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蝙蝠耳蜗毛细胞损害后支持细胞转分化为再生毛细胞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胜利 张正民 +4 位作者 张少强 刘思伟 赵谦 闫利英 朱宏亮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335-347,共13页
目的为探讨哺乳类动物耳蜗毛细胞再生能力的存在和机制,我们选用蝙蝠为动物模型,观察庆大霉素损害耳蜗后毛细胞自发修复再生能力和现象。方法给蹄蝠连续注射庆大霉素10和14天,造成耳蜗毛细胞损害消失。在注射停后、恢复20和40天分别测定... 目的为探讨哺乳类动物耳蜗毛细胞再生能力的存在和机制,我们选用蝙蝠为动物模型,观察庆大霉素损害耳蜗后毛细胞自发修复再生能力和现象。方法给蹄蝠连续注射庆大霉素10和14天,造成耳蜗毛细胞损害消失。在注射停后、恢复20和40天分别测定ABR反应阈值,并对耳蜗标本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庆大霉素造成蝙蝠耳蜗毛细胞损害消失,ABR反应阈值升高。恢复20和40天后,蝙蝠耳蜗受损的毛细胞部位支持细胞顶表面长出微绒毛,微绒毛发育成纤毛,替补消失的毛细胞,同时伴随有听功能的恢复。结论蝙蝠耳蜗毛细胞损害后支持细胞直接转化为新生的毛细胞,证明蝙蝠耳蜗毛细胞具有再生能力,本研究为哺乳类耳蜗毛细胞再生提供了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毛细胞 再生 耳蜗 支持细胞 蝙蝠 听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区毛细胞形态研究
2
作者 李胜利 赵谦 +5 位作者 任田英 张少强 闫利英 刘思伟 王婉莹 朱宏亮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5-243,共9页
目的观察蝙蝠耳蜗听黄斑毛细胞的特化形态结构,以探讨听黄斑区毛细胞对蝙蝠回声定位回声频率的敏锐调谐、放大和频率选择的作用。方法选用听力正常的蹄蝠(22只)、菊头蝠(64只)和犬吻蝠(10只),分别检测其ABR各频率反应阈,对耳蜗基底膜毛... 目的观察蝙蝠耳蜗听黄斑毛细胞的特化形态结构,以探讨听黄斑区毛细胞对蝙蝠回声定位回声频率的敏锐调谐、放大和频率选择的作用。方法选用听力正常的蹄蝠(22只)、菊头蝠(64只)和犬吻蝠(10只),分别检测其ABR各频率反应阈,对耳蜗基底膜毛细胞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三种蝙蝠ABR反应阈值除最佳频率外,均在35 dB SPL以上,菊头蝠、蹄蝠、犬吻蝠反应幅值最大及最敏锐调谐频率分别为83~86、60~62、20~28 kHz。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区外毛细胞胞体(OHC)呈纺锤形或烧瓶形,明显不同于非回声定位哺乳动物的长圆柱形外毛细胞形态。结论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OHC的形态特化特征支持其OHC作为耳蜗阻尼机制的结论,OHC的这种形态特化与其他耳蜗微机械结构的匹配有利于耳蜗前行波的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听黄斑 毛细胞 行波 回声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蹄蝠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特点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赵谦 李胜利 +2 位作者 闫利英 张少强 刘思伟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60-73,共14页
目的对野生蹄蝠进行短纯音(Tone Burst)和短声(Click)诱导听性脑干反应(ABR)分析,对其ABR特点与已有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差异,加深我们对回声定位蝙蝠听觉功能的认识。方法捕捉并饲养野生蹄蝠,运用美国TDT公司(Tucker-Davis Technol... 目的对野生蹄蝠进行短纯音(Tone Burst)和短声(Click)诱导听性脑干反应(ABR)分析,对其ABR特点与已有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差异,加深我们对回声定位蝙蝠听觉功能的认识。方法捕捉并饲养野生蹄蝠,运用美国TDT公司(Tucker-Davis Technologies)TDT System Ⅲ诱发电位仪对蝙蝠进行短声和短纯音的听阈测定,分析其波形变化规律,确定其短纯音听阈阈值,分析听力图的特点。结果(1)蹄蝠听阈呈"W"形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各听阈区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2个听敏区:28kHz处为最敏感的第一听敏区,阈值最低可达15dB SPL,平均29.1dB SPL;40kHz附近出现第二个听敏区,阈值最低25dB SPL,平均35.9dB SPL;在12kHz~64kHz听阈不超过55.9dB SPL。(2)短声引出的蹄蝠ABR可见4个相对稳定的波峰:波Ⅰ的潜伏期为1.26ms;波Ⅱ较高且尖,潜伏期为1.94ms;波Ⅲ相对稳定,潜伏期为2.47ms;波Ⅴ潜伏期为3.40ms。随着短声强度的上升,在20~80dB SPL声强范围,各个波振幅逐渐增大、潜伏期缓慢缩短。(3)短纯音引出的蹄蝠ABR各波随刺激频率的提高而潜伏期缓慢地缩短,在64kHz以上潜伏期又逐渐延长;在28kHz、80dB SPL条件下,各波潜伏期分别为Ⅰ波1.74ms,Ⅱ波2.72ms,Ⅲ波3.60ms,Ⅳ波4.58ms,Ⅴ波5.76ms。频率28kHz、声强在45~100dB SPL范围内上升时,主波振幅逐渐增大;但在部分蝙蝠出现主波振幅在达到最大后,随着声强的上升,振幅逐渐减小。(4)在高声强诱发下,短纯音和短声诱发的ABR均可见Ⅰ波分化为2个波峰,Ⅰa和Ⅰb波。(5)越接近敏感频率,ABR波形就越典型,振幅越大。结论(1)蹄蝠听阈呈"W"形分布,类似我们已知的其他回声定位蝙蝠,存在2个听敏区:28kHz处达到最敏感的第一听敏区,40kHz附近出现第二个听敏区,在12kHz~64kHz听阈不超过55.9dB SPL。(2)从蹄蝠主波与声强、频率的关系可以看出,蝙蝠主波振幅与声强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随着接近其敏感听觉频率,波形逐渐变得更为典型,波幅也愈来愈高,反应阈值愈来愈低。但部分蹄蝠在声强高于80dB SPL时,出现振幅随声强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提示可能与中枢某种调节性抑制有关。(3)在高声强诱发下,蹄蝠ABR可以看到Ⅰ波分化为2个波峰,Ⅰa和Ⅰb波,这可能与蝙蝠耳蜗的某些特化结构的"听黄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回声定位 听性脑干反应(ABR) Tucker-Davis Technologies(TD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小鼠耳蜗毛细胞的凋亡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少强 李胜利 +4 位作者 闫利英 李随勤 李白芽 朱宏亮 郑庆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小鼠耳蜗毛细胞的死亡方式,探讨老年性聋的分子机制。方法随机选用5~7只28、30和60天龄的NMF308nmf/nmf小鼠,应用ABR和DPOAE检测听功能,用免疫荧光染色组织化学技术TUNEL、Caspase-3和碘化丙啶(PI)染色标记...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小鼠耳蜗毛细胞的死亡方式,探讨老年性聋的分子机制。方法随机选用5~7只28、30和60天龄的NMF308nmf/nmf小鼠,应用ABR和DPOAE检测听功能,用免疫荧光染色组织化学技术TUNEL、Caspase-3和碘化丙啶(PI)染色标记并观察耳蜗毛细胞。结果NMF308nmf/nmf小鼠从1月龄开始发生听功能减退和毛细胞改变,到2月龄时出现明显的TUNEL阳性标记,是毛细胞凋亡的最早表现;Caspase-3阳性表达的毛细胞凋亡现象稍晚出现;PI标记可见2~3月龄开始出现毛细胞细胞核固缩和碎片;到3月龄时听功能基本丧失,耳蜗毛细胞严重缺失。结论老年性聋的早期首先出现耳蜗毛细胞出现DNA单链断裂,随后Caspase-3信号途径激活,导致耳蜗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聋 外毛细胞 凋亡 耳蜗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蹄蝠ABR听力图特点与耳蜗形态及体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少强 李胜利 +5 位作者 刘思伟 赵谦 王林古 闫利英 李随勤 朱宏亮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3期245-255,共11页
目的研究我国现存蝙蝠的耳蜗形态和客观听力图与体型参数的相关性,为现存蝙蝠的听觉器官形态和功能进化状态提供数据资料,给蝙蝠听觉器官与发声频率的匹配关系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客观评估蝙蝠听力图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本研究拟为蝙蝠的... 目的研究我国现存蝙蝠的耳蜗形态和客观听力图与体型参数的相关性,为现存蝙蝠的听觉器官形态和功能进化状态提供数据资料,给蝙蝠听觉器官与发声频率的匹配关系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客观评估蝙蝠听力图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本研究拟为蝙蝠的进化理论、生态适应对策和回声定位生理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美国TDT系统Ⅲ(Tucker-Davis Technologies TDT SystemⅢ)对大蹄蝠、黄大蹄蝠、中蹄蝠和小蹄蝠四种蹄蝠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听力图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测量四种蹄蝠的体型参数和耳蜗形态参数,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体型参数前臂长与耳蜗基底宽、耳蜗高和基部头盖骨宽,以及体型与蹄蝠叫声主频率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研究结果证明,蝙蝠体型与其叫声主频率呈负相关关系,体型与蝙蝠的社会交流叫声频率亦呈负相关关系。ABR听力图与行为听力图基本相似,蹄蝠听力图具有两到三个听阈敏感区,与蝙蝠的社会交流叫声频率和回声定位声纳频率相对应,而蝙蝠的社会交流叫声频率的ABR听力图在不同种蝙蝠间具有间断跳跃的趋势。从耳蜗基底宽与基部头盖骨宽的关系看,小翼手亚目较大翼手亚目的耳蜗形态要大得多,基本呈现负相关趋势。发现在同科蝙蝠间耳蜗形态与体型呈正向相关关系,比较四种蝙蝠的听力图形状,大蹄蝠均较体型小的蹄蝠听阈值要低及听觉频率范围要宽广。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目前体型大的蝙蝠拥有较大的耳蜗形态,与其发声器官相匹配的是耳蜗既要接收高频叫声的回声定位声纳信号,又要进行较低频率叫声的社会信息交流,支持蝙蝠叫声频率与听觉器官及听觉功能协同进化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蹄蝠 听性脑干反应 耳蜗 前臂长 叫声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的功能证明耳蜗内逆行传导机制新理论的意义
6
作者 李胜利 闫剑群 朱宏亮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1期54-61,共8页
任田英等近年的听生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声波在耳蜗的逆向延迟明显小于其从耳蜗底回向顶回传导的延迟,提示耳声发射是经耳蜗内的液体纵波,而不是普遍认为的逆向行波传导至外耳道,由此提出了"耳蜗容积转换器机制"和"耳蜗... 任田英等近年的听生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声波在耳蜗的逆向延迟明显小于其从耳蜗底回向顶回传导的延迟,提示耳声发射是经耳蜗内的液体纵波,而不是普遍认为的逆向行波传导至外耳道,由此提出了"耳蜗容积转换器机制"和"耳蜗内逆行传导机制"的新理论。这些新理论与目前流行的传统的逆向行波不完全相同。任田英等预言,该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将对耳蜗机制和临床听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声在耳蜗内的逆行传导机制的意义不仅限于耳声发射产生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而且对于基本的听觉机理的研究十分重要。他指出,如果耳声发射经耳蜗液体压缩波逆向传出,那么该机制在声音在耳蜗的前行传导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样的有关听觉基本理论的问题,有待通过更多的实验来回答。我们在多年来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形态和功能的研究中,发现许多证据支持任田英等的新理论。尤其是阅读了大量有关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的形态与功能研究的文献,发现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在最佳频率共振器处,存在向耳蜗顶部前行传导声波的特征,其意义在于促进蝙蝠回声定位叫声回声多普勒频移(Doppler-shiftedechoes)效应的极大表达,极有利于蝙蝠的运动、定位和捕食行为。重要的是大量的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的研究结果映证了任田英等的新理论,也给这一新理论的意义注入了活力和宽广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机制 传导机制 回声定位 蝙蝠 黄斑 耳声发射 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