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诊疗专家共识
1
作者 白玉树 陈锴 +24 位作者 邵杰 翟骁 陈铭 李危石 许建中 钱邦平 朱泽章 朱锋 李淳德 仉建国 沈建雄 郝定均 朱晓东 杨军林 张学军 张雪松 张方迤 王其杰 张文智 海涌 赵建华 邱勇 王岩 邱贵兴 李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方法的选择、热点问题的探讨及生活质量的评估,都需要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确保诊疗过程科学、规范、及时。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经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达成了关于AIS诊疗的共识,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诊断 治疗 筛查 手术规划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评分评估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5
2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5 位作者 郭华 许正伟 李辉 刘团江 王晓东 郑永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0-733,共4页
目的:尝试对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提出一种新的评估方法,探讨将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8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患者,结合伤椎形态学改变、伤椎MRI信号改变、骨密度和临床表现(疼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根据不... 目的:尝试对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提出一种新的评估方法,探讨将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8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患者,结合伤椎形态学改变、伤椎MRI信号改变、骨密度和临床表现(疼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根据不同的总分值(T,0~8分)对骨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式,根据VAS评分及ODI评分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30个月随访,平均20.1个月。本组中T<4分者91例,行保守治疗,VAS评分由8.0±1.7分恢复至2.0±1.3分;ODI评分由69.5±2.8分恢复至38.1±1.5分。T=4分者132例,保守治疗57例,PKP/PVP手术治疗75例,VAS评分由8.2±1.4分恢复至1.9±1.2分;ODI评分由71.5±3.7分恢复至36.2±2.5分。T≥5分者158例,均行手术治疗,VAS评分从术前平均8.1±1.6分恢复至1.8±1.3分;ODI由术前的70.5±2.6分恢复至术后的39.2±1.7分。结论: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评分评估系统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但其有效性尚需进一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 严重程度 评分评估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种多节段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孟海亮 方向义 +1 位作者 郝定均 王卫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的颈椎手术方式进行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375名仅进行相连多节段颈椎减压手术的患者。研究对象为进行颈椎多节段减压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前路椎体...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的颈椎手术方式进行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375名仅进行相连多节段颈椎减压手术的患者。研究对象为进行颈椎多节段减压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后路椎板成形植骨融合术。对于没有定期随访、由于脊髓损伤造成术前及术后无法查体对比、手术范围不包括颈5椎体的患者均被剔除研究组。观察颈5神经根麻痹是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是否接受过颈椎手术、术前身体状况、糖尿病、吸烟、减压范围及术前是否有上肢疾病等多因素比较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375名患者中,60名患者被剔除,315名患者纳入研究,包括146名女性患者和169名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7.7岁(39~72岁)。本研究中颈5神经根麻痹的总发生率为6.03%(19/315),在各手术组别中,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发生率最高,为8.62%;其次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为7.79%;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为4.68%;后路椎板成形植骨融合组为3.85%,各组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8.28%vs 3.42%,P〈0.05)。结论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总发生率为6.03%,与之前报道结果接近。在各种颈椎减压手术方式之间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中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型颈椎病 减压 并发症 颈5神经根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前路部分切除胸骨上端入路手术治疗上胸椎病变 被引量:4
4
作者 谢恩 郝定均 +1 位作者 吴起 张子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经前路部分切除胸骨上端行上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2010年9月采用胸骨上端部分截骨前入路手术治疗17例上胸椎病变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7~77岁,平均57.7岁。T3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T2~T... 目的:探讨经前路部分切除胸骨上端行上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2010年9月采用胸骨上端部分截骨前入路手术治疗17例上胸椎病变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7~77岁,平均57.7岁。T3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T2~T3结核7例,T3~T4结核3例,T2骨巨细胞瘤2例,T3骨巨细胞瘤2例,T2软骨肉瘤1例。术前分析上胸椎矢状位CT片,确定手术需要显露的范围。半月形去除胸骨柄上部部分骨质,保留两侧胸锁韧带,从头臂动脉内侧窗或外侧窗显露病变部位.行病灶清除或切除、植骨或重建内固定。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治疗效果。结果:17例患者经部分切除胸骨上端前入路均顺利完成手术,对上胸椎病灶显露良好。3例患者术中出现心跳缓慢、低血压或气道阻力增加,去除牵拉后很快恢复。手术时间2~3h,卅血量200~700ml,平均400ml。术后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声音嘶哑,术后2个月痊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17~27个月,平均22.7个月,植骨均获骨性融合,颈胸段生理弧度恢复,无内固定失败,脊柱稳定十牛好。17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有所改善。结论:部分切除胸骨上端前入路可以在完整保留胸锁关节下有效显露T2~T4范围,操作简易,并发症少,是处理上胸椎病变较理想的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病变 胸骨上端部分切除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椎弓根髓腔大小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钱立雄 郝定均 +1 位作者 贺宝荣 姜永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6-439,共4页
目的:评估寰椎椎弓根髓腔大小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行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的患者中,筛选出年龄≥20岁、术前影像学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4mm的患者97例,男41例,女56例,年龄20-79岁,平均41.... 目的:评估寰椎椎弓根髓腔大小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行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的患者中,筛选出年龄≥20岁、术前影像学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4mm的患者97例,男41例,女56例,年龄20-79岁,平均41.6岁。术中选择内固定方法时,寰椎首先选择椎弓根螺钉固定,若椎弓根螺钉置钉失败则改用椎板钩或侧块螺钉固定。其中145个椎弓根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49个椎弓根因无法形成椎弓根螺钉通道,改用椎板钩或侧块螺钉固定。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所有患者寰椎椎弓根髓腔的高度。根据髓腔高度将寰椎椎弓根分为3型:Ⅰ型,髓腔高度≥2mm;Ⅱ型,髓腔高度<2mm;Ⅲ型,无髓腔。统计每型椎弓根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比率,比较其差异。结果: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中,Ⅰ、Ⅱ、Ⅲ型椎弓根个数(比率)分别为104个(71.7%)、39个(26.9%)、2个(1.4%);非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中,Ⅰ、Ⅱ、Ⅲ型椎弓根个数(比率)分别为2个(4.1%)、28个(57.1%)、19个(38.8%)。Ⅰ、Ⅱ、Ⅲ型椎弓根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比率分别为98.1%(104/106)、58.2%(39/67)、9.5%(2/21),Ⅰ型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Ⅱ型明显高于Ⅲ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寰椎椎弓根髓腔大小对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有一定影响。寰椎椎弓根髓腔高度≥2mm时建议行椎弓根螺钉固定,髓腔高度<2mm时可根据术者情况选择固定方法;无髓腔时建议不行椎弓根螺钉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椎弓根 髓腔 螺钉固定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骨质疏松颈椎病后路减压术颈5神经损伤的MEP监测研究
6
作者 谢恩 白璐 +1 位作者 齐华光 郝定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2-1115,共4页
目的评估应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行术中脊髓监测在预测颈椎后路减压术后部分节段运动麻痹的价值。方法 64例患者,男47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岁,合并骨质疏松,在本中心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术中脊髓监测下颈椎后路减压术。经颅... 目的评估应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行术中脊髓监测在预测颈椎后路减压术后部分节段运动麻痹的价值。方法 64例患者,男47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岁,合并骨质疏松,在本中心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术中脊髓监测下颈椎后路减压术。经颅电刺激经针型电极进行传送,胸髓及双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诱发电位被完整记录。结果术中诱发电位在57例患者的上述所有肌群被成功记录,在其余的7例患者中诱发电位未被完整记录。在57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诱发电位波幅的明显降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的改善;然而,有3例患者出现短暂的术后颈5神经麻痹。结论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监测中无异常出现,即使在合并有短暂的术后颈5神经麻痹的患者。这些结果提示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颈5神经麻痹与术中神经根或者脊髓的损伤无明显的关联,虽然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除。术者应清楚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颈5神经麻痹是一可能的并发症,即使术中无明显的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减压术 颈5神经损伤 神经电生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ümmell病的分期、分型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拓源 郝定均 +3 位作者 葛朝元 董亮 王栋琪 杨彦玲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38-642,共5页
Kümmell病指轻微脊柱创伤后迟发的椎体塌陷及进行性脊柱后凸。该病最早由德国外科医生Kümmell于1891年描述,他报道了5例经历轻微脊柱创伤的患者,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无症状期,最后出现胸腰段疼痛及进行性后凸畸形。Küm... Kümmell病指轻微脊柱创伤后迟发的椎体塌陷及进行性脊柱后凸。该病最早由德国外科医生Kümmell于1891年描述,他报道了5例经历轻微脊柱创伤的患者,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无症状期,最后出现胸腰段疼痛及进行性后凸畸形。Kümmell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比较公认的假说是创伤后椎体骨缺血坏死。椎体迟发性塌陷在X线片上被发现后,多数学者均认为椎体内真空裂隙征(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是Kümmell病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在Kümmell病自然病程中,每个时期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亦不相同,因此相应的治疗方式也不相同。然而目前临床上缺乏Kümmell病统一的分期与分型,治疗方法存在很多争议。笔者通过文献回顾,对Kümmell病的分期、分型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不同分期分型的优缺点,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特点,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期分型 治疗方式 椎体内真空裂隙征 迟发性塌陷 脊柱后凸 临床表现 骨缺血坏死 影像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隙改良穿刺抽吸活检对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8
作者 徐良志 谢恩 +3 位作者 郝定均 徐斌斌 周丽君 张子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34-737,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隙改良穿刺抽吸活检法对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9月-2011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患者97例,男48例,女49例,年龄17-87岁,平均61.7岁。病变节段:L1/2 7例,L2/3 14... 目的:探讨椎间隙改良穿刺抽吸活检法对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9月-2011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患者97例,男48例,女49例,年龄17-87岁,平均61.7岁。病变节段:L1/2 7例,L2/3 14例,L4/5 33例,L5/S1 43例。均行血细菌培养检查。均在CT引导下对病变部位进行经皮椎间隙穿刺抽吸活检,根据穿刺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A组用传统穿刺方法(即方法A),于病变椎间隙经CT定位皮肤穿刺针进针点位置,置入21G穿刺针抽吸标本;B组,如果方法 A未抽出液体,则注入生理盐水,再回抽液体(即方法 B);C组,如果方法 B未抽出液体,则在病变椎间隙对侧经CT定位皮肤穿刺针进针点位置,置入另一根21G穿刺针进入椎间隙,从第一根针注入生理盐水,再用对侧的穿刺针回抽液体(即方法 C),方法 B、C称为改良穿刺抽吸活检法。穿刺标本均行细菌培养检查。改良穿刺抽吸活检取得标本的成功率与传统穿刺法取得标本的成功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与穿刺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97例患者均取得了标本,其中A组41例,B组36例,C组20例。97例患者采用方法 A穿刺活检,仅41例取得标本;对采用方法 A未能取得标本的56例患者采用方法 B或C穿刺活检均能取得标本。方法 B+C取得标本的成功率与方法 A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97例穿刺标本中,93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95.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7例(50.5%),链球菌/肠球菌17例(18.28%),大肠杆菌13例(13.98%),假单胞菌10例(10.75%),其他6例(6.45%)。97例行血细菌培养,其中47例(48.5%)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27例(57.44%),链球菌/肠球菌9例(19.15%),大肠杆菌6例(14.77%),假单胞菌4例(8.51%),其他1例(2.13%)。穿刺活检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细菌培养阳性的47例患者,穿刺活检标本细菌培养均阳性,且培养出的细菌与血培养细菌一致。结论:椎间隙改良穿刺抽吸活检能提高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的病原学诊断率,其方法简单,取得标本的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椎间盘炎 活检 微生物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血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研生 牛兴邦 +1 位作者 史少岩 郝定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911-1914,共4页
贫血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是全球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贫血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也增加了老年人群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风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贫血与骨质疏松之间存在相关性,贫血可... 贫血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是全球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贫血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也增加了老年人群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风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贫血与骨质疏松之间存在相关性,贫血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甚至骨折。但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贫血与骨质疏松之间或许并无直接相关性,可能是一种偶然或间接存在的关联。本文对贫血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探讨贫血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可能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骨质疏松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低钠血症与骨折、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牛兴邦 郝定均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6年第4期434-440,共7页
低钠血症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电解质紊乱,急性或重度低钠血症往往会出现明显症状被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慢性、轻中度低钠血症或血钠偏低状态往往因其病因复杂、无明显临床症状或症状隐匿被临床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慢性、轻中度... 低钠血症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电解质紊乱,急性或重度低钠血症往往会出现明显症状被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慢性、轻中度低钠血症或血钠偏低状态往往因其病因复杂、无明显临床症状或症状隐匿被临床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慢性、轻中度低钠血症与骨折、骨质疏松的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对其可能的机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尽管低钠血症与骨病的相关性研究已被关注,但对其认识尚不充分,本文通过对低钠血症与骨折、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骨折、骨质疏松的预防与诊治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钠血症 骨折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