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周膜牵张成骨正畸牙快速移动规律与牙根组织变化的光镜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曦 周洪 +2 位作者 王静 叶湘玉 谭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6-498,513,共4页
目的 观察正畸牙快速移动时移动牙支抗牙的移动规律及移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杂种犬 8只 ,随机分为 7、14、2 1、44d四组。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4d ,停止加力固定 3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 目的 观察正畸牙快速移动时移动牙支抗牙的移动规律及移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杂种犬 8只 ,随机分为 7、14、2 1、44d四组。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4d ,停止加力固定 3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于 1、7、14、2 1、44d时测量移动牙支抗牙移动距离 ,观察移动规律 ;7、14、2 1、44d时取材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光镜观察移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加力 14d ,移动牙移动呈直线上升趋势 ,支抗牙移动呈前 7d的直线上升和后 7d的平台趋势 ;加力期间 ,移动牙牙根牙骨质无明显吸收 ,根部牙槽骨稍有吸收 ,固定 30d后 ,牙根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过程中 ,移动牙移动规律与常规方法不同 ,支抗牙移动规律与之相同 ;移动牙的快速移动不会造成牙根的广泛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 牵张成骨 正畸牙 快速移动规律 牙根组织变化 光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和传统正畸牙移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西齐 范建谊 +1 位作者 周洪 叶湘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3-496,共4页
目的 :比较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和传统正畸牙移动的异同 ,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的临床应用依据。方法 :以犬为实验对象 ,一侧牙列应用牙周膜牵张成骨技术 ,定为实验侧 ,另一侧牙列应用传统正畸方法 ,定为对照侧 ,应用实体... 目的 :比较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和传统正畸牙移动的异同 ,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的临床应用依据。方法 :以犬为实验对象 ,一侧牙列应用牙周膜牵张成骨技术 ,定为实验侧 ,另一侧牙列应用传统正畸方法 ,定为对照侧 ,应用实体测量学 ,X光片检查 ,组织学 ,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对移动牙及其牙周组织进行定性 ,定量分析。结果 :实验侧第一前磨牙远中移动量远大于对照侧 ,且 2组支抗牙前移量无显著差异 ;实验侧X线检查未发现明显根吸收和牙槽骨高度降低 ,组织学检查张力侧成骨活跃 ,且未见牙周膜结构破坏 ,而压力侧少见透明样变组织 ;骨形成蛋白 (BMP)免疫组化染色定量分析表明 :牵张第 2 ,3周时 ,移动牙张力侧BMP含量实验侧大于对照侧 ,且有统计意义。结论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技术可大大提高正畸牙移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牵张成骨 组织学 免疫组织化学 骨形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汉族青年正常颅面部颏唇区垂直向比例指数 被引量:8
3
作者 司新芹 周洪 叶湘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4-276,共3页
目的 :寻求西安地区汉族青年正常牙合颅面部颏、唇区垂直向的比例关系。方法 :采用Farkas建立的面部形态直接测量法 ,对 10 0例 (男、女各 5 0名 )西安地区身体健康、五官端正、颅颌面关系协调、牙齿排列整齐、I类牙合关系、正常超覆牙... 目的 :寻求西安地区汉族青年正常牙合颅面部颏、唇区垂直向的比例关系。方法 :采用Farkas建立的面部形态直接测量法 ,对 10 0例 (男、女各 5 0名 )西安地区身体健康、五官端正、颅颌面关系协调、牙齿排列整齐、I类牙合关系、正常超覆牙合、无任何牙病及外伤史的年满 18岁的汉族高中生 ,进行面下部软组织 14项测量 ,形成 15项垂直向比例指数。测量结果经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 ,并进行男女两组的t检验。结果 :男、女组间颏、唇区垂直向的比例指数无统计学差异。上唇红高度约占上唇的 1/3;下唇的皮肤部分占整个下唇的 1/3多。颏占下颌高度的 60 %多。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汉族青年 正常He 颅面形态 面部软组织 面部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ncherzⅡ类错矫正分析方法评价Activator的治疗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牛百平 叶湘玉 +1 位作者 王晓荣 司新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 :探讨 Activator对生长发育期 类 1分类患者的牙和颌骨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 Pancherz 类错牙合矫正分析法 (Class correction analysis)结合传统测量项目对 2 2例 (男 8例 ,女 14例 ,年龄男 10~ 13岁 ,女 9~ 12岁 ) ANB角大... 目的 :探讨 Activator对生长发育期 类 1分类患者的牙和颌骨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 Pancherz 类错牙合矫正分析法 (Class correction analysis)结合传统测量项目对 2 2例 (男 8例 ,女 14例 ,年龄男 10~ 13岁 ,女 9~ 12岁 ) ANB角大于 5°、前牙覆盖大于 7mm、磨牙完全远中或尖对尖远中关系患者的治疗前后 X线头影测量分析项目进行配对 t检验。结果 :SNA减小 ,Go- Me增大 ,NSL / ML增大 ,ANB角减小 ,前后面高增加 ,下颌位置 Pg/ OL P前移均有显著性差异。上中切牙角变小 ,下切牙角度变大 ,下磨牙前移 ,磨牙关系得到改善。结论 :Activator对下颌骨的矫形作用比较复杂 ,下颌骨的绝对长度增加 ,下颌平面角加大 ,SNB角无变化 ;Activator可以改善前牙的覆盖 ,后牙的 类关系及 类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He 功能性矫治器 ACTIVATOR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leⅢ患者上颌前牵引矫治时机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2
5
作者 范建谊 叶湘玉 +3 位作者 周洪 陈曦 王爽 陈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 :初步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的矫治时机。方法 :选取 2 0例研究对象 ,分成两组 ,即大年龄组 (9~ 12岁 )和小年龄组 (5~ 8岁 ) ,采用前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 ,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 目的 :初步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的矫治时机。方法 :选取 2 0例研究对象 ,分成两组 ,即大年龄组 (9~ 12岁 )和小年龄组 (5~ 8岁 ) ,采用前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 ,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上颌前牵引对两组患者均产生了良好的矫治效果 :上颌骨前移 ,下颌骨后旋 ,前牙反牙合纠正 ,磨牙关系达到中性 ;两组对比显示小年龄患者的前牵引治疗具有更短的治疗时间、更多的骨骼改变、更少的牙齿改变以及更少的副作用等优点。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Ⅲ 上颌前牵引 矫治 安氏Ⅲ类错He 口腔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腭弓增强支抗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谈龙 叶湘玉 +2 位作者 周洪 陈曦 陈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 :评价临床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病例使用横腭弓支抗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 15~ 2 9岁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 12例 ,分析用横腭弓增强支抗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结果 :① 6 Ptmo、6 So、6 CR So、6 AP So、1 P... 目的 :评价临床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病例使用横腭弓支抗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 15~ 2 9岁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 12例 ,分析用横腭弓增强支抗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结果 :① 6 Ptmo、6 So、6 CR So、6 AP So、1 Ptmo、1 So、1 NA、1 SN矫治前后改变极具显著性 (P <0 .0 0 1) ;② 6 PP于治疗后亦增大 ,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是∠GoGn SN和ALFH/AFH的改变没有显著性 ;③横腭弓用于增强支抗时 ,磨牙前移量被控制在拔牙间隙的 1/3内。结论 :在常规治疗手段如Ⅱ类牵引及后牙段结扎固定的辅助下 ,横腭弓能够提供中到重度支抗 ;横腭弓能够对磨牙伸长进行较为有效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类错He 正畸学 横腭弓 支抗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移动牙张力侧变化的X线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曦 强永乾 +3 位作者 周洪 叶湘玉 李天亮 陈廷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 观察移动牙快速移动时张力侧变化的X线表现 ,为牙周膜牵张成骨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杂种犬 8只 ,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 4d后 ,停止加力固定 3 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 1、7、1 4、2 1、44d拍... 目的 观察移动牙快速移动时张力侧变化的X线表现 ,为牙周膜牵张成骨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杂种犬 8只 ,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 4d后 ,停止加力固定 3 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 1、7、1 4、2 1、44d拍摄实验侧、对照侧咬合侧位片 ,观察移动牙张力侧的X线变化。结果 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加力期间有新骨迅速生成 ;停止加力 3 0d时 ,新生骨放射学特征与对照侧牙槽骨无显著差别。结论 移动牙快速移动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 牵张成骨 快速牙移动 牙张力 X线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II类2分类错与先天性牙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3
8
作者 邹敏 周洪 +1 位作者 李银霞 周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7-379,共3页
目的 :为了验证安氏II类 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牙异常如过小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多生牙、易位牙、尖牙阻生和缺牙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 :对 10 0例年龄 12~ 42岁未经历正畸治疗的II类 2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病史、口内、X片和牙模型进行... 目的 :为了验证安氏II类 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牙异常如过小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多生牙、易位牙、尖牙阻生和缺牙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 :对 10 0例年龄 12~ 42岁未经历正畸治疗的II类 2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病史、口内、X片和牙模型进行检查 ,并进行样本百分比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牙异常者占 5 0 .0 0 %。 7.0 0 %的患者上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 ,2 8.0 0 %过小侧切牙 ,4.0 0 %尖牙阻生 ,9.0 0 %下切牙缺失 ,易位牙为 2 .0 0 % ,无一例多生牙。 3 0 .0 0 %前牙Bolton比值不协调。结论 :安氏II类 2分类错牙合与过小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先天缺牙密切相关。II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II类2分类错He 先天性牙异常 错HE 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发育后期男性高角型与低角型形成机制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彤 叶湘玉 +1 位作者 周洪 牛百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2-455,共4页
目的 :对高角型与低角型硬组织特征进行研究 ,以对其病因、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青春发育后期男性高角型和低角型患者共 72例 ,进行X线头影测量 ,收集其硬组织特征资料 ,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①两组患者在上... 目的 :对高角型与低角型硬组织特征进行研究 ,以对其病因、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青春发育后期男性高角型和低角型患者共 72例 ,进行X线头影测量 ,收集其硬组织特征资料 ,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①两组患者在上下颌骨测量方面以及牙合方面 ,存在广泛而显著的差异 ;②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得出高角组回归方程为Y1=-70 .44 0 + 0 .0 3 8X1+ 1.160X2 + 0 .5 88X3 ,低角组回归方程为Y2 =-63 .777+ 1.0 68X1+ 0 .5 95X2 + 0 .3 2 1X3 。显示与高低角形成机制有关的重要因素有 3个 ,依次为 :①ANS Xi Pm ;②AUFH ;③ALFH/AUFH。结论 :多因素回归分析可以揭示高角型与低角型形成机制的有关骨骼因素、齿槽因素之间的内部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发育后期 男性 高角型 低角型 口腔正畸学 下颌骨 测颅法 X线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釉原蛋白对牙周膜干细胞迁移、黏附及增殖的影响
10
作者 丰培勋 王爽 +3 位作者 刘瑶 曹沛 李克翔 张海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3-388,共6页
目的:检测釉原蛋白(amelogenin,AML)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迁移、黏附和增殖的影响。方法:用0.25、50和100μg/ml的AML培养人PDLSCs。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检测AML对PDLSCs迁移的影响。用黏附实验检测AML对PDLSCs黏附的影响。用MTT... 目的:检测釉原蛋白(amelogenin,AML)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迁移、黏附和增殖的影响。方法:用0.25、50和100μg/ml的AML培养人PDLSCs。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检测AML对PDLSCs迁移的影响。用黏附实验检测AML对PDLSCs黏附的影响。用MTT法和计数法检测AML对PDLSCs增殖的影响。结果:AML可促进PDLSCs的迁移,而且呈剂量效应关系(P<0.05)。AML对PDLSCs迁移和黏附有促进作用(P<0.05),且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AML可促进PDLSCs的增殖,且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AML可促进PDLSCs的迁移、黏附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干细胞(PDLSCs) 釉原蛋白 迁移 黏附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Wharton’s Jelly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银莉 周洪 +1 位作者 苏晓霞 钟天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9-673,共5页
目的:比较人脐带Wharton’s Jelly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chymal stem cells,h UCWJMSCs)与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PDLSCs)成骨分化能力。方法:体外培养h ... 目的:比较人脐带Wharton’s Jelly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chymal stem cells,h UCWJMSCs)与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PDLSCs)成骨分化能力。方法:体外培养h UCWJMSCs和h PDLSCs。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成骨诱导后测定细胞的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能力,Real-time PCR分析OPN和Runx2基因的表达。结果:hUCWJMSCs增殖能力高于hPDLSCs;经矿化诱导后hPDLSCsALP表达、矿化结节形成高于hUCWJMSCs(P<0.05);Runx2在hPDLSCs中表达高于hUCWJMSCs(P<0.05);而hUCWJMSCs中OPN表达高于hPDLSCs(P<0.05)。结论:h UCWJMSCs、hPDLSCs均具有成骨分化能力,hPDLSCs成骨分化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hUCWJMSCs) 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仁中央核对醛固酮在大鼠孤束核水平钠盐摄入非基因组作用的调控 被引量:4
12
作者 乔虎 王楠 闫剑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59-1164,共6页
目的探讨杏仁中央核(CeA)能否影响孤束核水平醛固酮调控钠盐摄入的非基因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分别行双侧电解损毁CeA(400μA,25 s)(n=28)、双侧CeA假损毁(n=28)、单侧电解损毁CeA(n=28)及单侧CeA假损毁(n=2... 目的探讨杏仁中央核(CeA)能否影响孤束核水平醛固酮调控钠盐摄入的非基因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分别行双侧电解损毁CeA(400μA,25 s)(n=28)、双侧CeA假损毁(n=28)、单侧电解损毁CeA(n=28)及单侧CeA假损毁(n=26),恢复3 d后,实验动物均行孤束核注射套管置入手术,继续恢复7 d,然后每组又分为醛固酮组和对照组两亚组,分别注射醛固酮(50 ng/μL)或对照溶液后,记录实验动物30 min内0.3 mol/L NaCl溶液的累计摄入量(mL)。结果 30 min内电解损毁大鼠双侧CeA可消除双侧孤束核注入醛固酮所诱发的0.3 mol/L NaCl摄入增加量(损毁组:0.3±0.04 mL相对于假损毁组:1.3±0.3 mL)。电解损毁大鼠单侧CeA可减少双侧孤束核注入醛固酮所诱发的0.3 mol/L NaCl摄入增加量,与对照组相比,在前15 min内单侧损毁组摄钠量仍有显著差异(醛固酮:0.48±0.02 mL,相对于对照组:0.23±0.01 mL;P<0.05),而后15 min内摄钠量则无明显差异(P>0.05)。30 min内假损毁大鼠双侧孤束核注入醛固酮(50 ng/μL)后,0.3 mol/L NaCl摄入量仍明显增加(醛固酮:1.3±0.3 mL,相对于对照组:0.25±0.02 mL)[F(3, 224)=24.0;P<0.05]。结论醛固酮在延髓水平调控钠盐摄入的机制接受双侧CeA下行易化调制,且完整的CeA对于醛固酮在延髓水平正常发挥调控钠盐摄入的非基因组作用是必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中央核 醛固酮 钠盐摄入 非基因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Wharton's Jelly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和人牙周膜干细胞复合PHBHHx、PHBV支架成骨分化能力的体外研究
13
作者 黄银莉 周洪 +2 位作者 卢晓云 苏晓霞 钟天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1-595,共5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Wharton's Jelly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 UCWJMSCs)和人牙周膜干细胞(h PDLSCs)复合聚(3-羟基丁酸酯-3-羟基己酸酯)(PHBHHx)、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酯(PHBV)支架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将2种干细胞分别接种在2种支架中,MT... 目的:探讨人脐带Wharton's Jelly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 UCWJMSCs)和人牙周膜干细胞(h PDLSCs)复合聚(3-羟基丁酸酯-3-羟基己酸酯)(PHBHHx)、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酯(PHBV)支架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将2种干细胞分别接种在2种支架中,MTT法及粘附率分析2种干细胞和PHBHHx、PHBV的生物相容性;成骨诱导后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两种干细胞在两种支架上的成骨分化情况。结果:2种干细胞与PHBV具有更好的黏附效果及增殖效率(P <0. 05),且h UCWJMSCs组优于h PDLSCs组; h UCWJMSCs和h PDLSCs与PHBV组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阳性表达明显高于与PHBHHx组; h UCWJMSCs与2种支架组的表达高于h PDLSCs组。扫描电镜显示2种干细胞与PHBV组可见大量矿化基质形成。结论:h UCWJMSCs与PHBV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优于h PDLSCs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hUCWJMSCs) 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 成骨分化 PHBHHX PHB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