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代氩离子凝固疗法对人离体胃组织的热组织学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莉 董蕾 +3 位作者 柳嘉 黎一鸣 马师洋 邹百仓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4-87,92,共5页
目的探讨第二代氩离子凝固疗法(VIO APC)不同作用模式、功率及作用时间对人离体胃组织的热损伤效应。方法外科手术切除的大体正常的胃标本,采用VIO APC进行处理。功率分别设为15、30、45、60、75、90、105、120W,作用时间3、5、10s,模... 目的探讨第二代氩离子凝固疗法(VIO APC)不同作用模式、功率及作用时间对人离体胃组织的热损伤效应。方法外科手术切除的大体正常的胃标本,采用VIO APC进行处理。功率分别设为15、30、45、60、75、90、105、120W,作用时间3、5、10s,模式分别为强力电凝模式(forced,F)、脉冲电凝模式1(pulsed 1,P1)、脉冲电凝模式2(pulsed 2,P2),记录最大损伤直径及损伤深度。结果胃组织的损伤深度与功率(P<0.001)、能量(P=0.008)及不同的作用模式(P=0.013)均相关;胃组织的最大损伤直径与功率(P<0.001)、作用时间(P=0.001)、能量(P<0.001)及作用模式(P=0.001)均相关。胃组织有害损伤的发生主要与作用模式(P=0.012)有关。损伤深度为P1>F>P2(P<0.05),而损伤的最大直径为P2>P1>F(P<0.05)。结论不同模式的VIO APC对胃肠组织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与F模式相比,P1模式主要产生较深的组织损伤效应,而P2模式则产生直径较大但较表浅的损伤效应。但以上模式均可产生累及肌层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凝固疗法 消融疗法 消化系统内镜 组织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1478例骨密度调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姜劲松 王坤正 +1 位作者 王春生 陈君长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28-431,共4页
目的调查西安地区部分人群骨密度,为建立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数据提供资料。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西安地区1478例受检对象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各年龄组骨密度值,以及骨量丢失率及患病率,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西安... 目的调查西安地区部分人群骨密度,为建立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数据提供资料。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西安地区1478例受检对象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各年龄组骨密度值,以及骨量丢失率及患病率,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西安地区女性和男性骨密度峰值(PBM)分别出现在20~24岁和30~34岁年龄组,随后呈下降趋势,但女性在30~34岁和50岁左右,其BMD值各形成一个波形向上小峰,男性BMD于40岁左右和60~64岁呈现相同波形。各部位BMD均下降,其中以沃氏三角降低幅度最大。同年龄段和同一测量部位的男性BMD均高于女性。女性在50岁以后、男性在55岁以后骨密度值明显降低,骨量丢失率增加,OP发生率升高。结论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增龄呈明显正相关,女性在50岁以后、男性在55岁以后,OP的发生几率增大,应及早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双能X线骨密度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在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田雷 周东生 +3 位作者 孙水 张晨 樊立宏 王坤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2-629,共8页
目的建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并研究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预组,每组各24只,按照甲强龙20mg/kg的剂量给予双侧臀大肌交替肌注造模,1周1次,共8周。其中... 目的建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并研究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预组,每组各24只,按照甲强龙20mg/kg的剂量给予双侧臀大肌交替肌注造模,1周1次,共8周。其中干预组在每次激素注射后,同时给予10mg/kg TAK242药物静脉注射;另12只大鼠设为对照组,仅在同等条件下给予生理盐水肌注。在激素注射后的8、10、12周时分别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各组动物,采用ELISA测定血清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含量,并对股骨头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TRAP特异性染色观察。分别提取各组大鼠股骨头总mRNA和总蛋白,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LR4、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D88)、NF-κB p65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股骨头坏死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明显,其中血清TRAP含量、TRAP特异性染色面积、各因子的mRNA和蛋白含量表达均较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各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激素的使用可以引起TLR4信号通路过度激活从而介导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Toll样受体4(TLR4) 破骨细胞 激素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 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D88) NF-κB p65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骨髓腔的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闫宏伟 张捷 +5 位作者 刘凯 王坤正 刘军 宋金辉 张开放 袁国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建立国人股骨骨髓腔的形态学参数,为设计和选择适合国人的股骨髓内钉内固定器械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择正常成人股骨全长X线片(含标准正、侧位片)52例,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形态学参数测量。结果股骨骨髓腔全长为(33.51±0.63... 目的建立国人股骨骨髓腔的形态学参数,为设计和选择适合国人的股骨髓内钉内固定器械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择正常成人股骨全长X线片(含标准正、侧位片)52例,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形态学参数测量。结果股骨骨髓腔全长为(33.51±0.63)cm(男)和(33.13±0.64)cm(女);狭窄段长度为(5.61±0.49)cm(男)和(5.17±0.46)cm(女);髓腔最狭窄点位于髓腔中点近侧,距离为(3.55±0.15)cm(男)和(3.52±0.27)cm(女),狭窄点髓腔矢状径较冠状径大,分别为(1.215±0.113)cm和(1.077±0.116)cm,髓腔弧度半径为(120.608±6.089)cm。结论股骨骨髓腔长度、狭窄部形态及弧度等参数在交锁髓内钉的设计和应用中发挥着制约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骨髓腔 形态学 髓内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中老年人正常膝关节的影像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涛 王坤正 +3 位作者 王伟 强辉 王磊 王春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4-226,共3页
目的通过膝关节X线片的测量,完善西北地区人群的膝关节影像学资料,为国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0例西北地区中老年人,年龄大于40岁,男女各半,拍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用AutoCAD软件系统标识并且... 目的通过膝关节X线片的测量,完善西北地区人群的膝关节影像学资料,为国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0例西北地区中老年人,年龄大于40岁,男女各半,拍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用AutoCAD软件系统标识并且分别测量记录:胫骨平台内翻角(PT角)、小腿机械轴垂直线与双侧股骨髁远端切线的夹角(FT角)、髌骨厚度和胫骨内侧平台最低点至腓骨头尖端高度的差距(DPF)。将所得数据分别按男女组及左右侧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将所得数值同国外相关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PT角及FT角、髌骨厚度(H)及DPF在肢别上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PT角及FT角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髌骨厚度(H)及DPF在性别上有统计学差别(P<0.05)。本次测得的PT角、FT角、髌骨厚度与国外所报道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均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前,应该常规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髌骨厚度、DPF等影像学参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测量 膝关节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大鼠骨组织中HMGB1、RAGE、OPG和RANKL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彦秋 王春生 +1 位作者 王坤正 蒋朝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7-913,I0002,共8页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GC)对大鼠骨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化终产物受体(RAGE)、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导致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成年SD大...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GC)对大鼠骨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化终产物受体(RAGE)、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导致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GC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低、中、高剂量GC组大鼠分别给予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7.0、12.5、25.0mg·kg-1,对照组大鼠同时给予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大鼠每周注射2次,干预4周后取材。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HMGB1、OPG和RANKL水平,HE染色检测大鼠骨组织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骨组织中HMGB1、RAGE、OPG和RANK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ELISA检测,各剂量GC组大鼠血清中HMGB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G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且随GC剂量增加OPG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高剂量GC组与对照组和低、中剂量GC组OP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GC组大鼠血清中RANKL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且随GC剂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高剂量GC组与对照组和低、中剂量GC组RANK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低剂量GC组大鼠股骨组织接近正常骨组织,中剂量GC组大鼠股骨组织镜下见软骨下区出现骨小梁变细,骨小梁间隙内出现肉芽纤维组织,可见坏死骨细胞及空骨陷窝;高剂量GC组大鼠股骨组织骨小梁紊乱并存在骨折,脂肪细胞空泡变性,骨髓腔水肿,造血细胞稀少,骨小梁周边成骨细胞数量减少,多核破骨细胞增多。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剂量GC组大鼠骨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各剂量GC组大鼠HMGB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骨组织中RAGE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GC组大鼠骨组织中OPG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各剂量GC组大鼠OPG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和高剂量GC组大鼠骨组织中RANKL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中剂量GC组大鼠骨组织中RANKL表达低于高剂量组(P<0.05)。结论:大鼠使用过量GC后,骨组织中HMGB1水平升高,OPG/RANKL比例降低,这可能是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晚期糖化终产物受体 骨保护素 核因子KAPPA 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魏酸钠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的干预作用及对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田雷 王坤正 +1 位作者 党晓谦 时志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0-225,266,共7页
目的探讨药物阿魏酸钠对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的干预作用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良的马血清加甲强龙的方法成功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的动物模型。80只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3组。分别选取激素注射后2、4... 目的探讨药物阿魏酸钠对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的干预作用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良的马血清加甲强龙的方法成功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的动物模型。80只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3组。分别选取激素注射后2、4、8、12周4个时间点,每组随机处死6只动物进行股骨头大体观察、HE染色、TUNEL凋亡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分析每组各时间点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大体观察、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早期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建立成功;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股骨头坏死表现明显减轻、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魏酸钠可以有效地减轻骨细胞凋亡,延缓或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 股骨头坏死 阿魏酸钠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骨节病差异表达基因PAPSS2对成骨细胞矿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伟卓 程一钊 +2 位作者 郭雄 王坤正 袁普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81,共7页
目的探讨大骨节病差异表达基因PAPSS2在MC3T3-E1细胞成骨样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对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细胞矿化的影响。方法培养MC3T3-E1细胞并诱导成骨分化,观察PAPSS2在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用慢病毒介导的RNA... 目的探讨大骨节病差异表达基因PAPSS2在MC3T3-E1细胞成骨样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对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细胞矿化的影响。方法培养MC3T3-E1细胞并诱导成骨分化,观察PAPSS2在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i)技术或逆转录病毒转染高表达载体,分别构建PAPSS2低表达慢病毒及逆转录病毒高表达载体包装,滴度测定,验证细胞转染效率;分别转染MC3T3-E1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观察PAPSS2沉默或高表达后ALP活性的变化及细胞成骨矿化的影响。结果 PAPSS2在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mRNA及蛋白均随着矿化过程表达增加。用慢病毒介导的RNAi技术,成功降低了MC3T3-E1成骨细胞中PAPSS2的表达,使用逆转录病毒转染高表达载体显著增加PAPSS2基因的表达。PAPSS2沉默表达时,ALP活性和细胞矿化作用显著降低,高表达后其作用相反。结论 PAPSS2可调节成骨细胞ALP活性和细胞矿化作用,其异常表达可能与大骨节病骨骼病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节病 成骨细胞 基因功能 碱性磷酸酶 骨关节炎 逆转录病毒 PAPSS2 细胞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微血管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强辉 王坤正 +3 位作者 高培国 张明宇 时志斌 杨华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微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原因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30例,按病因分为A组(激素性)、B组(酒精性)和C组(特发性),每组10例;另选1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设为D组(正常对照)。测定血清总抗氧化能力...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微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原因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30例,按病因分为A组(激素性)、B组(酒精性)和C组(特发性),每组10例;另选1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设为D组(正常对照)。测定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观察氧化应激水平;Verhoeff氏染色法观察微血管损伤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股骨头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A组T-AOC、SOD、GSH-PX、GSH、MDA水平较其他组变化显著(P<0.05),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Verhoeff氏染色结果显示A组微动脉损伤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透射电镜下A组骨组织中微动脉管壁不完整,闭锁的微动脉多见,内皮细胞结构不清,凋亡细胞多见,较B、C组损伤程度重。结论氧化应激可能通过微动脉损伤途径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股骨头缺血坏死 微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胫骨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不稳定骨折的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闫宏伟 刘凯 +4 位作者 宋金辉 刘军 黄向辉 王坤正 张开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研制具备动力加压功能的新型胫骨交锁髓内钉,并分析其在胫骨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力学性能。方法男性健康成人防腐尸骨胫骨湿标本45根,随机分左右侧进入不同实验组,按骨折髓内钉及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标准手术操作进行内固定后,... 目的研制具备动力加压功能的新型胫骨交锁髓内钉,并分析其在胫骨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力学性能。方法男性健康成人防腐尸骨胫骨湿标本45根,随机分左右侧进入不同实验组,按骨折髓内钉及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标准手术操作进行内固定后,于胫骨结节上缘至踝关节平面连线中点锯断,制成骨折端间隙环形扩大至5 mm的不稳定骨折模型。新型髓内钉组:新型胫骨髓内钉25套,直径8 mm,长度280 mm。对照组:分为进口髓内钉对照组及AO加压钢板对照组,其中髓内钉对照组为orthofix胫骨髓内钉10套,规格与实验组相同;胫骨8孔AO加压钢板10套为钢板对照组。各组分别进行轴向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及扭转试验,对不稳定骨折模型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抗轴向压缩、抗侧弯、抗旋转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比较。结果不稳定骨折情况下,钢板对照组的抗轴向压缩能力最差,新型髓内钉组的抗短缩能力不及髓内钉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新型髓内钉组的抗侧弯稳定性明显优于髓内钉对照组,3组中钢板对照组抗侧弯性能最优,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随骨折稳定性的下降各组抗扭转性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新型髓内钉组的抗扭转性能次于钢板对照组而优于髓内钉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髓内钉的综合力学性能具有明显优越性,其力学性能可保证骨折端的复位和固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加压 不稳定骨折 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递质P物质通过调控转录因子Osterix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海飚 刘强 +2 位作者 郭敏锋 张华平 陈君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6-719,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递质P物质调控成骨细胞分化的分子途径。方法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分别采用空白对照、P物质、P物质NK1受体拮抗剂、P物质+P物质NK1受体拮抗剂进行干预,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传代培养1~... 目的研究神经递质P物质调控成骨细胞分化的分子途径。方法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分别采用空白对照、P物质、P物质NK1受体拮抗剂、P物质+P物质NK1受体拮抗剂进行干预,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传代培养1~2周后,抽提细胞总RNA,用RT-PCR检测分化过程中Osterix基因的表达。检测结果重复3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结果。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生长对数增殖期为4~6d,采用RT-PCR检测发现P物质干预成骨细胞分化,导致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重要的转录引子Osterix基因表达,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Osterix基因表达上调,从而刺激前成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而P物质+P物质NK,受体拮抗剂共同干预,Osterix基因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P物质通过P物质NK,受体对成骨细胞分化进行调控。结论P物质可调控前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Osterix基因表达促进其向成骨细胞分化。P物质对Osterix基因表达的调控依赖P物质NK1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成骨细胞 分化 OSTERI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分化能力的检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姬文晨 张越林 +3 位作者 张永涛 孟发财 谭可可 胡守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3-697,共5页
目的分离、培养及鉴定SD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为后续实验选取合适的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切取SD大鼠腹股沟处皮下脂肪,利用酶原消化合并差速贴壁的方法获得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增殖特征,测定其生长曲线,进行冻存复... 目的分离、培养及鉴定SD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为后续实验选取合适的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切取SD大鼠腹股沟处皮下脂肪,利用酶原消化合并差速贴壁的方法获得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增殖特征,测定其生长曲线,进行冻存复苏实验。第3代细胞在成骨诱导液作用下向成骨方向分化,进行Ⅰ型胶原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使用成脂诱导液诱导其向成脂方向分化,进行油红O染色。结果从大鼠脂肪组织获得的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经成骨诱导液培养后,表现出成骨细胞特性,Ⅰ型胶原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经成脂诱导液培养后,表现出脂肪细胞特性,油红O染色后,胞浆内可见脂肪滴。脂肪干细胞在液氮中冻存2个月复苏后,其生长增殖活性和多向分化能力没有明显降低。结论成功分离和培养大鼠脂肪干细胞,获得的细胞增殖旺盛,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为后期运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组织损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大鼠 脂肪干细胞 成骨诱导 成脂诱导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骨植入钛网管固定修复兔骨缺损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开放 闫宏伟 +1 位作者 刘凯 刘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MHA-bBMP仿生骨作为替代骨对有限接触式钛网管固定下兔股骨干缺损模型的修复作用。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实验组:MHA-bBMP仿生骨+钛网管;对照组:自体髂骨移植+钛网管。于股骨干中段截除10 mm,建立兔股骨干缺损模型,将MH... 目的探讨MHA-bBMP仿生骨作为替代骨对有限接触式钛网管固定下兔股骨干缺损模型的修复作用。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实验组:MHA-bBMP仿生骨+钛网管;对照组:自体髂骨移植+钛网管。于股骨干中段截除10 mm,建立兔股骨干缺损模型,将MHA-bBMP仿生骨/自体髂骨植入骨缺损处加有限接触式钛网管固定修复骨缺损。观察兔一般情况,检测血碱性磷酸酶,进行X线片、病理组织、电镜等观察。结果钛网管组织相容性好,固定稳定有效,两组均修复了骨缺损。两组血碱性磷酸酶、X线片表现、病理组织、电镜检查的数据经统计分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有限接触式钛网管对植入物和骨缺损断端起到可靠的固定作用;MHA-bBMP仿生骨与自体髂骨植入相比较,诱导成骨活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骨 钛网管 骨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晨 王坤正 +3 位作者 强辉 时志斌 党晓谦 黄向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探讨其分化潜能。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来源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过程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HE染色和CD34、CD4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探讨其分化潜能。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来源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过程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HE染色和CD34、CD4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细胞学鉴定;应用体外成骨与成脂诱导分化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体外实验成功分离培养兔BMSCs,HE染色显示细胞均一性好;CD44强阳性表达,CD34阴性表达。诱导成骨结果显示BMSCs具有较强的成骨活性,ALP染色阳性;成脂诱导结果显示BMSCs具有较强的成脂活性,油红"O"脂肪染色阳性。结论BMSCs体外具有潜在的多向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多向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离子凝固疗法治疗Barrett食管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莉 董蕾 +2 位作者 柳嘉 史红阳 张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7-570,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氩离子凝固疗法(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2期、MEDLINE(1948.1~2008.10)、NCKI(1999.1~2008.10)。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氩离子凝固疗法(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2期、MEDLINE(1948.1~2008.10)、NCKI(1999.1~2008.10)。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包括患者253名。1个RCT试验显示APC疗法确能有效消融BE,随访1年,消融率为63%,对照组15%(P<0.01),5年为40%,对照组20%(P=0.027);3个RCT试验比较APC与光动力疗法(PDT),3个试验使用的光敏剂及激光照射方法均不同,未得到统一的结论;2个RCT试验比较APC与多极电凝(MPEC),meta分析表明二者的组织消融率无统计学差异[OR值0.81,95%CI(0.32,2.03)];4个RCT试验均有食管狭窄发生的报道。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APC疗法能够有效消融BE,且可维持较长时间;APC疗法与其他内镜消融疗法(PDT,MPEC)相比并无明显的优势,食管狭窄是APC疗法最常见的严重的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凝固疗法 BARRETT食管 疗效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皮质自攻螺纹交锁螺钉的设计与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闫宏伟 王宏刚 +5 位作者 刘凯 宋金辉 王坤正 刘军 张开放 袁国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设计与新型髓内钉相配套的双皮质自攻螺纹交锁螺钉,并对其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新型双皮质自攻螺纹交锁螺钉20根,直径4.5 mm,长45 mm,为实验组;市售进口Orthofix髓内钉配套不锈钢单皮质及全螺纹交锁螺钉各20根,规格与实... 目的设计与新型髓内钉相配套的双皮质自攻螺纹交锁螺钉,并对其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新型双皮质自攻螺纹交锁螺钉20根,直径4.5 mm,长45 mm,为实验组;市售进口Orthofix髓内钉配套不锈钢单皮质及全螺纹交锁螺钉各20根,规格与实验组相同,为对照组。应用MTS880材料试验机分别对实验组(新型交锁螺钉)及对照组(单皮质螺纹交锁螺钉、全螺纹交锁螺钉)的抗拔出强度及三点弯曲试验进行对比测评。结果新型交锁螺钉的抗拔出性能优于全螺纹交锁螺钉和单皮质螺纹交锁螺钉,单皮质螺纹交锁螺纹钉抗拔出性能最差;新型交锁螺钉的抗弯性能最优,单皮质螺纹交锁螺钉抗弯性能居中,全螺纹交锁螺钉组最差。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新型交锁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优良,临床应用的退钉、弯钉、断钉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皮质自攻螺纹交锁螺钉 单皮质螺纹交锁螺钉 全螺纹交锁螺钉 设计 生物力学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洛地平对SD大鼠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金辉 陈军 +3 位作者 王伟卓 邹春雨 阎宏伟 王坤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目的明确非洛地平灌胃对SD大鼠骨质代谢的作用,确定其对骨质疏松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直接的动物实验证据。方法SD大鼠1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非洛地平高、中、底剂量组。对照组每天给予蒸馏水灌胃,非洛地平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每天... 目的明确非洛地平灌胃对SD大鼠骨质代谢的作用,确定其对骨质疏松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直接的动物实验证据。方法SD大鼠1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非洛地平高、中、底剂量组。对照组每天给予蒸馏水灌胃,非洛地平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每天给予非洛地平0.15、0.45、1.25mg/kg体重灌胃。3、4、5、6月后进行右侧股骨全长HE染色,计算平均骨小梁密度(MTPD)、平均骨小梁间距(MTPS)、平均骨小梁厚度(MTPT)、骨小梁间连接点数(TB.n)、骨小梁末端数(FFT)等静态参数。结果①3、4个月后,各组大鼠以上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5个月后,非洛地平高、中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和低剂量组相比MTPD、MTPT、TB.n明显减低(P<0.05),MTPS、FFT则明显增加(P<0.05);③6个月后,非洛地平低剂量组与其他组相比,MTPD、MTPT、TB.n均明显增加(P<0.05),MTPS、FFT明显减少(P<0.05);而非洛地平高、中剂量组相比正常组,MTPD、MTPT、TB.n均明显减少(P<0.05),MTPS、FFT明显增大,高剂量组尤甚(P<0.05,P<0.01)。结论非洛地平短期应用对大鼠股骨组织学结构无影响。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中、高剂量能引起骨丢失;低剂量则能抑制骨吸收,利于向增加骨强度的方向发展,有效地保护骨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洛地平 骨组织形态学 大鼠 骨质代谢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对成骨细胞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永涛 王春生 +3 位作者 姬文晨 宋启春 王坤正 刘瑞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4-328,共5页
目的利用小鼠的MC3T3-E1细胞来观察地塞米松对成骨细胞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常规培养MC3T3-E1细胞,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成骨细胞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组分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和Ⅱ型受体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 目的利用小鼠的MC3T3-E1细胞来观察地塞米松对成骨细胞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常规培养MC3T3-E1细胞,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成骨细胞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组分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和Ⅱ型受体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表达。然后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2h后,将MC3T3-E1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地塞米松组(10-6 mol/L)、地塞米松+米非司酮组以及米非司酮组(10-5 mol/L)。待干预36h后,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利用半定量PCR检测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和Ⅱ型受体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和Ⅱ型受体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明显增加了成骨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同时也增加了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和Ⅱ型受体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蛋白和mRNA的水平(P<0.05),但当同时给予米非司酮时,地塞米松的这种作用被阻断(P<0.05)。当单独给予米非司酮时,成骨细胞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和Ⅱ型受体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蛋白和mRNA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地塞米松通过成骨细胞上的糖皮质素受体激活成骨细胞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这很可能是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成骨细胞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米非司酮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窦房结电压门控钠通道不同亚型的表达及其对心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欣 马爱群 +3 位作者 杨佩 杜媛 席雨涛 耿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检测大鼠窦房结中电压门控钠通道不同亚型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功能。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钠通道亚型Nav1.1、Nav1.2、Nav1.3、Nav1.5、Nav1.6、Nav1.7在大鼠窦房结中的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图像分析。建立大鼠离... 目的检测大鼠窦房结中电压门控钠通道不同亚型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功能。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钠通道亚型Nav1.1、Nav1.2、Nav1.3、Nav1.5、Nav1.6、Nav1.7在大鼠窦房结中的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图像分析。建立大鼠离体灌流心脏模型,观察钠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素对离体灌流心脏自发性节律即固有心率的影响。结果河豚毒素敏感的神经型钠通道亚型Nav1.1、Nav1.6、Nav1.7以及河豚毒素不敏感的心脏型Nav1.5均存在于大鼠窦房结组织中,但是神经型钠通道的蛋白表达更为丰富(P<0.05)。100nmol/L河豚毒素灌流可以选择性阻断神经型钠通道亚型(推测为Nav1.1、Nav1.6、Nav1.7),同时不阻断河豚毒素不敏感的钠通道亚型(推测为Nav1.5),大鼠固有心率不受影响[(0.5±2.9)%,P>0.05];2μmol/L河豚毒素同时阻断河豚毒素敏感的钠通道亚型以及对河豚毒素不敏感的钠通道亚型后,大鼠固有心率显著下降[(22.1±2.1)%,P<0.001]。结论Nav1.1、Nav1.5、Nav1.6和Nav1.7在大鼠窦房结组织中均有表达。虽然神经型钠通道亚型的蛋白含量更为丰富,心脏型Nav1.5对于维持正常的窦房结活动可能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通道 窦房结 固有心率 河豚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外生物学活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时志斌 强辉 +2 位作者 樊立宏 王坤正 党晓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3-577,共5页
目的构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并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hBMP-7)基因的无致病性重组的腺相关病毒(AAV),以其作为基因载体感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检测病毒生物学活性及功能。方法从含有hBMP-7基因的pBluescript KS-hBMP7... 目的构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并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hBMP-7)基因的无致病性重组的腺相关病毒(AAV),以其作为基因载体感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检测病毒生物学活性及功能。方法从含有hBMP-7基因的pBluescript KS-hBMP7质粒中扩增出hBMP-7片段,构建重组骨架质粒pAAV-hBMP7-IRES-GFP。将此质粒和AAV包装质粒pAAV-RC、辅助质粒pAAV-Helper共转染AAV-293细胞,通过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hBMP7-IRES-GFP。感染AAV-HT1080测定病毒滴度,应用该重组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兔BMSCs,荧光细胞计数法检测病毒最佳感染复数,Western blot法检测BMP-7基因的体外表达,成骨诱导实验检测BMP-7的体外生物学活性。结果重组腺相关病毒表达质粒经酶切、测序验证正确。重组腺相关病毒感染滴度约为3.6×1011v.p./mL。重组病毒感染兔BMSCs的最佳感染复数为5×104v.p/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病毒rAAV-hBMP7-IRES-GFP转染组BMSCs细胞内有BMP表达。成骨诱导实验证实rAAV-hBMP7-IRES-GFP表达的BMP体外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结论成功制备了rAAV-hBMP7-IRES-GFP病毒,实验获得的病毒载体滴度高、感染性好,可以满足骨组织工程的需要,为进一步体内和体外研究基因治疗促进骨愈合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 腺相关病毒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