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2∶17型钐钴永磁材料的相变机制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宋欣
贾文涛
李健
周相龙
马天宇
-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
-
出处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3,共9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B3505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71256)。
-
文摘
第二代稀土永磁材料——2∶17型钐钴是高温磁性最强的永磁材料,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和石油化工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然而,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的问世转移了永磁领域的基础研究方向,导致对2∶17型钐钴基本问题的理解远不如对钕铁硼深入和透彻,其产业发展滞后。其中,关于2∶17型钐钴永磁材料的相分解机制长期存有争议,导致高性能磁体的研发高度依赖于繁冗的工艺摸索。近年来,随着原位高能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和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先进表征技术在2∶17型钐钴永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其从过饱和固溶体分解为多相共存纳米胞状组织的过程得以清晰揭示,澄清了上述争议。本文简要概述了这方面基础研究的新进展,主要包括基于缺陷形成和分解过程所明确的混合型固态相变机制、残余缺陷与磁性能的关系、基于缺陷控制的高性能材料制备新技术等内容。希望通过对基础问题的新认识,进一步挖掘2∶17型钐钴永磁材料的性能潜力,以推动下游应用领域的发展。
-
关键词
永磁材料
固态相变
磁性
微结构
缺陷
-
Keywords
permanent magnets
solid-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magnetic property
microstructure
defect
-
分类号
TM273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
-
题名集成计算材料工程在钛合金微观结构设计中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4
- 2
-
-
作者
王栋
王云志
-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俄亥俄州立大学材料科学工程系
-
出处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2-288,316,共8页
-
基金
科技部973计划项目(2014CB644003)
-
文摘
基于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的思想,结合CALPHAD、相场动力学模拟与关键的实验测量手段、以及钛合金中最新发现的非传统的固-固相变机制,和近来提出的伪调幅分解相变机制为钛合金微观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方向。这一机制首先被Ni和Khachaturyan提出并用来解释斜纹组织的形成,并被Fraser等人引入到钛合金体系,Banerjee和Wang等人通过实验和模拟证明了其正确性,这种新的转变路径为设计具有超细、超均匀α+β相微观结构新型钛合金提出了新的设计思路,并且有可能产生新的机械性能。另外,为了扩展制备超细、超均匀钛合金微观结构所需的温度及成分范围,基于存在的热力学数据库,Fraser等人提出了一种通过预先预相分离来产生成分和结构不均匀,进而改进钛合金微观结构的新方法,作者团队基于热力学数据库和相场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证明了其存在。对集成计算材料工程方法在提高设计与选择具有超细、超均匀微观结构的钛合金的效率方面进行了评论总结,集成计算材料工程为钛合金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
关键词
钛合金
相变
伪调幅分解机理
计算机模拟
相场动力学
-
Keywords
Ti-alloys
phase transformation
pseudo-spinidal decomposition
computer simulation
phase field
-
分类号
TG111
[金属学及工艺—物理冶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