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口腔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差异性 被引量:2
1
作者 任乐 李大旭 +1 位作者 张喆 徐纪茹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1337-1344,共8页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口腔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差异性。方法收集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1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初入院患者19例、AML病情缓解患者18例、AML难治患者13例,同期纳入健康...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口腔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差异性。方法收集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1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初入院患者19例、AML病情缓解患者18例、AML难治患者13例,同期纳入健康者14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的唾液1 ml,提取细菌总DNA,利用细菌16S rDNA基因V4区通用引物对其进行Touch Down PCR扩增,结合16S DNA V4区域扩增子测序分析技术比较患有急性白血病的人群口腔菌群分布的多样性及相似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结果在门水平上,健康组、AML组及ALL组物种由厚壁杆菌门、变形菌门及拟杆菌门组成;AML组与健康组相比,厚壁杆菌门的丰度下降,变形菌门的丰度上升。ALL组与健康组相比,厚壁杆菌门的丰度上升,变形菌门的丰度下降。在属水平上,健康组、AML组、ALL组物种组成类似,主要均由链球菌属、奈瑟氏菌属及Prevotella-7组成,AML组与健康组相比链球菌属的丰度下降,Prevotella-7及奈瑟氏菌属的丰度上升。ALL组与健康组相比,链球菌属、Prevotella-7及奈瑟氏菌属的丰度上升。对12个样品及组间的口腔菌群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健康组、AML、ALL组口腔微生物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AML组口腔微生物的差异性与健康组相比要高于ALL组。结论厚壁菌门在ALL组中的丰度升高,变形菌门在AML组中的丰度升高。链球菌属在ALL中的丰度升高,奈瑟氏菌属在AML组丰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口腔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技术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晓曦 邓春妮 +3 位作者 张学通 安源 吴楠 赵亮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期307-310,共4页
通过对在我院实习的实习医生实行渐进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分析与传统带教方法相比较的优劣,从而为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建言献策。作者将培训要求的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分类,以“易中难”的顺序进行培训,通过小结汇报和阶段测验的方式... 通过对在我院实习的实习医生实行渐进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分析与传统带教方法相比较的优劣,从而为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建言献策。作者将培训要求的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分类,以“易中难”的顺序进行培训,通过小结汇报和阶段测验的方式,确定实习医生已经掌握前一项技能后,再继续按顺序进行新技能的学习。发现各项目成绩存在统计学差异,渐进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存在优势。强化口腔实习医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创新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实训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口腔医学 实习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PBL教学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治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5期919-922,共4页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近年来,随着口腔颌面外科教学的不断发展,其教学模式实现了重大改革,表现为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包括PBL教学法、PBL与CBL联合教学、问题导向与病例引导...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近年来,随着口腔颌面外科教学的不断发展,其教学模式实现了重大改革,表现为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包括PBL教学法、PBL与CBL联合教学、问题导向与病例引导相结合、LBL结合PBL教学法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改革进程缓慢、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PBL混杂或不完全教学、PBL教案不统一、师资力量薄弱等。因此,亟需探寻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口腔颌面外科的教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外科 PBL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膜牵张成骨正畸牙快速移动规律与牙根组织变化的光镜观察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曦 周洪 +2 位作者 王静 叶湘玉 谭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6-498,513,共4页
目的 观察正畸牙快速移动时移动牙支抗牙的移动规律及移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杂种犬 8只 ,随机分为 7、14、2 1、44d四组。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4d ,停止加力固定 3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 目的 观察正畸牙快速移动时移动牙支抗牙的移动规律及移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杂种犬 8只 ,随机分为 7、14、2 1、44d四组。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4d ,停止加力固定 3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于 1、7、14、2 1、44d时测量移动牙支抗牙移动距离 ,观察移动规律 ;7、14、2 1、44d时取材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光镜观察移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加力 14d ,移动牙移动呈直线上升趋势 ,支抗牙移动呈前 7d的直线上升和后 7d的平台趋势 ;加力期间 ,移动牙牙根牙骨质无明显吸收 ,根部牙槽骨稍有吸收 ,固定 30d后 ,牙根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过程中 ,移动牙移动规律与常规方法不同 ,支抗牙移动规律与之相同 ;移动牙的快速移动不会造成牙根的广泛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 牵张成骨 正畸牙 快速移动规律 牙根组织变化 光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移动牙张力侧变化的X线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曦 强永乾 +3 位作者 周洪 叶湘玉 李天亮 陈廷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 观察移动牙快速移动时张力侧变化的X线表现 ,为牙周膜牵张成骨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杂种犬 8只 ,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 4d后 ,停止加力固定 3 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 1、7、1 4、2 1、44d拍... 目的 观察移动牙快速移动时张力侧变化的X线表现 ,为牙周膜牵张成骨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杂种犬 8只 ,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 4d后 ,停止加力固定 3 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 1、7、1 4、2 1、44d拍摄实验侧、对照侧咬合侧位片 ,观察移动牙张力侧的X线变化。结果 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加力期间有新骨迅速生成 ;停止加力 3 0d时 ,新生骨放射学特征与对照侧牙槽骨无显著差别。结论 移动牙快速移动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 牵张成骨 快速牙移动 牙张力 X线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充填方法修复楔状缺损边缘微渗漏情况比较 被引量:18
6
作者 彭早霞 李宁 +3 位作者 陈曦 堵安庆 米丛波 梁学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比较采用充填器与HAWE牙体颈部成型片对楔状缺损牙进行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成型治疗后充填体边缘微渗漏情况。方法:取新鲜离体双尖牙40颗,在颊侧颈部釉牙骨质界处制备标准V类(3mm×2mm×2mm)洞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不锈... 目的:比较采用充填器与HAWE牙体颈部成型片对楔状缺损牙进行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成型治疗后充填体边缘微渗漏情况。方法:取新鲜离体双尖牙40颗,在颊侧颈部釉牙骨质界处制备标准V类(3mm×2mm×2mm)洞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不锈钢两头扁充填器,B组采用颈部成型片行复合树脂充填治疗。样本经冷热循环后,在2%亚甲基蓝溶液中染色24h,将充填体正中颊舌向纵行剖开,立体显微镜下观察修复体边缘染色情况,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微渗漏深度。结果:两种方法均有微渗漏现象发生,A组边缘微渗漏深度为(0.641±0.370)mm,B组边缘微渗漏深度为(0.395±0.462)mm。两种方法树脂充填后边缘微渗漏程度及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两种方法均不能消除充填体边缘微渗漏,但用颈部成型片的边缘封闭性明显优于传统充填器,而且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适合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状缺损 HAWE颈部成型片 充填器 微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对体外器官培养人牙胚骨形成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陶洪 侯铁舟 +3 位作者 王强 张安波 司履生 王一理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4-126,143,共4页
目的 通过研究氟对牙胚发育早期骨形成蛋白 (BMP)表达的影响 ,初步探讨氟在早期牙胚发育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个月的人胚胎 ,取乳牙胚用RPMI16 4 0培养液进行器官培养 8d。免疫组化法研究 2 5mg·L-1和 5 0mg·L-1的氟... 目的 通过研究氟对牙胚发育早期骨形成蛋白 (BMP)表达的影响 ,初步探讨氟在早期牙胚发育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个月的人胚胎 ,取乳牙胚用RPMI16 4 0培养液进行器官培养 8d。免疫组化法研究 2 5mg·L-1和 5 0mg·L-1的氟对分泌前期牙胚的影响 ,观察培养第 2、4、6、8天时BMP表达的变化。采用图像分析仪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灰度分析。结果 BMP的表达主要在造釉器。成釉细胞 ,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细胞均有BMP表达 ,牙乳头细胞或成牙本质细胞不表达BMP。 2 5mg·L-1氟时从培养第 6天开始BMP表达增强 ;5 0mg·L-1氟时从培养第 2天到第 6天BMP的表达增强 ,培养第 8天时BMP的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器官培养 人牙胚 骨形成蛋白 造釉细胞 牙胚发育 氟牙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粘附分子在小鼠牙胚发育中的时空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陶洪 侯铁舟 +4 位作者 来宝长 司履生 王一理 张安波 张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的 观察钙粘附分子 (cadherins)在小鼠牙胚发育表达的时空顺序及分布 ,揭示钙粘附分子对牙齿发育的形态发生和细胞分化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钙粘附分子在牙胚发育的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早期、钟状中期、... 目的 观察钙粘附分子 (cadherins)在小鼠牙胚发育表达的时空顺序及分布 ,揭示钙粘附分子对牙齿发育的形态发生和细胞分化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钙粘附分子在牙胚发育的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早期、钟状中期、钟状晚期的表达。结果 钙粘附分子在牙胚发育的不同时期均有表达 ,尤其在钟状中期的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染色强阳性。结论 钙粘附分子参与牙齿形态发生及细胞的分化 ,推测钙粘附分子与牙釉质、牙本质的发育、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粘附分子 小鼠 牙胚 发育 时空顺序 时空分布 牙釉质 牙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6
9
作者 侯佳 陶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67-1069,共3页
目的:探究光动力疗法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48例患有慢性牙周炎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PDT组(n=24)和对照组(n=24),牙齿洁治后1周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SRP)治疗,PDT组在此基础上于洁治... 目的:探究光动力疗法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48例患有慢性牙周炎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PDT组(n=24)和对照组(n=24),牙齿洁治后1周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SRP)治疗,PDT组在此基础上于洁治后1周和SRP后6周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对比患者疗效,空腹血糖(FGP)、糖化血红蛋白(HbAle)含量,牙周检查结果及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PDT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RP治疗后3个月PDT组HbAle水平明显低于牙齿洁治后1周及对照组(P<0.05),SRP治疗后6周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PD、AL、BI、PLI均显著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PDT组在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MMP-8和IL-1β均明显下降(P<0.05),但PDT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症状,降低患者炎症水平,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Ⅱ型糖尿病 光动力疗法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修复基牙邻面龋坏治疗洞型设计的探讨
10
作者 侯红宇 陈曦 +1 位作者 毛鸿瑾 翟玲玲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目的 探讨增加固定修复基牙强度、较少磨除基牙组织的洞型设计。方法 收集完整的离体上下颌第一、二磨牙 1 80颗 ,分为 9组 ,每组 2 0颗。Ⅰ组为对照组 (完整牙 ) ,Ⅱ~Ⅸ组分别制备具有临床代表意义的洞型。常规充填后 ,分别进行抗... 目的 探讨增加固定修复基牙强度、较少磨除基牙组织的洞型设计。方法 收集完整的离体上下颌第一、二磨牙 1 80颗 ,分为 9组 ,每组 2 0颗。Ⅰ组为对照组 (完整牙 ) ,Ⅱ~Ⅸ组分别制备具有临床代表意义的洞型。常规充填后 ,分别进行抗折负荷测试。结果 抗折负荷邻颈洞型较邻颈牙合浅洞型大 2 4 2 % ,邻颈、牙合洞型较邻颈牙合深洞型大 5 0 8% ,邻面洞型较邻牙合浅洞型大 9 8% ,邻、牙合洞型较邻牙合深洞型大 2 1 % ,邻牙合深洞型较邻颈牙合深洞型大 2 4 9%。结论 对基牙邻面龋坏 ,特别是邻面颈部龋坏 ,争取就自然洞型完成充填 ,能显著增加其抗折强度 ;必须经牙合面行根管治疗时 ,邻牙合面分开洞型 ,能明显增加抗折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牙 磨牙 洞型 抗折负荷 固定修复 龋齿 牙列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齿移动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秀丽 陈曦 +1 位作者 林洪 李方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0-512,F003,共4页
目的 通过模型测量和组织学观察 ,探讨牙齿移动发生的机制。方法 以犬的下颌第二前磨牙为实验对象 ,采用模型测量分析试验牙的移动情况 ;通过HE染色和改良三色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无前后邻牙及有无对牙合的试验牙 ,6周时向近... 目的 通过模型测量和组织学观察 ,探讨牙齿移动发生的机制。方法 以犬的下颌第二前磨牙为实验对象 ,采用模型测量分析试验牙的移动情况 ;通过HE染色和改良三色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无前后邻牙及有无对牙合的试验牙 ,6周时向近中的移动量分别是 1.17mm、0 .6 9mm ;无远中有近中邻牙及有无对牙合的试验牙 ,6周时向远中的移动量分别是 0 .94mm、0 .5 4mm ;组织学观察显示各实验组的实验牙向移动方向侧的牙周组织结构无明显差异 ,向移动方向相反侧的固有牙槽骨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骨生成。结论 牙齿移动的量、方向与颌骨内应力的分布、越隔纤维存在与否及牙齿移动方向上的阻力有无均有密切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移动 发生机制 模型测量 组织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羟基磷灰石充填根管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秀丽 张平 +1 位作者 陈曦 刘曦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57-258,295,共3页
目的 观察复方羟基磷灰石充填根管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复方羟基磷灰石充填根管治疗牙髓—尖周病、观察 1~ 3年 ,根据 X线片和临床症状 ,评价其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术后反应比对照组轻 (P <0 .0 ... 目的 观察复方羟基磷灰石充填根管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复方羟基磷灰石充填根管治疗牙髓—尖周病、观察 1~ 3年 ,根据 X线片和临床症状 ,评价其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术后反应比对照组轻 (P <0 .0 5) ,临床疗效略高于对照组。结论 复方羟基磷灰石作为根管充填材料治疗牙髓病、尖周病术后反应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羟基磷灰石 牙髓-尖周病 根管充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在诱导多能干细胞成釉分化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治 秦青 +2 位作者 高鹏 孙聪 张乐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8-492,共5页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2, BMPR-Ⅱ)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iPS)成釉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灭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为滋养层培养iPS,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We...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2, BMPR-Ⅱ)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iPS)成釉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灭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为滋养层培养iPS,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 blot检测成釉细胞无血清条件培养液(ameloblast serum-free conditioned medium,ASF-CM)或对照培养基培养iPS细胞14 d后,其BMPR-Ⅱ表达情况;采用BMPR-Ⅱ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或其阴性对照预处理iPS,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计数检测ASF-CM或对照培养基对iPS表达多种成釉标志蛋白的影响。结果:经ASF-CM处理的iPS中BMPR-Ⅱ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ASF-CM培养组iPS中成釉蛋白、釉质素及细胞角蛋白-14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BMPR-ⅡsiRNA预处理可显著逆转ASF-CM促iPS成釉分化的作用(P<0.05)。结论:BMPR-Ⅱ信号转导在ASF-CM诱导的iPS成釉分化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 诱导多能干细胞 成釉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正畸治疗对唇腭裂患儿牙槽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牛树强 陈江浩 +2 位作者 侯凤春 臧艳君 张倩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40-1043,共4页
目的:探究唇腭裂患儿接受早期正畸治疗牙槽骨的变化。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唇腭裂患儿97例,根据患儿年龄分为早期正畸组(<6岁,n=55)与对照组(≥6岁,n=42)。两组患儿均给予正畸治疗,测量正畸前后两组患儿乳尖牙间... 目的:探究唇腭裂患儿接受早期正畸治疗牙槽骨的变化。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唇腭裂患儿97例,根据患儿年龄分为早期正畸组(<6岁,n=55)与对照组(≥6岁,n=42)。两组患儿均给予正畸治疗,测量正畸前后两组患儿乳尖牙间距、磨牙间距、牙槽骨高度与密度,治疗后进行咀嚼测试,对患儿正畸前后进行面容满意度评分,记录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乳尖牙间距与磨牙间距较治疗前均增加,且早期正畸组增加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视觉模拟满意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且早期正畸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牙槽骨高度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且早期正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牙槽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咀嚼效能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早期正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正畸组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正畸治疗可有效改善唇腭裂患儿牙弓关系,优化牙槽骨健康状态,改善咀嚼效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早期正畸治疗 上颌弓宽 牙槽骨 咀嚼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