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推进剂微重力无排气加注流体热力态分布仿真研究
1
作者 时睿 吴胜宝 +3 位作者 艾立强 王磊 马原 厉彦忠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5,共12页
针对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中的受注箱无排气进液过程,采用CFD方法开展数值仿真研究。建立了预示加注过程壁面温度分布与箱内流体热力态分布的二维轴对称模型。研究了加注口结构、重力水平、初始温度等因素对无排气加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针对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中的受注箱无排气进液过程,采用CFD方法开展数值仿真研究。建立了预示加注过程壁面温度分布与箱内流体热力态分布的二维轴对称模型。研究了加注口结构、重力水平、初始温度等因素对无排气加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常重力下,喷雾棒进液结构有利于箱内温度均一,并实现高充注率液体加注;(2)微重力下,贮箱压力与液体充注率受加注口结构的影响较弱,无排气加注前的贮箱初始温度分布会显著影响加注过程的压力水平,进液流量影响加注时间和最终的液体充注率;(3)无排气加注过程采用喷雾棒结构的地面加注方案可以表征微重力下的箱内流体热力态分布与压力演化规律,方便了在地面环境下研究在轨低温加注的特性与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排气加注 低温推进剂 数值模拟 微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冷装置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国强 赵天阳 +4 位作者 晏刚 鱼剑琳 刘朋 汪娟 汪昌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9,共17页
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在制冷装置中起到重要的隔热隔湿作用。针对装配状态下刚-柔多体接触对其性能提升带来的技术挑战,从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技术特点和总体发展出发,综述了影响其性能提升的测量、建模等关键性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 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在制冷装置中起到重要的隔热隔湿作用。针对装配状态下刚-柔多体接触对其性能提升带来的技术挑战,从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技术特点和总体发展出发,综述了影响其性能提升的测量、建模等关键性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基于反向热平衡的热传递测量技术精度不足,引入滤波算法可降低热流信号噪声波动;现有示踪气体技术未考虑湿空气在刚柔接触界面中的流动扩散,应运用界面微观检测及接触动力学理论来明确流动型式,构建匹配的示踪源和检测回路;对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热流固耦合建模研究尚处于空白,仅建立了传热数值模型与流动平均解析方程,可采用数值计算温度、变形场与解析计算渗流参数的迭代算法来建立耦合模型。未来,除开展测量与建模的基础研究外,还需突破“尺寸效应”技术瓶颈,实现密封组件间的良好配合,应用超低导热材料和电磁感应技术,以提升密封机构的隔热隔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 制冷装置 热湿传递 测量技术 热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箱内浆态低温推进剂沉降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夏斯琦 谢福寿 +1 位作者 厉彦忠 郭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为了揭示浆态低温推进剂在贮存时的颗粒沉积行为规律,解决沉积带来的浆态低温推进剂向火箭发动机输送时的供给问题,研究了贮箱内浆态低温推进剂的沉降特性。基于欧拉-欧拉数值模拟方法,考虑固体颗粒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低温固液两相流动与... 为了揭示浆态低温推进剂在贮存时的颗粒沉积行为规律,解决沉积带来的浆态低温推进剂向火箭发动机输送时的供给问题,研究了贮箱内浆态低温推进剂的沉降特性。基于欧拉-欧拉数值模拟方法,考虑固体颗粒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低温固液两相流动与相变传热数值模型,研究了浆态低温推进剂(浆氮、浆氧、浆氢)在贮箱内两相流场动力学信息与沉降特性,并讨论了不同低温工质、不同粒径(0.02~0.5 mm)、不同固相体积分数(10%~50%)以及不同漏热率(50~200 W/m^(2))工况对浆体低温推进剂沉积和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氧颗粒在液氧内沉降较为微弱,但固氮和固氢颗粒明显沉降,实际应用时需考虑防沉降措施;在固相粒径较小、固相初始含量较少、壁面漏热更少的情况下,浆态低温推进剂的沉积量更少;固液密度比较大的浆状流体沉降速率更快,以0.5 mm的粒径为例,浆氮、浆氢相界面的下移速率分别为15.62及12.58 mm/s,而浆氧的相界面下移速率仅为0.12 mm/s;此外,在特定条件下贮箱中存在方向相反的双涡旋。研究结果揭示了浆态低温推进剂在存储过程中的物理规律,可为浆态流体的高效储存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氮 浆氧 浆氢 低温推进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氦低温制冷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叶斌 马斌 侯予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23,共6页
低温超导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带动了低温工程的发展。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先进实验超导托卡马克(EAST)、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项目(BEPC-II)所配套的大型氦低温系统,分别作为国际... 低温超导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带动了低温工程的发展。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先进实验超导托卡马克(EAST)、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项目(BEPC-II)所配套的大型氦低温系统,分别作为国际与国内最大的低温装置,代表了当今低温技术的最高水平。介绍了这4个典型低温系统的流程、性能指标以及运行情况,以及其它具有代表性的氦低温系统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系统 超导 氦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载液氢储罐蒸气冷屏组合绝热结构非稳态传热特性研究
5
作者 许张良 谭宏博 吴昊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3,共8页
为探究车载液氢储罐绝热结构的非稳态传热特性,建立了蒸气冷屏-变密度多层绝热组合绝热结构传热模型,并耦合确定液氢储罐内状态参数,预测了蒸气冷屏对绝热结构与液氢储罐非稳态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若液氢储罐初始压力为200 kPa,... 为探究车载液氢储罐绝热结构的非稳态传热特性,建立了蒸气冷屏-变密度多层绝热组合绝热结构传热模型,并耦合确定液氢储罐内状态参数,预测了蒸气冷屏对绝热结构与液氢储罐非稳态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若液氢储罐初始压力为200 kPa,当蒸气冷屏开启4 h,再关闭1 h,再开启3.05 h时,组合绝热结构的平均漏热热流密度分别为0.8879 W/m^(2)、0.2539 W/m^(2)与0.1055 W/m^(2),相较于无VCS的变密度多层绝热结构分别减少31.66%、80.09%与91.65%;采用组合绝热结构时液氢储罐最高压力为200.3 kPa,在第4 h、5 h、8.05 h液氢储罐压力分别为196.3 kPa、197.2 kPa、181.9 kPa,而采用常规变密度多层绝热结构时液氢储罐压力持续上升至206.8 kPa;耦合蒸气冷屏之后,绝热结构漏热明显降低,改变了液氢储罐压力变化趋势,绝热结构与液氢储罐的非稳态传热特性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气冷屏 变密度多层绝热 车载液氢储罐 非稳态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提氦工艺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谢福寿 杨迪 +1 位作者 陈兵 韩泽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169,共15页
中国氦气资源匮乏,如何从天然气中高效、低成本提取氦气是缓解氦气资源紧张的主要途径。为此,全面系统梳理归纳了从天然气中提取氦气最常用的3种技术,即低温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并介绍了各技术的特点。天然气提纯氦气的方式有很多... 中国氦气资源匮乏,如何从天然气中高效、低成本提取氦气是缓解氦气资源紧张的主要途径。为此,全面系统梳理归纳了从天然气中提取氦气最常用的3种技术,即低温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并介绍了各技术的特点。天然气提纯氦气的方式有很多,工艺设计时需要针对不同原料气组成以及参数对不同的提氦工艺技术进行筛选、集成和具体论证,在保证氦气回收率和纯度前提下,亟需形成提取氦气成本最低的工艺流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低温法是通过沸点差异来实现与其他气体的分离,考虑天然气组分及经济性,通常应用在初步的提纯并得到液化天然气;②变压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对气体的选择性吸附进行分离,通常使用在最终提纯;③膜分离法是利用膜根据气体分子大小差异进行分离,由于其能耗低、纯度相对较低等特点通常与其他技术耦合使用,具体选择与实际相结合。结论认为:①结合天然气液化联产提出的主动式+被动式新型氦气提取技术,其粗氦回收率超过99%,后续集成其他技术进行纯化,可得到纯度超过99.99%的高纯氦气,该技术既采用了BOG提氦(即被动式提氦)技术,又避免了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提氦不连续;②通过归纳总结3种提氦工艺的适用范围和阶段,同时提出的主动式+被动式新型天然气提氦耦合天然气液化工艺技术,可以为中国提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提氦 低温法 变压吸附法 膜分离法 BOG 主动式+被动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太阳能无泵溴化锂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谷雅秀 吴裕远 +2 位作者 王艺 柯欣 张林颖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3-477,共5页
建立了太阳能热水型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降膜吸收器、降温蒸发器、弦月形热虹吸提升管、冷凝器等)。为提高制冷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设计了一套二次发生装置,并改良了吸收器和蒸发器的结构,使系统能在较低的初始溶液浓度... 建立了太阳能热水型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降膜吸收器、降温蒸发器、弦月形热虹吸提升管、冷凝器等)。为提高制冷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设计了一套二次发生装置,并改良了吸收器和蒸发器的结构,使系统能在较低的初始溶液浓度范围(46%~54%)下运行,在80~93℃热源温度下,随热源温度的升高,溶液提升量和浓度增大,使吸收器保持较高的放气范围(6%)和吸收率,从而强化吸收器性能,并使冷剂水产量提高为未开二次发生装置时的1.68倍,明显改善蒸发效果。二次发生装置有效地使热源温度降低到最低启动温度68℃,有效地提高了太阳能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发生装置 太阳能 无泵 溴化锂制冷系统 降膜 弦月形热虹吸提升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特林制冷机压缩机固有频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冬毓 吴亦农 +1 位作者 王维扬 陈纯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20-1324,共5页
为了提高斯特林制冷机的制冷效率,提出了一个新的更准确的压缩机固有频率计算公式,并详细介绍了推导该公式的思想和方法.在分析活塞受力尤其是气体力的基础上建立了压缩活塞的运动方程,采用旋转矢量分解的方法阐述了气体力的作用机理和... 为了提高斯特林制冷机的制冷效率,提出了一个新的更准确的压缩机固有频率计算公式,并详细介绍了推导该公式的思想和方法.在分析活塞受力尤其是气体力的基础上建立了压缩活塞的运动方程,采用旋转矢量分解的方法阐述了气体力的作用机理和物理意义,认为气体既起到气体弹簧又起到吸收压缩功的作用,从而推导出压缩机系统刚度、固有频率的计算公式.以2 W@80 K牛津型斯特林制冷机为例,实验验证了该计算公式的准确性,与其他现有公式相比,该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更为一致.并通过不同压缩机负载的实验,验证了对气体力的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林制冷机 压缩机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混合制冷剂R1270/R152a/R13I1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冯永斌 晏刚 钱文波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0,共4页
针对制冷剂R22的替代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调等制冷设备的环保型混合制冷剂R1270/R152a/R13I1。基于Refprop8.0,对R1270/R152a/R13I1的基本热物理性质和制冷系统循环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标准工况下,R1270/R152a/R13I1混合制... 针对制冷剂R22的替代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调等制冷设备的环保型混合制冷剂R1270/R152a/R13I1。基于Refprop8.0,对R1270/R152a/R13I1的基本热物理性质和制冷系统循环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标准工况下,R1270/R152a/R13I1混合制冷剂的COP和单位容积制冷量均与R22相当,非常有利于直接灌注式替代;在变工况下,R1270/R152a/R13I1的滑移温度较小,性能优于R407C,单位容积制冷量与R407C和R22相当,是一种优良的R22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 R1270/R152a/R13I1 制冷剂 性能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谷雅秀 吴裕远 +2 位作者 张林颖 柯欣 王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21,共5页
建立了小型太阳能热水型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系统主要采用降膜吸收器、降膜蒸发器、弦月型通道热虹吸提升管等新型设计。为了提高制冷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首次设计了一套二次发生装置,使系统能在较低的初始溶液浓度范围(46%... 建立了小型太阳能热水型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系统主要采用降膜吸收器、降膜蒸发器、弦月型通道热虹吸提升管等新型设计。为了提高制冷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首次设计了一套二次发生装置,使系统能在较低的初始溶液浓度范围(46%~54%)下运行,并保持较高的放气范围和吸收率,有助于提高吸收器性能;并使冷剂水产量较之不使用二次发生器的情况增大1.68倍,明显改善了蒸发效果;对冷凝器与蒸发器间压差的建立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改善了制冷系统的整体运行性能,平均制冷系数可达0.7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二次发生器 弦月型热虹吸提升管 降膜 无泵 溴化锂 吸收式制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二次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谷雅秀 吴裕远 柯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2-66,共5页
在太阳能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降膜吸收器、降膜蒸发器、弦月形热虹吸提升管、冷凝器等主要部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二次发生器,有效地降低了热源温度(最低启动温度为68℃,稳定运行温度范围为80-93℃),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 在太阳能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降膜吸收器、降膜蒸发器、弦月形热虹吸提升管、冷凝器等主要部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二次发生器,有效地降低了热源温度(最低启动温度为68℃,稳定运行温度范围为80-93℃),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二次发生器在提高系统冷凝器与蒸发器间压差的同时,使系统能在较低的溶液初始质量分数范围(46%~54%)下运行,放气范围可达6%,吸收率是二次发生器关闭时的3倍,有助于提高吸收器性能;冷剂水产量提高,是相应未开二次发生装置时冷剂水产量的1.68倍,蒸发效果明显改善;随着加热水温度和吸收器浓溶液温度的升高,吸收器冷却水温差和冷媒水温差均增大,冷媒水出口温度降低,改善了制冷系统的整体运行性能,平均制冷系数可达0.7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发生器 弦月形热虹吸提升管 无泵 溴化锂 降膜 吸收式制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小型逆布雷顿空气制冷机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红利 侯予 +1 位作者 陈汝刚 陈纯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86-990,共5页
在改建的逆布雷顿空气制冷机多功能综合试验台上,分别对一台空气制冷机关键部件(膨胀机和紧凑式换热器)在设计工况下的效率、降温、流阻、热负荷和制冷效果等热力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试验分析,并进行了各种超工况下的综合性能考核.试验结... 在改建的逆布雷顿空气制冷机多功能综合试验台上,分别对一台空气制冷机关键部件(膨胀机和紧凑式换热器)在设计工况下的效率、降温、流阻、热负荷和制冷效果等热力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试验分析,并进行了各种超工况下的综合性能考核.试验结果表明:该空气制冷机的制冷范围为-73℃(制冷量为250 W)^-120℃(制冷量为50 W),膨胀机效率最大达60.5%,回热器效率最高达97.5%,系统降温最大达150℃,制冷机最低温度达-123℃,并能满足-120℃下50 W热负荷需求.通过试验分析得出了小型高速透平膨胀机和紧凑式换热器中各参数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制冷机中各参数的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制冷机 透平膨胀机 紧凑式换热器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制冷机非稳态降温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夏葵 姚艳霞 +2 位作者 杨金焕 王可 陈纯正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32,共8页
以逆布雷顿回冷循环为实验流程,对实验工况下的空气制冷机非稳态降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回冷空气制冷机非稳态数学模型,经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及实用性。研究结果为以后小型空气制冷机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以逆布雷顿回冷循环为实验流程,对实验工况下的空气制冷机非稳态降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回冷空气制冷机非稳态数学模型,经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及实用性。研究结果为以后小型空气制冷机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制冷机 非稳态降温特性 逆布雷顿回冷循环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布雷顿空气制冷机动态降温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祥雄 孙皖 +1 位作者 刘炅辉 侯予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51,共6页
建立了逆布雷顿空气制冷机系统时间相关数学模型,对系统动态降温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详细阐述了系统主要部件板翅式换热器及透平膨胀机动态回热及降温数学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了逆布雷顿空气制冷系统不同入口压力、温度、流量及... 建立了逆布雷顿空气制冷机系统时间相关数学模型,对系统动态降温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详细阐述了系统主要部件板翅式换热器及透平膨胀机动态回热及降温数学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了逆布雷顿空气制冷系统不同入口压力、温度、流量及不同换热面积和膨胀机效率下的动态温降特性曲线,讨论了部分参数对系统动态降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确定的入口流量,提高系统入口压力可以加快系统降温速度和最大温降;此外,系统设计时采用较大的回热换热器面积和提高膨胀机效率也是实现更大温降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制冷机 透平膨胀机 逆布雷顿循环 动态降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G润滑油对R134a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兴群 袁秀玲 黄东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1-144,共4页
对R134a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在含油工况下进行了仿真计算,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得出了润滑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可用于进行空调系统性能分析,预测汽车空调系统的运行状况,以便得出最佳的运行工况,为汽车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 对R134a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在含油工况下进行了仿真计算,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得出了润滑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可用于进行空调系统性能分析,预测汽车空调系统的运行状况,以便得出最佳的运行工况,为汽车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汽车空调系统 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0℃逆布雷顿空气制冷机动态温降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蔡君伟 孙皖 +2 位作者 李斌 李涛 侯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63,101,共5页
为了研究空气制冷机的动态温降特性,对采用工作轮直径为24mm的小型透平膨胀机和板翅式换热器的逆布雷顿循环空气制冷机实验台进行了改进。采用高真空绝热冷箱对制冷机进行绝热,可使绝对压力低于10-3 Pa,得到的设计制冷温度为-150℃。对... 为了研究空气制冷机的动态温降特性,对采用工作轮直径为24mm的小型透平膨胀机和板翅式换热器的逆布雷顿循环空气制冷机实验台进行了改进。采用高真空绝热冷箱对制冷机进行绝热,可使绝对压力低于10-3 Pa,得到的设计制冷温度为-150℃。对不同进口参数和采用不同直径风机轮的制冷机工况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透平膨胀机的实际温降曲线;以实验系统为基础建立了数学模型,得到了相应的理论温降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风机轮尺寸对空气制冷机动态温降过程的影响较大,实验的最低温度低于-150℃;所建理论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实际系统温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制冷机 逆布雷顿循环 透平膨胀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壁低温容器加注过程降温及热应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原 朱康 厉彦忠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6,42,共7页
通过FLUENT软件计算一定加注流量下液氮容器加注过程内部流场与温度场变化情况;采用单向流固耦合方法基于ANSYS软件平台构建热-结构模型进行壁面热应力分析。研究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模型能够有效预测低温加注过程中... 通过FLUENT软件计算一定加注流量下液氮容器加注过程内部流场与温度场变化情况;采用单向流固耦合方法基于ANSYS软件平台构建热-结构模型进行壁面热应力分析。研究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模型能够有效预测低温加注过程中容器壁面的降温特性和热应力变化与分布规律;底部加注时液体累积过程相对稳定,随液位增长对应不同高度处壁面温度相继降低至接近液体温度后趋于稳定;目标容器最大热变形出现在排气口与上封头区域,最大变形量达3 mm左右;容器壁面外侧一般经历先拉伸后压缩的热应力变化过程,热应力集中区域与加注液面位置保持一致,最高达到近30 MPa,出现在底部封头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容器 液氮加注 降温特性 热应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载液氢瓶不同局部大热流位置对自增压规律影响研究
18
作者 朱宇豪 谢福寿 +3 位作者 高婉丽 卜玉 刘瑞敏 厉彦忠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23-4735,共13页
液氢因储氢密度高、安全性能好等优势,在氢能汽车领域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尤其在长距离、大规模运输过程应用。车载液氢瓶作为液氢燃料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无损储存时间将直接影响整车的续驶里程。在车载液氢瓶管路结构设计中,管路与... 液氢因储氢密度高、安全性能好等优势,在氢能汽车领域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尤其在长距离、大规模运输过程应用。车载液氢瓶作为液氢燃料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无损储存时间将直接影响整车的续驶里程。在车载液氢瓶管路结构设计中,管路与内容器连接处会存在较大的局部热流,其会对液氢瓶无损储存时间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在总漏热量相同的前提下,研究了顶部、中间、底部三种局部大热流位置和均匀漏热条件对液氢瓶自增压过程中热物理场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均匀漏热和顶部、中间、底部三种局部大热流工况在1000 s内的平均增压速率分别为4.51、3.01、15.08和6.08 kPa·h^(-1)。由于顶部大热流工况下的增压速率最慢,中间大热流工况下的增压速率最快,因此在设计管路与内容器连接口位置时建议将连接位置设置于内容器顶部,以延长液氢瓶的无损储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液氢瓶 局部大热流 温度场 压力变化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冷系统启动过程电子膨胀阀的控制 被引量:25
19
作者 陈文勇 陈芝久 +1 位作者 朱瑞琪 吴业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0-213,共4页
通过分析热力膨胀阀启动过程的特点 ,发现可能出现过热度长时间为零的情况 .为此 ,将零过热度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用于电子膨胀阀的启动控制 ;提出了制冷系统启动过程中改善零过热度时间以及兼顾其他性能指标的电子膨胀阀的启动控... 通过分析热力膨胀阀启动过程的特点 ,发现可能出现过热度长时间为零的情况 .为此 ,将零过热度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用于电子膨胀阀的启动控制 ;提出了制冷系统启动过程中改善零过热度时间以及兼顾其他性能指标的电子膨胀阀的启动控制策略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系统 启动过程 电子膨胀阀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液化装置制冷方法探讨 被引量:9
20
作者 赵红利 侯予 +1 位作者 张敏 陈纯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0-123,共4页
回顾了国内外几种比较成熟的天然气液化装置中采用的制冷方法(复叠式制冷循环、混合制冷剂循环、膨胀制冷循环等)以及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式液化天然气的制冷方法——吸收制冷循环。该... 回顾了国内外几种比较成熟的天然气液化装置中采用的制冷方法(复叠式制冷循环、混合制冷剂循环、膨胀制冷循环等)以及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式液化天然气的制冷方法——吸收制冷循环。该方法利用溶液浓度的变化来获取冷量,即制冷剂在一定压力下蒸发吸热,再利用吸收剂吸收冷剂蒸气,这种循环系统不仅适用于海上天然气液化装置,同时也适合于太阳能、地热能丰富的地区,既可降低产品成本又可实现废物利用。最后,还针对液化天然气运输、储存过程蒸气的产生,介绍了几种运输及储存装置中辅助制冷方法G-M制冷机和Stirling制冷机、相变制冷、脉管制冷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液化 制冷 方法 装置 液化天然气储存 液化天然气管道 蒸气 辅助制冷 吸收制冷循环 液化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