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汉族X染色体上6个ST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 被引量:20
1
作者 余兵 秦群霞 +2 位作者 闫金成 张洪波 李生斌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调查西安汉族人群6个位于X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DXS8378、DXS7132、DXS6789、DXS101、HPRTB和DXS7423的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方法应用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结果。结果在120例女性无关个体中,DXS8378、D... 目的调查西安汉族人群6个位于X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DXS8378、DXS7132、DXS6789、DXS101、HPRTB和DXS7423的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方法应用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结果。结果在120例女性无关个体中,DXS8378、DXS7132、DXS6789、DXS101、HPRTB和DXS7423分别检出5、6、11、10、8和4个等位基因;分别检出10、17、29、32、22和7种基因型;此6个位点女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此6个X染色体STR位点均有较高的个体识别率,在个体识别和女孩的亲权鉴定中有应用价值,对疾病相关研究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染色体 短串联重复序列 遗传多态性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D_3基因敲除鼠饲养繁殖及基因型鉴定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宝 魏曙光 +6 位作者 张洪波 余兵 冯祖飞 官方霖 徐月红 高春燕 李生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6期10657-10658,共2页
[目的]对于DRD3基因敲除小鼠的饲养繁殖以及鉴定方法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多巴胺及其受体的功能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引进的DRD3基因敲除小鼠均为杂合子基因型,1雌1雄同窝进行饲养繁殖,从仔鼠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鉴定。[结果]成功... [目的]对于DRD3基因敲除小鼠的饲养繁殖以及鉴定方法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多巴胺及其受体的功能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引进的DRD3基因敲除小鼠均为杂合子基因型,1雌1雄同窝进行饲养繁殖,从仔鼠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鉴定。[结果]成功获得的子代小鼠有敲除杂合子、野生型及敲除纯合子3种基因型。DRD3敲除杂合子基因型小鼠的饲养繁殖获得成功,亦获得较多敲除纯合子基因型小鼠。[结论]正确的饲养繁殖管理及基因型鉴定方法可从DRD3基因杂合子小鼠成功获得纯合子小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D3基因 基因敲除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D1基因敲除小鼠繁殖模式分析及鉴定
3
作者 张宝 魏曙光 +2 位作者 范乾瑞 李文浩 李生斌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15,共4页
为获得纯合多巴胺D1受体(DRD1)基因敲除小鼠,试验引进敲除杂合子小鼠进行饲养繁殖,依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子代应包含三种基因型(敲除纯合子、敲除杂合子及野生型)小鼠,需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DRD1基因敲除小鼠的饲养繁殖获得成功,目前... 为获得纯合多巴胺D1受体(DRD1)基因敲除小鼠,试验引进敲除杂合子小鼠进行饲养繁殖,依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子代应包含三种基因型(敲除纯合子、敲除杂合子及野生型)小鼠,需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DRD1基因敲除小鼠的饲养繁殖获得成功,目前已获得大量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通过对DRD1基因敲除小鼠不同繁殖模式下小鼠的分娩数、总产仔数、平均每胎产仔数和成活数比较,发现杂合子的繁育能力最强,纯合子之间进行交配繁育能力最低。试验表明,正确的饲养繁殖以及可靠的鉴定方法可得到DRD1基因敲除鼠,且DRD1敲除杂合子小鼠较敲除纯合子小鼠繁育能力强,提示DRD1基因可能影响动物繁育能力,研究结果为动物繁育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D1基因 基因敲除 饲养与繁殖 鉴定 繁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珞巴族15个STR位点遗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袁东亚 康龙丽 +1 位作者 赵健民 李生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9-323,336,共6页
目的选择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与稳定性的15个STR位点,进行西藏珞巴族、拉萨藏族、昌都藏族与亚洲其他人群的遗传关系分析。方法收集西藏珞巴族、拉萨和昌都藏族无关个体血样,利用AmpF/STR Identifiler试剂对样本DNA进行多重PCR扩增,产物... 目的选择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与稳定性的15个STR位点,进行西藏珞巴族、拉萨藏族、昌都藏族与亚洲其他人群的遗传关系分析。方法收集西藏珞巴族、拉萨和昌都藏族无关个体血样,利用AmpF/STR Identifiler试剂对样本DNA进行多重PCR扩增,产物在ABI 3100遗传分析仪上进行毛细管电泳和基因扫描及分型,并结合文献资料与中国其他21个民族群体、亚洲6个人群进行比较,绘制遗传树,分析西藏各民族与其他亚洲人群间的遗传关系。结果八个汉族群体首先聚类,广西五个民族首先聚类,两者共同与西藏珞巴族、拉萨藏族和昌都藏族聚类后,再与中华其他民族聚类,最后与亚洲6个人群及中国维吾尔族聚类。结论研究结果与各人群地理分布和历史基本一致,为研究珞巴族和藏族的起源、迁移、形成和发展提供遗传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珞巴族 短串联重复序列(STR) 遗传多态性 民族起源 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