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许刚 崔刚 +5 位作者 僧志远 屈建强 高李贵 徐晓霞 屈满利 吴海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520-2523,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35例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临床、DSA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栓塞100%29例(82.9%)。90%5例(14.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35例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临床、DSA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栓塞100%29例(82.9%)。90%5例(14.3%),80%1例(2.8%)。术中发生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溶栓后血管通畅;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大脑前动脉梗死1例。临床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21例DSA随访6~60个月。其中2例复发,未予治疗。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难度较大,但安全、有效。灵活选择各种栓塞技术,设计最适宜的栓塞治疗计划,是提高前交通破裂宽颈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脑出血后室管膜下区、血肿周围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建军 刘勇 +5 位作者 张蓬勃 陈新林 郭振宇 张建水 杨蓬勃 师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22-2025,2029,共5页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后室管膜下区、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规律。方法立体定向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纹状体脑出血模型。脉冲法或连续法腹腔注射Brdu标记增殖细胞。在脑出血后第2、7、14及28天处死大鼠,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对...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后室管膜下区、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规律。方法立体定向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纹状体脑出血模型。脉冲法或连续法腹腔注射Brdu标记增殖细胞。在脑出血后第2、7、14及28天处死大鼠,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对室管膜下区、血肿周围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作细胞记数。结果脉冲法Brdu标记,大鼠脑出血后第2天双侧室管膜下区和血肿周围Brdu阳性细胞数增加,第7天时达高峰,第14天仍可见较多的增殖细胞;连续法Brdu标记,在脑出血后第14天时室管膜下区和血肿周围可见较多Brdu阳性细胞,第28天时室管膜下区Brdu阳性细胞数降至对照水平,但血肿周围仍可见较多的Brdu阳性细胞。结论成年大鼠脑出血后可诱导双侧室管膜下区和血肿周围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增加;室管膜下区增殖细胞可能向血肿周围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细胞增殖 室管膜下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治疗
3
作者 吕健 宋千 +1 位作者 权瑜 巩守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318-1320,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分型、治疗及其效果。结果:实质型5例,小囊大结节型4例,大囊小结节型5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3例行全脑DSA检查,其中1例伴发颅内动...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分型、治疗及其效果。结果:实质型5例,小囊大结节型4例,大囊小结节型5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3例行全脑DSA检查,其中1例伴发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13例,全切除12例(92.31%);预后良好12例(92.31%),昏迷1例(7.69%)随访3~51个月,平均24.72个月,无复发。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主要依据,由于该病有同时伴发动脉瘤的可能,建议将全脑DSA作为常规检查。显微手术是治疗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首选,术中可辅以神经内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骨窗开颅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永峰 郭振宇 +1 位作者 师蔚 刘重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1767-1769,共3页
目的:评价小骨窗开颅外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及其可靠性。方法:对比分析1998-2006年采用小骨窗开颅和标准大骨瓣开颅患者术中及术后在病死率、术后并发症、术后清醒时间、手术持续时间、血肿清除程度及近期生存质量... 目的:评价小骨窗开颅外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及其可靠性。方法:对比分析1998-2006年采用小骨窗开颅和标准大骨瓣开颅患者术中及术后在病死率、术后并发症、术后清醒时间、手术持续时间、血肿清除程度及近期生存质量等6方面的差别,最后得出结论。结果:小骨窗开颅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较,前者在术后并发症、术后清醒时间及手术持续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后者,但在病死率、血肿清除率及近期手术疗效等方面则与后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达到与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相同的疗效,并且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清醒时间及手术持续时间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外科手术 基底节 小骨窗开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条件下谷氨酸对鼠脑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刘重霄 刘勇 +5 位作者 师蔚 陈新林 肖新莉 赵凌宇 田玉梅 张军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5-438,共4页
目的观察谷氨酸在缺氧条件下对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传代后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谷氨酸组(1μmol/L);③缺氧组;④缺氧+谷氨酸组。缺氧条件为:(94%N2,5%CO2和1%O2),每组包括6... 目的观察谷氨酸在缺氧条件下对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传代后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谷氨酸组(1μmol/L);③缺氧组;④缺氧+谷氨酸组。缺氧条件为:(94%N2,5%CO2和1%O2),每组包括6个时相点:0、2、4、6、8、12h(以缺氧后开始计时),②和④组加入1μmol/L的谷氨酸。在不同时间点提取细胞总RNA,用Real time FQ-PCR法检测VEGF mRNA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VEGF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和谷氨酸组(1μmol/L)各实验时相点星形胶质细胞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而缺氧组和缺氧+谷氨酸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却随实验时相逐步增高,分别在6和8h达最高,之后渐下降。缺氧+谷氨酸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较单纯缺氧组更为显著。结论谷氨酸(1μmol/L)可在缺氧条件下增强星形胶质细胞VEGF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这可能与缺氧状态下星形胶质细胞表面谷氨酸受体的表达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缺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星形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出血后行为学改变和室管膜下区细胞增殖规律 被引量:4
6
作者 孙建军 刘勇 +4 位作者 张蓬勃 陈新林 郭振宇 张建水 杨蓬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行为学改变和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行为学检测组(n=19)和Bromodeoxyuridine(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n=...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行为学改变和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行为学检测组(n=19)和Bromodeoxyuridine(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n=21)。立体定向注射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纹状体ICH模型。脉冲法腹腔注射Brdu标记增殖细胞。在ICH后第2,7,14及28天处死大鼠,分别行行为学检测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为学评分采用前肢放置实验、Berderson评分法及角落转向实验;对SVZBrdu免疫阳性细胞作细胞计数。结果:ICH后第2天大鼠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神经功能在4周内逐渐恢复;大鼠ICH后第2天双侧SVZBrdu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7d时达高峰,14d仍可见较多的增殖细胞,28d时Brdu阳性细胞数降至对照水平。结论:大鼠ICH后神经功能与SVZ细胞增殖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提示SVZ细胞可能参与ICH后组织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行为学 室管膜下区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肿瘤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 被引量:9
7
作者 孙建军 师蔚 +1 位作者 周任 郭振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1-172,共2页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手术后远隔部位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和机制,总结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近5年颅内肿瘤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颅内肿瘤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好发于中青年患者;所有...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手术后远隔部位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和机制,总结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近5年颅内肿瘤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颅内肿瘤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好发于中青年患者;所有病例血肿均发生于小脑幕上,其中3位于额部,2例位于颞顶或顶枕部;5例患者均为颅底中线肿瘤,3例为幕上肿瘤,2例为幕下肿瘤;平均血肿量为(53.7±3.46)mL;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恢复良好,1例术前已经发生脑疝预后差。结论颅内肿瘤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多发生在颅底中线部位肿瘤手术后,形成原因和硬脑膜与颅骨剥离有关。术前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术后严密监护、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是防治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硬脑膜外血肿 远隔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瘤术前影像学特征与术中出血及输血的相关性 被引量:8
8
作者 吕健 宋千 许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01-804,共4页
目的探讨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预测脑膜瘤术中出血程度和输血需要的可行性,为脑膜瘤手术的血液保护提供新方法。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脑膜瘤术前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位置、体积、侵袭、脑膜尾征、钙化、瘤周水肿、与重要动脉或静脉... 目的探讨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预测脑膜瘤术中出血程度和输血需要的可行性,为脑膜瘤手术的血液保护提供新方法。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脑膜瘤术前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位置、体积、侵袭、脑膜尾征、钙化、瘤周水肿、与重要动脉或静脉窦的解剖关系、相邻颅骨改变)与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与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分析显示,位置(P=0.024)和体积(P=0.003)是脑膜瘤术中出血偏多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999和3.184,而钙化、侵袭、瘤周水肿、脑膜尾征、相邻颅骨改变等对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影响(P>0.05);位置(P=0.054)、体积(P=0.005)、累及重要血管或静脉窦(P=0.019)是脑膜瘤术中需要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38、2.989和4.205。结论脑膜瘤的位置和体积是术中出血偏多的独立危险因素,位置、体积、累及重要血管或静脉窦是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失血 手术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对成年大鼠室下区的再生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屈建强 贺西京 +1 位作者 杨平林 杨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9-493,497,共6页
目的①观察液压性脑损伤后不同时期室下区Nestin和GFAP的表达及其细胞类型。②分离脑损伤室下区Nestin+/GFAP+共存细胞进行培养、诱导分化鉴定。方法①用液压冲击法建立SD大鼠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和显示不同时期(1... 目的①观察液压性脑损伤后不同时期室下区Nestin和GFAP的表达及其细胞类型。②分离脑损伤室下区Nestin+/GFAP+共存细胞进行培养、诱导分化鉴定。方法①用液压冲击法建立SD大鼠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和显示不同时期(1、3、5 d,1、2、3、4、6、8周)Nestin和GFAP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类型。②分离液压损伤SD大鼠室下区Nestin+/GFAP+共存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传代,以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原代和传代培养形成的神经球以及诱导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①室下区免疫荧光染色:正常组及空白对照组在前脑侧脑室SVZ区出现神经干细胞,主要集中在外侧壁上部和上角,其他部位及三脑室的SVZ区有少量神经干细胞。脑损伤模型组脑损伤24 h后,和正常组相比,室下区Nestin和GFAP的表达显著增加,阳性表达在3 d后逐渐达到高峰,持续1周。②在上述条件下培养及传代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形成悬浮生长的呈Nestin阳性的神经球;神经球贴壁后分化的细胞表现为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且分别呈GalC阳性、β-tublinⅢ阳性和GFAP阳性。结论①成年大鼠液压性脑损伤可诱导室下区表达Nestin和GFAP,Nestin的表达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呈正相关,且表达多相互共存,并且具有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室下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都对脑损伤都有反应,并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②成年大鼠液压性脑损伤后分离的室下区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再生 室下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7^kip2和p21^cip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涛 张熙 +1 位作者 周乐 屈建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2-565,共4页
目的探讨p57kip2蛋白、p21cip1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7kip2、p21cip1在55例人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55例胶质瘤中,p57kip2蛋白阳性率为38.2%(21/55),显著低于... 目的探讨p57kip2蛋白、p21cip1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7kip2、p21cip1在55例人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55例胶质瘤中,p57kip2蛋白阳性率为38.2%(21/55),显著低于正常脑组织的80%(8/10)(P=0.036)。p57kip2蛋白表达在低度恶性(Ⅰ-Ⅱ级)组显著高于高度恶性(Ⅲ-Ⅳ级)组(P=0.029),生存时间≥2年组显著高于<2年组(P=0.032)。脑胶质瘤中p21cip1蛋白阳性率为60.0%(33/55),与正常脑组织的90.0%(9/1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p21cip1蛋白表达在高度恶性(Ⅲ-Ⅳ级)组显著低于低度恶性(Ⅰ-Ⅱ级)组(P=0.047),生存时间<2年组显著低于≥2年组(P=0.002)。p57kip2蛋白的表达与p21cip1蛋白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s=0.354,P=0.008)。结论p57kip2蛋白和p21cip1蛋白在脑胶质瘤中存在异常表达,p57kip2蛋白和p21cip1蛋白的表达程度与脑胶质瘤的分化程度、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7^KIP2蛋白 p21^cip1蛋白 胶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CD4+/CD8+ T细胞比值、IL-6、IL-10水平变化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明 宋锦宁 +6 位作者 李丹东 赵永林 吴媛 郭小叶 屈建强 王睿智 权俊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5-79,116,共6页
目的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值及炎症因子IL-6、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影响DAI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可能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115例DAI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伤后至少6个月的随访结果,并将采集的患者外... 目的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值及炎症因子IL-6、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影响DAI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可能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115例DAI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伤后至少6个月的随访结果,并将采集的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及其比值,ELISA法检测IL-6、IL-10水平,对免疫炎症指标及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DAI后合并其他脑损伤、瞳孔改变、伤后昏迷时间及入院时GCS评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其他因素则与预后不相关。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降低是DAI后发生ARDS/ALI的危险因素,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与患者预后关系不大,而ARDS/ALI的发生则是影响DAI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IL-6增加与DAI后ARDS/ALI密切相关,可作为ARDS/ALI发生的预测因子,其水平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IL-10则在此过程中与ARDS/ALI不相关,且与患者预后无关。结论 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降低是DAI后发生ARDS/ALI的危险因素,IL-6可作为ARDS/ALI发生的预测因子。DAI后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其他脑损伤、瞳孔改变、伤后昏迷时间、入院时GCS评分、IL-6水平及并发ARDS/A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CD4+T淋巴细胞 CD8+T淋巴细胞 IL-6 IL-10 颅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R和Cyclin D1的联合表达预测胶质瘤的放疗敏感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崔刚 张熙 +2 位作者 周乐 屈建强 刘鹏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9-691,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FR和Cyclin D1蛋白在53例不同放疗敏感性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EGFR或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的...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FR和Cyclin D1蛋白在53例不同放疗敏感性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EGFR或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的放疗敏感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和Cyclin D1蛋白的联合表达与胶质瘤的放疗敏感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和Cyclin D1蛋白的联合表达可预测胶质瘤的放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FR蛋白 CYCLIN D1蛋白 脑胶质瘤 放疗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因子TIMP-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任 柏鲁宁 +3 位作者 王睿智 张龙洲 包新杰 曹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6-688,701,共4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的表达及其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比较了67例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MMP-2和TIM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的表达及其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比较了67例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MMP-2和TIM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MMP-2蛋白表达增高而TIMP-2蛋白表达降低。结论MMP-2及TIMP-2对胶质瘤恶性程度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 神经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yc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任 刘勇 +4 位作者 王睿智 吕健 王康敏 赵世平 师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3-204,219,共3页
目的探讨C-myc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的C-my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myc蛋白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脑胶质瘤细胞的胞浆或胞核中,其表达强度与脑... 目的探讨C-myc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的C-my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myc蛋白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脑胶质瘤细胞的胞浆或胞核中,其表达强度与脑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C-myc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比也随之逐渐增加,各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myc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呈过度表达,并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C-MYC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间质灌注液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乐 和平 +2 位作者 王艳 屈建强 王一理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7-330,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间质灌注液蛋白质组作为分析肿瘤组织中细胞微环境蛋白质组的可能性。方法应用PBS液孵育新鲜肿瘤组织,提取肿瘤间质灌注液中的总蛋白,并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应用双向电泳、质谱和生物信息技术成功分... 目的探讨肿瘤间质灌注液蛋白质组作为分析肿瘤组织中细胞微环境蛋白质组的可能性。方法应用PBS液孵育新鲜肿瘤组织,提取肿瘤间质灌注液中的总蛋白,并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应用双向电泳、质谱和生物信息技术成功分离并鉴定出肿瘤间质灌注液中的蛋白成分;在肿瘤间质灌注液中发现肿瘤分泌蛋白Profilin-1。结论肿瘤间质灌注液蛋白质组学研究为研究肿瘤组织中细胞微环境蛋白质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间质灌注液 微环境 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巩守平 王文涛 +5 位作者 钟大林 吕健 吴锋 车金 僧志远 贺西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38-1640,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的意义。方法采用Zivin法建立家兔SCI/RI模型,动态观察SCI/RI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变化。结果NO在I/R组缺血末期显著上升(P<0...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的意义。方法采用Zivin法建立家兔SCI/RI模型,动态观察SCI/RI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变化。结果NO在I/R组缺血末期显著上升(P<0.01),I/R2h达到峰值,与sham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I/R6h下降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GMP-140在sham组无显著变化,在I/R组缺血末期显著升高(P<0.01),I/R2h后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结论血浆NO和GMP140在SCI/RI后显著升高,表明内皮细胞受刺激/损伤和血小板过度活化参与了脊髓I/R损伤与修复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缺血再灌注 内皮细胞功能 血小板活化 一氧化氮 α颗粒膜蛋白1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质粒pEGFP-N1-Twist的构建、表达及其对SKOV3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尉春艳 张熙 +3 位作者 孙学军 彭慧霞 史玉霞 王桂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7-450,共4页
目的构建含有Twist基因的重组质粒pEGFP-N1-Twist,为进一步研究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及转移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生物合成Twist cDNA基因序列,定向克隆至pEGFP-N1表达载体内,将pEGFP-N1-Twist转染入SKOV3细胞系,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 目的构建含有Twist基因的重组质粒pEGFP-N1-Twist,为进一步研究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及转移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生物合成Twist cDNA基因序列,定向克隆至pEGFP-N1表达载体内,将pEGFP-N1-Twist转染入SKOV3细胞系,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wist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EGFP-N1-Twist对SKOV3细胞的作用。结果 Twist基因的cDNA已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N1中,将pEGFP-N1-Twist转染入SKOV3细胞后,Twist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转染组较对照组克隆形成明显增加(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Twist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能在细胞内稳定表达,Twist基因能增强SKOV3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质粒 TWIST基因 卵巢癌 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巩守平 王文涛 +5 位作者 钟大林 吕健 吴锋 车金 僧志远 贺西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6-348,共3页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和FIB在SCIRI中的意义。方法采用Zivin法建立家兔SCIRI模型,动态监测兔SCIRI缺血前即刻(10 min)、缺血45 min(Ⅰ45 min)、缺血再灌注后2 h(I/R2...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和FIB在SCIRI中的意义。方法采用Zivin法建立家兔SCIRI模型,动态监测兔SCIRI缺血前即刻(10 min)、缺血45 min(Ⅰ45 min)、缺血再灌注后2 h(I/R2 h)、缺血再灌注后6 h(I/R6 h)、缺血再灌注后12 h(I/R12 h)5个时间点D-二聚体和FIB在血浆中含量的变化。结果血浆D-二聚体和FIB在Sham组和I/R组逐渐升高,均在缺血再灌注后2 h达到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血浆D-二聚体于缺血再灌注后2 h和6 h时间点,I/R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IB于缺血再灌注后2 h、6 h和12 h时间点,I/R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和FIB在SCIRI时显著增高,提示SCIRI与血液高凝和继发性纤溶状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7^(kip2)和cyclin D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屈建强 杨涛 +1 位作者 周乐 张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2-664,共3页
目的探讨p57kip2蛋白、cyclin D1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7kip2、cyclin D1在55例人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55例胶质瘤中,p57kip2蛋白阳性率为38.2%(21/55),显著... 目的探讨p57kip2蛋白、cyclin D1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7kip2、cyclin D1在55例人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55例胶质瘤中,p57kip2蛋白阳性率为38.2%(21/55),显著低于正常脑组织(80%,P<0.05)。p57kip2蛋白表达在低度恶性(Ⅰ-Ⅱ级)组显著高于高度恶性(Ⅲ-Ⅳ级)组(P<0.05),生存时间≥2年组显著高于<2年组(P<0.05)。脑胶质瘤中Cyclin D1蛋白阳性率为54.5%(30/55),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10%,P<0.05)。cyclin D1蛋白表达在高度恶性(Ⅲ-Ⅳ级)组显著高于低度恶性(Ⅰ-Ⅱ级)组(P<0.05),生存时间<2年组显著高于≥2年组(P<0.05)。p57kip2蛋白的表达与cyclinD1蛋白的表达存在负相关(rs=-0.277,P<0.05)。结论p57kip2蛋白和cyclin D1蛋白在脑胶质瘤中存在异常表达,p57kip2蛋白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程度与脑胶质瘤的分化程度、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7^KIP2蛋白 CYCLIN D1蛋白 脑胶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活性在脑血管痉挛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任 柏鲁宁 +3 位作者 吕健 崔刚 巩守平 师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5-577,共3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活性在脑血管痉挛(CVS)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与模型组(CVS组,20只),CVS组又分为1、3、5、8 d组,每组5只。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血管造影观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活性在脑血管痉挛(CVS)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与模型组(CVS组,20只),CVS组又分为1、3、5、8 d组,每组5只。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血管造影观察基底动脉(BA)痉挛,放射免疫法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蛋白激酶测定法动态测定血浆内皮素和兔BA管壁PKC活性。结果枕大池2次注血法可以成功构建脑血管痉挛模型,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模型组血浆中内皮素含量和BA壁内PKC的活性均明显升高,且在5 d组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C活性与CV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蛋白激酶C 内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