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种常用实验动物与人的肝组织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靖 王艳丽 刘恩岐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4-77,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四种常用实验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家兔的肝与人的肝在组织形态上的相似性,为肝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取正常小鼠、大鼠、豚鼠、家兔的肝,从形态特征、分叶、脏器系数、肝细胞核浆比等方面与人的肝进行... 目的通过比较四种常用实验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家兔的肝与人的肝在组织形态上的相似性,为肝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取正常小鼠、大鼠、豚鼠、家兔的肝,从形态特征、分叶、脏器系数、肝细胞核浆比等方面与人的肝进行比较。结果家兔肝的形态与人的最接近,为不规则楔形及楔形,二者的核浆比亦最相近,分别为0.158和0.149。豚鼠与人的肝均为五叶,且脏器系数最接近,分别为3.096%和2.35%。结论家兔和豚鼠在组织形态特征上与人更接近,可能更适合进行肝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组织形态特征 比较 实验动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转化应用
2
作者 夏聪聪 刘浩乐 +2 位作者 侯海雯 刘恩岐 赵四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0-538,共9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发病率逐渐升高。由于动脉瘤破裂后死亡率极高,该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组织病理学上,AAA表现为中膜平滑肌细胞耗竭、弹力纤维断裂和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发病率逐渐升高。由于动脉瘤破裂后死亡率极高,该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组织病理学上,AAA表现为中膜平滑肌细胞耗竭、弹力纤维断裂和退化、细胞外基质降解和血管局部炎症反应等。目前,临床上AAA的治疗多以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缺乏药物治疗手段,这也与致病机制迄今未被完全阐明有关。目前AAA动物模型主要以啮齿类实验动物(小鼠、大鼠)为主,也有部分中、大型实验动物(如兔、豚鼠、犬和猪等)。在造模方法上,主要包含弹性蛋白酶动脉腔内灌注法、血管紧张素Ⅱ输注法、氯化钙涂抹法和血管组织移植法等。部分药物或手术AAA模型由于前期诱导刺激的停止,诱导后动脉瘤病变趋于稳定。开发允许AAA持续发展,甚至可以在人为刺激下诱导破裂的,更符合人动脉瘤发展规律的模型是今后的造模研究方向之一。实验动物模型是阐明AAA发病机制、开发治疗动脉瘤新药和评价相关治疗策略安全性的重要研究工具。因此,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AAA造模方法和其在临床前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动物模型 猪胰弹性蛋白酶 血管紧张素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恩岐 范江霖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5-575,共11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威胁全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率最高的疾病,ASCVD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本文回顾了ASCVD流行概况以及AS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总结了ASCVD危险因素和新的生物标记。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作者认...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威胁全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率最高的疾病,ASCVD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本文回顾了ASCVD流行概况以及AS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总结了ASCVD危险因素和新的生物标记。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作者认为C反应蛋白是ASCVD marker而不是maker。基因敲除家兔模型制作成功,对研究人类ASCVD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讨论了美国ACC/AHA最新颁布的《2013版胆固醇治疗降低成人ASCVD风险指南》中他汀治疗降低血脂方案对中国人的启示,并提出当他汀单独使用不能满足抗ASCVD效果时,他汀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是一种有效防治ASCVD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流行 幼儿 病理 家兔 危险因素 C反应蛋白 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小鼠腹主动脉瘤消退期组织学特征观察
4
作者 李濛 刘浩乐 +6 位作者 魏盼盼 李可心 吴海滨 侯海雯 刘恩岐 李艳奎 赵四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5,共7页
目的确定猪胰弹性蛋白酶(PPE)诱导的腹主动脉瘤(AAA)到达消退期的时间点,观察AAA消退期的组织学特征。方法选用C57BL/6J小鼠,手术游离腹主动脉,进行血管腔内输注PPE诱导AAA。测量小鼠术前、术后14 d(AAA到达平台期的时间点)和术后56 d(... 目的确定猪胰弹性蛋白酶(PPE)诱导的腹主动脉瘤(AAA)到达消退期的时间点,观察AAA消退期的组织学特征。方法选用C57BL/6J小鼠,手术游离腹主动脉,进行血管腔内输注PPE诱导AAA。测量小鼠术前、术后14 d(AAA到达平台期的时间点)和术后56 d(AAA消退期时间点)腹主动脉直径,比较分析术后14 d和术后56 d动脉瘤病变部位组织学特征。结果与正常腹主动脉相比,PPE输注14 d组和56 d组,腹主动脉直径均显著增加(直径增长率分别为147%和155%)。PPE输注后14 d,动脉瘤病变部位显微镜镜下可见弹性纤维断裂、平滑肌耗竭和炎症细胞弥散浸润等典型的AAA特征。在PPE输注后56 d组,虽然动脉直径没有明显变化,但组织学可见弹力纤维部分修复,新生平滑肌细胞补充至损伤的中膜,浸润的炎症细胞明显消退,外膜新生血管减少,呈现出疾病消退期的显著特征。结论在PPE诱导的小鼠AAA模型中,术后56 d是观察动脉瘤消退的合适时间点,动脉瘤病变消退的组织学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消退 弹性蛋白酶 小鼠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素上调蛋白亚硝基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林燕 陈玉龙 +5 位作者 黄炳俏 朱宁红 杨佩刚 白亮 翟梦君 刘恩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0-316,共7页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并从蛋白亚硝基化方面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apoE-/-小鼠随机分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ig)、低剂量组(大蒜素,9mg/kg·d,ig)、高剂量组(大蒜素,18mg/...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并从蛋白亚硝基化方面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apoE-/-小鼠随机分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ig)、低剂量组(大蒜素,9mg/kg·d,ig)、高剂量组(大蒜素,18mg/kg·d,ig)。高胆固醇饮食喂养12周,分别于第0、4、8、12周采血检测血脂水平,处理结束后,检测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水平;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与范吉尔森弹性纤维染色观察主动脉根部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含量;免疫荧光观察主动脉根部蛋白亚硝基化水平的变化。另外,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体外模型,将其与ox-LDL(50μg/mL)共同培养24h,并用不同剂量(10μmol/L和20μmol/L)大蒜素加以处理,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上清NO及细胞蛋白亚硝基化水平。结果组织学分析发现,大蒜素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及斑块内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含量明显较对照组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大蒜素组小鼠血浆MDA、ox-LDL、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浆NO水平及主动脉根部蛋白亚硝基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对其血脂水平无明显影响。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蒜素能够显著恢复由ox-LDL所导致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NO和蛋白亚硝基化水平的减少(P<0.01)。结论大蒜素能够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大蒜素通过上调内皮细胞蛋白亚硝基化水平所发挥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蛋白亚硝基化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 低密度脂蛋白(ox-LDL) 丙二醛(MDA)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一氧化氮(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激活受体γ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被引量:2
6
作者 白亮 张亚莉 +4 位作者 谢晨 王蓉 赵四海 贾玉枝 刘恩岐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4,共7页
目的:研究外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激活受体( PPAR )γ高表达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从5~6周龄C57BL/6J小鼠分离培养原代肝细胞,分别用LacZ腺病毒( Ad/LacZ)或PPARγ腺病毒( Ad/PPARγ)感染细胞48 h,油红O... 目的:研究外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激活受体( PPAR )γ高表达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从5~6周龄C57BL/6J小鼠分离培养原代肝细胞,分别用LacZ腺病毒( Ad/LacZ)或PPARγ腺病毒( Ad/PPARγ)感染细胞48 h,油红O染色检测原代肝细胞脂肪积聚情况;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PPARγ、成脂相关基因aP2和CideA等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的小鼠肝细胞透光度好,胞核圆且透亮,细胞呈圆形生长,有双核,连接成片状或岛状。用Ad/LacZ或Ad/PPARγ感染48 h后,Ad/LacZ组肝细胞几乎无脂肪积聚,而Ad/PPARγ感染肝细胞中有大量脂肪滴沉积。外源PPARγ刺激作用下,肝细胞中PPARγ、aP2、FGF21、CideA mRNA表达增加,而adiponectin mRNA表达下降(均P<0.05)。 Ad/PPARγ感染后,PPARγ和aP2蛋白表达也增加。结论:高表达PPARγ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相关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细胞学 PPARγ/生物合成 脂肪生成 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PPARα缓解PPARγ诱导的小鼠脂肪肝 被引量:2
7
作者 白亮 王蓉 +2 位作者 罗肖 赵四海 刘恩岐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研究PPARα激活后对PPARγ诱导小鼠脂肪肝的影响。方法以4~5周龄C57BL/6J小鼠为模型,实验分为4组:正常饮食组;0.125%Wy-14,643处理组;PPARγ腺病毒(Ad/PPARγ)注射组;先给予0.125%Wy-14,643饮食再注射Ad/PPARγ组。实验结束时,... 目的研究PPARα激活后对PPARγ诱导小鼠脂肪肝的影响。方法以4~5周龄C57BL/6J小鼠为模型,实验分为4组:正常饮食组;0.125%Wy-14,643处理组;PPARγ腺病毒(Ad/PPARγ)注射组;先给予0.125%Wy-14,643饮食再注射Ad/PPARγ组。实验结束时,收集肝脏组织称重、照相,H&E、油红O染色观察PPARα激活后对PPARγ诱导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结果野生型小鼠给予PPARα激动剂Wy-14,643处理8 d,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小鼠肝脏明显增大,呈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反应;野生型小鼠给予Ad/PPARγ5 d,小鼠肝脏显著增大,出现脂肪肝;给予PPARα激动剂Wy-14,643 3 d,再给予Ad/PPARγ5 d,小鼠肝脏增大更加显著,H&E染色、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小鼠肝脏脂肪变性明显减轻。结论激活PPARα能够缓解PPARγ诱导的小鼠肝脏脂肪变,为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PPARa PPARΓ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子宫颈锥切(LEEP)标本病理取材新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春宝 雷婷 +2 位作者 南鹏飞 张忠明 王鸿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8-739,共2页
子宫颈锥切术(LEEP刀)是微小浸润性癌最重要和可靠的诊治方法。目前FIGO采用肿瘤浸润深度及宽度两个参数作为区别Ⅰa1及Ⅰa2及鉴别Ⅰb期的标准[1],但对病变宽度的测量方法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为寻找一种准确而可靠的病变宽度测量方法,我... 子宫颈锥切术(LEEP刀)是微小浸润性癌最重要和可靠的诊治方法。目前FIGO采用肿瘤浸润深度及宽度两个参数作为区别Ⅰa1及Ⅰa2及鉴别Ⅰb期的标准[1],但对病变宽度的测量方法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为寻找一种准确而可靠的病变宽度测量方法,我们在胃黏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切除标本技术处理基础上,经过实践发现,对子宫颈锥切标本也可采用一种类似ESD的取材制片流程,可以准确测量病变的宽度及面积,现将该取材、制片流程描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宫颈上皮内病变 病理取材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γ及其辅激活子MED1重组腺病毒的制备与生物学功能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白亮 李倩薇 +3 位作者 赵四海 贾玉枝 REDDY Janardan K 刘恩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4-298,共5页
目的制备大量PPARγ与MED1腺病毒,探讨其生物学功能。方法以实验室现有的腺病毒原液为材料,用HEK293a细胞包装腺病毒,CsCl梯度离心法纯化病毒,A260法测定病毒颗粒,并通过细胞感染、小鼠活体尾静脉注射病毒等实验,用HE染色法、Real-time ... 目的制备大量PPARγ与MED1腺病毒,探讨其生物学功能。方法以实验室现有的腺病毒原液为材料,用HEK293a细胞包装腺病毒,CsCl梯度离心法纯化病毒,A260法测定病毒颗粒,并通过细胞感染、小鼠活体尾静脉注射病毒等实验,用HE染色法、Real-time PCR及免疫组化法进一步鉴定病毒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获得Ad/LacZ、Ad/PPARγ和Ad/MED1,其浓度分别为2.51×1012、1.57×1012、2.59×1012 VP/mL。C57BL/6J小鼠经尾静脉注射Ad/PPARγ,小鼠出现脂肪肝,肝细胞聚集大量脂滴,且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同样,用Ad/MED1感染3T3-L1细胞或给小鼠尾静脉注射Ad/MED1,MED1表达水平都显著升高。结论Ad/PPARγ、Ad/MED1及对照Ad/LacZ成功制备,为体外细胞病毒感染以及活体研究PPARγ与MED1的基因功能以及网络调控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MED1 重组腺病毒 CsCl梯度离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饮食诱导肝脏MED1特异性敲除小鼠呈高胆固醇血症
10
作者 李倩薇 刘芮菡 +5 位作者 赵四海 贾玉枝 白亮 Janardan K.Reddy 徐小平 刘恩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13-1118,共6页
为研究肝脏MED1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以肝脏MED1特异性敲除(MED1ΔLiv)小鼠为模型,对其进行基因型鉴定,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脏MED1蛋白表达;高脂饲料(脂肪含量为60%)饲喂小鼠,并分别在0、1、2和4周动态... 为研究肝脏MED1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以肝脏MED1特异性敲除(MED1ΔLiv)小鼠为模型,对其进行基因型鉴定,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脏MED1蛋白表达;高脂饲料(脂肪含量为60%)饲喂小鼠,并分别在0、1、2和4周动态检测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血糖水平.结果显示,与MED1fl/fl小鼠相比,MED1ΔLiv小鼠仅肝脏MED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它组织表达无明显变化.高脂饲喂1周和2周,MED1ΔLiv小鼠血浆总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P<0.01);普通或高脂饲料饲喂状态下,与MED1fl/fl小鼠相比,MED1ΔLiv小鼠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短期给予高脂饲料可诱导MED1ΔLiv小鼠呈现高胆固醇血症,提示MED1在胆固醇代谢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1 肝脏 胆固醇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和检测胚胎显微操作用针的实用方法体系
11
作者 成大欣 徐丽然 +5 位作者 于清清 高守翠 王晓靖 刘懿 刘恩岐 赵四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7-920,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优化的制备及检测胚胎显微操作用针的实用方法体系。方法移卵管制作是用普通毛细管在酒精灯上拉制,小砂轮断针,针口用酒精灯火焰稍处理后备用;持卵针是将外径1.0mm的毛胚管在拉针仪上拉制,小砂轮断针,烧针仪上将开口处理成... 目的介绍一种优化的制备及检测胚胎显微操作用针的实用方法体系。方法移卵管制作是用普通毛细管在酒精灯上拉制,小砂轮断针,针口用酒精灯火焰稍处理后备用;持卵针是将外径1.0mm的毛胚管在拉针仪上拉制,小砂轮断针,烧针仪上将开口处理成平滑内陷的马蹄形;注射针是将带内芯的外径1.0mm的特制毛胚管在拉针仪上拉制而成。注射针尖端充满注射溶液后,将注射针和持卵针连接到显微操作系统的操作臂上,先置于胚胎培养液内,用针尖轻轻碰触持卵针以破坏开口。之后转移到矿物油里,加压试注射,根据注射针开口液滴流出速度判断针尖是否通畅,流速是否合适。进一步用受精卵试注射进行验证。结果通过本方法体系制备的移卵管、持卵针和注射针均达到胚胎显微操作要求,解决了注射针口液体流速难以判断的问题。结论该胚胎显微操作用针的制备与检测方法体系使胚胎显微注射的前期工作得以标准化,提高了后续胚胎显微注射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操作 持卵针 注射针 检测 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一氧化氮与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白艳萍 陈玉龙 +3 位作者 林燕 朱宁红 徐小平 刘恩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高胆固醇饲料(HCD)诱导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分析家兔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饲喂正常饲料或HCD 16周,检测血脂水平,分离主动脉树,苏... 目的高胆固醇饲料(HCD)诱导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分析家兔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饲喂正常饲料或HCD 16周,检测血脂水平,分离主动脉树,苏丹Ⅳ染色,分析动脉粥样斑块面积。苏木精伊红染色、范吉尔森弹性纤维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主动脉弓部斑块的组织学特征,检测血浆NO水平,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以及斑块中巨噬细胞的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家兔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NO水平均显著升高。实验组家兔主动脉血管内壁出现大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大小及斑块内巨噬细胞表达量与血浆中NO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在HCD诱导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斑块面积大小及斑块中巨噬细胞表达量均与血浆NO有相关性。这提示血浆NO水平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初期发生和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巨噬细胞 一氧化氮 家兔 高胆固醇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小鼠腹主动脉瘤模型的组织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付维来 田康利 +6 位作者 夏聪聪 刘浩乐 孙佳滢 成大欣 刘恩岐 李艳奎 赵四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3-389,共7页
目的比较分析猪胰弹性蛋白酶(PPE)诱导的小鼠腹主动脉瘤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腹主动脉瘤的组织学特征。方法在PPE模型组,10只雄性C57BL/6J小鼠,游离肾下腹主动脉至髂动脉段,采用浓度为1.5 U/mL的PPE溶液灌注5 min。术前0 d及术后... 目的比较分析猪胰弹性蛋白酶(PPE)诱导的小鼠腹主动脉瘤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腹主动脉瘤的组织学特征。方法在PPE模型组,10只雄性C57BL/6J小鼠,游离肾下腹主动脉至髂动脉段,采用浓度为1.5 U/mL的PPE溶液灌注5 min。术前0 d及术后14 d分别测量腹主动脉直径,术后14 d取灌注段动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其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AngⅡ模型组,选用10只载脂蛋白E敲除小鼠,用微渗透泵输注AngⅡ[1000 ng/(kg·min)]28 d,分离主动脉,观察动脉瘤形成情况。正常对照组小鼠未给予任何处理。结果在PPE模型组,相比于血管基础直径,术后14 d,腹主动脉肾下灌注段直径显著增加[(0.52±0.02)mm vs.(1.23±0.11)mm],全部形成动脉瘤。组织学呈弹性纤维断裂、平滑肌耗竭和炎症反应增加等典型的腹主动脉瘤病变特征。AngⅡ模型组有6只发展成动脉瘤(6/10),动脉瘤/扩张多在肾上腹主动脉,也可见于胸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组织学可见动脉夹层形成,血管“假腔”典型,弹性纤维断裂、平滑肌损伤耗竭和炎症反应不如PPE模型典型。结论PPE诱导的腹主动脉瘤组织学特征较典型,较好地呈现了动脉瘤发展中的炎症过程,AngⅡ模型适合动脉瘤合并主动脉夹层的研究,两种模型各有特色,可互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猪胰弹性蛋白酶 血管紧张素Ⅱ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重对正常饮食下小鼠腹主动脉瘤进展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懿 田康利 +6 位作者 夏聪聪 刘浩乐 付维来 许杨威 白亮 刘恩岐 赵四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分析正常饮食情况下,术前体重对猪胰弹性蛋白酶(PPE)诱导的小鼠腹主动脉瘤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实验室最近半年44例PPE诱导的小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中,术前不同体重对后期腹主动脉直径和腹主动脉瘤进展的影响,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正常饮食情况下,术前体重对猪胰弹性蛋白酶(PPE)诱导的小鼠腹主动脉瘤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实验室最近半年44例PPE诱导的小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中,术前不同体重对后期腹主动脉直径和腹主动脉瘤进展的影响,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对术前体重低于25 g的8例入选小鼠(模型组1)和术前体重高于30 g的8例入选小鼠(模型组2)进行体重、脂肪分布、腹主动脉直径、腹主动脉直径变化、腹主动脉瘤病变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比较。正常阴性对照小鼠未给与任何处理。结果44例小鼠腹主动脉瘤血管直径和术前体重的相关系数为0.005,未发现体重对腹主动脉瘤进展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型1组和模型2组在术后14 d血管直径(1.35 mm vs 1.27 mm)和血管直径变化上(0.85 mm vs 0.72 mm)差异没有显著性。相比正常血管,模型组1和模型组2小鼠在术后14 d,腹主动脉肾下灌注段直径显著增加,全部形成动脉瘤。组织学呈弹性纤维断裂、平滑肌细胞耗竭、炎症反应增加和血管新生异常等典型的腹主动脉瘤病变特征。结论在正常饮食小鼠,体重未见影响腹主动脉瘤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 腹主动脉瘤 猪胰弹性蛋白酶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6与心血管、肿瘤及代谢性疾病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延浩 王维蓉 林蓉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1-275,共5页
SIRT6是酵母Sir2在哺乳动物中的同源物Sirtuins家族SIRT1-SIRT7中的一员,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人类SIRT6在其生理、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参与机体生长、发育、代谢及炎症反应等过程。最... SIRT6是酵母Sir2在哺乳动物中的同源物Sirtuins家族SIRT1-SIRT7中的一员,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人类SIRT6在其生理、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参与机体生长、发育、代谢及炎症反应等过程。最新研究发现,SIRT6还涉及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将从SIRT6与心血管、肿瘤、代谢等相关疾病的关系作一介绍,揭示了SIRT6与相关疾病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6 心血管 肿瘤 代谢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uins去乙酰化修饰调控心血管疾病过程中的细胞自噬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婷婷 王维蓉 林蓉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5-428,共4页
Sirtuins属于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可通过去乙酰化作用调控细胞的生存、衰老、凋亡及自噬等生理活动。最新研究发现,细胞自噬对维持细胞内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参与调节肿瘤、心血管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Sirtuins家族中Sirt1作为研究... Sirtuins属于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可通过去乙酰化作用调控细胞的生存、衰老、凋亡及自噬等生理活动。最新研究发现,细胞自噬对维持细胞内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参与调节肿瘤、心血管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Sirtuins家族中Sirt1作为研究最为广泛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可通过调节自噬水平改善心血管疾病。因此本文根据近几年来的研究报道,针对Sirtuins去乙酰化修饰调控的细胞自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TUINS 自噬 心血管疾病 去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