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hrelin对大鼠小肠转运及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燕 董蕾 +2 位作者 赵平 程妍 李慧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8-332,共5页
目的探讨ghrelin对大鼠小肠转运和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MM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大鼠禁食24h,观察静脉给予不同剂量ghrelin对小肠转运的影响,及静脉给予ghrelin受体拮抗剂(D-Lys3)GHRP-6对ghrelin作用的影响。采用多道生理记... 目的探讨ghrelin对大鼠小肠转运和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MM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大鼠禁食24h,观察静脉给予不同剂量ghrelin对小肠转运的影响,及静脉给予ghrelin受体拮抗剂(D-Lys3)GHRP-6对ghrelin作用的影响。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在大鼠清醒、禁食状态下监测消化间期MMC,观察静脉给予ghrelin对胃肠MMC的影响。分别给予阿托品、酚妥拉明、普萘洛尔、L-精氨酸及(D-Lys3)GHRP-6,探讨ghrelin对MMC的作用机制。结果静脉给予ghrelin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小肠转运,此作用可被(D-Lys3)GHRP-6阻断。静脉给予ghrelin促进胃肠MMC。阿托品、L-精氨酸和(D-Lys3)GHRP-6不同程度地抑制ghrelin的促动力效应;酚妥拉明和普萘洛尔对ghrelin的促动力作用无显著影响。结论Ghrelin可促进胃肠运动,这可能是通过胆碱能通路起作用,与NO通路关系密切,ghrelin受体GHS-R参与其促动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rclin 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 动力 胃动素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十二指肠胃反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戴菲 龚均 +2 位作者 罗金燕 朱有玲 王学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0-272,282,共4页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的关系。方法对20例健康对照者和22例FD患者进行胃内pH和Bilitec 2000同步监测,并对FD患者DGR症状进行评分,研究DGR症状与胃内pH≥4及胆红素吸光值(Abs)≥0.14总时间百分比的关系。结...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的关系。方法对20例健康对照者和22例FD患者进行胃内pH和Bilitec 2000同步监测,并对FD患者DGR症状进行评分,研究DGR症状与胃内pH≥4及胆红素吸光值(Abs)≥0.14总时间百分比的关系。结果FD组餐后期pH≥4时间(%)和Abs≥0.14时间(%)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45.78±22.54和23.69±17.26,45.12±25.31和23.97±18.54,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夜间胃内pH≥4和Abs≥0.14出现例数(%)、总持续时间(min)、反流次数、反流>5 min次数及最长反流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上腹痛症状评分(SS)与胃内pH≥4总时间%存在相关关系,r=0.678,P<0.01;呕吐胆汁SS与胃内Abs≥0.14总时间%存在相关关系,r=0.495,P<0.05。结论DGR在FD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十二指肠胃反流 胃内PH 胆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幽门螺杆菌iceA1、iceA2和babA2基因型与致病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庄坤 张军 +2 位作者 张玲霞 张沥 张建中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0-522,共3页
目的:检测西安地区幽门螺杆菌(Hp)菌株iceA1,iceA2和babA2基因性分布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从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到Hp菌株88株,抽提基因组DNA后用PCR法检测Hp的iceA1,iceA2和babA2基因的分布,用... 目的:检测西安地区幽门螺杆菌(Hp)菌株iceA1,iceA2和babA2基因性分布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从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到Hp菌株88株,抽提基因组DNA后用PCR法检测Hp的iceA1,iceA2和babA2基因的分布,用χ2检验分析各基因在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63份标本中检出Hp88株,检出率为54%。iceA1基因性阳性率为76.1%,iceA2为21.6%,babA2为25%,各基因在不同类型疾病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安地区Hp的iceA1占绝大多数,iceA1,iceA2和babA2基因型与Hp感染后的临床结局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临床结局 ICEA BAB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relin对CKD大鼠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付荣国 刘晓丹 +4 位作者 祁彩霞 袁浩峥 马峰 周琳 张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5-568,共4页
目的观察ghrelin对慢性肾功能不全(CKD)大鼠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变化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8只,体重(180±2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CKD+生理盐水)、ghrelin 1组(CKD+ghrelin 10μg/kg)和ghrelin 2组... 目的观察ghrelin对慢性肾功能不全(CKD)大鼠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变化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8只,体重(180±2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CKD+生理盐水)、ghrelin 1组(CKD+ghrelin 10μg/kg)和ghrelin 2组(CKD+ghrelin 50μg/kg),每组6只。采用5/6肾切除法建立CKD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分别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变化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结果 CKD大鼠普遍存在十二指肠运动功能障碍;ghrelin可以明显增加CKD大鼠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出现的频率,包括呈剂量依赖性增加Ⅲ相出现的时间、频率和振幅,各参数在对照组、ghrelin 1组和ghrelin 2组分别为:Ⅲ相出现的时间[(0.81±0.12)minvs.(0.84±0.13)minvs.(0.99±0.17)min];频率[(22.68±1.00)次/minvs.(23.55±1.08)次/minvs.(29.31±1.51)次/min];振幅[(249.71±13.98)μVvs.(258.49±13.12)μVvs.(318.85±20.10)μV](P<0.05)。同时ghrelin可以明显减少Bcl-2和Bax的表达,其中以Bax的减少更明显(P<0.05),Bcl-2/Bax比值增加(P<0.05)。结论 ghrelin可以明显改善CKD大鼠十二指肠的运动功能,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胃肠动力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不全 GHRELIN 十二指肠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Bcl-2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relin对大鼠消化间期胃肠肌电活动的影响及其受体在消化道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燕 董蕾 +3 位作者 邹百仓 史海涛 姜炅 宋亚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探讨ghrelin对大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IM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ghrelin受体(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在大鼠消化道的分布特征;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监测大鼠消化间期IMC,观察静脉给予ghre... 目的探讨ghrelin对大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IM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ghrelin受体(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在大鼠消化道的分布特征;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监测大鼠消化间期IMC,观察静脉给予ghrelin对胃肠IMC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静脉给予ghrelin前后,IMC不同时相的血浆胃动素浓度。结果①GHS-R在胃肠道的肠肌丛和黏膜下丛有表达,胃腺体均有GHS-R免疫强阳性广泛表达,在肠腺体的阳性表达较少。②静脉给予ghrelin促进胃肠IMC,IMC周期缩短,Ⅲ相时程缩短,Ⅲ相占IMC周期百分比无显著性改变;静脉注射ghrelin后,血浆胃动素周期性波动规律不受影响,各相应时相胃动素浓度与ghrelin作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GHS-R主要分布于大鼠消化道的肠肌丛和黏膜下丛,在胃腺体有免疫强阳性表达,在小肠腺有少量阳性表达。Ghrelin可促进胃肠运动,此作用与胃动素没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RELIN 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 胃肠运动 胃动素 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腹胀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红英 王进海 +3 位作者 李永 杨全新 刘杰 王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9-792,802,共5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腹胀的发病机制。方法对符合罗马Ⅲ标准的64例功能性腹胀患者、33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伴中重度腹胀患者、33例功能性便秘伴中重度腹胀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研究。应用X线腹部立位平片对肠道气体量进行评估;采... 目的探讨功能性腹胀的发病机制。方法对符合罗马Ⅲ标准的64例功能性腹胀患者、33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伴中重度腹胀患者、33例功能性便秘伴中重度腹胀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研究。应用X线腹部立位平片对肠道气体量进行评估;采用乳果糖呼氢的方法对肠道菌群改变进行评估;采用不透X线的标志物测定4h胃及48h结肠排空率;采用ELISA法测定空腹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P物质的水平对患者内脏敏感性状况进行评估;采用SAS及SDS量表对心理因素进行评分。结果①乳果糖呼氢阳性率、胃肠排空率、血清CGRP、血清P物质含量及SDS、SAS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肠道气体量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功能性腹胀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乳果糖呼氢阳性率、胃肠排空率、血清P物质含量及SDS和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肠道气体量与血清CGRP含量相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功能性腹胀的发病可能与患者肠道菌群异常、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异常、内脏高敏感性有关,而与肠道气体产生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腹胀 乳果糖呼氢试验 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便秘 肠道菌群 肠道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高发区居民胃癌前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马汉伟 张含花 +4 位作者 郭晓燕 董蕾 鲁晓岚 史海涛 姜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4-248,252,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陕西省安塞县居民胃癌前疾病的相关因素,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5月至6月间通过胃镜联合胃黏膜活检的方法筛查出胃癌前疾病患者415例,在同一地区随机选择802名非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作对照。取得知... 目的探讨影响陕西省安塞县居民胃癌前疾病的相关因素,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5月至6月间通过胃镜联合胃黏膜活检的方法筛查出胃癌前疾病患者415例,在同一地区随机选择802名非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作对照。取得知情同意后,对所有研究对象展开统一的问卷调查。采用成组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影响因素的OR值和95%CI。结果年龄大于40岁(OR=4.617,95%CI:1.516~14.061)、进餐时间不规律(OR=7.133,95%CI:1.290~39.446)、进食腌制食物(OR=25.540,95%CI:1.439~453.217)、常有紧张感或易激动(OR=3.753,95%CI:1.464~9.621)、睡眠质量差(OR=18.402,95%CI:2.444~138.569)和Hp感染(OR=12.145,95%CI:1.904~77.464)等因素会增加胃癌前疾病的患病风险,而经常进食新鲜果蔬(OR=0.012,95%CI:0.000~0.435)、有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OR=0.049,95%CI:0.011~0.221)则能降低患病风险。结论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精神心理状况及Hp感染可能是影响安塞县居民胃癌前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对上述因素进行适当干预,有助于降低胃癌前疾病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前疾病 影响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法的选择和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8
作者 柳嘉 贺西京 +5 位作者 张莉 李浩鹏 王栋 徐思越 兰宾尚 吕惠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3-576,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治疗的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和手术的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40例近几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JOA评分法对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其改善率和优良率...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治疗的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和手术的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40例近几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JOA评分法对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其改善率和优良率;分析病程、患者年龄、病情程度及不同术式与改善率的关系。结果77.5%(31/40)的患者进行了前路手术,手术的改善率为(67.21±14.08)%,优良率为90.3%;17.5%(7/40)的患者进行了后路手术,手术的改善率为(64.03±7.07)%,优良率为100%,前路和后路手术的改善率无显著差别;仅有5%(2/40)的患者进行了前后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66.7%,优良率为100%。不同年龄与病程的患者的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病情的加重,改善率和优良率均下降,其中病情中度组与重度组的改善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可以提高CSM患者的JOA评分,获得较高的改善率与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病情是影响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JOA评分 前路手术 后路手术 手术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乳匀法制备中药固体脂质纳米粒(英文) 被引量:14
9
作者 厉英超 董蕾 +2 位作者 贾皑 苌新明 薛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1-544,共4页
目的采用高压乳匀法将中药有效成分包载于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并研究制备的纳米粒的主要性质。方法选择水飞蓟宾(SIL)和汉防己甲素(TET)为模型药物,采用高压乳匀法将其分别包载于SLN。在电镜下观察其形态,以粒度分析仪和Zeta电位分析... 目的采用高压乳匀法将中药有效成分包载于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并研究制备的纳米粒的主要性质。方法选择水飞蓟宾(SIL)和汉防己甲素(TET)为模型药物,采用高压乳匀法将其分别包载于SLN。在电镜下观察其形态,以粒度分析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用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和HPLC测定其包封率和载药量,还观察了SLN的稳定性。结果高压乳匀法制备的SIL-SLN呈球状,形态规则,平均粒径为(157±8)nm,Zeta电位为(-35.36±2.68)mV,包封率为95.64%,载药量为4.63%;TET-SLN呈片状存在,不规则,粒径较小,平均粒径为(47±3)nm,Zeta电位为(-32.99±2.54)mV,包封率为97.82%,载药量为4.76%。SIL-SLN和TET-SLN有较高稳定性。结论高压乳匀法适于制备包载中药的SL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宾 汉防己甲素 固体脂质纳米粒 高压乳匀法 中药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细胞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任牡丹 胡雅楠 +4 位作者 和水祥 卢新兰 赵刚 陈静宏 王治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06,210,共5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癌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SMMC-7721细胞株,经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作用后,MTT方法测定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ELISA...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癌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SMMC-7721细胞株,经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作用后,MTT方法测定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Ang-2和VEGF水平。结果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随着丹参酮ⅡA作用浓度的增大,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下调,其在1.0μg/mL组作用48h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3.33%、40.00%,灰度值分别为167.43±12.44和169.05±15.59,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显示,丹参酮ⅡA作用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ng-2和VEGF含量明显下降。结论抑制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可能是丹参酮ⅡA抗肝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 肝癌 血管生成素-2 血管生成素-2受体 SMMC-7721细胞株 vegf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皂甙d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艳丽 和水祥 +3 位作者 罗金燕 徐俊丽 赵刚 符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2-574,共3页
目的观察柴胡皂甙d(SSd)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肝癌SMMC-7721细胞株经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SSd作用后,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电子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放免法... 目的观察柴胡皂甙d(SSd)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肝癌SMMC-7721细胞株经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SSd作用后,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电子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放免法检测细胞前列腺素E2(PGE2)产生量。结果SSd对肝癌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镜下观察,SSd作用组细胞可见典型凋亡小体形成,细胞凋亡率达17.5%。肿瘤细胞前列腺素E2的产生量,SSd作用组明显下降,接近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Nimesulide)作用组水平。结论SSd可能通过下调COX-2的表达,抑制PGE2产生而发挥抗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皂甙D 前列腺素E2 肝癌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慢性胃炎诊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欣 张晓敏 +2 位作者 张军 刘冬 刘亚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6-519,544,共5页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BI-ME)对慢性胃炎诊断及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1例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的患者,对黏膜有可疑病变的区域行NBI-ME观察,对观察区域及相应164例组织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幽门螺杆菌(Hp)经13 C...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BI-ME)对慢性胃炎诊断及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1例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的患者,对黏膜有可疑病变的区域行NBI-ME观察,对观察区域及相应164例组织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幽门螺杆菌(Hp)经13 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结果非萎缩炎胃黏膜形态多见于Ⅰ型及Ⅱ型,萎缩炎多见于Ⅲ型、Ⅳ型及Ⅴ型,Ⅰ型与Ⅲ、Ⅳ型相比,Ⅱ型与Ⅲ、Ⅳ型相比,所见非萎缩炎与萎缩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萎缩炎多见于Ⅲ型,中度萎缩炎多见于Ⅳ型,重度萎缩炎及伴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多为Ⅴ型及Ⅵ型。Hp感染时,胃窦部主要见于Ⅲ、Ⅳ、Ⅴ1型,Hp阳性率以Ⅳ型最高,与Ⅱ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Ⅲ型、Ⅴ1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体部多见于Ⅱ型,Ⅰ型与Ⅱ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部集合静脉Ⅰ型Hp阳性率高于R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型Hp阳性率高于R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BI-ME通过对胃黏膜微细结构及血管形态的观察,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和分型与其病理形态学改变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对判定Hp感染也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窄带成像技术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飞蓟宾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肝纤维化作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厉英超 董蕾 +2 位作者 贾皑 苌新明 薛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7-520,共4页
目的制备载中药水飞蓟宾(SIL)的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并观察其对肝硬化模型大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采用高压乳匀法制备SIL-SLN,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SIL普通剂型组、SIL-SLN灌胃组和SIL-SLN静脉注射组,比较SIL的SL... 目的制备载中药水飞蓟宾(SIL)的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并观察其对肝硬化模型大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采用高压乳匀法制备SIL-SLN,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SIL普通剂型组、SIL-SLN灌胃组和SIL-SLN静脉注射组,比较SIL的SLN剂型与普通剂型的抗肝纤维化作用。结果高压乳匀法制备的SIL-SLN呈圆形,形态规则,粒径为(157±8)nm,Zeta电位为(-35.36±2.68)mV,平均包封率为95.64%,平均SIL含量为1.501 g/L。给药8周后,SIL-SLN灌胃组和SIL-SLN静脉注射组的大鼠肝脏Masson胶原染色图像分析灰度值分别为4.73±1.35和2.26±0.42,与SIL普通剂型组(7.26±1.7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SIL-SLN静脉注射组作用优于SIL-SLN灌胃组(P<0.05)。结论SIL-SLN可显著提高SIL的抗肝纤维化作用,静脉注射作用更强,是一种新型中药靶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宾 固体脂质纳米粒 肝纤维化 高压乳匀法 中药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511位点和TNF-α-30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陕西汉族非贲门胃癌的关系 被引量:8
14
作者 贾皑 龚均 +3 位作者 厉英超 苌新明 郝志明 董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0-73,127,共5页
目的探讨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基因启动子区-511位点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陕西汉族非贲门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陕西汉族106例非贲门胃癌及... 目的探讨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基因启动子区-511位点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陕西汉族非贲门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陕西汉族106例非贲门胃癌及108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对照组)进行IL-1β启动子的-511位点和TNF-α的-308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IL-1β基因启动子-511位点基因型CC、CT、TT频率在胃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3%、54.7%、33%和16.7%、50.9%、32.4%,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位基因C、T频率在胃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9.6%、60.4%和42.1%、57.9%,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胃癌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NF-α的-308位点的基因型GG、GA、AA频率在胃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0.6%、1.9%、7.5%和84.3%、12.9%、2.8%,等位基因G、A频率在胃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1.5%、8.5%和85.6%、14.4%,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胃癌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1β启动子-511位点基因多态性及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陕西汉族非贲门胃癌之间未发现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Α 基因多态性 胃癌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CG对肝癌细胞HepG2凋亡及脂肪酸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刚 李红 +3 位作者 史海涛 邹百仓 鲁晓岚 董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凋亡诱导及对凋亡相关基因和脂肪酸合酶(FASN)表达的影响,明确其可能的抗肝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pG2人肝癌细胞株,随机分为对照组(无药物干预)及80、120、160...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凋亡诱导及对凋亡相关基因和脂肪酸合酶(FASN)表达的影响,明确其可能的抗肝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pG2人肝癌细胞株,随机分为对照组(无药物干预)及80、120、160μmol/L EGCG组,作用48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Hoechst33258染色结果并用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细胞凋亡发生情况;用RT-PCR方法检测FASN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EGCG组Hoechst33258染色可见凋亡细胞核浓染,亮度明显加深或有染色质边集现象,亦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经160μmol/L EGCG作用48h后,肝癌细胞凋亡率最高可达28.6%;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经EGCG作用48h后肝癌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量明显下降,同时FASN表达量亦随EGCG浓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Bax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EGCG可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发生,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以及内源性FASN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凋亡 脂肪酸合酶 肝癌细胞 Bcl-2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大细胞和胃肠激素在TNBS所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的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平 董蕾 +3 位作者 罗金燕 管海涛 马卉 王学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59-1363,共5页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胃肠激素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所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方法大鼠经肛门按100mg/kg注入TNBS的50%乙醇溶液0.3ml,分别于实验第0、6、11、16、21d处死,行结肠MC计数,采用荧光测定、...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胃肠激素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所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方法大鼠经肛门按100mg/kg注入TNBS的50%乙醇溶液0.3ml,分别于实验第0、6、11、16、21d处死,行结肠MC计数,采用荧光测定、放免等方法测定血组胺、结肠组织组胺、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含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TNBS模型MC与SP、VIP、SS阳性神经纤维关系。结果TNBS模型实验第6d见远段结肠有明显溃疡形成,血组胺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肠组织组胺浓度显著下降(P<0.05),以后上述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实验第16天起MC计数显著增加(P<0.05),并持续至实验第21天,MC分布发生改变,结肠肌层出现MC聚集。实验第11天起SP显著增加(P<0.05),并持续至实验第21天。免疫荧光双染显示TNBS模型各时期远段结肠多数MC与SP、VIP阳性神经纤维紧邻,结肠肌层VIP阳性神经纤维增加,但MC与SP、VIP无共染现象。MC与SS阳性神经纤维无伴行关系。结论MC及其释放的组胺参与了TNBS所致大鼠的肠粘膜损伤过程。SP、VIP分泌异常参与了TNBS所致大鼠UC发病过程。MC与SP、VIP的双向调节机制在TNBS所致大鼠U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硝基苯磺酸 结肠炎 肥大细胞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生长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性衰老过程中大鼠胃肠运动功能与脑-肠轴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进海 李雪倩 +3 位作者 赵刚 常柳祎 李永 彭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7-610,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在生理性衰老过程中胃肠运动功能脑-肠轴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健康SD大鼠按3月龄、9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分为4组,每组各6只。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大鼠脑-肠轴组织(全脑及胃体、空肠、... 目的探讨大鼠在生理性衰老过程中胃肠运动功能脑-肠轴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健康SD大鼠按3月龄、9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分为4组,每组各6只。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大鼠脑-肠轴组织(全脑及胃体、空肠、回肠、结肠、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组织)中的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并比较其在不同年龄组的变化规律。结果各年龄组大鼠脑-肠轴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这种变化在成年后(9月龄、18月龄及24月龄)大鼠更为显著(P<0.05,P<0.01)。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脑-肠轴各部位的含量有一定差异,且其分布差异随着大鼠年龄增长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在大鼠生理性衰老过程中,脑、胃体、空肠、回肠、结肠、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推测老年人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衰老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脑-肠轴 功能性胃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海马HIF-1α和EPO在衰老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海琴 王虎清 +3 位作者 沙娟娟 李永 张茹 卜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56-860,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红细胞生长素(EPO)在衰老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二者在神经系统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月龄组(3,18,24,30月)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尼氏体及...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红细胞生长素(EPO)在衰老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二者在神经系统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月龄组(3,18,24,30月)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尼氏体及HIF-1α和EPO的表达情况。结果:随大鼠月龄的增大,海马CA1区神经细胞体积变大,排列稀疏,胞浆内尼氏体减少。随月龄增加海马CA1区HIF-1α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海马CA1区EPO表达随月龄增加呈抛物线变化,由3月龄到18月龄,阳性细胞个数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18月龄到30月龄,阳性细胞个数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α与EPO在大鼠海马的表达在中年期之前,呈平行递增变化,在中年期之后,二者呈分离变化,提示HIF-1α活性下降和蛋白质合成功能的减退是衰老过程中EPO表达减少的主要原因,通过加强内源性HIF-1α的活性和补充外源性EPO有可能减缓神经系统的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低氧诱导因子-1Α 促红细胞生成素 大鼠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南部和北部农村人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鏯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晓燕 王婷 +1 位作者 董蕾 史海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0期1431-1433,1437,共4页
目的:了解陕西南部和北部地区农村人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差异,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陕南、陕北两地整群随机选取两个自然村,明确人群基本信息后对两地共671例居民进行Hp抗体检测及14C呼气试验,以了解两地区Hp的... 目的:了解陕西南部和北部地区农村人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差异,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陕南、陕北两地整群随机选取两个自然村,明确人群基本信息后对两地共671例居民进行Hp抗体检测及14C呼气试验,以了解两地区Hp的感染情况。结果:陕北地区农村人口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为58.4%,明显高于陕南地区38.9%(χ2=23.115,P<0.01)。陕南地区男性和女性的感染率分别为38.40%和39.1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05)。陕北地区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分别为61.67%和56.0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3,P>0.05)。两个地区农村人口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但感染率高峰组均在50岁以下,同一地区各年龄组间感染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陕北地区农村人口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陕南地区,两地男女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随年龄增加,两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农村人口 幽门螺杆菌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离子凝固疗法治疗Barrett食管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莉 董蕾 +2 位作者 柳嘉 史红阳 张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7-570,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氩离子凝固疗法(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2期、MEDLINE(1948.1~2008.10)、NCKI(1999.1~2008.10)。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氩离子凝固疗法(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2期、MEDLINE(1948.1~2008.10)、NCKI(1999.1~2008.10)。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包括患者253名。1个RCT试验显示APC疗法确能有效消融BE,随访1年,消融率为63%,对照组15%(P<0.01),5年为40%,对照组20%(P=0.027);3个RCT试验比较APC与光动力疗法(PDT),3个试验使用的光敏剂及激光照射方法均不同,未得到统一的结论;2个RCT试验比较APC与多极电凝(MPEC),meta分析表明二者的组织消融率无统计学差异[OR值0.81,95%CI(0.32,2.03)];4个RCT试验均有食管狭窄发生的报道。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APC疗法能够有效消融BE,且可维持较长时间;APC疗法与其他内镜消融疗法(PDT,MPEC)相比并无明显的优势,食管狭窄是APC疗法最常见的严重的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凝固疗法 BARRETT食管 疗效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