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汉族X染色体上6个ST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 被引量:20
1
作者 余兵 秦群霞 +2 位作者 闫金成 张洪波 李生斌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调查西安汉族人群6个位于X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DXS8378、DXS7132、DXS6789、DXS101、HPRTB和DXS7423的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方法应用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结果。结果在120例女性无关个体中,DXS8378、D... 目的调查西安汉族人群6个位于X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DXS8378、DXS7132、DXS6789、DXS101、HPRTB和DXS7423的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方法应用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结果。结果在120例女性无关个体中,DXS8378、DXS7132、DXS6789、DXS101、HPRTB和DXS7423分别检出5、6、11、10、8和4个等位基因;分别检出10、17、29、32、22和7种基因型;此6个位点女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此6个X染色体STR位点均有较高的个体识别率,在个体识别和女孩的亲权鉴定中有应用价值,对疾病相关研究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染色体 短串联重复序列 遗传多态性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Neurit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曹健 王瑞 侯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99-803,F0003,共6页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Neuritin蛋白和mRNA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4例乳腺癌组织标本和12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标本中Neu...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Neuritin蛋白和mRNA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4例乳腺癌组织标本和12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标本中Neurit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利用RT-PCR法检测标本中Neurit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Neuritin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5%,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0.62%,乳腺癌组织中Neuritin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且其在乳腺癌肿瘤细胞中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Neurit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ER/PR/HER2高阳性率有关联(P<0.05)。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Ⅰ-Ⅱ期及Ⅲ-Ⅳ期乳腺癌组织中Neuritin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与Ⅰ-Ⅱ期乳腺癌组织比较,Ⅲ-Ⅳ期乳腺癌组织中Neuritin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亦升高(P<0.05)。结论:Neuritin可能是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因,也可能是治疗乳腺癌的关键靶向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神经生长因子 NEURITIN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MS/MS法测定兔血浆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锐 刘昳 卢红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74-776,F0003,共4页
目的建立兔含药血浆中黄芪甲苷含量快速测定的新方法。方法固相萃取法富集血浆中的黄芪甲苷;Agilent SB-C18反相色谱进行分离;采用离子阱质谱多级反应模式,以m/z 807.5→627.1为选择离子对,内标法测定含量。结果血浆中黄芪甲苷的检测限... 目的建立兔含药血浆中黄芪甲苷含量快速测定的新方法。方法固相萃取法富集血浆中的黄芪甲苷;Agilent SB-C18反相色谱进行分离;采用离子阱质谱多级反应模式,以m/z 807.5→627.1为选择离子对,内标法测定含量。结果血浆中黄芪甲苷的检测限为0.1 ng/mL,线性范围为0.5~50.0μg/mL,平均方法回收率在96.3%~104.7%范围内。结论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和快速的特点,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有望用于黄芪甲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黄芪甲苷 固相萃取 HP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C对MPP+致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健 王瑞 +1 位作者 王倩 王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3-456,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C(Vit C)对MPP+致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培养神经细胞株PC12细胞,将其分为单纯帕金森病组(MPP+组)和Vit C治疗组(Vit C组),Vit C组加入250μmol/L Vit C孵育6 h,之后向两组均加入100μmol... 目的探讨维生素C(Vit C)对MPP+致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培养神经细胞株PC12细胞,将其分为单纯帕金森病组(MPP+组)和Vit C治疗组(Vit C组),Vit C组加入250μmol/L Vit C孵育6 h,之后向两组均加入100μmol/L MPP+,在体外模拟帕金森病的神经损伤,孵育12 h后,利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LDH变化;TUNEL法检测鼠脑神经元凋亡情况,并利用Western-blot检测神经元中c-Caspase3和Caspase表达情况。结果与MPP+组比较,VitC能明显减轻帕金森病PC12细胞凋亡,显著改善细胞生存环境;TUNEL检测结果显示,Vit C能明显减少PC12细胞凋亡。同时,Western-blot结果提示Vit C下调c-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 C可以直接抑制c-Caspase3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可能对帕金森病造成的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TUNEL法 凋亡 维生素C M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对急性放射性肠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玉 周冬枝 +2 位作者 夏欣欣 韩萍萍 曹丽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保护的疗效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素预防组、大黄素治疗组、思密达组。大黄素预防组提前灌胃给药3d,除正常组外的各组采用X射线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保护的疗效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素预防组、大黄素治疗组、思密达组。大黄素预防组提前灌胃给药3d,除正常组外的各组采用X射线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模型,照射后6h连续灌胃给药4d,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图像分析仪测定其相关形态学指标,并测定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各给药组大鼠肠组织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及全层壁厚度,肠组织DAO活性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肠组织TNF-α及NO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大黄素预防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素可明显升高肠组织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及全层壁厚度,提高肠组织中DAO活性,降低细菌移位率,降低肠组织TNF-α表达,减少NO生成,预防给药和治疗给药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放射性肠炎 大黄素 二胺氧化酶 肿瘤坏死因子 一氧化氮 细菌移位率 肠黏膜屏障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柴胡汤对实验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邱根全 叶峰 +4 位作者 刘昳 蔡云 王锐 孙烨 何群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0-402,共3页
目的研究小柴胡汤对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功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健康SPF级Wistar大鼠给予改良的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60只脂肪肝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脂肪肝模型组、小柴胡汤[1g/(kg.d)]治疗组... 目的研究小柴胡汤对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功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健康SPF级Wistar大鼠给予改良的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60只脂肪肝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脂肪肝模型组、小柴胡汤[1g/(kg.d)]治疗组、易善复[64mg/(kg.d)]治疗组,每组各15只。分别观察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体重、肝湿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血清和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的影响,并与易善复作对照。结果小柴胡汤治疗后,脂肪肝大鼠的体重和肝湿重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且血清ALT、AST、TC、TG水平以及肝脏组织和血清TC、TG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疗效与易善复组接近。结论小柴胡汤具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肝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小柴胡汤 大鼠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对肋骨骨折伴血胸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7
作者 张广健 高蕊 +2 位作者 邱根全 付军科 金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2-635,共4页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肋骨骨折伴血胸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对血胸的治疗效果。方法肋骨骨折伴血胸患者随机、对照分组后,分别治疗。常规治疗组30例给予西药常规疗法,血府逐瘀汤组31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内服。两组均于入院后1、7...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肋骨骨折伴血胸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对血胸的治疗效果。方法肋骨骨折伴血胸患者随机、对照分组后,分别治疗。常规治疗组30例给予西药常规疗法,血府逐瘀汤组31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内服。两组均于入院后1、7、14 d进行D-二聚体(D-Di)、凝血4项检查以观察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同时行CT检查,评估其对血胸的疗效。结果骨折后两组患者血液第14天的D-Di水平与入院第1天比较,明显降低(P<0.05)。而且,血府逐瘀汤组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入院14 d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较入院时均有所延长,纤维蛋白原(FIB)随之减低。胸部CT检查评估血胸疗效,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100%、96.67%,P>0.05)。但是血府逐瘀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显著缩短[(13.25±1.48)d、(18.79±1.69)d,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可改善血胸患者出现的血液高凝状态;同时,常规疗法辅以血府逐瘀汤既确保临床疗效,又显著缩短血胸患者的住院时间,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血胸 血府逐瘀汤 D-二聚体 高凝状态 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挥发油治疗癌性恶病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邱根全 赵旭升 +5 位作者 孙烨 刘昳 蔡云 王锐 何群英 孙喜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7-479,共3页
目的研究白术挥发油治疗癌性恶病质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C57BL6小鼠接种Lewis(小鼠肺腺癌)建立癌性恶病质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分5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白术水煎剂组(DA)、白术挥发油组(VOA)、康莱特组(KLT)。观察癌... 目的研究白术挥发油治疗癌性恶病质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C57BL6小鼠接种Lewis(小鼠肺腺癌)建立癌性恶病质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分5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白术水煎剂组(DA)、白术挥发油组(VOA)、康莱特组(KLT)。观察癌性恶病质鼠治疗后的生理状况(体重、摄食量等)并采用RIA检测血清TNF-α及IL-6水平。结果①各治疗组小鼠生理状况明显改善、摄食量增加,体重增加仅见于KLT组,但均未恢复到正常水平。②VOA组与DA组小鼠血清TNF-α、IL-6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VOA优于DA组。KLT虽然能使TNF-α水平降低,但却明显提高了IL-6水平。结论白术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癌性恶病质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能抑制肿瘤生长、调节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的异常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挥发油 癌性恶病质 TNF-Α I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酮对血瘀证乳腺癌生长及对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永惠 常靖 +5 位作者 薛陆军 郭少贤 王瑞 孙烨 夏欣欣 李恩孝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7-550,共4页
目的观察麝香酮对血瘀证裸鼠乳腺癌进展的影响。方法构建血瘀证乳腺癌裸鼠模型,用麝香酮[2mg/(kg·d)]灌胃14d后,观察裸鼠的一般状况,计算肿瘤体积及麝香酮的抑瘤率,检测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麝香酮可... 目的观察麝香酮对血瘀证裸鼠乳腺癌进展的影响。方法构建血瘀证乳腺癌裸鼠模型,用麝香酮[2mg/(kg·d)]灌胃14d后,观察裸鼠的一般状况,计算肿瘤体积及麝香酮的抑瘤率,检测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麝香酮可抑制血瘀证裸鼠乳腺癌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麝香酮可有效抑制瘤体生长(抑瘤率为48.03%);麝香酮组VEGF的阳性细胞表达降低。结论在血瘀证裸鼠模型中,麝香酮可以显著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VEGF的表达,达到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营养供应,从而影响肿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麝香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对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的抑瘤作用及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邱根全 赵云 +1 位作者 刘昳 蔡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9-761,共3页
目的探讨白术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及对肿瘤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昆明系小鼠60只,皮下注射S180细胞,同时分别给予白术、环磷酰胺处理小鼠,其后2周内测量各组肿瘤生长大小;采用RT-PCR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 目的探讨白术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及对肿瘤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昆明系小鼠60只,皮下注射S180细胞,同时分别给予白术、环磷酰胺处理小鼠,其后2周内测量各组肿瘤生长大小;采用RT-PCR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结果白术组的肿瘤重量低于模型组而大于环磷酰胺组(P均<0.05),但白术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强度未呈现量效关系,且其抑瘤率不及环磷酰胺(P<0.05);与对照组相比,白术能显著抑制肿瘤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白术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可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S180肉瘤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益宁络方对IgA肾病小鼠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夏欣欣 周冬枝 +2 位作者 韩萍萍 曹丽君 袁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2-546,共5页
目的探讨清益宁络方对IgA肾病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增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复合感染的方法复制小鼠IgA肾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多甙组[5mg/(kg·d)]及清益宁络方低剂量组[18.2g/(kg&#... 目的探讨清益宁络方对IgA肾病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增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复合感染的方法复制小鼠IgA肾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多甙组[5mg/(kg·d)]及清益宁络方低剂量组[18.2g/(kg·d)]、高剂量组[36.4g/(kg·d),并设正常组为对照。连续给药5周,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PAS)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系膜基质增生程度,系膜细胞增殖情况,并采用图像采集与分析系统对系膜基质含量进行灰度分析。结果模型组系膜基质中重度增生,与各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5);清益宁络方高低剂量组系膜基质轻中度增生,与雷公藤多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4 5);PAS染色观察到雷公藤多甙组、清益宁络方高、低剂量组系膜细胞增殖减轻,系膜基质含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益宁络方高剂量组系膜细胞数、系膜基质含量少于雷公藤多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间系膜细胞数及系膜基质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益宁络方具有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减轻肾组织病理损害的良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清益宁络方 系膜细胞 系膜基质 肾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健脑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皮质和海马脑血流量及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永惠 李少为 郑清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2-515,522,共5页
目的研究补肾健脑方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局部脑血流量、乙酰胆碱(ACh)含量及CA1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探讨其治疗VD的可能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2-VO)制备大鼠慢性脑缺血致VD动物模型,造模完成后,随机分为6... 目的研究补肾健脑方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局部脑血流量、乙酰胆碱(ACh)含量及CA1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探讨其治疗VD的可能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2-VO)制备大鼠慢性脑缺血致VD动物模型,造模完成后,随机分为6组。分别用蒸馏水、多奈哌齐混悬液以及不同浓度补肾健脑方灌胃,30 d后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放射性测量脑血流量,比色法测定ACh含量,H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脑方能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皮质和海马脑血流量,提高ACh含量,与多奈哌齐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补肾健脑方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皮质和海马的脑血流量,增加皮质和海马ACh含量而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健脑方 血管性痴呆 局部脑血流量 乙酰胆碱 皮质 海马 学习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保真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营养不良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晓菊 周冬枝 +2 位作者 夏欣欣 吴琼 张海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7-240,共4页
目的探讨益肾保真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营养不良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二步5/6肾切除法复制大鼠慢性CRF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尿毒清组(2.5g/kg.d)、开同组(0.78g/kg.d)及益肾保真方高剂量组(46.5g/kg.d)、低剂量组(15.6g/kg... 目的探讨益肾保真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营养不良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二步5/6肾切除法复制大鼠慢性CRF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尿毒清组(2.5g/kg.d)、开同组(0.78g/kg.d)及益肾保真方高剂量组(46.5g/kg.d)、低剂量组(15.6g/kg.d)。给药6周,观察大鼠摄食量、体重,检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蛋白定量(24hUprV)、白蛋白(ALB)及胆固醇(Chol)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BUN、Scr、24hUprV及Chol较正常组显著升高,摄食量、体重及血清ALB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益肾保真方组的血BUN、Scr、24hUprV及Chol显著降低(P<0.01),摄食量、体重及血清ALB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益肾保真方对CRF大鼠营养不良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保真方 慢性肾功能衰竭 营养不良 大鼠 血尿素氮 血肌酐 尿蛋白定量 白蛋白 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煎剂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预防性实验的量效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昳 邱根全 +2 位作者 何锦妮 叶峰 杨雪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4-677,共4页
目的研究黄芩煎剂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形成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四氯化碳联合胆固醇、乙醇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将鼠模型分为黄芩煎剂大剂量组(12g/kg)、中剂量组(6g/kg)、小剂量组(3g/kg)、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诺氟沙... 目的研究黄芩煎剂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形成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四氯化碳联合胆固醇、乙醇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将鼠模型分为黄芩煎剂大剂量组(12g/kg)、中剂量组(6g/kg)、小剂量组(3g/kg)、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诺氟沙星组。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检测血清内毒素水平、肝功能变化以及肝脏的纤维化程度。结果治疗结束时,黄芩煎剂大、中、小剂量组及诺氟沙星组大鼠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大鼠体重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内毒素血症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ALT水平上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白蛋白(AL)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其中大剂量组的预防效果最好,中、小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别,诺氟沙星组疗效最差。结论黄芩煎剂能够预防大鼠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形成,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肝硬化 内毒素血症 预防 量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七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疗效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冬枝 刘文 +3 位作者 夏欣欣 李跃军 王瑞 王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8-211,共4页
目的探讨二七方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53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8)、模型组(n=15)、白头翁汤组(n=15)及二七方组(n=15)。采用6 MV高能X线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7 d,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 目的探讨二七方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53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8)、模型组(n=15)、白头翁汤组(n=15)及二七方组(n=15)。采用6 MV高能X线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7 d,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图像分析仪测定其相关的形态学指标,并测定小肠组织匀浆NO含量、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二七方组大鼠肠组织绒毛高度[(243±9)vs(211±21)μm]、隐窝深度[(171±12)vs(142±10)μm]、黏膜[(460±21)vs(420±37)μm]及全层壁厚度[(609±19)vs(569±21)μm]均高于模型组(P<0.05),与白头翁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七方组大鼠肠组织匀浆NO[(0.88±0.11)vs(1.65±0.12)μmol/g]及MDA含量[(3.20±0.12)vs(4.75±0.24)nmol/mg]与模型组比较均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212±13)vs(150±11)U/mg,P<0.05],与白头翁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七方对肠黏膜结构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肠组织NO生成、减轻炎症反应及组织过氧化损伤,抗自由基损伤可能是其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疗法 急性放射性肠炎 二七方 一氧化氮 脂质过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保真方干预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的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冬枝 张晓菊 +2 位作者 夏欣欣 李跃军 刘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益肾保真方干预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步5/6肾切除法复制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尿毒清组、开同组及益肾保真方高、低剂量组。给药6周,观察血BUN、Scr、ALB、Hgb、EPO及Leptin水平;分... 目的探讨益肾保真方干预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步5/6肾切除法复制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尿毒清组、开同组及益肾保真方高、低剂量组。给药6周,观察血BUN、Scr、ALB、Hgb、EPO及Leptin水平;分析Leptin与EPO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大鼠BUN、Scr及Leptin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ALB、Hgb及EPO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益肾保真方组BUN、Scr及Leptin水平显著降低(P<0.01),ALB、Hgb及EPO水平显著升高(P<0.01);Leptin与EPO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0.681,P<0.05和r=-0.676,P<0.05)。结论益肾保真方干预CRF营养不良、提高血清白蛋白的机制可能与:降低氮质潴留,减轻毒素对蛋白合成的抑制有关;与改善肾功能,促进Leptin的排泄有关;与升高血清EPO水平,从而降低Leptin的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保真方 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 促红细胞生成素 瘦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冬枝教授活用“治血四法”治疗肾小球性血尿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欣欣 袁慧 +1 位作者 韩萍萍 赵立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26-1728,共3页
血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常见症状,部分单纯血尿会进展为肾脏不良事件。周冬枝教授认为血尿病因病机不外"气虚、阴虚、湿热、瘀血",尤其"湿热、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故治疗之法不离止血、清热、祛瘀、补虚。其在... 血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常见症状,部分单纯血尿会进展为肾脏不良事件。周冬枝教授认为血尿病因病机不外"气虚、阴虚、湿热、瘀血",尤其"湿热、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故治疗之法不离止血、清热、祛瘀、补虚。其在临床中活用《血证论》理论,精于辨证论治,将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活用于血尿的治疗,收效甚佳,见解独到,值得进一步发掘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冬枝教授 治血四法 肾小球性血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保真方对肾性贫血大鼠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冬枝 韩萍萍 +4 位作者 曹丽君 张海燕 侯蕊娟 赵丽莎 袁慧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9-691,共3页
目的探讨益肾保真方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贫血的干预作用及疗效机制。方法采用二步5/6肾切除的方法复制慢性肾衰竭大鼠贫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9)、模型组(n=8)、益肾保真方高剂量组[n=9,46.5g/(kg·d)]、益肾... 目的探讨益肾保真方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贫血的干预作用及疗效机制。方法采用二步5/6肾切除的方法复制慢性肾衰竭大鼠贫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9)、模型组(n=8)、益肾保真方高剂量组[n=9,46.5g/(kg·d)]、益肾保真方低剂量组[n=9,15.6g/(kg·d)]及尿毒清组[n=8,2.5g/(kg·d)]。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周,测定各组大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及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结果益肾保真方高、低剂量组Hb、RBC及EPO水平均较模型组和尿毒清组升高(P<0.05),MCV在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益肾保真方高、低剂量组BUN、SCr水平均降低(P<0.01),但与尿毒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肾保真方对肾性贫血有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氮质潴留、减轻毒素对造血的抑制、提高红细胞刺激因子EPO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保真方 肾衰竭 肾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虚证大鼠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旷欲胜 邱根全 +3 位作者 刘佚 王锐 何群英 孙晔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8-661,共4页
目的脾虚证大鼠侧脑室注射孤啡肽,研究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从神经内分泌的角度探索脾虚的细胞免疫学变化本质。方法用100%大黄煎剂灌胃复制脾虚证大鼠模型,四君子汤作为反证药物,侧脑室埋管,注射孤啡肽,MTT法检测脾T淋巴细胞增殖能... 目的脾虚证大鼠侧脑室注射孤啡肽,研究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从神经内分泌的角度探索脾虚的细胞免疫学变化本质。方法用100%大黄煎剂灌胃复制脾虚证大鼠模型,四君子汤作为反证药物,侧脑室埋管,注射孤啡肽,MTT法检测脾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足跖增厚法检测迟发型变态反应程度,判定细胞免疫功能改变情况。结果灌服大黄煎剂后,大鼠逐渐出现腹泻,或伴有脱肛,食量减少,精神不振,懒动,被毛失去光泽,形体消瘦等脾虚症状,而空白对照组(BC组)没有上述症状;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迟发型变态反应程度与BC组比较明显减弱(P<0.01)。四君子汤治疗组(DFMD组)和孤啡肽组(OFQ组)大鼠上述脾虚症状及检测指标明显改善(P<0.01)。结论脾虚证大鼠侧脑室注射孤啡肽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证 侧脑室注射 孤啡肽(OFQ)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