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特征
1
作者 刘凯顺子 方敏 +3 位作者 段锦花 李春娥 朱峰 赵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8-454,共7页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Control)的肠道微生物变化,探讨NAFLD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中的353例样本,包括110例健康对照,获得组间菌群多样性变化数据,分析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与NAFLD...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Control)的肠道微生物变化,探讨NAFLD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中的353例样本,包括110例健康对照,获得组间菌群多样性变化数据,分析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与NAFLD的潜在相关性。结果α多样性分析发现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的Invsimpson指数(P=0.57)和Simpson指数(P=0.57)没有显著性差异,Shannon指数有下降趋势(P=0.084)但无显著性。β多样性分析发现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2)。物种组成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上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拥有相同的物种种类,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两组中均为优势门,但相比于Control组,NAFLD组的Firmicu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和Candidatus_Melainabacteria显著降低;种水平上单形拟杆菌(Bacteroides_uniformis)、普拉梭菌(Faecalbacterium_prausnitzil)等10种细菌在NAFLD组和Control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组间差异分析发现,多氏居海事城球杆菌(Phocaeicola dorei)、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_distasonis)、沃氏嗜胆菌(Bilophila_wadsworthia)、Dysosmobacter_welbionis等菌在NAFLD患者中显著富集(LDA score>2.0,P<0.05),而粪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_stercorea)、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等细菌则与NAFLD呈负相关。基于宏基因组数据构建疾病检测模型,筛选出与NAFLD相关的26种肠道微生物,其中包括鱼腥味锥形杆菌(Pyramidobacter piscolens)、弗劳地枸橼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等。用ROC曲线判别模型对NAFLD诊断的准确性,ROC曲线的AUC为0.7438,显示该模型对诊断NAFLD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差异,并确定了与NAFLD相关的关键菌群。此外,基于宏基因组数据构建的疾病检测模型为NAFLD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有助于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的抗病毒治疗:系统综述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彦霖 王妍 +4 位作者 周颖琼 杨雪亮 陈娜 陈方尧 刘小静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82-1287,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抗病毒治疗在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自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9月抗病毒药物治疗免疫耐受期CHB的临床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后提取... 目的系统评价抗病毒治疗在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自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9月抗病毒药物治疗免疫耐受期CHB的临床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后提取相关效应量并进行系统评价。主要结局指标为HBV DNA阴转率。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821例患者。8项研究报道了治疗组中HBV DNA阴转率,6项研究中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均超过60%,明显高于未治疗患者(0~29.1%),且联合治疗组优于单药治疗组。但在长期观察中,病毒学复发较常见。8项研究报告了HBeAg血清学转换,仅2项IFNα治疗儿童的研究中治疗组血清学转换率超过20%,高于未治疗组。HBsAg阴转出现在2项使用IFNα治疗的研究中,无研究观察到HBsAg血清学转换。1项研究报告了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风险,显示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患者肝硬化和HCC的风险。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为4.1%~13.0%,在IFNα治疗中达到了100%,严重不良反应少见。结论免疫耐受期CHB患者给予抗病毒后绝大多数可出现满意的病毒学应答,但停药后易复发,且血清学转换率低。抗病毒治疗安全性良好。目前证据表明,对于该类患者如无明确疾病进展可动态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免疫耐受 治疗学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中毒及排铅天然化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中海 刘丹丽 +3 位作者 徐航超 韩悦 厉云 韩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1期159-162,86,共5页
环境中的铅及其化合物通过食物或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可影响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等,危害人体健康。目前排铅物的排铅机制主要是拮抗和络合两种,而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有排铅功能的天然活性物质上,并成为公共卫生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 铅中毒 排铅 天然化合物 排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PINK1/SPP1联合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效能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君 杨昭 +1 位作者 仝晓宁 崔佳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3-708,共6页
目的探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因子Kazal 1型(SPINK1)、骨桥蛋白(OPN/SPP1,下称SPP1)单独或联合模型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血清样本419例,其中正常对照(Normal)93例,慢性乙肝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72例、乙肝肝硬化(... 目的探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因子Kazal 1型(SPINK1)、骨桥蛋白(OPN/SPP1,下称SPP1)单独或联合模型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血清样本419例,其中正常对照(Normal)93例,慢性乙肝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72例、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77例及原发性肝癌177例。通过ELISA方法检测SPINK1和SPP1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判断SPINK/SPP1及主要实验室检验。在各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包括SPINK/SPP1的联合诊断模型,通过灵敏度、特异性、整体准确率等指标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肿瘤组SPINK1及SPP1血清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甲胎蛋白(AFP)、SPINK1及SPP1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0.755~0.845)、0.951(0.931~0.971)和0.939(0.916~0.963),基于SPINK1/SPP1的联合诊断模型可达到0.972(0.957~0.986),AFP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001),SPINK1和SPP1的AUC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联合模型(P=0.0429和P<0.001)。四个指标AFP、SPINK1、SPP1及联合模型分别取截断值14.28、7.39、8.14及0.403时,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0.678、0.864、0.785(AFP),0.949、0.851、0.892(SPINK1),0.915、0.855、0.877(SPP1)及0.938、0.918、0.926(联合模型)。多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渐进P<0.001)。两两比较,AFP与其他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而SPINK1(P>0.05)、SPP1(P>0.05)及联合模型(P>0.05)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清SPINK1/SPP1水平单独或联合应用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血清AFP,有望成为原发性肝癌的新型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诊断模型 SPINK1 SPP1 甲胎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