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的转矩优化分配策略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续丹 王国栋 +1 位作者 曹秉刚 冯晓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46,68,共6页
为了充分发挥四轮驱动电动汽车转矩独立可控的优势,提出了一种以提高驱动系统能效为目标的转矩分配策略.系统能效目标函数中包含了稳定性和经济性2个指标,旨在满足稳定行驶的同时尽量降低车辆的能量消耗.在横摆力矩、最大附着力和最大... 为了充分发挥四轮驱动电动汽车转矩独立可控的优势,提出了一种以提高驱动系统能效为目标的转矩分配策略.系统能效目标函数中包含了稳定性和经济性2个指标,旨在满足稳定行驶的同时尽量降低车辆的能量消耗.在横摆力矩、最大附着力和最大驱动力的约束条件下,对目标函数进行了求解,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分配策略在保证车体稳定行驶的前提下,能够明显减少驱动系统的能量消耗,提高车体的系统能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驱动 转矩分配 系统能效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主辅电源能量回馈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叶敏 安强 +1 位作者 程博 曹秉刚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5434-5437,共4页
为提高电动汽车能源利用率,基于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方法,提出了主辅电源能量回馈系统。实现车辆在制动过程中同时向主电源和辅助电源充电,部分解决了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的问题。针对主辅电源能量回馈系统具有参数大范围摄动及严重扰动的情... 为提高电动汽车能源利用率,基于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方法,提出了主辅电源能量回馈系统。实现车辆在制动过程中同时向主电源和辅助电源充电,部分解决了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的问题。针对主辅电源能量回馈系统具有参数大范围摄动及严重扰动的情况,提出鲁棒H2/H∞控制策略,确保系统的性能指标和鲁棒稳定性。利用SIMULINK软件建立了主辅电源能量回馈系统模型以进行不同条件下的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使得能量回馈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电动汽车回收了部分制动能量,有利于提高电动汽车续驶里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回馈 主辅电源 电动汽车 参数摄动 H2/H∞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179
3
作者 曹秉刚 张传伟 +1 位作者 白志峰 李竟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通过对国内外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水平的比较分析,以及H∞鲁棒控制方法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再生制动控制和运动控制系统上应用的研究,展望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首先发展铅酸蓄电池电动汽车(BEV)是明智的选择,由于开发混... 通过对国内外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水平的比较分析,以及H∞鲁棒控制方法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再生制动控制和运动控制系统上应用的研究,展望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首先发展铅酸蓄电池电动汽车(BEV)是明智的选择,由于开发混合电动汽车(HEV)的难度较大,所以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将成为今后的主流技术,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技术进展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复合电源结构及其功率分配策略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斌 徐俊 +1 位作者 曹秉刚 李其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53-1058,1052,共7页
为提高电动汽车复合电源工作效率和保证电池组安全,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电源结构,通过对切换开关和DC-DC的控制,实现UC/Batteries和Batteries/UC两种复合电源结构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型复合电源的7种工作方案,并根据SD-EV试验样... 为提高电动汽车复合电源工作效率和保证电池组安全,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电源结构,通过对切换开关和DC-DC的控制,实现UC/Batteries和Batteries/UC两种复合电源结构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型复合电源的7种工作方案,并根据SD-EV试验样车的锂电池组与电机的工作电压和电机功率需求特性完成系统的参数匹配。考虑DC-DC效率、锂电池组SOC和超级电容SOC等因素,基于功率平衡控制规则提出了不同工作方案的功率分配策略。在Matlab/Simulink中的仿真结果显示,新型复合电源能多方案工作,并有效提高复合电源工作效率和保证锂电池组的充放电安全;而搭建试验台进行验证测试的结果表明,与UC/Batteries和Batteries/UC复合电源相比,新型复合电源的综合效率分别提高了9%和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复合电源 DC-DC 功率分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动汽车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72
5
作者 曹秉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实施的政策、重大研究计划和取得的重要进展.通过对中国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现状的研究,以及对电池、电机、控制器等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进展,以及企业高校在电动汽车... 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实施的政策、重大研究计划和取得的重要进展.通过对中国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现状的研究,以及对电池、电机、控制器等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进展,以及企业高校在电动汽车研发方面取得的成果的分析,指出在未来10年中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将会迅速发展,但远景并不乐观.其中,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更具有发展前途;虽然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受到价格的约束,因此近20年内不太可能大规模进入市场;纯电动汽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其中的微型电动汽车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燃料电池 混合动力 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同步电机分数阶与滑模变结构复合控制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续丹 雒焕强 +1 位作者 房念兴 曹秉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2-136,共5页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速度环,通过引入分数阶微积分及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分数阶与滑模变结构复合控制器.该复合控制器通过一个可变的加权因子α将分数阶PIλDμ与滑模变结构控制有效、协调地组合起来,从而达到了...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速度环,通过引入分数阶微积分及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分数阶与滑模变结构复合控制器.该复合控制器通过一个可变的加权因子α将分数阶PIλDμ与滑模变结构控制有效、协调地组合起来,从而达到了既克服滑模变结构在滑动平面原点附近产生高频颤动的缺点,又拓宽了相对于传统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的调节范围,使得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快速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得以提高,对于采用多种复合交叉控制方法来改善电动机控制系统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分数阶微积分 滑模变结构 复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同步电机宽速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被引量:4
7
作者 续丹 包鑫 +1 位作者 霍小宁 曹秉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0-64,133,共6页
基于采用改进型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及脉振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对电机转子转速和位置进行辨识的原理与性能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宽速域内适用的无位置传感器复合控制法。通过滞环加权切换法实现了2种方法的平滑切换,克服了改进型模型参考自适... 基于采用改进型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及脉振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对电机转子转速和位置进行辨识的原理与性能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宽速域内适用的无位置传感器复合控制法。通过滞环加权切换法实现了2种方法的平滑切换,克服了改进型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在零速与低速时误差大,以及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在高速时有稳态位置误差的缺点。经实验验证,复合控制法能在宽速域内准确地辨识出转子的转速与位置,系统动态响应快,鲁棒性好,对于宽速域内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参考自适应法 高频脉振电压信号注入法 复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等效电路的参数自适应电池模型及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 被引量:6
8
作者 宁博 徐俊 +3 位作者 曹秉刚 杨晴霞 王斌 许广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7-71,78,共6页
针对电池离线参数辨识复杂、模型系统误差无法在线校正等问题,提出基于等效电路的参数自适应电池模型及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该方法设计了针对动力电池的自适应参数观测器并证明了稳定性,通过在线估计电池参数从根源校正模型误差,建... 针对电池离线参数辨识复杂、模型系统误差无法在线校正等问题,提出基于等效电路的参数自适应电池模型及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该方法设计了针对动力电池的自适应参数观测器并证明了稳定性,通过在线估计电池参数从根源校正模型误差,建立滑动平均滤波器对估计参数滤波降噪,利用多时间维度思想周期性更新电池模型,并结合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荷电状态估计。搭建电池充放电测试平台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城市道路循环工况下,基于参数自适应电池模型的卡尔曼滤波电池荷电状态估计误差小于3%。该算法简单、准确、适应性强,对于多变环境、长周期使用条件下的动力电池监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电池 电池模型 参数自适应 荷电状态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