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1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固化型3D打印聚合物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胡飞洋 李昊丁 +5 位作者 栾书杨 毛财旺 陈稼淼 范豪 师建军 宋江选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3,共18页
光固化3D打印是增材制造领域中发展历史最为悠久,也是目前发展速度最快、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这项技术利用紫外光或其他形式的光源实现液态光敏聚合物的快速固化,制造出传统加工方法难以实现的具有复杂几何结构的产品。本文总结3D... 光固化3D打印是增材制造领域中发展历史最为悠久,也是目前发展速度最快、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这项技术利用紫外光或其他形式的光源实现液态光敏聚合物的快速固化,制造出传统加工方法难以实现的具有复杂几何结构的产品。本文总结3D打印光固化聚合物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不同类型的光固化聚合物材料,包括具有高重塑能力的热塑性聚合物、结构稳定性良好的热固性聚合物以及具有亲水性网络交联结构的水凝胶。此外,详细介绍光固化3D打印聚合物在生物医疗、柔性电子器件、软机器人、能源存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还探讨光固化技术在4D打印中的应用,突出4D打印在动态材料和智能制造方面的潜力。未来,光固化3D打印技术将朝着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发、智能化与自动化打印系统的集成,以及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结合等方向迈进,不断推动其在高精尖领域和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光固化 聚合物材料 研究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纹织物碳纤维复合材料拉伸失效行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昂 孙杰 +2 位作者 凌唯一 员尔瑾 蔡洪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2,共7页
织物复合材料相较于传统单向层合板复合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抗冲击损伤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工业领域。基于微观力学失效理论,对平纹织物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进行多尺度研究。从微观代表性体积单元模型中提取应... 织物复合材料相较于传统单向层合板复合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抗冲击损伤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工业领域。基于微观力学失效理论,对平纹织物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进行多尺度研究。从微观代表性体积单元模型中提取应力放大因子研究介观平纹织物模型,通过ABAQUS平台耦合UMAT子程序实现结构强度预测和损伤失效分析,并对平纹织物复合材料拉伸试验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基体失效最早出现在纬向纤维束,纤维失效集中出现在经向纤维束的卷曲区位置。模拟分析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纹织物 渐进损伤 微观力学失效理论 多尺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型教学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9
3
作者 范群成 徐彤 +1 位作者 席生岐 王豫跃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1-62,共2页
本文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介绍了开展研究型教学的三种方式:课堂讨论、读书思辨、课外创新,以及所取得的初步效果。对开展研究型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 课堂讨论 读书思辨 课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黄霞 陈家昌 +2 位作者 申长雨 张勤星 张世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5-68,88,共5页
综述了生物医用材料在组织工程学中的意义,并分析了近20年来此领域的发展概况,重点分析了骨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情况,归纳了高聚物骨组织工程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生物医用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约原镁产业发展的若干痛点问题、解决思路及科学难题
5
作者 单智伟 杨博 +5 位作者 郑芮 王悦存 方华靖 刘博宇 卢思颖 杨唯一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3-1063,共11页
从21世纪初,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镁生产国和镁锭出口国,但近年来我国的原镁产业技术进步放缓、新技术匮乏,难以满足国家日益收紧的节能环保政策要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为推动我国原镁工业可持续发展,亟需国家层面的政策... 从21世纪初,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镁生产国和镁锭出口国,但近年来我国的原镁产业技术进步放缓、新技术匮乏,难以满足国家日益收紧的节能环保政策要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为推动我国原镁工业可持续发展,亟需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吸引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发起新一轮的颠覆性技术革新。梳理了目前原镁冶炼工艺中的一系列关键痛点问题:白云石煅烧能耗高、效率低,硅热法宏量还原装备缺乏,还原剂生产成本、能耗高,精炼工序效率低、环境恶劣,以及镁锭成分检测准确性不足等。通过深入剖析上述问题的起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创新解决思路,包括研发白云石粉体的悬浮态高效煅烧工艺、墙式宏量还原系统、光伏固废硅泥还原剂、全惰性气氛保护下的压力精炼技术及低含量纯镁标准样品等,并凝练了其背后的高价值科学难题,描绘出一幅高效节能、绿色低碳的硅热法炼镁工艺新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镁 悬浮煅烧 硅热法还原 宏量制备 硅泥 标准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结构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瑞泽 王亚强 +3 位作者 张金钰 杨红艳 刘刚 孙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3-24,共12页
金属结构材料是保障国防建设、航空航天和机械工程等领域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向其中引入梯度组织可以使不同尺寸的结构单元相互协调作用,突破单一均质材料的性能短板,有效改善金属材料的综合服役性能。本文围绕近几年国内外梯度结构金... 金属结构材料是保障国防建设、航空航天和机械工程等领域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向其中引入梯度组织可以使不同尺寸的结构单元相互协调作用,突破单一均质材料的性能短板,有效改善金属材料的综合服役性能。本文围绕近几年国内外梯度结构金属材料的相关研究和进展,首先介绍了梯度结构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工艺原理,并总结了其优点与局限性;其次对梯度金属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了阐释,论述了梯度结构金属材料的服役性能特点,包括强度、塑性、摩擦磨损性能、疲劳损伤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提出了调控梯度结构金属材料服役性能的优化策略;最后对其未来研究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结构金属材料 微观组织 制备方法 力学性能 疲劳性能 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及其耐磨蚀涂层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齐泓钧 坚永鑫 +3 位作者 陈子晗 黄国胜 皇志富 邢建东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8,共8页
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表面涂层制备技术,可用于制备具有冶金结合的致密金属防护涂层。与传统熔覆工艺相比,超高速激光熔覆的加工效率高、涂层稀释率低,且涂层内部晶粒组织明显细化,可表现出更加优异的防护性能,在工业生产中... 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表面涂层制备技术,可用于制备具有冶金结合的致密金属防护涂层。与传统熔覆工艺相比,超高速激光熔覆的加工效率高、涂层稀释率低,且涂层内部晶粒组织明显细化,可表现出更加优异的防护性能,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的原理与加工特点,分析了国内外超高速激光熔覆设备的发展现状,综述了超高速激光熔覆涂层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当前超高速激光熔覆涂层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及其涂层材料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工程 超高速激光熔覆 涂层材料 耐磨性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锻造Al_(2)O_(3)颗粒增强Fe–Ni–Mo–C–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旭 史思阳 +5 位作者 张腾雨 田谨 吴亚科 王邃 赵振智 江峰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2,共8页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态下不添加增强颗粒的单一Q61,调质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38增至HRC 39.8,屈服强度从1106 MPa增至1121 MPa,延伸率从12%降至6.5%;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61.5增至HRC 63.2,磨损率从5.27×10^(-6)mm^(3)·m^(-1)·N^(-1)降至3.08×10^(-6)mm^(3)·m^(-1)·N^(-1),低于对比试验用的典型齿轮材料40Cr的磨损率(3.34×10^(-6)mm^(3)·m^(-1)·N^(-1))。当Al_(2)O_(3)质量分数大于0.15%时,Al_(2)O_(3)颗粒逐渐偏聚,虽然调质态下复合材料屈服强度仍继续小幅增加,但塑性严重退化,且淬火态复合材料磨损率增加,耐磨性变差。综合来看,添加0.15%Al_(2)O_(3)颗粒强化Q61复合材料在调质态下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而在淬火态下表现出良好的抗摩擦磨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锻造 Fe–Ni–Mo–C–Cu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摩擦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等离子体刻蚀涂层材料与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9
作者 马凯 田飞 +1 位作者 李长久 李成新 《有色金属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52,共14页
随着半导体器件集成度的提升及先进制程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制造刻蚀工艺面临更高要求。刻蚀机内壁受高密度等离子体轰击,可能释放颗粒污染物,引发工艺漂移,严重时甚至导致电流短路和生产良率的下降。在刻蚀机内壁表面制备陶瓷涂层,可有... 随着半导体器件集成度的提升及先进制程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制造刻蚀工艺面临更高要求。刻蚀机内壁受高密度等离子体轰击,可能释放颗粒污染物,引发工艺漂移,严重时甚至导致电流短路和生产良率的下降。在刻蚀机内壁表面制备陶瓷涂层,可有效减缓等离子体对器件表面的刻蚀,并最大程度减少颗粒物的生成。合理选择涂层材料体系和制备工艺,可以显著提高刻蚀机部件的等离子体耐受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总结了耐等离子体刻蚀涂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等离子体刻蚀条件与涂层刻蚀行为之间的关系,综述了包括Al_(2)O_(3)、Y_(2)O_(3)、YAG、YF_(3)、YOF、非晶玻璃等在内的多种耐刻蚀材料的研究进展。同时,还探讨了涂层制备工艺的特点及其微观结构对刻蚀性能的影响,并对未来耐等离子体刻蚀涂层的要求及材料选择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刻蚀 耐刻蚀涂层 等离子喷涂 真空冷喷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透射电镜中电子束活化气体在材料表面改性方面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10
作者 王悦存 郑少川 +2 位作者 杨博 解德刚 单智伟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13,共18页
随着原位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在近使役环境中对材料进行高空间与高时间分辨率下的研究得以广泛开展。而环境透射电镜(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E⁃TEM)与材料真实服役环境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所引... 随着原位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在近使役环境中对材料进行高空间与高时间分辨率下的研究得以广泛开展。而环境透射电镜(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E⁃TEM)与材料真实服役环境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所引入的环境气氛和样品材料本身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电子束辐照的影响,因此多数研究都聚焦在如何降低或消除电子束辐照对研究结果的负面干扰。但实际上E⁃TEM中高能电子束可以起到较强的“催化”作用,从而激发出一些原本只有在苛刻条件下才能出现的现象或反应,助力材料改性、新材料合成及相应的微观反应机理的原位研究。本文以近几年作者所在研究团队及合作者利用E⁃TEM中电子束活化CO_(2)和H2气体分子在提升活泼金属耐蚀性、稳定性、辅助陶瓷的室温焊接及样品表面原位清洁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为例,对电子束促进气固反应、改性材料表面及相关机理进行了介绍,并结合相关实验研究提出了固体表面吸附对电子束诱导气体活化过程的关键作用,更新了之前人们对电子束是通过提高游离态气体反应活性影响气-固间相互作用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 活化气体 环境透射电镜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热防护技术及自发汗冷却材料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泽铭 戴志伟 +3 位作者 彭康 苏磊 王红洁 杜玉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01-106,共6页
热防护技术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其中主动热防护技术通过在基体结构中外加冷却介质起到冷却效果,具有冷却效率高等优点。自发汗冷却技术是一种可实现“智能冷却”的新型主动热防护技术,本文对主动热防护技术及自发汗冷却材... 热防护技术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其中主动热防护技术通过在基体结构中外加冷却介质起到冷却效果,具有冷却效率高等优点。自发汗冷却技术是一种可实现“智能冷却”的新型主动热防护技术,本文对主动热防护技术及自发汗冷却材料进行简要介绍,对自发汗冷却材料的基体材料和冷却介质进行分类总结,并分析了自发汗冷却材料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汗冷却 主动热防护 冷却介质 发汗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部均匀化多尺度方法的机织复合材料单轴拉伸力学行为研究
12
作者 员尔瑾 孙杰 +1 位作者 王开钰 蔡洪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18,共8页
机织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厚度方向存在纤维的相互交织,拥有较复杂的纤维空间结构,因此具有优异的比刚度和比强度。本文建立了平纹机织复合材料的“微观-介观-宏观”的多尺度有限元渐进损伤模型,并对介观模型中的各成分进行具有... 机织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厚度方向存在纤维的相互交织,拥有较复杂的纤维空间结构,因此具有优异的比刚度和比强度。本文建立了平纹机织复合材料的“微观-介观-宏观”的多尺度有限元渐进损伤模型,并对介观模型中的各成分进行具有等效性能的局部均匀化简化。基于微观力学失效理论判断纤维/基体损伤起始,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平台,开发用户自定义的子程序VUMAT,对平纹机织复合材料进行拉伸力学行为和损伤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拉伸载荷模拟中纤维束树脂损伤最为严重,纤维失效发生在经向纤维束中,且外层损伤相较于内层更加严重。试验和数值分析的结果误差均在2%以内,表明多尺度渐进损伤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纹机织 局部均匀化 多尺度渐进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冷烧结技术的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
作者 郭靖 邰晓倩 司明明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7,共12页
传统的陶瓷烧结一般需要1000℃以上的高温,烧结周期长、能耗高。高温会对界面控制、物相稳定、材料共烧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很难以聚合物为填料实现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共烧。冷烧结技术通过引入中间液相溶解-沉淀过程,实现了在≤30... 传统的陶瓷烧结一般需要1000℃以上的高温,烧结周期长、能耗高。高温会对界面控制、物相稳定、材料共烧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很难以聚合物为填料实现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共烧。冷烧结技术通过引入中间液相溶解-沉淀过程,实现了在≤300℃时陶瓷的快速致密化,有效解决了陶瓷与聚合物的共烧问题。从冷烧结技术的发展概况出发,介绍了冷烧结工艺及致密化机制,详细阐述了冷烧结技术在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及发展情况,包括微波介质材料、铁电材料、锂离子电池、压敏材料、半导体材料和热电材料,并分析了冷烧结技术目前待解决的问题,对冷烧结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烧结 陶瓷 聚合物 复合材料 共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真空蒸馏制备4N5高纯锰研究
14
作者 孙院军 赵永喆 +2 位作者 杨双平 丁向东 孙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4-108,共5页
随着高新领域的发展,金属锰高纯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工作以电解锰为原料,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效蒸馏炉,结合分区冷凝,采用在冷凝区设置恒温冷凝段的方式,延长主金属冷凝区长度,达到提高金属收得率的目的,并一步制备出纯度4N5以上... 随着高新领域的发展,金属锰高纯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工作以电解锰为原料,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效蒸馏炉,结合分区冷凝,采用在冷凝区设置恒温冷凝段的方式,延长主金属冷凝区长度,达到提高金属收得率的目的,并一步制备出纯度4N5以上的高纯锰。通过对电解锰真空蒸馏理论进行分析,并研究了不同蒸馏温度、时间对挥发率和恒温冷凝段温度(冷凝温度)对金属收得率的影响,同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不同蒸馏温度下冷凝锰中的杂质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定的蒸馏温度下主金属Mn易与杂质金属分离,但温度越高分离能力越弱。随蒸馏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挥发率均呈上升趋势。设置主金属恒温冷凝段可大幅度提升金属收得率,随冷凝温度的升高,金属收得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随蒸馏温度的上升,冷凝锰中Cd、K、Na、Zn的含量基本不变,Mg、Ca、Pb、Cu、Cr、Ni、Fe、Co的含量整体呈增大趋势。综合考虑,在体系压强10^(-3)~10^(-2)Pa、冷凝温度1100℃、保温时间90 min、蒸馏温度1400℃条件下,可得纯度4N5的高纯锰,此时挥发率为86.94%,收得率可达94.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纯锰 真空蒸馏 电解锰 一步法 分区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温度对TA31钛合金板材冲击韧性的影响规律及机理
15
作者 李瑞 彭轩强 +4 位作者 关蕾 李可尔 庞莲 王鼎春 陈威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3-529,共7页
随着人类对海洋探索的不断深入,海水对潜艇的冲刷与侵蚀问题愈发显著,这对长期服役于恶劣海洋环境中的钛合金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研究了固溶温度对TA31钛合金板材的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溶温度(870℃)低于... 随着人类对海洋探索的不断深入,海水对潜艇的冲刷与侵蚀问题愈发显著,这对长期服役于恶劣海洋环境中的钛合金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研究了固溶温度对TA31钛合金板材的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溶温度(870℃)低于β转变温度时,合金的微观组织主要由椭圆状的初生α相和β转变组织组成。随着固溶温度逐渐升高(970℃),初生α相的数量逐渐减少,而β转变组织的比例则相应增多,并且在β转变组织中观察到少量片层状α相析出。当固溶温度(1020℃)进一步提升至高于β转变温度时,β基体上会形成大量的片层α相,这些片层α相交错排列,构成典型的网篮组织。经870℃固溶1 h处理后的冲击试样(V型口)冲击性能最好,冲击吸收功可达到108.81 J,其中以裂纹扩展功为主。具体地,裂纹萌生功为18.97 J,裂纹扩展功为89.84 J。固溶温度对TA31钛合金微观组织和冲击功产生着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随着固溶温度的逐渐升高,TA31钛合金的冲击韧性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31钛合金 冲击功 固溶温度 显微组织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态X80钢韧性不均匀问题分析
16
作者 牛靖 周海斌 +4 位作者 魏可嘉 程俊 王鹏 黄铎 刘迎来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41,47,共5页
为了解决热处理态X80管线钢韧性不均匀问题,选择典型冲击试样进行了断口分析、微观组织及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微观组织不均匀性,存在大块状准多边形铁素体,导致大角度晶界含量低,有效晶粒尺寸大且均匀性差,是热处理态X80钢部... 为了解决热处理态X80管线钢韧性不均匀问题,选择典型冲击试样进行了断口分析、微观组织及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微观组织不均匀性,存在大块状准多边形铁素体,导致大角度晶界含量低,有效晶粒尺寸大且均匀性差,是热处理态X80钢部分冲击试样发生解理脆断的根本原因。设法获得细小的准多边形铁素体可以提高X80中的大角度晶界含量,细化有效晶粒尺寸,可以兼顾热处理态X80钢的强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管线钢 冲击韧性 背散射电子衍射 有效晶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辅助钛合金设计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闫 薛德祯 +6 位作者 辛社伟 王晓 周伟 潘曦 李星吾 张冰洁 郝梦园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9-329,共11页
钛合金以其优良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耐蚀性及耐热性等特点已成为高性能结构件的首选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医疗器械、化工、航天航空、舰船等领域。随着钛合金中合金化元素种类的进一步增加,钛合金成分、工艺与性能间的映射机制关系愈... 钛合金以其优良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耐蚀性及耐热性等特点已成为高性能结构件的首选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医疗器械、化工、航天航空、舰船等领域。随着钛合金中合金化元素种类的进一步增加,钛合金成分、工艺与性能间的映射机制关系愈加复杂,以钼当量、d-电子合金理论、价电子浓度等为代表的传统钛合金设计方法很难准确捕捉到合金元素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及其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近年来,机器学习技术有望从材料数据中通过算法挖掘材料成分、工艺、组织、性能之间的隐藏关系,实现实验过程优化,突破研究人员基于经验和“试错法”高成本、低效率的材料设计瓶颈,为钛合金智能设计开辟了新的思路。以机器学习辅助钛合金设计研究的流程为主线,介绍了机器学习辅助钛合金设计研发中的数据来源与预处理、特征工程、机器学习建模预测和优化设计等技术,综述了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研发范式在钛合金设计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这一新型研发范式在钛合金领域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机器学习 合金设计 特征工程 数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碳源对两步反应烧结碳化硅陶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鑫龙 张明君 +1 位作者 王波 杨建锋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9-1183,1192,共6页
两步反应烧结可以降低反应烧结碳化硅中的残余硅含量,采用纳米炭黑为活性碳源,过量碳微球和金刚石分别为惰性碳源,通过两步反应烧结制备了碳化硅陶瓷,分析比较了两种惰性碳源的反应率,以及对碳化硅陶瓷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两步反应烧结可以降低反应烧结碳化硅中的残余硅含量,采用纳米炭黑为活性碳源,过量碳微球和金刚石分别为惰性碳源,通过两步反应烧结制备了碳化硅陶瓷,分析比较了两种惰性碳源的反应率,以及对碳化硅陶瓷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密度和烧结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金刚石的反应率低于碳微球,制备的烧结体中残余硅较多。在1550℃保温6 h条件下,使用高硬度的金刚石为惰性碳源制备的碳化硅的显微硬度达(2488±133)HV,高于使用碳微球制备的碳化硅。但是由于使用金刚石为惰性碳源制备的烧结体中低导热的残余硅较多,导致使用金刚石制备碳化硅的导热系数较低,在1550℃保温6 h条件下为115 W·m-1·K-1,低于碳微球使用的碳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烧结碳化硅 碳源 两步反应烧结 残余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长径比无氧铜深孔钻削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晓兰 王凯 +1 位作者 刘战锋 赵升吨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18,共7页
为解决无氧铜深孔钻削时存在断屑难、排屑困难等问题,基于响应面分析法开展了多孔TU1无氧铜枪钻钻削试验研究。以进给量、切削速度和切削液压力作为输入变量,以切屑形态的容屑系数、切屑变形系数作为响应值,建立输入变量和响应值之间的... 为解决无氧铜深孔钻削时存在断屑难、排屑困难等问题,基于响应面分析法开展了多孔TU1无氧铜枪钻钻削试验研究。以进给量、切削速度和切削液压力作为输入变量,以切屑形态的容屑系数、切屑变形系数作为响应值,建立输入变量和响应值之间的回归模型,获得优化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单因素对容屑系数和切屑变形系数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进给量、切削速度、切削液压力;多因素交互影响中切削速度和切削液压力的交互作用对容屑系数和切屑变形系数的影响最显著。当进给量为0.023 mm/r、切削速度为47.1 m/min、切削液压力为2.1 MPa时,获得的C型切屑是理想的切屑,排屑顺畅。为易切削大变形材料的深孔加工工艺参数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氧铜 多目标参数优化 枪钻 响应面分析 深孔钻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氧化锆/氧化铝陶瓷高温应力的结构依赖性及优化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龙 梁新星 +3 位作者 梁保青 王云杰 伍媛婷 刘长青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7-73,共7页
氧化锆陶瓷因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玻璃液侵蚀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玻璃窑炉,但是其抗热震性较差,容易开裂和剥落,影响了玻璃窑炉的寿命及玻璃品质。为了获得兼具优异抗侵蚀性与抗热震性的玻璃熔池用氧化锆材料,本工作通过对ZrO_(2)-Al... 氧化锆陶瓷因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玻璃液侵蚀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玻璃窑炉,但是其抗热震性较差,容易开裂和剥落,影响了玻璃窑炉的寿命及玻璃品质。为了获得兼具优异抗侵蚀性与抗热震性的玻璃熔池用氧化锆材料,本工作通过对ZrO_(2)-Al_(2)O_(3)梯度材料工作温度下的应力场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梯度材料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结合无压烧结工艺制备得到了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抗侵蚀性能和抗热震性能的ZrO_(2)-Al_(2)O_(3)梯度材料。结果表明:采用对称的结构设计,两侧为高锆层,中间为梯度层,可制得无翘曲变形的高致密ZrO_(2)-Al_(2)O_(3)梯度材料。当ZrO_(2)-Al_(2)O_(3)梯度材料层数为5、成分指数n为0.9时,梯度材料的最大等效热应力和最大轴向应力较小,应力梯度最小;梯度材料的抗弯强度达到668 MPa,且具有优异的抗热震性能;经1 500℃的玻璃液侵蚀实验,样品表面未出现明显的侵蚀层和元素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梯度材料 有限元分析 抗侵蚀性 抗热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