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干细胞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肖新莉 刘勇 +1 位作者 徐曦 丁海燕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在大鼠不同发育时期不同脑区的分布。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对不同发育时期大鼠脑的嗅球、室管膜、室管膜下区、顶叶皮质、纹状体、海马齿状回进行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光镜观察。结果 nestin从胚胎 1...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在大鼠不同发育时期不同脑区的分布。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对不同发育时期大鼠脑的嗅球、室管膜、室管膜下区、顶叶皮质、纹状体、海马齿状回进行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光镜观察。结果 nestin从胚胎 1 8d至出生后 7d在脑内表达较强 ,阳性细胞在所观察的部位较多 ,出生后 1月nestin阳性细胞数急剧下降 ,成年鼠和老年鼠仅在嗅球、室管膜、部分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分布有nestin阳性细胞。结论 嗅球、室管膜、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终生具有神经干细胞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过程 免疫组织化学 神经干细胞 神经巢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7
2
作者 吕海侠 刘勇 +1 位作者 李敏杰 丁海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8-431,453,共5页
目的 分离培养新生鼠神经干细胞并获得细胞克隆 ,同时建立良好的传代方法。方法 取新生大鼠大脑室管膜、脑室周围及海马细胞 ,经消化及机械吹打后接种于加有N2添加剂及生长因子的DMEM/F12 培养基 ,悬浮培养 ;用含血清而不含生长因子... 目的 分离培养新生鼠神经干细胞并获得细胞克隆 ,同时建立良好的传代方法。方法 取新生大鼠大脑室管膜、脑室周围及海马细胞 ,经消化及机械吹打后接种于加有N2添加剂及生长因子的DMEM/F12 培养基 ,悬浮培养 ;用含血清而不含生长因子的培养基贴壁培养 ,促使分化 ;最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染色鉴定。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多聚集生长 ,并形成细胞克隆 ,可以传代 ;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 ,经鉴定为nestin抗原阳性 ;分化后细胞分别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抗原。结论 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 ,表达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抗原nestin ,是神经系统的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分离 培养 鉴定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人胚神经干细胞分布及分离培养 被引量:5
3
作者 吕海侠 翟伟 +3 位作者 刘勇 李敏杰 刘朝晖 王桂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 研究发育早期人胚脑神经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并观察其体外生长分化特性。方法 计划生育流产的 6~ 12周胚胎大脑组织切片用vimentin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机械分离皮质细胞 ,用无血清培养基和含血清... 目的 研究发育早期人胚脑神经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并观察其体外生长分化特性。方法 计划生育流产的 6~ 12周胚胎大脑组织切片用vimentin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机械分离皮质细胞 ,用无血清培养基和含血清培养基进行悬浮和贴壁培养 ,分别用MAP2 、GFAP及GalC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鉴定干细胞和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结果 发育早期大脑Vimentin阳性细胞分布广泛 ,细胞形态单一 ,多呈圆球形 ,体积较小。体外培养的大脑皮质细胞在培养的第 5~ 7天时 ,形成较多克隆 ,可多次传代 ;贴壁培养时细胞发生分化 ,分别为MAP2 、GFAP、GalC阳性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结论 胚胎发育早期大脑神经干细胞分布广泛 ,形态单一 ,皮质Vimentin阳性细胞数量多 ,便于分离 ,是最佳神经干细胞分离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分离培养 分布情况 体外生长 免疫细胞化学 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 人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巴比妥和异丙酚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蓬勃 刘勇 +2 位作者 李捷 赵建军 康前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71-674,共4页
目的 :比较戊巴比妥和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病理损伤的影响 ,评价异丙酚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中的应用。方法 :将 30只雄性SD大鼠在戊巴比妥或异丙酚腹腔麻醉下制作成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n =15 )。术后 4h参照改良... 目的 :比较戊巴比妥和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病理损伤的影响 ,评价异丙酚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中的应用。方法 :将 30只雄性SD大鼠在戊巴比妥或异丙酚腹腔麻醉下制作成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n =15 )。术后 4h参照改良的Bederson′s评分方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 4h采用TTC染色确定脑梗死体积 ,3d行TUNEL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测定半暗带内的凋亡细胞和存活神经元密度。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 6± 0 .98vs1.2 9± 0 .72 ) ,梗死体积 [(37.8± 4 .95 ) %vs(31.1± 5 .0 9) % ]和半暗带内神经元密度 [(74 0± 2 4 )个/mm2 vs (794± 2 3)个 /mm2 ]在戊巴比妥组和异丙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异丙酚组半暗带内凋亡细胞的密度高于戊巴比妥组 [(35 6± 2 0 )个 /mm2 vs (2 6 2± 17)个 /mm2 ,P <0 .0 5 ]。结论 :异丙酚麻醉下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可获得与戊巴比妥相似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和半暗带内存活神经元数量 ,但异丙酚能促进半暗带内的细胞凋亡。在评价一些药物或方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戊巴比妥 半暗带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大鼠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麻醉 雄性 神经元 凋亡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中药制剂复聪汤对庆大霉素致聋豚鼠耳蜗毛细胞修复再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胜利 朱宏亮 +6 位作者 刘全征 王玮 刘琦 史士合 刘艳平 王福田 李宪德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1-479,共9页
目的观察纯中药制剂对庆大霉素致聋动物和耳蜗毛细胞的修复再生作用。方法选用73只健康青年豚鼠,行听力学检查后,53只动物连续肌肉注射庆大霉素(80mg.kg-1.d-1)24~30天致聋(GM组),其间死亡8只,剩余45只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5只)和致聋... 目的观察纯中药制剂对庆大霉素致聋动物和耳蜗毛细胞的修复再生作用。方法选用73只健康青年豚鼠,行听力学检查后,53只动物连续肌肉注射庆大霉素(80mg.kg-1.d-1)24~30天致聋(GM组),其间死亡8只,剩余45只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5只)和致聋后对照组(20只),中药治疗组给予纯中药制剂"复聪汤Ⅰ号"口服液和"复聪汤Ⅱ号"滴耳液治疗,致聋后对照组同法给予生理盐水。另外20只豚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天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治疗30、60和90天后对GM组两组动物分别行ABR、DPOAE检测,同时,每一时间点处死6只动物,左侧耳蜗行扫描电镜观察,右侧耳蜗铺片行光镜观察和毛细胞计数。结果实验前所有豚鼠的听功能正常;连续注射庆大霉素30天后,GM组豚鼠ABR反应阈值上升到50~80dB SPL,DPOAE幅值降低,光镜和电镜下表现为耳蜗毛细胞纤毛断碎、倒伏、融合和消失,多处毛细胞表皮板肿胀、突起和疱疹样变性,或毛细胞被完全挤出网状板,基底回和第三回耳蜗毛细胞严重消失;中药治疗30天后,80%的耳聋豚鼠的ABR反应阈恢复到30~50dB SPL,DPOAE幅值明显提高;耳蜗铺片和电镜观察显示耳蜗毛细胞数目有一定恢复,组织结构有修复现象,扫描电镜可见再生毛细胞仅出现少量纤毛,而致聋后对照组未发现此种现象;治疗60天后,耳蜗毛细胞数目明显增多,Corti器的毛细胞区有大量的增殖细胞出现,扫描电镜可见成小束的新生纤毛出现在毛细胞缺失部位,同时支持细胞大量增殖;治疗90天后,再生的静纤毛束已基本形成,尤其是耳蜗基底部位的毛细胞明显增多,听功能基本正常。结论纯中药制剂复聪汤对庆大霉素致聋豚鼠耳蜗毛细胞有一定的修复和再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耳蜗 毛细胞 再生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蝙蝠耳蜗毛细胞损害后支持细胞转分化为再生毛细胞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胜利 张正民 +4 位作者 张少强 刘思伟 赵谦 闫利英 朱宏亮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335-347,共13页
目的为探讨哺乳类动物耳蜗毛细胞再生能力的存在和机制,我们选用蝙蝠为动物模型,观察庆大霉素损害耳蜗后毛细胞自发修复再生能力和现象。方法给蹄蝠连续注射庆大霉素10和14天,造成耳蜗毛细胞损害消失。在注射停后、恢复20和40天分别测定... 目的为探讨哺乳类动物耳蜗毛细胞再生能力的存在和机制,我们选用蝙蝠为动物模型,观察庆大霉素损害耳蜗后毛细胞自发修复再生能力和现象。方法给蹄蝠连续注射庆大霉素10和14天,造成耳蜗毛细胞损害消失。在注射停后、恢复20和40天分别测定ABR反应阈值,并对耳蜗标本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庆大霉素造成蝙蝠耳蜗毛细胞损害消失,ABR反应阈值升高。恢复20和40天后,蝙蝠耳蜗受损的毛细胞部位支持细胞顶表面长出微绒毛,微绒毛发育成纤毛,替补消失的毛细胞,同时伴随有听功能的恢复。结论蝙蝠耳蜗毛细胞损害后支持细胞直接转化为新生的毛细胞,证明蝙蝠耳蜗毛细胞具有再生能力,本研究为哺乳类耳蜗毛细胞再生提供了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毛细胞 再生 耳蜗 支持细胞 蝙蝠 听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的判定标准研究
7
作者 闫利英 李胜利 +3 位作者 张少强 李白芽 郑庆印 朱宏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7-440,共4页
目的建立耳蜗外毛细胞(OHCs)静纤毛束变异的形态学统一判定标准。方法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豚鼠耳蜗OHCs静纤毛束变异形态学特征及听觉诱发电位(ABR)、听神经动作电位(CAPs)和耳声发射畸变产物(DPOAE)参数改变。结果在100只实验豚鼠中,有... 目的建立耳蜗外毛细胞(OHCs)静纤毛束变异的形态学统一判定标准。方法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豚鼠耳蜗OHCs静纤毛束变异形态学特征及听觉诱发电位(ABR)、听神经动作电位(CAPs)和耳声发射畸变产物(DPOAE)参数改变。结果在100只实验豚鼠中,有28%的动物OHCs静纤毛束变异;OHC1变异最多见转位90°,常可见连续数个毛细胞90°转向蜗底,部分毛细胞静纤毛束“W”型转位达180°。结论我们拟定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的标准为:①超过10%的耳蜗第一排外毛细胞静纤毛束的“W”型变形及转向,毛细胞由45°转位至90°改变,多向基底方向,且呈双侧性。②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程度分为Ⅰ型:50%的OHC变异为重度变异;Ⅱ型:30%的OHCs变异为中度变异;Ⅲ型:10%以上的OHCs变异为轻度变异;③耳蜗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动物的双侧耳听功能(ABR、CAP、DPOAE)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外毛细胞 转位 耳声发射畸变产物 判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区毛细胞形态研究
8
作者 李胜利 赵谦 +5 位作者 任田英 张少强 闫利英 刘思伟 王婉莹 朱宏亮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5-243,共9页
目的观察蝙蝠耳蜗听黄斑毛细胞的特化形态结构,以探讨听黄斑区毛细胞对蝙蝠回声定位回声频率的敏锐调谐、放大和频率选择的作用。方法选用听力正常的蹄蝠(22只)、菊头蝠(64只)和犬吻蝠(10只),分别检测其ABR各频率反应阈,对耳蜗基底膜毛... 目的观察蝙蝠耳蜗听黄斑毛细胞的特化形态结构,以探讨听黄斑区毛细胞对蝙蝠回声定位回声频率的敏锐调谐、放大和频率选择的作用。方法选用听力正常的蹄蝠(22只)、菊头蝠(64只)和犬吻蝠(10只),分别检测其ABR各频率反应阈,对耳蜗基底膜毛细胞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三种蝙蝠ABR反应阈值除最佳频率外,均在35 dB SPL以上,菊头蝠、蹄蝠、犬吻蝠反应幅值最大及最敏锐调谐频率分别为83~86、60~62、20~28 kHz。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区外毛细胞胞体(OHC)呈纺锤形或烧瓶形,明显不同于非回声定位哺乳动物的长圆柱形外毛细胞形态。结论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OHC的形态特化特征支持其OHC作为耳蜗阻尼机制的结论,OHC的这种形态特化与其他耳蜗微机械结构的匹配有利于耳蜗前行波的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听黄斑 毛细胞 行波 回声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后空间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建军 刘勇 +5 位作者 陈新林 刘建新 田英芳 邱芬 张蓬勃 康前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障碍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术后2周内腹腔注射川芎嗪,第15天开始采用Morris水迷宫装置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脑切片尼氏染色观察皮质和海马的神...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障碍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术后2周内腹腔注射川芎嗪,第15天开始采用Morris水迷宫装置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脑切片尼氏染色观察皮质和海马的神经元数量变化。结果脑缺血对照组大鼠在定向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中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认知功能的障碍,川芎嗪治疗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与缺血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01)。在空间探索试验中,川芎嗪治疗组大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以及穿过原平台位置次数均大于脑缺血对照组(P<0.01)。在形态学观察中,川芎嗪治疗组大鼠缺血侧顶叶皮质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脑缺血对照组(P<0.01),各组动物海马神经元数量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川芎嗪可以明显改善大鼠永久性局部脑缺血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川芎嗪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嚎 学习记忆 MORRIS水迷宫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细胞增殖的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邱芬 刘勇 +5 位作者 张蓬勃 田英芳 祁存芳 赵建军 杨杰 肖新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00-1403,共4页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SGZ)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2h腹腔注射川芎嗪(80mg/kg,1次/d),术后4h腹腔注射BrdU(50mg/kg,1次/d),分别于缺血7、14、21d采用免疫...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SGZ)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2h腹腔注射川芎嗪(80mg/kg,1次/d),术后4h腹腔注射BrdU(50mg/kg,1次/d),分别于缺血7、14、21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SGZ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脑缺血7d,缺血同侧SGZBrdU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14d达峰值,21d减少(P<0.01)。川芎嗪组7d时,缺血同侧SGZBrdU阳性细胞亦明显增多,并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7、14和21d,缺血同侧SGZBrdU阳性细胞数均增加显著(P<0.01),至21d仍保持高水平。结论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SGZ的细胞增殖可能有持续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海马齿状回 颗粒下区 细胞增殖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龄相关听力丧失小鼠耳蜗毛细胞表型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胜利 郑庆印 +3 位作者 闫利英 朱宏亮 姚小宝 郑有礼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34-537,共4页
目的 观察增龄相关听力丧失 (AHL)小鼠耳蜗毛细胞病理改变的超微结构 ,为老年性聋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基因表型提供形态学改变依据。方法 应用扫描电镜 (SEM)观察BALB/c小鼠耳蜗Corti器毛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 ,测定动物ABR反应阈值。DN... 目的 观察增龄相关听力丧失 (AHL)小鼠耳蜗毛细胞病理改变的超微结构 ,为老年性聋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基因表型提供形态学改变依据。方法 应用扫描电镜 (SEM)观察BALB/c小鼠耳蜗Corti器毛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 ,测定动物ABR反应阈值。DNA提取PCR扩增分析基因型。结果  6月龄BALB/c小鼠耳蜗底回内外毛细胞有连续的缺失 ,静纤毛束有融合、散乱、变短和失去劲度。ABR阈值呈中到重度听力损失。证明种系特异的Ahl基因位点和基因功能。结论 耳蜗毛细胞静纤毛束融合、散乱、变短是老年性聋早期的主要病理改变 ,mdfw与Ah1的表现形式是同一基因位点 ,可能与myosin基因突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突变 耳蜗毛细胞 遗传性耳聋 老年性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蝙蝠耳蜗Corti器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闫利英 李胜利 +4 位作者 李白芽 张少强 刘思伟 朱宏亮 郑庆印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目的研究蝙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及静纤毛的特化现象。方法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三种蝙蝠耳蜗毛细胞及静纤毛的表面亚显微结构形态。结果外毛细胞静纤毛特别的短,外毛细胞体呈瓶状或哑铃状,外毛细胞体被Deiters细胞的杯状膜包裹。结论... 目的研究蝙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及静纤毛的特化现象。方法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三种蝙蝠耳蜗毛细胞及静纤毛的表面亚显微结构形态。结果外毛细胞静纤毛特别的短,外毛细胞体呈瓶状或哑铃状,外毛细胞体被Deiters细胞的杯状膜包裹。结论我们观察到三种蝙蝠耳蜗外毛细胞体基本呈烧瓶状和哑铃状,明显有别于其他哺乳类耳蜗外毛细胞呈圆柱型的形态。这种毛细胞体的独特形态,可能是蝙蝠为适应高频回声定位的需要出现的特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毛细胞 静纤毛 耳蜗 回声定位 蝙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小鼠耳蜗毛细胞的凋亡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少强 李胜利 +4 位作者 闫利英 李随勤 李白芽 朱宏亮 郑庆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小鼠耳蜗毛细胞的死亡方式,探讨老年性聋的分子机制。方法随机选用5~7只28、30和60天龄的NMF308nmf/nmf小鼠,应用ABR和DPOAE检测听功能,用免疫荧光染色组织化学技术TUNEL、Caspase-3和碘化丙啶(PI)染色标记...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小鼠耳蜗毛细胞的死亡方式,探讨老年性聋的分子机制。方法随机选用5~7只28、30和60天龄的NMF308nmf/nmf小鼠,应用ABR和DPOAE检测听功能,用免疫荧光染色组织化学技术TUNEL、Caspase-3和碘化丙啶(PI)染色标记并观察耳蜗毛细胞。结果NMF308nmf/nmf小鼠从1月龄开始发生听功能减退和毛细胞改变,到2月龄时出现明显的TUNEL阳性标记,是毛细胞凋亡的最早表现;Caspase-3阳性表达的毛细胞凋亡现象稍晚出现;PI标记可见2~3月龄开始出现毛细胞细胞核固缩和碎片;到3月龄时听功能基本丧失,耳蜗毛细胞严重缺失。结论老年性聋的早期首先出现耳蜗毛细胞出现DNA单链断裂,随后Caspase-3信号途径激活,导致耳蜗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聋 外毛细胞 凋亡 耳蜗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蹄蝠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谦 李胜利 +2 位作者 闫利英 张少强 刘思伟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60-73,共14页
目的对野生蹄蝠进行短纯音(Tone Burst)和短声(Click)诱导听性脑干反应(ABR)分析,对其ABR特点与已有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差异,加深我们对回声定位蝙蝠听觉功能的认识。方法捕捉并饲养野生蹄蝠,运用美国TDT公司(Tucker-Davis Technol... 目的对野生蹄蝠进行短纯音(Tone Burst)和短声(Click)诱导听性脑干反应(ABR)分析,对其ABR特点与已有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差异,加深我们对回声定位蝙蝠听觉功能的认识。方法捕捉并饲养野生蹄蝠,运用美国TDT公司(Tucker-Davis Technologies)TDT System Ⅲ诱发电位仪对蝙蝠进行短声和短纯音的听阈测定,分析其波形变化规律,确定其短纯音听阈阈值,分析听力图的特点。结果(1)蹄蝠听阈呈"W"形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各听阈区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2个听敏区:28kHz处为最敏感的第一听敏区,阈值最低可达15dB SPL,平均29.1dB SPL;40kHz附近出现第二个听敏区,阈值最低25dB SPL,平均35.9dB SPL;在12kHz~64kHz听阈不超过55.9dB SPL。(2)短声引出的蹄蝠ABR可见4个相对稳定的波峰:波Ⅰ的潜伏期为1.26ms;波Ⅱ较高且尖,潜伏期为1.94ms;波Ⅲ相对稳定,潜伏期为2.47ms;波Ⅴ潜伏期为3.40ms。随着短声强度的上升,在20~80dB SPL声强范围,各个波振幅逐渐增大、潜伏期缓慢缩短。(3)短纯音引出的蹄蝠ABR各波随刺激频率的提高而潜伏期缓慢地缩短,在64kHz以上潜伏期又逐渐延长;在28kHz、80dB SPL条件下,各波潜伏期分别为Ⅰ波1.74ms,Ⅱ波2.72ms,Ⅲ波3.60ms,Ⅳ波4.58ms,Ⅴ波5.76ms。频率28kHz、声强在45~100dB SPL范围内上升时,主波振幅逐渐增大;但在部分蝙蝠出现主波振幅在达到最大后,随着声强的上升,振幅逐渐减小。(4)在高声强诱发下,短纯音和短声诱发的ABR均可见Ⅰ波分化为2个波峰,Ⅰa和Ⅰb波。(5)越接近敏感频率,ABR波形就越典型,振幅越大。结论(1)蹄蝠听阈呈"W"形分布,类似我们已知的其他回声定位蝙蝠,存在2个听敏区:28kHz处达到最敏感的第一听敏区,40kHz附近出现第二个听敏区,在12kHz~64kHz听阈不超过55.9dB SPL。(2)从蹄蝠主波与声强、频率的关系可以看出,蝙蝠主波振幅与声强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随着接近其敏感听觉频率,波形逐渐变得更为典型,波幅也愈来愈高,反应阈值愈来愈低。但部分蹄蝠在声强高于80dB SPL时,出现振幅随声强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提示可能与中枢某种调节性抑制有关。(3)在高声强诱发下,蹄蝠ABR可以看到Ⅰ波分化为2个波峰,Ⅰa和Ⅰb波,这可能与蝙蝠耳蜗的某些特化结构的"听黄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回声定位 听性脑干反应(ABR) Tucker-Davis Technologies(TD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的判定标准与抵抗耳中毒的能力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胜利 张敏燕 +4 位作者 闫利英 郑庆印 刘恩伟 朱宏亮 姚小宝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56-259,i001,共5页
目的建立耳蜗外毛细胞(OHC)静纤毛束变异的判定标准,观察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对庆大霉素耳中毒的抵抗能力。方法对豚鼠测定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振幅后,选取静纤毛束正常和变异豚鼠各5只,连续肌注庆大霉素(grn... 目的建立耳蜗外毛细胞(OHC)静纤毛束变异的判定标准,观察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对庆大霉素耳中毒的抵抗能力。方法对豚鼠测定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振幅后,选取静纤毛束正常和变异豚鼠各5只,连续肌注庆大霉素(grntamicin,GM)12d后,测定ABR阈值,扫描电镜观察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情况,耳蜗铺片计数毛细胞的损失数。结果耳蜗底回第一排外毛细胞静纤毛束转位超过45°、“W”变形数超过10%,作为豚鼠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的判定标准。5只静纤毛变异豚鼠GM注射12d后平均ABR阈值51.0±8.76dBSPL,外毛细胞损失约16%~39.96%,柯替器受损程度较轻;而外毛细胞(OHC)正常豚鼠GM注射12d后ABR阈值上升到58.4~100dBSPL,OHC基本消失,柯替器毛细胞破坏较为严重。结论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豚鼠较OHC正常者对GM中毒具有较大的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外毛细胞 静纤毛束 变异 耳毒性药物 听性脑干反应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咪唑安定麻醉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蓬勃 刘勇 +4 位作者 李捷 陈新林 田英芳 孙建军 刘建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337-1341,共5页
目的比较氯胺酮联合咪唑安定麻醉与单纯氯胺酮麻醉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在氯胺酮或氯胺酮-咪唑安定麻醉下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4h行神经病学评分、24h测量梗塞体积、72h进行TUNEL染色检测半暗带内的... 目的比较氯胺酮联合咪唑安定麻醉与单纯氯胺酮麻醉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在氯胺酮或氯胺酮-咪唑安定麻醉下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4h行神经病学评分、24h测量梗塞体积、72h进行TUNEL染色检测半暗带内的细胞凋亡。结果术后4h神经病学评分在氯胺酮-咪唑安定组和氯胺酮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74±0.52vs1.57±0.65,P>0.05),但氯胺酮-咪唑安定组大鼠的脑梗塞体积和半暗带内凋亡细胞密度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大鼠的相应参数(梗塞体积:24.1%±4.63%vs38.48%±4.18%;凋亡细胞密度:178±23个/mm2vs258±15个/mm2,P<0.05)。结论氯胺酮麻醉中联合应用咪唑安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麻醉药 氯胺酮 咪唑安定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蛋白的克隆、表达、抗体制备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新林 刘勇 +5 位作者 肖新莉 张瑾 吕海侠 张蓬勃 刘建新 赵建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目的在原核系统中克隆、表达并纯化巢蛋白(nestin),制备特异性nestin抗体,用于研究nestin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的生物学特性,探索神经发育及再生规律。方法采用RT-PCR方法由人神经干细胞中获取nestin cDNA,与原核表达载体pQE30连接,构... 目的在原核系统中克隆、表达并纯化巢蛋白(nestin),制备特异性nestin抗体,用于研究nestin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的生物学特性,探索神经发育及再生规律。方法采用RT-PCR方法由人神经干细胞中获取nestin cDNA,与原核表达载体pQE30连接,构建重组载体pQE30-nestin。测序后,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M15,IPTG诱导表达His融合蛋白。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用此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抗血清。 Western blotting、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鉴定获取的抗血清。结果成功由人神经干细胞中克隆nestin cDNA片段。 IPTG诱导重组质粒pQE30-nestin表达出一相对分子质量约25 000的His融合蛋白并被Ni-NTA成功纯化,Western blotting证明其确为nestin蛋白。动物免疫后,经Western blotting、ELISA和免疫组化鉴定,获得的抗血清可特异性结合重组nestin蛋白、发育期人及大鼠脑内的nestm蛋白。结论获得了重组人nestin蛋白,制备的抗血清不仅可识别重组 nestin蛋白,亦可识别人及大鼠脑组织内的nestin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蛋白 分子克隆 原核表达 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蹄蝠ABR听力图特点与耳蜗形态及体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少强 李胜利 +5 位作者 刘思伟 赵谦 王林古 闫利英 李随勤 朱宏亮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3期245-255,共11页
目的研究我国现存蝙蝠的耳蜗形态和客观听力图与体型参数的相关性,为现存蝙蝠的听觉器官形态和功能进化状态提供数据资料,给蝙蝠听觉器官与发声频率的匹配关系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客观评估蝙蝠听力图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本研究拟为蝙蝠的... 目的研究我国现存蝙蝠的耳蜗形态和客观听力图与体型参数的相关性,为现存蝙蝠的听觉器官形态和功能进化状态提供数据资料,给蝙蝠听觉器官与发声频率的匹配关系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客观评估蝙蝠听力图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本研究拟为蝙蝠的进化理论、生态适应对策和回声定位生理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美国TDT系统Ⅲ(Tucker-Davis Technologies TDT SystemⅢ)对大蹄蝠、黄大蹄蝠、中蹄蝠和小蹄蝠四种蹄蝠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听力图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测量四种蹄蝠的体型参数和耳蜗形态参数,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体型参数前臂长与耳蜗基底宽、耳蜗高和基部头盖骨宽,以及体型与蹄蝠叫声主频率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研究结果证明,蝙蝠体型与其叫声主频率呈负相关关系,体型与蝙蝠的社会交流叫声频率亦呈负相关关系。ABR听力图与行为听力图基本相似,蹄蝠听力图具有两到三个听阈敏感区,与蝙蝠的社会交流叫声频率和回声定位声纳频率相对应,而蝙蝠的社会交流叫声频率的ABR听力图在不同种蝙蝠间具有间断跳跃的趋势。从耳蜗基底宽与基部头盖骨宽的关系看,小翼手亚目较大翼手亚目的耳蜗形态要大得多,基本呈现负相关趋势。发现在同科蝙蝠间耳蜗形态与体型呈正向相关关系,比较四种蝙蝠的听力图形状,大蹄蝠均较体型小的蹄蝠听阈值要低及听觉频率范围要宽广。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目前体型大的蝙蝠拥有较大的耳蜗形态,与其发声器官相匹配的是耳蜗既要接收高频叫声的回声定位声纳信号,又要进行较低频率叫声的社会信息交流,支持蝙蝠叫声频率与听觉器官及听觉功能协同进化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蹄蝠 听性脑干反应 耳蜗 前臂长 叫声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F308^(nmf/nmf)小鼠耳蜗毛细胞凋亡方式及z-VAD-FMK对毛细胞的保护作用
19
作者 李胜利 王玉虎 +4 位作者 张敏燕 李白芽 郑庆印 朱雯瑾 朱宏亮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6,共7页
目的了解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小鼠耳蜗毛细胞的凋亡方式,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z-VAD-FMK[z-Val-Ala-Asp(Ome)-fluoromethylketone]防治老年性聋的效果。方法选用新生NMF308nmf/nmf小鼠14只和成年同窝NMF308nmf/nmf小鼠32只... 目的了解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小鼠耳蜗毛细胞的凋亡方式,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z-VAD-FMK[z-Val-Ala-Asp(Ome)-fluoromethylketone]防治老年性聋的效果。方法选用新生NMF308nmf/nmf小鼠14只和成年同窝NMF308nmf/nmf小鼠32只,分为新生小鼠腹腔注射组(14只)、成年小鼠腹腔注射组(14只)和成年小鼠圆窗膜注射组(18只),各组又分为治疗组(注射z-VAD-FMK)和对照组[注射二甲基亚枫(dimethylsulfoxide,DMSO)],采用圆窗膜局部和腹腔注射两种方法给药,给药前后行ABR检测,用免疫荧光染色化学技术TUNEL、caspase-3和PI(碘化丙啶)染色标记耳蜗毛细胞,观察各组耳蜗毛细胞的凋亡和存活状况。结果NMF308nmf/nmf小鼠从1月龄开始发生听力减退和毛细胞功能改变,到2月龄时,caspase-3激活表达的毛细胞凋亡现象是毛细胞凋亡出现的最早表现;TUNEL阳性标记特征稍晚出现;PI标记可见毛细胞细胞核固缩和碎片出现的时间从2月龄开始;到3月龄时该种小鼠听力基本丧失,耳蜗毛细胞严重缺失;而应用z-VAD-FMK治疗后,各治疗组小鼠ABR反应阈明显好于对照组;耳蜗毛细胞凋亡数目较对照组减少,存活数明显较对照组多,尤以圆窗膜注射组明显。结论 NMF308nmf/nmf小鼠耳蜗毛细胞的死亡方式以caspase-3凋亡途径为主,应用caspase-3抑制剂zVAD-FMK定向内耳给药,可以阻断caspase-3信号途径激活所导致的毛细胞凋亡,从而有效防治老年性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聋 外毛细胞 凋亡 抗凋亡抑制剂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豚鼠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的发生率分析
20
作者 李胜利 樊小军 +1 位作者 尹海荣 朱宏亮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3-406,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实验豚鼠模型的耳蜗外毛细胞(OHC)静纤毛束变异的发生率,探讨OHC变异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 57只豚鼠给予80mg.kg-1.d-1庆大霉素连续注射30天(庆大霉素组);33只豚鼠每天给予8小时96~100dB SPL的工业噪声连续暴露9天(噪...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实验豚鼠模型的耳蜗外毛细胞(OHC)静纤毛束变异的发生率,探讨OHC变异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 57只豚鼠给予80mg.kg-1.d-1庆大霉素连续注射30天(庆大霉素组);33只豚鼠每天给予8小时96~100dB SPL的工业噪声连续暴露9天(噪声暴露组);耳蜗OHC静纤毛束变异母体或父体豚鼠所产仔鼠22只,OHC静纤毛正常父母体豚鼠产仔鼠32只,另以20只正常豚鼠作为对照组。所有实验动物检测ABR和DPOAE后,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豚鼠耳蜗OHC静纤毛束变异情况。结果耳蜗各回均出现OHC静纤毛束变异,外毛细胞第一排(OHC1)最明显,而噪声暴露组耳蜗第二、三回变异最严重,蜗顶和基底回逐渐变轻,该组动物耳蜗OHC静纤毛束变异的发生率为30.30%;庆大霉素组耳蜗OHC静纤毛束变异发生率为7.02%,以耳蜗基底回较严重,向蜗顶减轻,正常对照组动物耳蜗OHC静纤毛束变异的发生率15.0%;而耳蜗OHC静纤毛束变异的母体豚鼠所产的仔鼠均未发现OHC静纤毛束变异的现象。结论耳蜗OHC静纤毛束变异并非遗传所致,噪声暴露可能是导致OHC静纤毛束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外毛细胞 静纤毛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