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麻醉方式下耳科电钻噪声对患者非手术侧耳听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温健 申新 +2 位作者 肖颖 景桂霞 许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下耳科电钻噪声对行耳科手术患者非手术侧耳听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中耳手术患者,年龄2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全麻组和局麻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电钻峰值噪声和累计使用时间.记录术前、术后24 h、14 d和...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下耳科电钻噪声对行耳科手术患者非手术侧耳听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中耳手术患者,年龄2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全麻组和局麻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电钻峰值噪声和累计使用时间.记录术前、术后24 h、14 d和30 d 500、1 000、2 000、4 000、6 000和8 000Hz两组患者非手术侧耳骨导听阈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引出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电钻噪声峰值和累计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 2 000、4 000、6 000和8 000 Hz两组患者非手术侧耳骨导听阈明显升高(P<0.05),DPOAE引出率明显降低(P<0.05).与局麻组比较,全麻组患者术后24 h 4 000、6 000和8 000 Hz非手术侧耳骨导听阈明显降低(P<0.05),术后24 h 2 000、4 000、6 000和8 000 Hz DPOAE引出率明显升高(P<0.05).术中满意度全麻组为30例(100%),明显高于局麻组11例(36.7%)(P<0.01).结论 术中电钻噪声可引起非手术侧耳听力可逆性损伤,全麻药对电钻噪声的听力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 电钻 听力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心率变异指数联合用于监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麻醉深度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耀民 景桂霞 +1 位作者 刘翔 朱宇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3-627,共5页
目的采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心率变异指数(HRVI)联合监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深度,观察手术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及植物神经系统对外科手术等伤害刺激的反应性,更加合理地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深度。方... 目的采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心率变异指数(HRVI)联合监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深度,观察手术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及植物神经系统对外科手术等伤害刺激的反应性,更加合理地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深度。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全麻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依麻醉深度检测手段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组Ⅰ)、BIS监测组(组Ⅱ)、HRVI监测组(组Ⅲ)、BIS和HRVI联合监测组(组Ⅳ),维持BIS值40~50,HRVI值30~40。结果麻醉期间组Ⅳ丙泊酚的使用量显著低于组Ⅰ、组Ⅱ和组Ⅲ;组Ⅲ、组Ⅳ瑞芬太尼的使用量显著高于组Ⅰ和组Ⅱ;组Ⅳ苏醒时间显著短于组Ⅰ、组Ⅱ和组Ⅲ;拔管后患者烦躁例数组Ⅲ、组Ⅳ显著低于组Ⅰ和组Ⅱ。4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采用BIS和HRVI联合监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麻醉深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手术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及植物神经系统对外科手术等伤害刺激的反应性,可更加合理地评价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谱指数 心率变异指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麻醉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脑电双频指数在高龄患者麻醉诱导期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亚丽 谭敬 景桂霞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81-884,共4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高龄患者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应激反应。方法高龄全麻胃癌根治手术患者45例,随机均分为三组。Ⅰ组以BIS值为控制目标;Ⅱ、Ⅲ组以临床指征为目标。Ⅰ、Ⅱ组麻醉诱导采用丙泊...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高龄患者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应激反应。方法高龄全麻胃癌根治手术患者45例,随机均分为三组。Ⅰ组以BIS值为控制目标;Ⅱ、Ⅲ组以临床指征为目标。Ⅰ、Ⅱ组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TCI,Ⅲ组以人工法输注丙泊酚,而后以恒速泵入。记录入室静卧15 min(T0),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T5)的HR、SBP、DBP;并测定血浆皮质醇(Cor)、血糖(Glu)及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的浓度变化。结果 T1、T2时三组SBP、DBP明显低于T0时(P<0.05);T3时Ⅰ、Ⅱ组SBP明显低于Ⅲ组,Ⅲ组HR明显快于Ⅰ组(P<0.05)。T2时三组Cor浓度明显低于T0时(P<0.05),T3、T4时Ⅱ、Ⅲ组Cor浓度明显高于T2时(P<0.05)。T3时三组NE、E浓度明显高于T0时(P<0.05),T5时三组NE、E浓度明显低于T3时(P<0.05)。结论在丙泊酚用于高龄患者麻醉诱导中,以BIS指导丙泊酚TCI在麻醉诱导期能够较好地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降低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维持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靶控输注 气管插管 脑电双频指数 血流动力学 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瑞昔布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术期疼痛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小刚 童华 +2 位作者 周荣胜 朱宇麟 景桂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9-663,共5页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特耐)联合曲马多镇痛对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围术期疼痛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P组)和对照组(C组)。P组术前30min静注特耐40mg,手术结束前30min静注特...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特耐)联合曲马多镇痛对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围术期疼痛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P组)和对照组(C组)。P组术前30min静注特耐40mg,手术结束前30min静注特耐20mg和曲马多2mg/kg;C组术前30min静注生理盐水4mL,手术结束前30min静注生理盐水2mL和曲马多2mg/kg。两组麻醉诱导与维持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记录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等资料。记录苏醒期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分别在术前、手术结束即刻、术后6、12、24h抽血,测定血清IL-6、IL-8含量。在术后15min、1、2、4、8、12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同时观察患者术后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C组(P<0.05);C组在拔除气管导管即刻、拔管后5、10min的HR和MAP显著高于P组(P<0.05);C组在术后6、12、24h血清IL-6、IL-8含量较术前显著升高,与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减少术中镇痛药用量,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能有效抑制术后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瑞昔布 曲马多 肺叶切除术 胸腔镜 细胞因子 疼痛 IL-6 IL-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后多模式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9
5
作者 高燕凤 袁伟 +3 位作者 丁晓英 霍雄伟 景桂霞 吕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9-673,713,共6页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后多模式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和芬太尼组(F组),两组患者均行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两组患者...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后多模式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和芬太尼组(F组),两组患者均行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两组患者术毕清醒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DF组镇痛泵配方为地佐辛30mg加氟比洛芬酯150mg,F组为芬太尼0.01mg/(d·kg),两组均加生理盐水配至100mL。初始负荷剂量4mL,背景剂量2mL/h,单次PCA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术后记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1、3、5d抽血测定患者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F组(P<0.05)。与麻醉前比,术毕两组患者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均下降(P<0.05),术后1d达最低水平(P<0.05)。术后3dDF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已恢复到麻醉前水平,而F组仍明显低于麻醉前和DF组(P<0.05)。术后5d两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与芬太尼比较,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少,可减轻胃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下降的程度,减轻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氟比洛芬酯 芬太尼 多模式镇痛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肝大部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再生及TNF-α/IL-6/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宇麟 周荣胜 +3 位作者 杨会 谭敬 张晓琪 刘齐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01-1306,共6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对大鼠70%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残肝再生和TNF-α/IL.6/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120只,体质量230~280g,随机分为单纯肝切除组(PH)、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组(PHIR...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对大鼠70%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残肝再生和TNF-α/IL.6/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120只,体质量230~280g,随机分为单纯肝切除组(PH)、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组(PHIR)和乌司他丁组(uTI),40只/坌日。PH组不阻断残肝血流;PHIR组阻断血流30min后恢复灌注;UTI组于缺血前5min经尾静脉给予UTI50000U/kg。再灌注后1、6、12、24、48h取各组大鼠残肝组织,测定残肝再生度、PCNA阳性率,TNF-α、IL.6水平,STAT-3、CyclinD1、Cdk4mRNA表达及CyclinD1、Cdk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UTI组24h和48h肝再生度和PCNA阳性率较PHIR组显著升高(P〈O.05);UTI组早期TNF-α、IL-6水平较PHIR组显著降低(P〈0.05),但再灌注晚期IL-6水显著高于PHIR组(P〈0.05);UTI组24h和48hSTAT-3、CyclinD1、Cdk4mRNA表达及CyclinD1和Cdk4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PHIR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肝大部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残肝的再生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与激活IL-6/STAT-3信号通路,促使肝细胞CyclinD1-Cdk4复合物合成,促进肝细胞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再生 乌司他丁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佐辛术前给药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8
7
作者 高燕凤 袁伟 +4 位作者 霍雄伟 陈亚丽 丁晓英 景桂霞 吕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63-866,共4页
目的观察地佐辛术前给药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男48例,女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20例。A组:术前30min静注地佐辛10mg,术毕缝皮时给予生理盐水2ml;B组:术前30min给... 目的观察地佐辛术前给药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男48例,女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20例。A组:术前30min静注地佐辛10mg,术毕缝皮时给予生理盐水2ml;B组:术前30min给予生理盐水2ml,术毕缝皮时静注地佐辛10mg;C组:术前30min给予生理盐水2ml,术毕缝皮时静注芬太尼0.1mg;D组:术前30min、术毕缝皮时均予生理盐水2ml。记录患者在PACU的RSS躁动评分、拔管后即刻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记录用药前(T0)、手术结束时(T1)、拔管时(T2)的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结果 T1、T2时,A、B、C组血浆皮质醇、血糖浓度明显低于D组,且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B、C组RSS躁动评分明显低于D组,且A组和B组明显低于C组(P<0.05)。拔管后即刻,A组和B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5)。A、B、D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C组有7例患者出现SpO2<90%(P<0.05)。结论与芬太尼比较,地佐辛降低全麻术后围拔管期躁动和应激反应的疗效更好,不良反应少,且术前应用较术后应用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与超前镇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术后躁动 应激反应 腹腔镜结肠癌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和白藜芦醇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6
8
作者 申新 赵鸽 +2 位作者 王瑞 刘婷婷 刘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探讨异丙酚与白藜芦醇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4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18只/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O组)、生理盐水预处理组(NS组)、Tween80预处理组(TW... 目的探讨异丙酚与白藜芦醇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4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18只/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O组)、生理盐水预处理组(NS组)、Tween80预处理组(TW组)、低剂量异丙酚预处理组(PROⅠ组)、高剂量异丙酚预处理组(PROⅡ组)、低剂量白藜芦醇预处理组(RESⅠ组)、高剂量白藜芦醇预处理组(RESⅡ组)、异丙酚联合白藜芦醇预处理组(PRO+RES组)。参照Pringle法建立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SO组仅游离肝门,不作肝门阻断,经股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 ml/kg);NS组、TW组分别于肝门阻断前10 min经股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 ml/kg)、Tween80(2 ml/kg);PROⅠ组、PROⅡ组、RESⅠ组、RESⅡ组及PRO+RES组分别于肝门阻断前10 min经股静脉输注异丙酚10 mg·kg-1·h-1、异丙酚20 mg·kg-1·h-1、白藜芦醇10 mg/kg、白藜芦醇20 mg/kg、异丙酚10 mg·kg-·1h-1+白藜芦醇10 mg/kg。各实验组均于再灌注后1、3、6 h分别处死6只动物,留取肝组织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后切片。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技术(TUNEL法)检测肝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S组、TW组比较,PROⅠ组、PROⅡ组、RESⅠ组、RESⅡ组及PRO+RES组肝组织病理损害减轻,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增多(P<0.05),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P<0.05)。相较于PROⅠ组及RESⅠ组,PRO+RES组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增多(P<0.05),Bax蛋白及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P<0.05)。PROⅡ组、RESⅡ组与PRO+RES组间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细胞凋亡指数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异丙酚与白藜芦醇通过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对HIRI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异丙酚与白藜芦醇联合应用可以明显减少用药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异丙酚 白藜芦醇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肝大部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再生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谭敬 朱宇麟 +3 位作者 周荣胜 张晓琪 赵鸽 刘齐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预处理对大鼠70%肝切除术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再生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单纯肝切除组(PH)、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组(PHIR)和乌司他丁组(UTI),每组40只。将各...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预处理对大鼠70%肝切除术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再生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单纯肝切除组(PH)、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组(PHIR)和乌司他丁组(UTI),每组40只。将各组大鼠肝左、中叶切除,残肝(右、尾叶)作不同处理:PH组不阻断保留肝血流;PHIR组阻断保留肝血流30min后恢复灌注;UTI组与PHIR组肝脏切除及保留肝断流处理相同,但于缺血前5min经尾静脉给予UTI 50 000U/kg。再灌注后1、6、12、24、48h分别取各组大鼠下腔静脉血、肝组织,测定血清ALT和AST,肝细胞凋亡指数(AI);24、48h残肝再生度、PCNA阳性率和ATP、ADP和AMP含量。结果 UTI组的血清ALT和AST活性、AI均低于PHIR组(P<0.05),肝再生度和PCNA阳性率均高于PHIR组(P<0.05),ATP含量和能量负荷较PHIR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预处理能促进对大鼠70%肝切除术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肝再生,其机制与维持能量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再生 乌司他丁 能量代谢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100β及NSE含量与心肺转流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关正 张永健 +2 位作者 景桂霞 袁伟 刘璟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56-65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相关性。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98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进行神经功能测试,以术后评分下降大... 目的探讨血清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相关性。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98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进行神经功能测试,以术后评分下降大于或等于术前评分的一个标准差评定为POCD,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POCD组(P组)及非POCD组(NP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h(T2)、术后48h(T3)抽取动脉血检测S100β和NSE的含量。结果术后1dPOCD的发生率为45例(45.9%)。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S100β蛋白明显升高(P<0.05);T1、T2时两组NSE含量明显升高,T3时NP组仍明显升高(P<0.05);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清醒时间延长(OR=1.222,P=0.004)及术后即刻S100β含量升高(OR=1.85,P=0.009)为术后1d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术后存在较高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清醒时间延长及术后即刻S100β含量的升高是术后1d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S100Β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严六狮 袁慧 +2 位作者 王伟 李小刚 刘齐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56-758,共3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骶前吻合)患者60例,年龄40~60岁,体重50~70k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乌司他丁组(U组)将乌司他丁2.5kU/kg用生理盐水50ml稀释,...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骶前吻合)患者60例,年龄40~60岁,体重50~70k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乌司他丁组(U组)将乌司他丁2.5kU/kg用生理盐水50ml稀释,入室后缓慢静注(10min),另2.5kU/k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滴注(从入室开始1h滴完)。对照组(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以同样方法输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静脉血IL-6、IL-8和TNF-α浓度;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浓度。结果与气腹前比较,气腹消除后10min、6h及术后24、48h两组患者IL-6、IL-8、TNF-α、CRP浓度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C组明显高于U组(P<0.05);两组I-FABP浓度在气腹消除后10min和6h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C组明显高于U组(P<0.05),C组在术后24h仍明显高于U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可以减轻气腹期间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对肠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腹腔镜 促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鸽 陈正春 +2 位作者 申新 陈亚丽 吕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16-2020,共5页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Sham组(S组)和缺血组,缺血组包括缺血再灌注组(I/R组)、瑞芬太尼预处理组(RPC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阻滞剂SB...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Sham组(S组)和缺血组,缺血组包括缺血再灌注组(I/R组)、瑞芬太尼预处理组(RPC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阻滞剂SB203580(SB)+RPC组。各组分别于再灌注末抽取静脉血、处死大鼠,收集肝组织。观察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L-1β水平;TUNEL法测定肝细胞凋亡情况;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肝组织p38MAPK及其磷酸化组分pp38MAPK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相比,I/R组血清ALT、AST、TNF-α及IL-1β水平均明显升高,出现明显肝组织损伤,肝细胞凋亡增加;与I/R组相比,RPC组血清ALT、AST、TNF-α及IL-1β水平均明显下降,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肝细胞凋亡减少,肝组织pp38MAPK表达明显升高;应用p38MAPK阻断剂SB203580,肝损伤加重。结论瑞芬太尼预处理通过激活p38MAPK通路,使p38MAPK磷酸化,减轻炎症因子的产生,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以被SB 203580阻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瑞芬太尼 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3
13
作者 王伟 刘齐宁 赵新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2-715,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和黄芪预处理组(H+I/R)。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变化,... 目的探讨黄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和黄芪预处理组(H+I/R)。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变化,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心肌组织Na+K+-ATP酶(Na+K+-ATPase)、Ca2+-ATP酶(Ca2+-ATPase)活性。结果①黄芪预处理组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形态改变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减轻;②黄芪预处理组大鼠血清中CK、LDH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Na+K+-ATPase、Ca2+-ATPase活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黄芪对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后再灌注心肌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冠状微循环与抗氧自由基生成、减轻钙超载等多种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心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对心脏毒性的γ-氨基丁酸_A受体机制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耀民 袁祖贻 +2 位作者 吴辉 王宁 景桂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5-739,共5页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对心脏毒性的γ-氨基丁酸A受体机制。方法通过对新西兰大白兔侧脑室注入γ-氨基丁酸A受体激动药蝇蕈醇和γ-氨基丁酸A受体阻滞药印防己毒素,观察静脉输注罗哌卡因致心脏毒性发生时的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结果侧脑室注入...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对心脏毒性的γ-氨基丁酸A受体机制。方法通过对新西兰大白兔侧脑室注入γ-氨基丁酸A受体激动药蝇蕈醇和γ-氨基丁酸A受体阻滞药印防己毒素,观察静脉输注罗哌卡因致心脏毒性发生时的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结果侧脑室注入蝇蕈醇可显著延长罗哌卡因心脏毒性的发生时间,提高罗哌卡因心脏毒性发生时的血浆罗哌卡因浓度;侧脑室注入印防己毒素可明显缩短罗哌卡因心脏毒性的发生时间,降低罗哌卡因心脏毒性发生时的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结论罗哌卡因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除了罗哌卡因的心脏直接毒性外,部分是由中枢神经系统γ-氨基丁酸A受体所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心脏毒性 Γ-氨基丁酸A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鸽 朱宇麟 +3 位作者 杨会 高燕凤 景桂霞 吕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6-360,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大部切除后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115只,体重230~280g,其中25只随机分为5组:70%单纯肝切除1组(PH1)、70%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1组(PHIR1)、10s-10s循环3次后处理组(IPO1)、30s...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大部切除后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115只,体重230~280g,其中25只随机分为5组:70%单纯肝切除1组(PH1)、70%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1组(PHIR1)、10s-10s循环3次后处理组(IPO1)、30s-30s循环3次后处理组(IPO2)和60s-60s循环3次后处理组(IPO3)。再灌注6h后取各组大鼠下腔静脉血及残肝组织,测定血清ALT、AST活性及肝细胞凋亡指数,选取保护效果最佳的后处理方案。剩余9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PH2组、PHIR2组和IPO组,并于再灌注1、6、12、24、48h取各组大鼠下腔静脉血及残肝组织,每时点6只,测定血清ALT、AST活性及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与PH1组比较,PHIR1组、IPO1组、IPO2组和IPO3组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细胞凋亡指数均升高(P<0.05);与PHIR1组比较,IPO1组、IPO2和IPO3组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细胞凋亡指数均降低,但仅IPO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IPO2组作为后处理方案,与PHIR2组比较,IPO组各时点ALT、AST活性和MDA、MPO表达水平降低(P<0.05),SOD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肝大部切除后残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生成,减轻炎细胞浸润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肌酸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常建华 景桂霞 党旭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PCr)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2周后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D1),缺血再灌注组(D2),缺血再灌注+PCr给药组(D3);观察缺血区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计算凋亡指数(AI)...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PCr)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2周后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D1),缺血再灌注组(D2),缺血再灌注+PCr给药组(D3);观察缺血区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计算凋亡指数(AI),测定心肌匀浆中磷酸腺苷和PCr的含量,并计算能荷值(EC)。结果与D2组相比,D3组线粒体肿胀变性的损伤较轻,AI降低,ATP、PCr含量和EC均升高(P<0.05)。结论 PCr通过维护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提高心肌组织内能量物质的含量,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从而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肌酸 糖尿病大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影响和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朱宇麟 李静 +1 位作者 吕毅 景桂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7-680,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的影响,探讨肝缺血后处理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3次循环的再灌注1 min-阻断1 min的缺血后处理,观察假手...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的影响,探讨肝缺血后处理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3次循环的再灌注1 min-阻断1 min的缺血后处理,观察假手术(S)组、LY294002+假手术(LY+S)组、PD98059+假手术(PD+S)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组、LY294002+缺血后处理(LY+IPO)组和PD98059+IPO(PD+IPO)组的肝功能、细胞凋亡、Akt和ERK1/2磷酸化程度的变化。结果缺血后处理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肝功能损害,增加Akt和ERK1/2的磷酸化程度,应用LY294002或PD98059后都可以取消IPO的作用。结论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激活PI3K和ERK1/2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 肝脏 磷脂酰肌醇-3激酶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伟 景桂霞 +1 位作者 赵新京 王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0只,体重280~320 g,随机分为2组。瑞芬太尼预处理(R)组(n=10)经股静脉注入瑞芬太尼,速度为0.6μg/(kg.min),每次输注5 min,连续3次,中间间隔5 min;...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0只,体重280~320 g,随机分为2组。瑞芬太尼预处理(R)组(n=10)经股静脉注入瑞芬太尼,速度为0.6μg/(kg.min),每次输注5 min,连续3次,中间间隔5 min;盐水对照(C)组(n=10)经股静脉注入生理盐水,每次输注5 min,连续3次,中间间隔5 min;30 min后对所有动物的右侧颈内动脉用尼龙线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阻闭120 min,然后拔出尼龙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2 h后处死动物,取大脑组织标本,原位细胞凋亡法测定细胞凋亡的情况,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光镜观察发现R组细胞肿胀坏死明显减轻,凋亡细胞及坏死细胞较C组明显减少。再灌2 h后R组凋亡细胞阳性率、TUNEL阳性率较C组减少(P<0.05)。结论瑞芬太尼能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坏死,具有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罗遥 周党军 +1 位作者 吕毅 景桂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2-585,共4页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兔在体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再灌注加生理盐水2 mL/(kg.h)组(B组)、缺血再灌注加异丙酚8mg/(kg.h)组(C组)和假手...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兔在体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再灌注加生理盐水2 mL/(kg.h)组(B组)、缺血再灌注加异丙酚8mg/(kg.h)组(C组)和假手术对照组(D组)。各组于再灌注后306、0 min测定肝组织和血浆中ET-1与NO水平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并进行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D组比较,A、B、C组于再灌注后30 min及60 min时,肝组织和血浆中ET-1均呈上升,但C组的上升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P<0.01);同时肝组织和血清中NO呈下降,但C组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P<0.01);血清ALT、AST均升高,但C组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P<0.01);肝细胞形态学发生异常改变,C组的肝脏淤血明显较A、B两组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不明显。结论异丙酚通过保护肝窦内皮,降低机体内ET-1水平,提高NO水平,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对HIRI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肝脏 再灌注损伤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世平 沈鑫 +4 位作者 李会玲 景桂霞 杨瑞 金梅梅 常建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07-711,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40只,体重150~170g,8周后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Dex给药组(IRD组),缺血-再灌...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40只,体重150~170g,8周后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Dex给药组(IRD组),缺血-再灌注+育亨宾与Dex复合给药组(IRYD组),每组8只。S组和IR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作预处理,IRD组先以5μg/kg的速度输注Dex 10 min,后以5μg·kg-1·h-1的速率再输注60 min,IRYD组先静脉输注1mg/kg的育亨宾,15min后改为0.5mg·kg-1·h-1继续输注60min,育亨宾开始输注5min后以与IRD组相同的方法输注Dex。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均采用结扎-放松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使局部心肌缺血30min、继而再灌注2h。分别记录缺血前(T0)、结扎30 min(T1)、再灌注1h(T2)和再灌注2h(T3)时的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测定再灌注2h后的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TnI)含量和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与S组、IR组和IRYD组比较,T0-T3时IRD组的HR明显减慢(P<0.05)。与IR组和IRYD组比较,T3时IRD组LVSP、+dp/dtmax和-dp/dtmax明显升高(P<0.05),LVEDP明显降低(P<0.05),IRD组缺血坏死区/缺血危险区(AN/AAR)明显缩小(P<0.05),cTnI含量明显降低(P<0.05),NO浓度明显升高(P<0.05)。T3时IRYD组与IR组大鼠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ex预处理能改善糖尿病大鼠MIRI后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少心肌细胞坏死,其保护机制可能与α2受体激动和血浆NO浓度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预处理 糖尿病大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功能 一氧化氮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