NPDR)组 ,糖尿病伴增殖型DR(PDR)组。采用...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视网膜病变 (DR)程度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86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伴有DR及DR的严重程度分 3组 :糖尿病不伴DR(NDR)组 ,糖尿病伴单纯型DR(NPDR)组 ,糖尿病伴增殖型DR(PDR)组。采用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 ,记录糖尿病病程。结果  3组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逐组升高 ,NDR组为 (5 13.71± 16 8.92 )ng·L- 1 ;NPDR组为 (738.4 2± 337.4 2 )ng·L- 1 ;PDR组为 (95 4 .81± 2 6 1.2 0 )ng·L- 1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血清VEGF含量与糖尿病病程显著正相关 (P <0 .0 0 0 1)。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血清VEGF含量直接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VEGF 血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势雄性小鼠泪膜功能异常及角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7
8
作者 黎黎 王双梅 +1 位作者 郑璇 康前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3-107,共5页
背景体内雄性激素水平的下降对睑板腺与泪腺上皮细胞的分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泪膜质与量的异常,但与泪膜稳定性密切相关的黏蛋白层是否受雄激素水平下降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去势手术对雄性小鼠泪膜功能及角膜上皮细胞超微结... 背景体内雄性激素水平的下降对睑板腺与泪腺上皮细胞的分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泪膜质与量的异常,但与泪膜稳定性密切相关的黏蛋白层是否受雄激素水平下降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去势手术对雄性小鼠泪膜功能及角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只SPF成年BALB/c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和去势术后1、2、4、6、8周组,各手术组小鼠均实施双侧睾丸摘除术,伪手术组小鼠仅切开局部组织而不摘出睾丸。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4、6、8周采集各组小鼠外周血样本,采用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睾酮的质量浓度。各组小鼠干眼功能相关检查包括采用酚红棉线法检测泪液分泌功能,检测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根据分组于相应时间点颈椎脱臼法处死各组小鼠后收集其角膜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上皮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血清睾酮质量浓度分别为(573.87±6.74)ng/μl和(579.74±8.24)ng/μ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2,P=0.251),但各手术组小鼠血清睾酮质量浓度均为0ng/μl。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及去势术后1、2、4、6、8周组小鼠泪液分泌量分别为(5.26±0.99)、(4.89±0.56)、(4.62±0.83)、(4.28±0.63)、(3.36±0.56)、(2.60±0.27)和(2.08±0.35)mm/5min,其中术后2、4、6、8周组小鼠泪液分泌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及去势术后1、2、4、6、8周组小鼠BUT分别为(68.33±12.86)、(62.47±3.75)、(58.67±10.03)、(47.17±7.64)、(39.51±3.39)、(32.67±3.88)和(31.00±2.36)s,其中术后2、4、6、8周组小鼠泪液BUT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鼠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手术组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微绒毛数量减少、变短和肿胀,细胞间桥粒连接分离。结论去势小鼠血清雄激素水平骤降,小鼠泪液量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角膜上皮细胞结构损坏,与人类干眼的临床表现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 角膜上皮细胞 干眼 泪膜 超微结构 睾丸切除术 动物模型 BALB/c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神经损伤的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秦莉 崔守信 +2 位作者 刘思伟 成少利 杨少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0-283,共4页
目的观察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不同病程阶段的角膜神经组织损伤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兔角膜刮痕接种HSVⅠ,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兔角膜感染,分期进行角膜美蓝活组织染色,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角膜神经的改变。结... 目的观察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不同病程阶段的角膜神经组织损伤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兔角膜刮痕接种HSVⅠ,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兔角膜感染,分期进行角膜美蓝活组织染色,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角膜神经的改变。结果感染HSK后第4天光镜下即出现角膜神经纤维稀疏、变细,中央神经网密度下降。至7~14d,神经损伤显著。第30天,仍未达到正常的神经网密度。电镜下,HSK后第4天,上皮内神经末梢轴膜不完整,轴浆部分溶解。第7~14d,神经损伤严重。第30天,神经轴膜仍不完整,轴浆内微管及小泡减少。结论HSK导致角膜神经纤维损伤及神经网密度下降,且角膜神经损伤恢复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疱疹病毒 角膜炎 角膜神经 神经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微管及微丝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涛 张德秀 +1 位作者 刘勇 张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angiotensin ,Ang )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骨架的动力学影响 ,探讨 Ang 对房水的调节作用及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1)牛眼小梁细胞的体外培养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NSE, 因子相关抗原染色 )细胞鉴...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angiotensin ,Ang )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骨架的动力学影响 ,探讨 Ang 对房水的调节作用及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1)牛眼小梁细胞的体外培养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NSE, 因子相关抗原染色 )细胞鉴定 ,光学及电子透射显微镜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及生长特性的观察 ;(2 )以含不同浓度 Ang -的培养液孵育小梁细胞 12~ 2 4h,(终浓度分别是 10 - 5、10 - 6、10 - 7m ol· L- 1 )。免疫组化法 (SABC)对α- sm ooth- actin、tubulin-α染色。结果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 ,并统计学检验。结果 牛眼小梁细胞培养成功 ,成活率 80 %~ 10 0 % ,上皮型为主 ,Ang 产生明显的细胞收缩效应 ,actin是收缩的主要效应器。结论 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技术是研究小梁细胞特性的重要实验技术。 Ang 可以引起小梁细胞的浓度依赖性的收缩 ,提示 Ang可能是房水排出途径的调节因子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眼小梁细胞 青光眼 细胞培养 微管 微丝动力学 ACTIN TUBULIN 血管紧张素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朱磊 李琳 +5 位作者 田晓燕 刘涛 陈萌 徐佩 邹晶 谢安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初发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治疗者148...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初发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治疗者148例148眼,观察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并发症,并对可能影响术后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检眼镜和眼底照相检查示首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为91.9%,最终复位率为97.3%;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检查视网膜首次复位率为60.1%,最终复位率为80.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多发视网膜裂孔和C1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对视网膜复位率有显著影响(均为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病程长短、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累及与否对术后BCVA恢复均有明显影响(均为P<0.05),而年龄、术前屈光状态、PVR分级、术中是否实施视网膜下放液、玻璃体内注气、联合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下液对术后BCVA的恢复均无明显影响(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是影响术后BCV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RRD效果良好,但多发视网膜裂孔和C1级PVR会增加手术失败风险;术前视力、病程长短、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状态均影响巩膜扣带术后视力的恢复,而术前视力是关键因素,提示RRD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保护术前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视力恢复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丁国龙 谢安明 +2 位作者 雷剑琴 丁国鹏 胡亚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8-361,共4页
目的研究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intravitreal bevacizumab,IVB)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pars pla... 目的研究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intravitreal bevacizumab,IVB)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术联合术前3~7 d给予IVB辅助治疗的严重PDR患者56例(63眼),分别于IVB及PPV术时收集两次房水,采用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方法测量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的浓度;分析IVB后房水中细胞因子浓度变化及各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IVB后3~7 d,房水中VEGF浓度为(6.57±12.29)pg·mL^(-1),较术前(278.71±340.20)pg·mL^(-1)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浓度为(385.60±1099.47)pg·mL^(-1),较术前(298.87±1005.79)pg·mL^(-1)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及MCP-1浓度均高于术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VEGF、IL-6、IL-8及0MCP-1各细胞因子两两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PDR患者新生血管的生成过程可能是由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针对性降低VEGF浓度可以代偿性引起其他细胞因子浓度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贝伐单抗 房水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间质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凤梅 张林 +2 位作者 刘涛 梁利梅 周喜岩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8-261,共4页
目的 观测血管紧张素Ⅱ对体外培养的牛小梁细胞间质合成的影响 ,探讨原发性开角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 ①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NSE ,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 )鉴定细胞 ,光学及电子透射显微镜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及生... 目的 观测血管紧张素Ⅱ对体外培养的牛小梁细胞间质合成的影响 ,探讨原发性开角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 ①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NSE ,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 )鉴定细胞 ,光学及电子透射显微镜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及生长特性的观察 ;②AngⅡ (1×1 0 -7mol·L-1及 1× 1 0 -8mol·L-1)及其Ⅰ型受体拮抗剂孵育牛眼小梁细胞 ,免疫荧光染色测定纤维粘连蛋白 ,并用化学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间接推导胶原含量。结果 牛眼小梁细胞培养成功 ,以上皮型为主。AngⅡ明显地增加了牛眼小梁细胞纤维粘连蛋白 ,同时培养液中的羟脯氨酸含量亦相应增高 (P <0 0 5 )。结论 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技术是研究小梁细胞特性的重要实验技术。AngⅡ可以促进纤维粘连蛋白、胶原合成增强 ,AT1受体拮抗剂可以部分阻断此促增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培养 小梁细胞 血管紧张素Ⅱ 纤维粘连蛋白 羟脯氨酸 原发性开角青光眼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明 邸瑢 +1 位作者 康前雁 樊小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99-703,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长期疗效,探索影响疗效的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经IVR治疗的确诊为ICNV的61例61眼患者数据资料,对比IVR治疗前后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长期疗效,探索影响疗效的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经IVR治疗的确诊为ICNV的61例61眼患者数据资料,对比IVR治疗前后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PED)高度以及椭圆体带(EZ)缺失长度的变化,分析不同IVR治疗次数以及不同ICNV分型初诊时各项临床指标的情况。结果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41.5±4.6)个月。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BCVA(LogMAR)分别为0.59±0.32和0.17±0.12,CRT分别为(331.18±80.42)μm和(245.07±44.67)μm,PED高度分别为(246.73±104.75)μm和(205.78±117.01)μm,EZ缺失长度分别为(2 315.10±1 233.77)μm和(1 325.98±1 157.30)μm,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年内结束治疗例数为53例,3次注药内完成治疗例数为53例,均占总例数的86.89%;IVR治疗≥3次组CRT显著高于IVR治疗2次组和IVR治疗1次组,IVR治疗≥3次组PED高度显著高于IVR治疗1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斑中心凹下型、黄斑中心凹旁型和黄斑中心凹外型患者平均注药次数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2,P>0.05)。结论IVR治疗ICNV后患者BCVA、CRT、PED高度及EZ缺失长度均有明显改善,绝大多数患者疗程为1年以内,治疗次数≤3次,患者初诊时的CRT及PED高度值可能是影响其最终行IVR治疗次数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长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患者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眼部其他生物测量参数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丹 王晓睿 +2 位作者 韦伟 裴澄 米生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4-358,共5页
目的分析近视患者Corvis ST测得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眼部其他生物测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9年3月至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192例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选择右眼进行研究;年龄18~51岁,Cor... 目的分析近视患者Corvis ST测得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眼部其他生物测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9年3月至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192例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选择右眼进行研究;年龄18~51岁,Corvis ST测得的眼压为13~17 mmHg(1 kPa=7.5 mmHg),等效球镜度(SE)为-1.50~-11.62 D。研究纳入Corvis ST测量的角膜变形基础参数包括第一次压平速率(A1V)、第一次压平长度(A1L)、第一次压平时间(A1T)、第二次压平速率(A2V)、第二次压平长度(A2L)、第二次压平时间(A2T)、最大压陷时间(HCT)、最大压陷曲率半径(HCR)、最大压陷时两峰间距离(PD);整合参数包括2 mm处变形幅度的比值(DA 2 ratio)、综合半径(IR)、最薄点厚度/厚度变化率(ARTh)、第一次压平时角膜硬度参数(SP-A1)、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和生物力学/断层扫描地形图指数(TBI)。眼部其他生物测量参数包括中央角膜厚度(CCT)、SE、眼轴长度(AL)、平均角膜前表面曲率(Km)、角膜水平直径(CD)。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评估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眼部其他生物测量参数的相关性。结果CCT与除HCT之外的其他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均相关(均为P<0.05);SE与A2L、A2V、PD、HCR、DA 2 ratio、IR均相关(均为P<0.05);AL与A2T、HCT呈负相关,与A2V、PD呈正相关(均为P<0.05);Km与PD、HCR、A2L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CD仅与A1V、ARTh、CBI存在弱的相关性(均为P<0.05);CBI仅与CCT、CD相关(均为P<0.05);TBI仅与CCT相关(P<0.001)。结论近视患者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眼部其他生物测量参数存在相关性,在临床应用这些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生物力学 Corvis ST 角膜水平直径 角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安明 臧企 +2 位作者 秦莉 于晴 张宏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4-585,共2页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和初次手术失败原因。方法 对 6 5例 (6 5只眼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 ,施行经睫状体扁平部的玻璃体手术及惰性气体填充 (C3F8或C2 F6) ,术后随访 8~ 2 1个...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和初次手术失败原因。方法 对 6 5例 (6 5只眼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 ,施行经睫状体扁平部的玻璃体手术及惰性气体填充 (C3F8或C2 F6) ,术后随访 8~ 2 1个月 (平均 1 3 .2月 )。结果 初次手术 5 6只眼视网膜复位 (占 86 .2 % ) ;9只失败眼 ,3只眼经补气成功 ,4只眼再次玻璃体手术联合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成功 ,2只眼放弃治疗。除 2例未复位者 ,余视力均提高 ,其中 0 .0 5及以上者占 6 9.2 %。结论 玻璃体手术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近视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静 谢安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95-698,共4页
背景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通道的瘢痕化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病理机制是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生、间质-上皮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促进瘢痕形成的关键因子,而CTGF是否能促进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 背景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通道的瘢痕化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病理机制是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生、间质-上皮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促进瘢痕形成的关键因子,而CTGF是否能促进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的间质-上皮转分化尚不清楚.目的 观察CTGF对HTFs间质-上皮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用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型培养液进行HTFs体外常规培养和传代,取3~6代细胞用于实验.将培养的HTFs分为空白对照组和CTGF处理组,空白对照组用DMEM完全培养液培养细胞,CTGF处理组在培养液中加入CTGF,使终质量浓度为50 ng/ml.细胞培养后48 h,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鉴定HTFs中上皮钙黏素(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对HTFs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 空白对照组及CTGF处理组HTFs均生长良好,呈长梭形,漩涡状排列.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TGF处理组HTFs细胞质呈红色荧光,细胞核呈蓝色荧光;空白对照组HTFs仅见DAPI蓝染的细胞核,无E-cadherin表达的红色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HTFs中E-cadherin蛋白无表达,而CTGF处理组HTFs中E-cadher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63±0.08.结论 间叶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本身不表达E-cadherin,在CTGF的刺激下成纤维细胞能够表达E-cadherin,CTGF促进HTFs的间质-上皮转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TENON囊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转分化 青光眼/手术 滤过泡 瘢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玲 张小玲 +4 位作者 郝扬 史强 王静 张富军 王宝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8-524,共7页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2月龄)60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CON组,20只)和糖尿病组...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2月龄)60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CON组,20只)和糖尿病组(DM组,40只)。采用腹腔注射10g/L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溶液(60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16.7mmol/L者视为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成功(32只),CON组注射等量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将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1月组和糖尿病2月组,每组16只。每只糖尿病模型大鼠左眼设定为糖尿病对照组(D组),右眼设定为NAC治疗组(NAC组)。糖尿病大鼠病程2周时,NAC组玻璃体腔注射4μL(1.6μg/μL)NAC,其余糖尿病大鼠玻璃体腔注射4μL 0.01mmol/L的PBS。HE染色观察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数量。结果 在不同的时间点上NAC组较D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增加(P〈0.01);而NAC组与CON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透射电镜下NAC组较D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细胞器多,细胞质电子密度高,线粒体肿胀较轻;而NAC组与CON组相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在不同的时间点上NAC组较D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增加(P〈0.01);而NAC组与CON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抗氧化剂NAC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组织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剂 N-乙酰半胱氨酸 糖尿病 视网膜神经组织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颖 张林 +4 位作者 王从毅 吴利安 邢咏新 倪伟 喻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90-592,共3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了解糖尿病患者术后泪膜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48例48只眼),无糖尿病者设为对照组(随机检查80例90只眼)。采取透明角膜切...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了解糖尿病患者术后泪膜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48例48只眼),无糖尿病者设为对照组(随机检查80例90只眼)。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 d、7 d、1月、3月依次行Schirmer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SIt、BUT有明显差异(P<0.001),其中糖尿病组的患者泪膜稳定性较差。与术前相比,术后1 d两组BUT均明显缩短,Schirmer-I值明显增加,角膜荧光素染色为(+);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下降明显(BUT:P<0.05;Schirmer-1P<0.001)。两组Schirmer-I值术后7d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恢复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BUT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01),糖尿病组BUT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恢复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两组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阴性^+,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 d两组亦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角膜荧光素染色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糖尿病患者泪膜稳定性较差,术后其泪膜稳定性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恢复较慢,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眼干涩、畏光、视力波动等。术前应常规检查SI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白内障 手术 泪膜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和替米沙坦对大鼠视网膜衰老的延缓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静 康前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4-419,共6页
背景他汀类药物具有显著的降脂、抗氧化、抗炎及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而沙坦类药物能促进细胞因子的表达和调控细胞的生长。鉴于他汀类和沙坦类作用机制和药效的多效性,推测其对预防视网膜衰老具有一定的作用。目的研究辛伐他... 背景他汀类药物具有显著的降脂、抗氧化、抗炎及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而沙坦类药物能促进细胞因子的表达和调控细胞的生长。鉴于他汀类和沙坦类作用机制和药效的多效性,推测其对预防视网膜衰老具有一定的作用。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和替米沙坦对大鼠视网膜自然衰老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3月龄健康无眼疾sD大鼠66只,其中6只为青年组,其他大鼠常规饲养至9月龄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辛伐他汀组和替米沙坦组大鼠分别用5mg/(kg·d)辛伐他汀和8mg/(kg·d)替米沙坦灌胃,对照组大鼠用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3个组大鼠均饲养至17月龄,将存活的辛伐他汀组12只、替米沙坦组10只和对照组8只大鼠经心脏灌注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溶液后摘取右侧眼球制备眼组织切片;青年组大鼠于5月龄时以同样方法获取眼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查各组大鼠视网膜厚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标志物Thy-1、双极细胞标志物蛋白激酶C-“(PKC—a)、视锥细胞标志物opsin和视杆细胞标志物rhodopsin的表达,分别评估视网膜各级神经元的形态和视网膜各层的厚度。结果视网膜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青年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清晰,细胞排列整齐;辛伐他汀组和替米沙坦组大鼠RGCs排列紊乱,细胞形态不规则;对照组大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内节(Is)、外节(0s)结构及RGCs排列紊乱。与青年组相比,辛伐他汀组、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大鼠视网膜总厚度及外核层(ONL)、外丛状层(OPL)、内核层(INL)、内丛状层(IPL)厚度均不同程度变薄,而感光细胞层厚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hy-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青年组相比,辛伐他汀组、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大鼠RGCs数量均减少,但辛伐他汀组大鼠RGCs数量较对照组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KC-a荧光染色显示,辛伐他汀组、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轴突终扣密度均较青年组减少,辛伐他汀组大鼠双极细胞密度高于青年组和对照组,轴突终扣密度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Opsin和rhodopsin荧光染色显示,辛伐他汀组、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大鼠视网膜0s厚度较青年组增加,替米沙坦组大鼠0s厚度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随年龄增加,sD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变薄,RGCs数量减少,双极细胞密度虽无明显变化,但突触联系减少,且视细胞0s层增厚。辛伐他汀可使RGCs数量和双极细胞密度增加,而替米沙坦可使增厚的视细胞OS层变薄,从而延缓视网膜的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生理 视网膜/生理病理 老龄 眼蛋白/药物作用 神经元/结构 他汀类 沙坦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