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道外科微创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5
1
作者 石景森 禄韶英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8-10,共3页
关键词 微创技术 胆道外科 社会医学模式 微创外科 全身炎症反应 21世纪 内环境稳定 生命科学 医学领域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级综合医院护理管理中内部沟通渠道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孙亚利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第6期118-119,150,共3页
目的:建立适合三级综合医院护理管理中有效的内部沟通渠道,同时评价沟通渠道的有效性。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0个护理单元200名不同年资、不同岗位的护士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院护理管理中内部沟通渠道的现状,并对常用... 目的:建立适合三级综合医院护理管理中有效的内部沟通渠道,同时评价沟通渠道的有效性。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0个护理单元200名不同年资、不同岗位的护士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院护理管理中内部沟通渠道的现状,并对常用的沟通渠道进行比较。结果:在沟通渠道上,一般护士愿意接受面对面沟通,正式会议沟通,非正式会议沟通,书面文件沟通,电话沟通;管理人员愿意接受正式会议沟通和书面文件沟通。在沟通效果上,口头交流或电话交流比书面或正式的信息媒介更为有效。结论:建立内部沟通制度十分必要,应建立多种渠道,有效沟通,使护理队伍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效的实现管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综合医院 护理管理 内部沟通渠道 内部沟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的外科处理 被引量:2
3
作者 Umar Ali 潘承恩 +3 位作者 马清涌 于良 刘青光 吕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8-348,F0003,共2页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和狭窄的类型、重建时机、促成损伤因素及胆道重建技术等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4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分为术中诊断、术后早期发现、引流或重建术后又出现狭窄等3组接受胆道再建手术。结果本组病例无...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和狭窄的类型、重建时机、促成损伤因素及胆道重建技术等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4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分为术中诊断、术后早期发现、引流或重建术后又出现狭窄等3组接受胆道再建手术。结果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情况。术中诊断的31例中,22例系未辨清胆囊管和肝总管、胆总管联合部。随诊3-15年,疗效优者75例(79.8%),良者13例(13.8%),优良率达93.6%,差者6例(6.4%)。差者中已死亡5例(占5.3%,5/94)。结论除熟悉病理解剖关系外,经验和谨慎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至关重要。胆道重建的疗效主要受Bismuth分型和胆道重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胆管损伤 胆管狭窄 胆道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218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超 涂康生 +5 位作者 郑鑫 张竞 拓航 高洁 姚英民 刘青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检测MicroRNA-218(miR-218)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在肝癌中的功能。方法收集46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组织,运用qRT-PCR技术检测miR-218在肝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miR-218 mimic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MTT和流... 目的检测MicroRNA-218(miR-218)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在肝癌中的功能。方法收集46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组织,运用qRT-PCR技术检测miR-218在肝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miR-218 mimic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细胞活力和凋亡变化,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218潜在靶点的表达变化。结果 miR-218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0.05);miR-218低表达与肿瘤大小(>5 cm)和高TNM分期(Ⅲ+Ⅳ)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HepG2细胞中,miR-218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并下调Bmi-1和CDK6 mRNA及蛋白表达(P<0.05)。结论 miR-218低表达与肝癌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miR-218可能通过下调Bmi-1和CDK6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218 肝细胞癌 凋亡 增殖 BMI-1 CDK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后多模式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9
5
作者 高燕凤 袁伟 +3 位作者 丁晓英 霍雄伟 景桂霞 吕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9-673,713,共6页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后多模式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和芬太尼组(F组),两组患者均行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两组患者...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后多模式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和芬太尼组(F组),两组患者均行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两组患者术毕清醒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DF组镇痛泵配方为地佐辛30mg加氟比洛芬酯150mg,F组为芬太尼0.01mg/(d·kg),两组均加生理盐水配至100mL。初始负荷剂量4mL,背景剂量2mL/h,单次PCA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术后记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1、3、5d抽血测定患者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F组(P<0.05)。与麻醉前比,术毕两组患者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均下降(P<0.05),术后1d达最低水平(P<0.05)。术后3dDF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已恢复到麻醉前水平,而F组仍明显低于麻醉前和DF组(P<0.05)。术后5d两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与芬太尼比较,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少,可减轻胃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下降的程度,减轻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氟比洛芬酯 芬太尼 多模式镇痛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肝切除术后的生存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朱迎 董健 +4 位作者 王万里 张谞丰 刘学民 王博 吕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9-422,共4页
目的总结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切除的效果,探讨影响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行肝切除术的79例年龄≤40岁的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 目的总结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切除的效果,探讨影响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行肝切除术的79例年龄≤40岁的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征,并与同期收治的67例年龄≥65岁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分析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以死亡作为终点事件,对手术切除术后的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青年肝癌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甲胎蛋白值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丙肝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老年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临床症状、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吲哚氰绿15min滞留率、肝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肝硬化、肿瘤个数、大小、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生存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后发现,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影响青年原发性肝癌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切除治疗青年、老年肝癌是安全的、可行的。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青年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原发性肝癌 肝切除术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bxw7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肝癌细胞增殖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周振宇 涂康生 +4 位作者 张竞 郑鑫 高洁 姚英民 刘青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03-1306,共4页
目的:探讨Fbxw7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运用RT-PCR、免疫组化技术检测Fbxw7在肝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real time RT-PCR技术检测正常肝细胞株LO2、肝癌细胞... 目的:探讨Fbxw7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运用RT-PCR、免疫组化技术检测Fbxw7在肝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real time RT-PCR技术检测正常肝细胞株LO2、肝癌细胞株Hep3B和SMMC-7721中Fbxw7 mRNA的表达水平;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与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不同Fbxw7 mRNA表达水平的细胞株体内外增殖能力。结果:Fbxw7 mRNA及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应癌旁组织(P<0.05);Fbxw7蛋白低表达与高Edmonson分级和高TNM分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正常肝细胞株LO2中Fbxw7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癌细胞株Hep3B和SMMC-7721(P<0.05);Fbxw7表达较低的细胞株形成的克隆数较多,且裸鼠皮下成瘤体积较大,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bxw7低表达与肝癌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并与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Fbxw7 临床意义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Shh、Vimentin、E-cad-herin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许秋然 郑鑫 +3 位作者 昝献峰 姚英民 杨威 刘青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6-539,543,共5页
目的:研究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Gli1表达与sonic hedgehog通路配体Shh、EMT标记物Vimentin以及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由此分析其在肝癌EMT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3例肝细胞... 目的:研究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Gli1表达与sonic hedgehog通路配体Shh、EMT标记物Vimentin以及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由此分析其在肝癌EMT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3例肝细胞癌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化,RT-PCR法检测Gli1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配体Shh、EMT标记物Vimentin以及E-cadherin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Gli1的mRNA含量以及蛋白表达差异。使用卡方检验分析Gli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使用Spearmen秩检验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中Gli1蛋白表达分别与Shh、Vimentin及E-cadherin这三种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肝细胞癌组织中Gli1蛋白及mRNA含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Gli1蛋白表达分别与肿瘤肝内转移或淋巴结转移(χ2=6.205,P<0.05)、门静脉侵袭(χ2=4.014,P<0.05)、高Edmonson病理分级(χ2=19.668,P<0.05)以及TNM肿瘤分期较晚(χ2=7.091,P<0.05)有关;肝细胞癌组织中Gli1蛋白表达与Shh(r=0.574,P<0.05)、Vimentin蛋白(r=0.467,P<0.05)表达呈明显正相关,而与E-cadherin蛋白(r=-0.439,P<0.05)呈负相关。结论:Gli1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增加,且与肝癌侵袭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Gli1可能在Shh配体的作用下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并可能诱导肝癌发生与侵袭转移相关的EMT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I1 肝细胞癌 HEDGEHOG信号通路 SHH E-cad-herin VIMENT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佐辛术前给药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8
9
作者 高燕凤 袁伟 +4 位作者 霍雄伟 陈亚丽 丁晓英 景桂霞 吕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63-866,共4页
目的观察地佐辛术前给药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男48例,女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20例。A组:术前30min静注地佐辛10mg,术毕缝皮时给予生理盐水2ml;B组:术前30min给... 目的观察地佐辛术前给药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男48例,女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20例。A组:术前30min静注地佐辛10mg,术毕缝皮时给予生理盐水2ml;B组:术前30min给予生理盐水2ml,术毕缝皮时静注地佐辛10mg;C组:术前30min给予生理盐水2ml,术毕缝皮时静注芬太尼0.1mg;D组:术前30min、术毕缝皮时均予生理盐水2ml。记录患者在PACU的RSS躁动评分、拔管后即刻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记录用药前(T0)、手术结束时(T1)、拔管时(T2)的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结果 T1、T2时,A、B、C组血浆皮质醇、血糖浓度明显低于D组,且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B、C组RSS躁动评分明显低于D组,且A组和B组明显低于C组(P<0.05)。拔管后即刻,A组和B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5)。A、B、D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C组有7例患者出现SpO2<90%(P<0.05)。结论与芬太尼比较,地佐辛降低全麻术后围拔管期躁动和应激反应的疗效更好,不良反应少,且术前应用较术后应用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与超前镇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术后躁动 应激反应 腹腔镜结肠癌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15
10
作者 吴胜利 仵正 +1 位作者 王瑞涛 白纪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4-716,F0003,共4页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71例。根据抗凝剂使用情况将其分为3组:A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B组29人(术后血小板>300×109/L时使用抗凝药);C组19人(术后未使用抗凝药)。比较各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和血栓分布特点以及发生血栓后经溶栓治疗后的效果,分析术前和手术相关因素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总的发生率为40.8%(29/71),A、B和C组分别为26.1%(6/23)、44.8%(13/29)和52.6%(10/19),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及主要分支均可发生血栓,其中脾静脉血栓占72.4%。溶栓治疗后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为76.2%(16/21),而脾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仅23.8%(5/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4,P=0.001)。结论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凝药对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作用。发生血栓后经全身溶栓治疗,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消融率高于脾静脉血栓消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系统血栓 脾切除 风险因素 肝炎后肝硬化 门脉高压症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04通过下调Bcl-2和Sirt1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扩 许秋然 +2 位作者 刘欣 刘青光 王茂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 204(miR-20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60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肝组织,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204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iR-204下游潜在靶点Bc... 目的探讨微小RNA 204(miR-20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60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肝组织,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204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iR-204下游潜在靶点Bcl-2与组蛋白脱乙酰酶1(Sirt1)的表达;用人工合成的miR-204模拟物转染人SMMC-7721肝癌细胞,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SMMC-7721细胞的增殖、凋亡的情况,q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Bcl-2与Sirt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miR-204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应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miR-204低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TNM分期显著相关;miR-204低表达组Bcl-2与Sirt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miR-204高表达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miR-204与Bcl-2、Sirt1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miR-204可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并下调Bcl-2与Sirt1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miR-204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并与肝癌恶性临床病理特征有关,miR-204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可能与下调Bcl-2和Sirt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04 肝细胞癌 凋亡增殖 BCL-2 SIR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P2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雪 宋涛 +3 位作者 杨威 郭成 姚英民 刘青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7-480,496,共5页
目的探讨CIP2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CIP2A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以及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分布;采用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的癌旁肝组织中CIP2A mRNA的转录水平,统计... 目的探讨CIP2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CIP2A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以及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分布;采用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的癌旁肝组织中CIP2A mRNA的转录水平,统计分析CIP2A mRNA的转录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CIP2A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胞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1.7%(43/60);相对应的癌旁肝组织则较少见CIP2A蛋白阳性表达,其阳性率为23.3%(14/60),且阳性染色分布散在稀疏;正常肝组织中未见CIP2A蛋白阳性表达。肝癌组织中CIP2A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其相对应的癌旁肝组织(P<0.05)。CIP2A mRNA转录水平与肝癌直径、肝癌组织病理分化、临床TNM分期以及是否合并肝癌转移(门静脉癌栓浸润以及肝内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P<0.05)。结论 CIP2A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肝癌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CIP2A可能成为潜在的肝癌分子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P2A 肝细胞癌 免疫组化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腺癌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表达与Her2阳性表达间的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珂 任予 +3 位作者 何建军 张云锋 陈武科 马清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7-591,共5页
目的观察人乳腺癌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主要组分E-cadherin、β-catenin、Cyclin D1的异常表达及其关键组分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Her2阳性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检测了90例人乳腺癌组织中H... 目的观察人乳腺癌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主要组分E-cadherin、β-catenin、Cyclin D1的异常表达及其关键组分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Her2阳性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检测了90例人乳腺癌组织中Her2、E-cadherin、β-catenin以及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表达正常组中β-catenin的异常表达率(27.3%)显著低于E-cadherin表达缺失组(75.0%);β-catenin异常表达组中Cyclin D1过表达率(83.3%)显著高于β-catenin正常组(40.7%)。Her2阳性组中β-catenin的异常表达率(73.5%)明显高于Her2阴性组(19.6%)。当Her2的阳性表达与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同时存在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较高。结论在一些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表达,并且其异常表达与Her2的阳性表达有关,二者的异常表达能够协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腺癌 Her2 WNT信号传导通路 E-cadherin β-catenin CYCLIN 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AF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4
作者 拓航 郑鑫 +3 位作者 涂康生 周振宇 姚英民 刘青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P300/CBP相关因子(PCAF)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5例手术切除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中PCAF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检测PCAF蛋白的表达和临床资料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 Log Rank... 目的探讨P300/CBP相关因子(PCAF)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5例手术切除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中PCAF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检测PCAF蛋白的表达和临床资料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 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PCAF蛋白在癌旁肝组织与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与肿瘤TNM分期以及肿瘤转移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肝癌患者术后导致较差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PCAF表达降低、更高的肿瘤TNM分期以及肿瘤转移。结论肝细胞癌中的PCAF表达下调,并且与预后相关。PCAF有可能成为肝癌重要的生物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C PCAF 免疫组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CC1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清泉 刘青光 +3 位作者 昝献峰 郭成 宋涛 姚英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4,28,共4页
目的探讨MACC1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2例肝癌组织、对应癌旁肝组织以及17例正常肝组织中MACC1 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ACC1基因的表达与相... 目的探讨MACC1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2例肝癌组织、对应癌旁肝组织以及17例正常肝组织中MACC1 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ACC1基因的表达与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MACC1基因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在癌旁肝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且MACC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TNM分期、肝内或淋巴结转移、门静脉癌栓等均明显相关(均P<0.05),而与肿瘤个数、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有无肝硬化等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MACC1基因可能在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基因 MACC1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dgehog通路下游转录因子Gli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许秋然 郑鑫 +2 位作者 姚英民 杨威 刘青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8-429,432,共3页
目的: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因子Gli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3例肝细胞癌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构建成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RT-PCR法检测Gli1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li1蛋白在肝癌组织... 目的: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因子Gli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3例肝细胞癌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构建成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RT-PCR法检测Gli1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li1蛋白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Gli1mRNA含量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具有显著性差异;肝细胞癌中Gli1蛋白表达和mRNA含量与病理分级、门脉癌栓有无、淋巴结转移与否、原发肿瘤分级、TNM分期密切相关。结论:Gli1的上调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肿瘤转移侵润有关。Gli1可能成为肝细胞癌重要生物学标志和生物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HEDGEHOG通路 GLI1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COX-2和iN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琦 沙焕臣 +2 位作者 马清涌 张磊 张庆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胰腺微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operation,SO)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组、白藜芦醇治疗(RES)组。以40g/L牛...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胰腺微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operation,SO)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组、白藜芦醇治疗(RES)组。以40g/L牛黄胆酸钠0.1mL/100g胆胰管逆行注射建立SAP模型。RES组术后立即经阴茎背静脉注射RES(20mg/kg)。分别于术后3、6、12h取材,进行胰腺组织学评分;检测胰腺组织环氧化酶2(cyclcoxygenase-2,COX-2)、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的表达和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含量。结果RES组胰腺损伤较SAP组明显减轻(P<0.05)。SAP组COX-2、i NOS的表达和NO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RES组COX-2的表达在6、12h较SAP组明显下降,i NOS和NO在各时间点均较SAP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下调COX-2和i NOS的表达改善胰腺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白藜芦醇 微循环 COX-2 IN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与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许秋然 郑鑫 +2 位作者 姚英民 杨威 刘青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6-582,共7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肝移植术(OLT)和肝切除术(RT)治疗原发肝细胞癌(HCC)的疗效进行综合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ne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CBM、CNKI数据库、万方、维普,及手工检索国内1990~2010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肝移植术(OLT)和肝切除术(RT)治疗原发肝细胞癌(HCC)的疗效进行综合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ne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CBM、CNKI数据库、万方、维普,及手工检索国内1990~2010年发表的有关于肝移植和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献,选择RevMan5.0软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有9项临床试验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组和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相似(OR=1.26,95%CI为0.93~1.17,P=0.13),肝移植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1.68,95%CI为1.31~2.17,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2.17,95%CI为1.63~2.89,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5.07,95%CI为3.27~7.86,P<0.01),肝移植组术后复发率低于肝切除组(OR=0.10,95%CI为0.06~0.14,P<0.01)。结论肝移植术和肝切除术均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手术方法,但肝移植术预后较肝切除术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移植 肝切除 生存率 复发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MD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竞 涂康生 +4 位作者 周振宇 郑鑫 高洁 姚英民 刘青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检测GRAMD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组织,运用RT-PCR、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RAMD4在肝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GRAMD4mRNA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 目的检测GRAMD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组织,运用RT-PCR、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RAMD4在肝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GRAMD4mRNA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应用RT-PCR技术检测人正常肝细胞LO2和肝癌细胞Hep3B、HepG2、SMMC-7721中GRAMD4 mRNA的表达。结果 GRAMD4 mRNA及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0.05);GRAMD4 mRNA的高表达与肿瘤体积增大、高Edmonson分级和高TNM分期呈明显正相关(P<0.05);肝癌细胞株Hep3B、HepG2和SMMC-7721中GRAMD4 mRNA的表达较正常肝细胞LO2显著增加(P<0.05)。结论肝癌细胞系及肝癌组织中GRAMD4表达上调,且GRAMD4的表达上调与肝癌的恶性病理特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MD4 肝细胞癌 凋亡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多器官组织氧自由基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秦勇 马清涌 +1 位作者 党晓燕 沙焕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2-574,共3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器官组织SOD、MDA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白藜芦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急性胰腺炎组、白藜芦醇治疗组各18只)。应用逆行胰胆管穿刺注射牛黄胆酸钠制备SAP大鼠模...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器官组织SOD、MDA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白藜芦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急性胰腺炎组、白藜芦醇治疗组各18只)。应用逆行胰胆管穿刺注射牛黄胆酸钠制备SAP大鼠模型,白藜芦醇溶液通过阴茎背静脉注射,术后4 h剖杀,观察腹水量及胰、肝、肺、肾和肠壁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组织学变化及白藜芦醇对其影响。结果模型组的胰、肺、肝、肾、小肠组织SOD活性降低、而MDA水平增加;白藜芦醇可明显升高胰、肺、肝、肠、肾组织的SOD活性,降低各组织的MDA水平,同时白藜芦醇可减轻大鼠各器官组织病理损害,以胰腺组织为主。结论氧自由基参与了SAP的病理生理过程。白藜芦醇可提高SAP大鼠多器官组织SOD活性、降低MDA水平而减轻组织脂质过氧化和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白藜芦醇 氧自由基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