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交通大学高压电力系统及电器设备科研近况
1
《高压电器》 CAS 1960年第1期60-61,共2页
西安交通大学在不断深入学习八届八中全会文件的基础上掀起了教学、科研、生产劳动全面的跃进和思想工作双丰收的1960年元旦献礼运动。在这次献礼运动中有关高压电力系统及高压电器设备的各专业教研组鼓足干劲。
关键词 西安交通大学 电器设备 高压电力系统 高参数电力系统 近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城市轨道交通储能容量优化配置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佳玲 秦博宇 +2 位作者 蔡其聪 丁涛 李恒毅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9-718,共10页
作为现代综合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呈现高增速、大规模发展趋势,但面临能耗高、效益低和灵活性不足等多方面挑战,其用能模式低碳高效转型需求迫切。针对计及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提出一种储能... 作为现代综合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呈现高增速、大规模发展趋势,但面临能耗高、效益低和灵活性不足等多方面挑战,其用能模式低碳高效转型需求迫切。针对计及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提出一种储能容量配置优化方法。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各组分运行模式与负荷特性,建立系统能量交互机制。其次,建立规划-运行两阶段优化模型,旨在实现峰谷分时电价机制下系统经济、碳排综合成本最小化。然后,采用列与约束生成算法迭代求解储能容量配置策略。最后,结合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储能 可再生能源 容量配置 鲁棒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材料与器件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姚睿丰 王妍 +2 位作者 高景晖 陈川 郭经红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24-1337,共14页
随着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和能源互联网的持续建设,对电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日益迫切,亟需先进的电力设备传感量测方法为电网多场景应用提供信息支撑,以保证智能电网在复杂工况下的安全可靠运行。压电材料作为感知电力设备放... 随着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和能源互联网的持续建设,对电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日益迫切,亟需先进的电力设备传感量测方法为电网多场景应用提供信息支撑,以保证智能电网在复杂工况下的安全可靠运行。压电材料作为感知电力设备放电、振动等信号的关键材料,在电力设备振动监测、放电检测、探伤、温度测量、电压传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文总结了典型压电传感材料的发展概况,归纳了压电振动传感器、声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在电气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压电传感器仍存在精确度较低、稳定性差、环境适应性弱和误判率高等显著问题,需要从高性能材料快速开发、传感器拓扑设计、智能化补偿等方面发展新一代智能化压电传感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材料 压电传感技术 状态感知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观交通流模型的城市快充负荷精细化实时仿真框架
4
作者 钱涛 方铭宇 +2 位作者 束雯暄 胡秦然 邵成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117-4129,I0002,共14页
电动汽车迅速普及,各类快充、超快充桩功率不断提高,城市充电负荷实时波动特性凸显。该文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微观交通流模型的城市快充负荷精细化实时仿真框架。首先,考虑车辆跟驰、超车换道等微观交通行为,建立微观交通模型,精细化刻画... 电动汽车迅速普及,各类快充、超快充桩功率不断提高,城市充电负荷实时波动特性凸显。该文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微观交通流模型的城市快充负荷精细化实时仿真框架。首先,考虑车辆跟驰、超车换道等微观交通行为,建立微观交通模型,精细化刻画交通网与充电设施运营状态对电动汽车用户行驶行为与充电选择的影响;其次,建立交通出行矩阵,分配出行需求,并考虑时间、距离、价格等因素,描述单个电动汽车的微观决策过程;最后,通过逐车逐秒仿真,模拟电动汽车在微观交通网络中的行驶和充电选择过程,获取路网的车流量和快充站的充电负荷实时动态变化情况。通过基于南京市路网的仿真算例,充分展示充电负荷的时空动态特性,体现电价对充电负荷的波动性和响应时滞性的影响,并为精细化充电负荷调度提供有力的分析基础和仿真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快速充电基础设施 微观交通仿真 充电选择决策 充电负荷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气转矩法的VSC-HVDC系统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旭 郝治国 +3 位作者 李宇骏 李佳朋 杨松浩 梁天宇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06-4316,共11页
文章采用电气转矩法分析了VSC-HVDC系统的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首先,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的平均值模型,分别研究了基于功率控制的换流器及基于电压控制的换流器的动态响应特征以得到适用于电气转矩法的并网换流器模型。基于提出的评估模... 文章采用电气转矩法分析了VSC-HVDC系统的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首先,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的平均值模型,分别研究了基于功率控制的换流器及基于电压控制的换流器的动态响应特征以得到适用于电气转矩法的并网换流器模型。基于提出的评估模型,建立了双端VSC-HVDC系统的Phillips-Heffron模型并推导出系统的阻尼系数和同步系数。经典电气转矩法指出:电力系统稳定性与系统阻尼系数高度相关。因此,基于电气转矩法推导出的稳定条件揭示了系统直流电压振荡失稳机理,量化了直流网络动态及换流器控制动态对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当由基于电压控制的换流器及直流网络提供的正阻尼无法抵消由基于功率控制的换流器产生的负阻尼时,系统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将无法得到保证。此外,合理设置电压控制器的比例增益能够使系统获得足够的稳定裕度。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电气转矩法在分析VSC-HVDC系统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问题时的可行性及所得稳定条件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 电气转矩法 阻尼系数 Philips-Heffron模型 稳定裕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网型技术:演进历程、功能定位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伟 周少泽 +4 位作者 黄萌 艾诚 李奕曈 韦徵 郑玉平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支撑新能源高效利用和电力保供,构网型技术在电力系统不同应用场景中已获得初步探索实践。为促进构网型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文中探讨了构网型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和应用发展方向。通过梳理构网型技术的演进历程,以及国内外... 为支撑新能源高效利用和电力保供,构网型技术在电力系统不同应用场景中已获得初步探索实践。为促进构网型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文中探讨了构网型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和应用发展方向。通过梳理构网型技术的演进历程,以及国内外现有的标准和规范,分析了构网型技术发展的内在驱动需求,明晰了不同形态电网场景下构网型技术的功能定位;最后,从静、动、暂态的稳定性分析等维度,剖析了构网型技术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大规模应用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控制 构网型装备 新型电力系统 新能源 功能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高淑萍 杨莉莉 +2 位作者 武心宇 周晋宇 宋国兵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6,共10页
针对因结构复杂导致的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线路故障定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变分模态分解算法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故障定位方法(VMD-CNN)。首先,利用PSCAD/EMTDC软件构建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系统模型,获得故障电流数据,应用克拉... 针对因结构复杂导致的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线路故障定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变分模态分解算法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故障定位方法(VMD-CNN)。首先,利用PSCAD/EMTDC软件构建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系统模型,获得故障电流数据,应用克拉克变换对其解耦,获取故障电流的线模分量;其次,对得到的线模分量进行变分模态分解(VMD),得到多个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选取特征信息最丰富的IMF分量作为VMD-CNN模型的输入;然后,利用高效的分类模型支持向量机(SVM)判别故障发生的区域,将提取到的IMF分量作为SVM输入进行训练学习,可以准确判断出故障发生区域;最后,搭建VMD-CNN模型进行故障定位,挖掘出行波信号中蕴藏的故障信息,同时通过麻雀搜索算法优化CNN中的超参数,实现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线路的精确定位。仿真结果表明:过渡电阻为100Ω,不同故障位置情况下的定位相对误差均在0.17%以内;故障位置为460 km,不同过渡电阻情况下的定位相对误差均在0.25%以内;过渡电阻为50Ω,不同故障类型情况下的相对误差均在0.3%以内。所提方法能够提升不同故障位置、过渡电阻和故障类型下的定位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三端直流输电 故障定位 变分模态分解 卷积神经网络 麻雀搜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差分组卷积神经网络和多级注意力机制的源荷极端场景辨识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红霞 李渊 +2 位作者 陈凌轩 王建学 马骞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9-469,I0019-I0024,共17页
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给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在电网的生产模拟中需要考虑极端场景。然而极端场景历史样本数量少,传统场景生成方法无法直接生成极端场景,需要对场景进行辨识。为此,提出一种计及源荷双侧的极端场景辨识方... 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给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在电网的生产模拟中需要考虑极端场景。然而极端场景历史样本数量少,传统场景生成方法无法直接生成极端场景,需要对场景进行辨识。为此,提出一种计及源荷双侧的极端场景辨识方法。首先,将风电、光伏和负荷序列进行重塑,并在通道维度上拼接;然后,基于分组卷积和深度残差网络,提取场景的时序特征和源荷场景之间的耦合特征;其次,模型内部嵌入通道注意力机制和多头注意力机制,以赋予重要特征更大的权重,并对场景进行分类;此外,采用改进损失函数解决训练样本中数据集不均衡的问题;最后,基于历史数据集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对场景进行有效的分类,可以从历史场景中识别出具有高保供或高消纳风险的源荷极端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场景辨识 残差神经网络 分组卷积 注意力机制 源荷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放电阻抗变化的锂电池存储容量衰减评估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董明 李晓枫 +3 位作者 熊锦晨 刘王泽宇 罗阳 任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2-1062,I0020,共12页
随着锂电池在动力和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锂电池的寿命问题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桎梏。电池处于存储状态时也会发生性能衰退而影响寿命,因此,研究电池自放电过程中的阻抗变化以表征内部电化学反应与结构相变过程,对于电池寿命模型完... 随着锂电池在动力和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锂电池的寿命问题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桎梏。电池处于存储状态时也会发生性能衰退而影响寿命,因此,研究电池自放电过程中的阻抗变化以表征内部电化学反应与结构相变过程,对于电池寿命模型完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该文通过容量增量曲线对电池容量衰减的内因展开分析;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自放电过程中电池阻抗谱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弛豫时间分布法进行理论原理分析;最后,在电池自放电老化过程的原理推导的基础上总结电池容量衰减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实验数据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下电池容量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在存储过程中,电池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膜内阻增大,且存储温度越高、初始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越大,相应的阻抗增加幅度越大。自放电过程电池老化主要原因是可循环活性锂离子的消耗和SEI膜的生长。同时该文推导出电池容量损失与时间近似呈0.5次方关系,并利用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电池在不同初始SOC和不同存储温度影响下的容量变化模型,为锂电池寿命模型预测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自放电 弛豫时间分布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内阻 容量衰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疏光谱成像的线路复合绝缘子积污状态可视化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明 李乾宇 +1 位作者 夏昌杰 董明 《中国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5,共13页
对线路复合绝缘子的污秽状态进行及时、准确的在线评估,可以有效防止污闪事故的发生。提出一种线路复合绝缘子污秽状态可视化评估方法。首先,结合图像配准算法和目标区域框选构建多源反射光谱图像半自动化配准方法,解决多目相机固有的... 对线路复合绝缘子的污秽状态进行及时、准确的在线评估,可以有效防止污闪事故的发生。提出一种线路复合绝缘子污秽状态可视化评估方法。首先,结合图像配准算法和目标区域框选构建多源反射光谱图像半自动化配准方法,解决多目相机固有的图像配准难题;其次,利用低成本、轻量化、高成像质量的多目式稀疏光谱成像设备拍摄人工染污样品并进行模型预训练,进一步通过真实自然积污样品进行迁移训练,构建复合绝缘材料表面污秽等级诊断模型;最后,借助无人机平台,在不同拍摄条件下对线路复合绝缘子污秽状态进行实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人工染污和自然积污样品污秽等级的划分准确率分别为95.3%和87.8%,实际线路复合绝缘子污秽等级划分准确率可达90%,污秽分布区域显示清晰。通过无人机实测分析验证了基于稀疏光谱成像技术的线路绝缘子污秽等级评估和污秽分布可视化诊断的可行性,为线路绝缘子状态巡视和检修决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绝缘子 稀疏光谱成像技术 污秽状态评估 图像配准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白鹭群优化高斯过程回归的锂电池SOH估计方法
11
作者 巫春玲 王立顶 +3 位作者 卢勇 耿莉敏 陈昊 孟锦豪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98-2511,共14页
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估计直接影响锂电池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电池管理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功能。针对现有数据驱动的SOH估计方法中存在的缺乏不确定性表达、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未完全解耦等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白鹭群优化与高斯... 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估计直接影响锂电池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电池管理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功能。针对现有数据驱动的SOH估计方法中存在的缺乏不确定性表达、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未完全解耦等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白鹭群优化与高斯过程回归相结合的SOH估计方法。首先,从同类电池的充电电压、电流及弛豫电压信息中提取与电池老化相关的健康特征,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筛选出与电池容量相关性高的健康特征。随后,采用平方指数核函数的高斯过程回归模型进行SOH估计,采用白鹭群优化算法优化GPR模型中超参数。最后,选取同济大学数据集中的NCA和NCM两类电池数据进行实验,验证所提模型的准确性与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SOH估计的精度与可靠性。对于所测电池类型中,SOH估计误差的最大RMSE和MAE分别为0.0028和0.22%,相较于传统的GPR模型,误差指标分别降低了58.82%和57.69%。此外,该方法还能够实现SOH区间精准估计,避免高估电池SOH造成的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健康状态 白鹭群优化算法 高斯过程回归 区间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分选方法研究综述
12
作者 巫春玲 徐晨峰 +4 位作者 张湧 王溢波 刘宇晗 孟锦豪 陈昊 《电气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22,共13页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动力电池退役潮引发了广泛关注。如果无法有效地处理这些退役电池,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梯次利用技术可以最大化利用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价值,并且可以极大地减轻回收电池所带来的环境...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动力电池退役潮引发了广泛关注。如果无法有效地处理这些退役电池,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梯次利用技术可以最大化利用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价值,并且可以极大地减轻回收电池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因此,在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推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电池老化机理入手,分析电池阳极和阴极老化带来的容量衰减以及内阻增加等问题;其次,介绍退役电池的处理方法,并着重对退役电池分选和重组聚类方法进行全面综述,明确它们的优缺点、适用性和评价指标;最后,针对电池梯次利用标准不完善和产业链体系商业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电池 梯次利用 电池分选 聚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C交-直流混合导纳建模及交直流耦合作用下的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
13
作者 张海涛 沙子豪 +4 位作者 吴为 韩吉治 张儒锡 王秀丽 王锡凡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05-3415,I0115,共12页
随着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大量接入,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发展迅速,但宽频振荡问题对系统产生了严重威胁。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作为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导纳模型是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基础。聚焦于... 随着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大量接入,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发展迅速,但宽频振荡问题对系统产生了严重威胁。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作为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导纳模型是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基础。聚焦于交直流系统耦合作用下MMC并网系统的宽频振荡问题,该文以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交、直流端口导纳建模为突破口,基于谐波状态空间法,提出并建立了交-直流混合导纳模型,实现对交、直流端口自导纳特性与交直流端口间耦合特性的精准刻画;其次,结合交-直流混合导纳模型与矩阵舒尔变换,提出了适用于MMC并网系统的宽频振荡评估与分析方法,显式表征了交流系统侧、直流系统侧以及交直流系统间耦合作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实现了对导致系统失稳不同原因的有效辨识,揭示了一种新型的交直流系统间耦合作用引发的并网系统宽频带振荡的机理。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交-直流混合导纳模型的准确性、其用于稳定性分析的优越性及所提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 交-直流混合导纳模型 舒尔变换 谐波状态空间法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直接出线结构的特高压交流变压器研制与故障防御能力研究
14
作者 李金忠 汪可 +7 位作者 赵义焜 张书琦 李鹏 赵勇进 刘力强 张智勇 严兆楠 柴孟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297-3307,I0002,共12页
传统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出线装置位于的“L型”升高座因半封闭狭小空间特性,油中电弧故障时易引发冲击压力叠加汇聚,撕裂风险较高。为提高特高压变压器故障防爆能力,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高压直接出线(简称“直出式”)的特高压变压器设计。针... 传统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出线装置位于的“L型”升高座因半封闭狭小空间特性,油中电弧故障时易引发冲击压力叠加汇聚,撕裂风险较高。为提高特高压变压器故障防爆能力,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高压直接出线(简称“直出式”)的特高压变压器设计。针对直出式出线装置油纸绝缘优化设计,研制出1000 kV直出式出线装置及样机,通过绝缘裕度、振动及冲击试验验证直出式结构具备绝缘及机械可靠性。结果表明,传统间接式油箱出线结构发生20 MJ电弧故障时结构失效风险高,而直出式出线结构方案可耐受50 MJ电弧故障能量。可知,采用直接出线装置的特高压变压器比传统间接式出线具有更优的抗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交流变压器 直出式出线装置 电弧故障防御 绝缘裕度 机械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新能源外送混合多馈入系统差动保护新方案
15
作者 高淑萍 李晓芳 +2 位作者 宋国兵 郑瀚 段云青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48,共13页
为保证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进一步适应远距离输送、多落点集中的场景,搭建包含电网换相换流器-电压源换流器(LCC-VSC)和电网换相换流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LCC-MMC)的新型混合直流多馈入电力系统,针对由新能源直流多馈入引起的故障分量... 为保证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进一步适应远距离输送、多落点集中的场景,搭建包含电网换相换流器-电压源换流器(LCC-VSC)和电网换相换流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LCC-MMC)的新型混合直流多馈入电力系统,针对由新能源直流多馈入引起的故障分量判据区内高阻拒动和全电流判据灵敏度下降问题,基于不同的交流线路故障,提出消除直流馈入分量和负载电流的交流系统电流差动保护优化方案。在PSCAD/EMTDC上进行仿真输出故障数据,利用Matlab对故障数据进行处理和验证保护算法,仿真结果证明:与传统保护方法相比,改进后的方案能区分区内外故障并正确动作,在区内高阻接地时也能可靠动作,具有灵敏度高、耐过渡电阻能力强和不受分布电容影响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多馈入系统 可再生能源 交流线路 电流差动保护 直流输电技术 故障分量判据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频次谐波电压的孤岛检测方法
16
作者 高淑萍 郭芳宾 +2 位作者 宋国兵 李晓芳 蔚坤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4-262,共9页
当分布式电源与主电网失去连接时应切断对本地负荷的供电,为迅速可靠地检测到这种状态,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三相分布式电源并网逆变器的孤岛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发电(DG)侧和电网侧特征频次谐波电压的被动式孤岛... 当分布式电源与主电网失去连接时应切断对本地负荷的供电,为迅速可靠地检测到这种状态,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三相分布式电源并网逆变器的孤岛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发电(DG)侧和电网侧特征频次谐波电压的被动式孤岛检测新方法。首先,对公共连接点处两侧谐波责任进行划分,根据谐波责任划分结果选取两侧对公共连接点处谐波电压影响最大的特征频次谐波用于孤岛检测并给出整定判据。其次,对孤岛前后公共连接点处谐波电压比值的理论值进行推导,当孤岛前后两侧特征频次谐波电压参数的变化都超过整定阈值时则判断发生孤岛。最后,根据IEEE Std.1547.1孤岛检测标准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快速、准确、有效地检测出孤岛。该方法采用双重判据可减少误判的可能性、提高孤岛检测的可靠性,与传统基于谐波域的被动式孤岛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可避免检测频次谐波困难、阈值难以确定、受背景谐波影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分布式发电 阈值电压 孤岛检测 谐波责任 背景谐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注入扰动下的电网阻抗测量教学实验装置研制
17
作者 何英杰 陈乐 +1 位作者 曹祥豪 肖国春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1,共6页
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网阻抗测量原理,研制一台并联注入扰动电网阻抗测量装置。该装置包含三相LCL并网逆变器和DSP控制板、数据采集卡和采样调理板、电压电流霍尔传感器以及工控上位机。由三相LCL并网逆变器产生不同频率的扰动电流,将... 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网阻抗测量原理,研制一台并联注入扰动电网阻抗测量装置。该装置包含三相LCL并网逆变器和DSP控制板、数据采集卡和采样调理板、电压电流霍尔传感器以及工控上位机。由三相LCL并网逆变器产生不同频率的扰动电流,将其并联注入待测电网,通过数据采集卡采集扰动电流和电压响应数据,经上位机LabVIEW计算阻抗并绘制出阻抗曲线。实验表明,电网阻抗测量装置能准确测量待测电网的阻抗。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操作该装置深入理解阻抗测量原理,了解新能源发电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抗测量 等间距扫频 并联注入扰动 三相LCL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行波波前瞬时能量谱的深远海风电经柔直并网系统的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18
作者 刘乐 陈旭明 +5 位作者 康小宁 马晓伟 李诗闯 赵勃扬 李昕盈 刘鑫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4,共9页
现有的行波测距方法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保护采样频率、强噪声干扰、短故障距离、高过渡电阻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对此提出一种基于小波自适应阈值降噪(AWTD)和结合变分模态分解(VMD)的Hilbert变换的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利用AWTD算法... 现有的行波测距方法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保护采样频率、强噪声干扰、短故障距离、高过渡电阻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对此提出一种基于小波自适应阈值降噪(AWTD)和结合变分模态分解(VMD)的Hilbert变换的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利用AWTD算法对故障反行波数据进行降噪预处理。通过VMD算法提取蕴含故障距离信息的高频本征模态函数。利用Hilbert变换获得第5层本征模态函数的瞬时能量谱,并通过瞬时能量谱的最大值实现对线路两端反行波波头的标定,得到行波抵达保护测量点的精确时间,从而结合线路两端行波波速度预测故障距离。在PSCAD/EMTDC与RTDS仿真平台中搭建双端与三端典型深远海风电并网模型进行大量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测距方法不受故障电阻、故障类型的影响,在不同采样频率、近端故障、强噪声干扰与实时仿真环境下,均能实现精准的故障定位,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远海风电 行波故障测距 小波自适应阈值降噪 变分模态分解 HILBERT变换 瞬时能量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无线电能系统的参数设计及优化方法
19
作者 张克涵 李鑫阳 +3 位作者 代凡 冯佳明 闫争超 毛昭勇 《电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5,共8页
针对涡流损耗问题,提出海水中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的设计优化方法,能使系统电能传输效率最优。首先,在海水中通电线圈电磁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涡流损耗等效阻抗,得到海洋环境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等效互感模型。其次,在初、次级侧线圈位... 针对涡流损耗问题,提出海水中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的设计优化方法,能使系统电能传输效率最优。首先,在海水中通电线圈电磁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涡流损耗等效阻抗,得到海洋环境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等效互感模型。其次,在初、次级侧线圈位置固定时,建立涡流损耗等效阻抗与系统工作频率及线圈匝数的关系表达式,并利用传输系统两侧线圈验证了涡流损耗等效阻抗计算方法的可行性。最后,以海水中LCC/S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能量模型为基础,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最大传输效率寻优。利用优化参数,搭建实验测试系统,结果显示,在模拟海洋环境中,当传输功率为1 kW时实验系统整体效率可达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 磁耦合谐振 涡流损耗 涡流损耗等效阻抗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气体和温压变化的电缆烧蚀缺陷多参量检测方法
20
作者 刘音 任志刚 +4 位作者 及洪泉 门业堃 陈厚清 李晓杉 汤晓君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5,共7页
高压电缆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缓冲层烧蚀会导致电力电缆故障,近年来出现多起由缓冲层烧蚀引发的电缆事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缓冲层烧蚀特征气体和温度、气压变化的电缆烧蚀缺陷多参量检测方法。采用傅里叶变... 高压电缆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缓冲层烧蚀会导致电力电缆故障,近年来出现多起由缓冲层烧蚀引发的电缆事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缓冲层烧蚀特征气体和温度、气压变化的电缆烧蚀缺陷多参量检测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缓冲层中的CH_(4)、C_(2)H_(6)、C_(2)H_(4)浓度,采用电化学传感器测量缓冲层中的H_(2)浓度,采用温度传感器、压电式气压传感器测量缓冲层中的温度和气压。通过实验室缓冲层烧蚀实验和真型电缆检测实验测试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功能性和准确性满足要求,4种特征气体的浓度、温度、压强能够作为表征缓冲层烧蚀缺陷的特征参量。该系统的检测周期小于30s,检测误差在±10%以内,在安全性、检测速度和准确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保障电力电缆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层烧蚀 特征气体 温度 气压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