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介素-10启动区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
作者 曾俊涛 刘正稳 +1 位作者 韩群英 张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0(IL- 10)启动区- 592 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 RFLP)方法检测 85 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 75 名健康对照者 IL-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0(IL- 10)启动区- 592 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 RFLP)方法检测 85 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 75 名健康对照者 IL- 10基因启动区域 592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IL -10 基因启动区 592 位点基因型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IL- 10 基因启动区 592 位点基因型在血清 HCV RNA> 105拷贝/mL组和HCV RNA≤105拷贝/mL组之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IL- 10 基因启动区 592 位点基因型在慢性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之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 IL- 10 基因启动区 592 位点基因型在 ALT≥80U/L组中A/A基因型出现的比率高于ALT<80U/L组,两组之间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L- 10基因启动区域 59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病毒血症水平无显著相关性;IL- 10 启动区域 59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 基因多态性 慢性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膜联蛋白在胎儿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叶峰 李淑红 +3 位作者 陈天燕 岳亚飞 张树林 白桂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3-195,共3页
目的观察HBV感染相关因子——人膜联蛋白(Human Annexin V,HA-V)在胎儿各组织中的表达。方法用SP 免疫组化法检测HA-V在胎儿肝脏、心脏、肾脏、卵巢、输卵管、脾脏、胸腺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肝脏、肝内胆管系统、心脏、肾脏、卵巢、脾... 目的观察HBV感染相关因子——人膜联蛋白(Human Annexin V,HA-V)在胎儿各组织中的表达。方法用SP 免疫组化法检测HA-V在胎儿肝脏、心脏、肾脏、卵巢、输卵管、脾脏、胸腺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肝脏、肝内胆管系统、心脏、肾脏、卵巢、脾脏、输卵管、胸腺中均有HA-V表达,HA-V分布于这些组织的实质细胞及间质细胞的胞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系统显示胎儿肝脏组织中HA-V表达显著多于其他组织(P<0.05),其余组织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HA-V是人体组织中的一种固有蛋白,分布于多种组织中,这种分布的广泛性可能与HBV泛嗜性感染相关,而肝脏组织中HA-V表达明显多于其他组织可能是HBV主要侵犯肝组织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膜联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组织化学 胎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凤群 张树林 +2 位作者 刘正稳 樊万虎 狄鹏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9-130,159,共3页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TTV)感染对肝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检测了 9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TTVDNA ,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例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TTV)感染对肝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检测了 9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TTVDNA ,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例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DNA阳性 15例 ,阳性率 16 .3%。其中乙型肝炎 10例 ( 6 6 .6 7% ) ,丙型肝炎 2例 ( 13.33% ) ,戊型肝炎 1例 ( 6 .6 % ) ,原因不明的肝炎 2例 ( 1.33% )。 92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慢性肝炎中度 2 3例 ,阳性 3例 ( 13.0 4 % ) ;慢性肝炎重度 2 7例 ,阳性 4例 ( 14 .81% ) ;肝炎肝硬化 4 2例 ,阳性 8例( 19.0 5 % )。各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中TTVDNA阳性与TTVDNA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病毒性肝炎合并TTV感染不影响肝功能及病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合并症 输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 肝功能 预后 丙型肝炎 乙型肝炎 戊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素α1(Tα1)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被引量:4
4
作者 赵良 叶峰 樊万虎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8-328,共1页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胸腺素Α1 乙型脑炎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8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赵良 樊万虎 李兴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研究观察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和IL 8水平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64例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 pHGF治疗前及治疗后 4周、8周血清IL 6和IL 8水平。结... 目的 研究观察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和IL 8水平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64例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 pHGF治疗前及治疗后 4周、8周血清IL 6和IL 8水平。结果 慢性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IL 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0 .0 0 1 ) ,且慢性重症肝炎 >慢性肝炎 (中度 ) >慢性肝炎 (轻度 )。pHGF治疗组的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在治疗 8周后 ,其血清IL 6和IL 8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ALT与IL 6呈明显正相关 ;pHGF疗程结束后半年 ,其HBeAg、HBV DNA转阴率为 43.3%、46.9% ,转阴组IL 6、IL 8水平接近正常 ,而阳性组则明显高于转阴组 (P <0 .0 5)。结论 提示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和IL 8水平与慢性肝病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是判定患者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肝细胞生长素 慢性肝炎 重症肝炎 IL-6 IL-8 PH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小板的超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郑淑梅 岳金声 +2 位作者 杨少毅 王晓宏 樊万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3-475,495,共4页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早期循环中血小板超微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动态检测 5 0例HFRS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BPC ,直接试管法 )、血小板黏附率 (PAdT ,玻珠柱法 )、血小板聚集率 (PAgT ,比浊法 ) ,并运用透射电镜技...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早期循环中血小板超微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动态检测 5 0例HFRS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BPC ,直接试管法 )、血小板黏附率 (PAdT ,玻珠柱法 )、血小板聚集率 (PAgT ,比浊法 ) ,并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对 8例早期患者循环中血小板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HFRS患者早期即有大量血小板变性、空泡化、膜裂解、颗粒物质减少 ,在异常的血小板内可见到特征性的汉坦病毒颗粒 ;此外 ,HFRS病程各期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均有规律性的改变 ;自发热期 ,HFRS患者BPC、PAdT、PAgT逐渐降低 ,至低血压休克、少尿期 ,以上改变达顶峰 ,从多尿期开始逐渐恢复 ,至恢复期接近正常。对不同病型的患者 ,以上各指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HFRS早期病毒侵入与血小板超微结构、功能改变有其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血小板 超微结构 血小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油配合青霉素粉治疗褥疮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马明芳 石彩娟 +2 位作者 张娅婷 王艳霞 王妮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1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褥疮 烧伤油 青霉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40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樊万虎 张树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1期2516-2518,共3页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佩乐能)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开放的2∶1随机化的阳性对照临床试验。治疗组每周1次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50mg,同时口服利巴韦林750~1050mg/...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佩乐能)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开放的2∶1随机化的阳性对照临床试验。治疗组每周1次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50mg,同时口服利巴韦林750~1050mg/d。对照组接受甘乐能3MIU/次,每周3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的剂量和服法与治疗组相同;总疗程均为48周,治疗结束后停药观察24周。结果:两组治疗48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终点应答率分别为73.08%(19/26)和71.43%(10/14);HCV阴转率分别为100.00%(26/26)和92.86%(13/1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分别为73.08%(19/26)和78.57%(11/14);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停药随访24周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持续应答率分别为78.95%(15/19)和90%(9/10);HCV持续阴转率分别为92.31%(24/26)和92.31%(12/13);ALT持续复常率分别为84.21%(16/19)和90.91%(10/11)。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随访72周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持续应答率分别为78.95%(15/19)和70.00%(7/10);HCV持续阴转率分别为88.62%(23/26)和77.78%(10/13);ALT持续复常率分别为84.21%(16/19)和72.72%(8/11)。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很高的应答率,安全性高,为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干扰素Α-2B 利巴韦林 应答率 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引发的医患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韩群英 刘正稳 +1 位作者 高麦仓 房婕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年第6期11-12,共2页
SARS引发了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新思考。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面对危险英勇无畏,值得敬佩;医护工作存在的危险性及其艰苦程度,使人们更加理解和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媒体的客观报道和导向,为医患关系的良好沟通建立了重要... SARS引发了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新思考。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面对危险英勇无畏,值得敬佩;医护工作存在的危险性及其艰苦程度,使人们更加理解和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媒体的客观报道和导向,为医患关系的良好沟通建立了重要桥梁。公众和媒体的理解及支持最终转化为医护人员战胜“非典”病魔和改善医疗服务的强大精神动力。SARS使患难与共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医患关系中得以具体的体现;医务人员血的代价的付出为改善医患关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 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前后血中GSH-Px/LPO比值的影响
10
作者 赵英仁 叶峰 +2 位作者 苌新明 王淑英 许金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前后血中谷胱甘肽 (GSH)水平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Se GSH Px)活性与过氧化脂质 (LPO)比值的动态变化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的影响。方法  57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和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两组 ,前...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前后血中谷胱甘肽 (GSH)水平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Se GSH Px)活性与过氧化脂质 (LPO)比值的动态变化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的影响。方法  57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和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两组 ,前者给常规止血、保肝治疗 ,后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滴 (1.2g·d- 1,连用3~ 4周 )。定时空腹采血 ,测定血中GSH水平、Se GSH Px活性和LPO含量 ,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发生腹水或腹水增多、黄疸或黄疸加深、肝性脑病和病死 4个病情恶化指标的累计频次数。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后常规治疗组患者血中GSH水平、Se GSH Px/LPO比值均明显下降 ,72h达最低点 ,2周后开始回升。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组上述损伤改变较小 ,回升快 ,2周后显著恢复 ,4周后即可达到出血前水平。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组患者 4个病情恶化指标的累计频次数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2 4/ 2 7;41/ 3 0 ,P <0 .0 1) ,且与Child Pugh分级有关 ,B级优于C级 (6/ 12 ;17/ 7,P <0 .0 1)。结论 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后体内抗氧化能力降低 ,致患者的病情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肝硬化 上消化道大出血 GSH-Px/LPO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细小病毒Vp2的克隆、表达和鉴定
11
作者 刘正稳 Kevin E Brown 楚雍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113,117,共4页
目的 克隆、表达和鉴定猴细小病毒 (simianparvovirus,SPV)Vp2蛋白。方法 用设计的SPVVp2区的特异性引物 ,PCR法扩增SPVVp2基因DNA片断 ;将获得的基因片断插入 pThioHisA载体中 ,转化大肠杆菌DH5α后挑选阳性克隆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 目的 克隆、表达和鉴定猴细小病毒 (simianparvovirus,SPV)Vp2蛋白。方法 用设计的SPVVp2区的特异性引物 ,PCR法扩增SPVVp2基因DNA片断 ;将获得的基因片断插入 pThioHisA载体中 ,转化大肠杆菌DH5α后挑选阳性克隆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核酸序列分析技术鉴定重组质粒 ;以LB培养液培养转化有插入SPVVp2基因的pThioHisA载体的大肠杆菌 ,以终浓度 1mmol·L -1的IPTG诱导蛋白的表达 ;用SDA PAGE和Westernblot分析和鉴定表达的蛋白。结果 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核酸序列分析 ,获得了插入pThioHisA载体框架的SPVVp2基因的表达质粒 ;阳性转化大肠杆菌在IPTG诱导下获得了SPVVp2蛋白的表达 ;SDA PAGE和用抗 Thio及抗 SPVVp2的特异性抗体的Westernblot分析证实了表达蛋白的特异性。结论 获得了SPVVp2基因的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得了高效表达 ,为进一步建立SPV感染的检测方法和研究SPV的血清流行病学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细小病毒 VP2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基因鉴定 检测 基因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