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化及古人类行为适应研究
1
作者 贾雅娜 李三灵 +5 位作者 赵文杰 朱艳 刘翀昊 涂华 李浩 张玉柱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6,共14页
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本研究... 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本研究对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开展了野外考察和室内土壤微形态、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同时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考古埋藏学分析。地学和考古学方法二者相互印证,明确揭示出该遗址区均质红土B层仅受到了低能坡面流水作用,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推测古人类在MIS2阶段频繁占据和使用上湖遗址等区域,可能与拥有小型石片石器技术的华北地区人群难以忍受该时段北方极端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被迫向南迁徙、从而到达了气候相对干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生产活动有关。并且上湖遗址古人类采取了偏后勤式流动策略,以应对异常极端气候带来的资源分布不均和可预测性降低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湖旧石器遗址 地质考古 人类行为适应 小型石片石器 MIS2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碳在全球气候和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在相关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35
2
作者 曹军骥 占长林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77-184,共8页
燃烧形成的黑碳粒子进入大气中可影响辐射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沉降在河流、湖泊、海洋、土壤等环境中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了黑碳的定义及排放、沉降、降解过程,并总结... 燃烧形成的黑碳粒子进入大气中可影响辐射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沉降在河流、湖泊、海洋、土壤等环境中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了黑碳的定义及排放、沉降、降解过程,并总结了其在现在及过去环境和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与研究意义。黑碳是全球惰性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慢速碳循环中发挥潜在作用。因其具有很强的吸光特性,它在区域气候变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沉降在不同地质载体中的黑碳难以降解,可以保存几百万年,为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海洋沉积物过去数百万年的黑碳记录指示了天然火的演化信息,晚第四纪黄土剖面黑碳也指示了天然火的变化信息,最近千年的湖泊和冰芯黑碳记录既反映了天然火的信息,也指示人类活动的信号。未来黑碳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标准测量方法,以真正理解黑碳在全球气候与环境系统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降解 全球碳循环 有机碳 土壤 沉积物 气候变化 火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下水研究进展
3
作者 姚莹莹 郑春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3,共10页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的核心区域,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恒河、湄公河等重要江河的发源地。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显著的升温效应强烈影响流域水循环过程,进而引发中下游生态环境级联效应。地下水系统作为流域水循环的...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的核心区域,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恒河、湄公河等重要江河的发源地。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显著的升温效应强烈影响流域水循环过程,进而引发中下游生态环境级联效应。地下水系统作为流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河流源区径流和生态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地下水系统结构、高寒区地下水循环特征及储量变化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总陆地水储量呈下降趋势,而地下水储量在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气候变化加强了冰川、积雪等地表固态水向地下水的转化;地下水通过基流排泄维持旱季河流源区径流,地下水循环随着冻土退化将进一步增强,其中冻土“可变含水层”的表征模拟是冻土地下水模拟的瓶颈;浅层地下水水位维持着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导致的地下水水位降低可能引发植被群落演替;随着冰雪消融、冻土退化,山区坡面土体含水量及壤中流增加,从而增加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未来应加强监测网建设与多元数据整合,发展融合冰冻圈要素的地下水系统模型,推进水文地质-生态-工程等跨学科协同研究,提升地下水变化调控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水平,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亚洲水塔区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和高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水塔 青藏高原 地下水循环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安康段径流和泥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刘雯丹 吴一平 +1 位作者 KIVALOV Sergey ALEXANDROV Georgii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47-2361,共15页
以汉江流域安康段为研究区,为揭示流域径流量和泥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本研究收集了研究区2001、2010年和2022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并利用GeoSOS-FLUS模型预测了2034年3种情景(惯性发展、优先经济、生态保护)的土地利用情况,基于SWA... 以汉江流域安康段为研究区,为揭示流域径流量和泥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本研究收集了研究区2001、2010年和2022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并利用GeoSOS-FLUS模型预测了2034年3种情景(惯性发展、优先经济、生态保护)的土地利用情况,基于SWAT模型,结合6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01—2022年气象数据,定量分析了径流量和泥沙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变化。结果表明:流域3个水文站(武侯镇、石泉、安康)的径流校准结果较好(r^(2)≥0.88,NSE≥0.85,|PBIAS|≤20%),泥沙的校准结果合格(r^(2)≥0.60,NSE≥0.50,|PBIAS|≤25%);2001—2022年间林地占优势,土地类型变更较为平缓,2001—2010年的变化速率略高于2010—2022年,建设用地面积变化速率较快,以每年5.62%的速率增加,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和林地间相互转换、草地转化为林地及耕地转向建设用地;GeoSOS-FLUS模型精度验证的Kappa系数为79.22%,模拟总精度为91.31%,最终利用模型预测出2034年3种情景(惯性发展、优先经济、生态保护)下的土地利用情况。情景分析结果表明,2001—202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流域年均径流量和泥沙量呈减少趋势,未来情景中2034年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情景下产流、产沙量最少。流域6—10月的径流量和泥沙量约占全年的80%和90%。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的格局,单位面积产沙量则在中、下游高。产流、产沙变化大的位置均位于流域中部,2034年优先经济土地利用情景下多数子流域产流、产沙量相较于惯性发展情景有所增加,生态保护情景与之相反,且产沙量变化率的增减幅度大于产流量变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SWAT模型 GeoSOS-FLUS模型 径流 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冬、夏季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8
5
作者 杨素霞 曹军骥 +5 位作者 沈振兴 刘随心 张婷 王启元 强娟 李文韬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79-1188,共10页
为探讨西安市冬、夏季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2010年1月和7月分别在西安城区4个站点及上风区高陵(GL)和下风区黑河(HH)连续采集2周的PM2.5样品,使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样品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成分.结果表明,PM2.5质量浓度冬季明... 为探讨西安市冬、夏季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2010年1月和7月分别在西安城区4个站点及上风区高陵(GL)和下风区黑河(HH)连续采集2周的PM2.5样品,使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样品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成分.结果表明,PM2.5质量浓度冬季明显高于夏季,空间变化表现为:城区站点浓度均值(172.6μg.m-3)>上风区点GL(98.9μg.m-3)>下风区点HH(81.0μg.m-3).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总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41.8%,其中SO24-、NO3-和NH4+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离子质量浓度的35.1%、22.6%和12.2%.Na+、Ca2+和Mg2+在冬、夏季浓度相差不大,而SO24-、NO3-、NH4+以及K+、Cl-等均明显表现为冬季浓度高于夏季.SO24-、NO3-和NH4+在冬、夏季空间变化均表现为城区站点>GL>HH,这3种离子夏季在大气中的主要存在方式为NH4HSO4和NH4NO3,而冬季主要以(NH4)2SO4、NH4NO3和NH4Cl形式存在.NO3-/SO24-的比值为0.64,表明西安市固定源仍是主要污染贡献源,但是移动源所占比例较之前研究有所上升,应采取一定措施控制机动车数量并加强排放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水溶性无机离子 季节变化 空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城市地温与气温变化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海波 黄少鹏 +2 位作者 任永飞 何亮亮 肖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74-887,共14页
地下浅层地温和近地表空气温度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地面温度变化的信息随着时间推移向下传播并叠加到稳态地温场上,因此通过对现今地温剖面的分析可以重建过去地面温度变化的历史.为了研究西安地区地下和地上的温度变化,本文在西安开... 地下浅层地温和近地表空气温度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地面温度变化的信息随着时间推移向下传播并叠加到稳态地温场上,因此通过对现今地温剖面的分析可以重建过去地面温度变化的历史.为了研究西安地区地下和地上的温度变化,本文在西安开展了钻孔温度测量,获得了16个钻孔的地温剖面,同时收集整理了西安气象站1951~ 2010年气温数据.对1951~2010年气温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西安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增温率分别为3.71℃/100a、2.03℃/100a和5.14℃/100a,均高于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其中1986~2010年间平均气温增温更是显著,达到9.01℃/100a.从钻孔测温曲线中筛选出西安城郊6个传导型地温剖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地区钻孔温度记录的地面温度变化趋势与气象台记录的气温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根据利用钻孔温度剖面下段回归分析得到的地表稳态温度和地温梯度以及25年间西安地区平均气温增温率推算得到钻孔理论地温剖面与实测地温数据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实测地温数据的进一步精确拟合分析显示,西安城郊6个选定的钻孔所在区域地面温度变暖分别起始于20年、24年、26年、28年、30年和30年前,对应的地表增温幅度分别为0.4℃、0.72℃、2.18℃、4.2℃、2.4℃和2.4℃.市区和周边郊区钻孔所在区域在增温幅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市区增温强度明显高于郊区,而城郊结合部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温 气温 地下水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黑碳来源解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占长林 万的军 +3 位作者 张家泉 韩永明 曹军骥 刘先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75-1583,共9页
黑碳是燃料不完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非均质碳颗粒物质,因其具有较高的化学和生物惰性,在全球气候和环境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国际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焦点问题。燃烧条件和燃料来源的不同,使得黑碳的物理化学特性表现出... 黑碳是燃料不完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非均质碳颗粒物质,因其具有较高的化学和生物惰性,在全球气候和环境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国际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焦点问题。燃烧条件和燃料来源的不同,使得黑碳的物理化学特性表现出高度的变异,其环境行为及环境效应也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对黑碳进行来源解析有利于弄清全球黑碳收支平衡,且能更清晰地认识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过程。重点概述了当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黑碳来源解析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未来黑碳来源解析方法的发展方向。稳定碳和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是当前黑碳源解析中应用最多的两种方法,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不仅能提供更准确的黑碳来源信息,而且能定量估算化石源和生物质源燃烧对黑碳的贡献。多环芳烃特征标志物比值、黑碳/有机碳比值、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比值法以及形态特征分析的方法都只能间接地判断黑碳的来源,其方法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未来应加强对不同介质中δ^(13)C的分馏机制及不同排放源样品黑碳的δ^(13)C和^(14)C值域"特征谱"的研究,进一步规范黑碳的分离和测定技术;同时应充分发挥不同分析技术的优势,联合多种方法以获取更多有关黑碳来源、传输和转化过程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来源解析 碳同位素 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国南部石笋记录的晚全新世早期水文气候变化研究
8
作者 殷建军 许琦 +6 位作者 SIRIPORNPIBUL Chaiporn SIRIPATTARAPUREENON Russarint 吴夏 唐伟 程海 宁有丰 秦正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3-581,共9页
中晚全新世气候转型期(4.2 ka事件)气候变化对全球多地古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该事件是否为一次全球性的气候事件,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针对该事件有必要开展全球范围的研究工作。文章以泰国南部洞穴石笋为研究对象,通过年代学... 中晚全新世气候转型期(4.2 ka事件)气候变化对全球多地古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该事件是否为一次全球性的气候事件,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针对该事件有必要开展全球范围的研究工作。文章以泰国南部洞穴石笋为研究对象,通过年代学研究、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重建了该区域晚全新世早期水文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水文气候响应亚洲夏季风变化,晚全新世早期夏季风降水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两次年代际干旱事件(距今3850−3840年和距今3805−3795年)主要受到太阳活动减弱和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水文气候变化受到热带辐合带(ITCZ)位置南北移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石笋 水文气候 晚全新世早期 泰国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热环境数据库与可视化共享平台研究
9
作者 熊永柱 黄少鹏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37-539,共3页
城市热环境科学数据库能够为该领域的基础和前沿研究提供数据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服务,迫切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系统分析城市热环境科学数据库及其可视化共享平台研究的目标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思路,指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城市热环境科学数据库能够为该领域的基础和前沿研究提供数据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服务,迫切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系统分析城市热环境科学数据库及其可视化共享平台研究的目标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思路,指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特色创新。对城市热环境数据库与可视化共享平台建设具有现实参考价值,对促进城市热环境信息共享和实现环境可持续性城市建设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空间数据库 GIS 数据共享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面源污染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一平 宋燕妮 +7 位作者 张广创 周彤 刘雯丹 孙长顺 薛旭东 刘曙光 陈骥 田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1-720,共10页
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流域水环境和水安全的重要来源,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科学高效地治理面源污染问题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计划。因此,在新形势和政策背景下如何推进面源污染研究工作,以保障... 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流域水环境和水安全的重要来源,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科学高效地治理面源污染问题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计划。因此,在新形势和政策背景下如何推进面源污染研究工作,以保障流域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紧迫任务。本文较为全面地回顾和总结了我国面源污染研究现状,归纳了主要研究方法和典型治理措施,并基于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水污染治理现状给出相应建议,指出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可为面源污染的全过程监管、评估及治理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完善我国水污染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文 面源污染 模型模拟 污染控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电磁测深在火山区地热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1
作者 张炯 黄少鹏 +1 位作者 傅饶 唐晓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9-290,共12页
大地电磁测深(MT)由于勘探深度范围较大,且对温度、流体、岩浆房和岩性等与热储相关的地质条件的敏感度较高,因而成为火山区地热勘探和岩石圈结构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地壳和上地幔的电性结构与热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 大地电磁测深(MT)由于勘探深度范围较大,且对温度、流体、岩浆房和岩性等与热储相关的地质条件的敏感度较高,因而成为火山区地热勘探和岩石圈结构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地壳和上地幔的电性结构与热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解读二者的关系,可以刻画更为精细的岩石圈结构模型,进而掌握火山区的构造特征和热演化过程,了解其岩石圈地球动力学机制。本文着重介绍了MT方法的原理以及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后期数据处理的过程,综述了MT法的应用特点以及电导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介绍了国际上这一方法在火山区地热勘探和岩石圈热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展示了MT法在新西兰Taupo火山区Ngatamariki高温地热田0~3km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以埃塞俄比亚Afar省的Tendaho地热田和Badi火山为例,分别讨论了0~20km和0~50km不同深度的电性结构特征及其与温度存在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形成火山的驱动机制;以日本九州岛的Shinmoe-dake火山为例,介绍了大地电磁测深和温度监测在火山监测方面的应用。最后简述了国内MT法在火山区的应用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利用上地幔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岩石圈内硅酸盐熔体不同含水量引起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初步估算了长白山天池和阿尔山火山区的莫霍面以下的温度以及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高温岩浆房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研究 火山 大地电磁测深 岩浆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昌都崩勒溶洞石笋7ka BP以来高分辨δ^(18)O、δ^(13)C记录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6 位作者 程海 孟宪刚 王津 余佳 杨朝斌 孟庆伟 胥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45-2556,共12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崩勒溶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230 Th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建立了中全新世7ka BP以来西藏昌都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石笋C、O同位素记录揭示出,西藏昌都地区中全新世(约7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大致可分为3个气候阶段... 通过对青藏高原崩勒溶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230 Th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建立了中全新世7ka BP以来西藏昌都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石笋C、O同位素记录揭示出,西藏昌都地区中全新世(约7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大致可分为3个气候阶段:7000~4500aBP为暖期阶段,气候总体处于高温暖湿,伴随缓慢降温;4500~2300aBP为降温期阶段,出现持续降温,气候变得干旱;2300aBP至今为升温期阶段,气温及降水均出现波动上升。石笋C、O同位素记录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以来研究区存在高温暖湿、快速降温干旱以及后期气候强烈震荡升温的气候过程。通过与董歌洞石笋同位素记录对比表明,崩勒溶洞石笋δ18 O同位素曲线变化的斜率、震荡幅度都要明显高于董歌洞石笋记录,揭示出青藏高原东部季风区的气候波动与全球性冷暖变化具有一致性,但高原石笋同位素记录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昌都石笋同位素反映的气候变化趋势与低纬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正相关,表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是高原季风影响区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崩勒溶洞 石笋 δ18 O δ13 C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秋季大气细粒子(PM_(2.5))中化学元素的浓度特征和来源 被引量:18
13
作者 甘小凤 曹军骥 +2 位作者 王启元 沈振兴 徐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1692-11694,11697,共4页
[目的]研究西安市秋季大气细粒子(PM2.5)中化学元素的浓度特征及来源。[方法]于2009年10月利用微流量采样器采集西安大气中PM2.5样品,分析其元素浓度特征及来源。[结果]西安市秋季大气中PM2.5质量浓度的平均值为168.44μg/m3,最小值为53... [目的]研究西安市秋季大气细粒子(PM2.5)中化学元素的浓度特征及来源。[方法]于2009年10月利用微流量采样器采集西安大气中PM2.5样品,分析其元素浓度特征及来源。[结果]西安市秋季大气中PM2.5质量浓度的平均值为168.44μg/m3,最小值为53.29μg/m3,最大值达358.16μg/m3,高于北京、珠江三角洲;PM2.5中S、Zn、K、Cl、Ca、Fe的质量浓度均超过1.0μg/m3,处于较高污染水平;PM2.5中K与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75(P<0.0001),说明OC、EC与K具有相同的来源,生物质燃烧对OC、EC有一定的贡献;元素的富集因子分析表明,K、Ca、Fe、Ti、Mn和Cr主要来源于地壳或岩石风化等自然源,而S、Zn、Cl、Pb、Br、Mo、Cd和As主要受人为污染源的影响,而受土壤扬尘等自然源的影响较小,其中Cd的富集因子最大,主要来源于金属冶炼等人为污染;燃煤、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冶金化工、扬尘等是该区秋季PM2.5的主要来源。[结论]该研究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粒子 化学元素 富集因子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丰都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与AD1250-1750a季风气候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月明 杨勋林 +4 位作者 黄帆 程海 杨琰 吕春艳 李辰丝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利用长江三峡地区丰都水鸣洞石笋(NSM03)230 Th测年数据和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AD1250~1750时段平均分辨率约为1a的石笋碳同位素时间序列.水鸣洞石笋碳同位素记录显示小冰期开始时间大约为AD1300,与已发表的树轮、孢粉等气候记录指示的... 利用长江三峡地区丰都水鸣洞石笋(NSM03)230 Th测年数据和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AD1250~1750时段平均分辨率约为1a的石笋碳同位素时间序列.水鸣洞石笋碳同位素记录显示小冰期开始时间大约为AD1300,与已发表的树轮、孢粉等气候记录指示的小冰期开始时间在定年误差范围内一致;该记录同时显示在小冰期内部存在次一级气候波动,最明显的两次气候波动时间分别在15世纪中期和16世纪末,后者对应过去500年间亚洲季风活动最弱时期.对石笋碳同位素序列进行功率谱分析发现,小冰期气候存在98a和3~6a波动周期,分别与太阳活动世纪周期和ENSO周期相吻合,表明太阳活动是小冰期的主要形成机制,而海气耦合作用则直接影响小冰期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碳同位素 小冰期 亚洲季风 水鸣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鸟岛水分梯度下草地生物量分配格局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骥 曹军骥 +3 位作者 魏永林 张宝成 朱宝文 马宗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208,共7页
研究了青海湖鸟岛地区不同土壤水分梯度下个体与群落水平株高,根长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旨在:(1)在小尺度上调查不同土壤水分梯度对草地高、根长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2)在个体和群落水平上检验同速生长理论;(... 研究了青海湖鸟岛地区不同土壤水分梯度下个体与群落水平株高,根长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旨在:(1)在小尺度上调查不同土壤水分梯度对草地高、根长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2)在个体和群落水平上检验同速生长理论;(3)为青海湖周边地区地下生物量估计提供数据支持,并讨论环境因素对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比值(R/S)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水平上株高、根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都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群落水平上地上生物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地下生物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青海湖流域鸟岛地区个体水平上根长、株高比值的变化范围为0.3~6.0,均值和中值分别为1.6和1.3;个体水平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也有较大的变化范围(0.4~11.3),均值和中值分别为2.5和1.5;群落水平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21.59~352.77 g·m^-2,地下生物量变化范围为741.98~1182.20 g·m^-2,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的变化范围为1.4~7.1,均值和中值分别为3.0和1.9。土壤水分在个体和群落水平上都影响到了植物株高、根长以及生物量的分配。基本表现为:个体水平上株高、根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都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群落水平上地上生物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地下生物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该区域草地生物量分配规律在个体和群落水平上都不支持等速生长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生物量 等速生长 土壤含水量 青海湖鸟岛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S 5a/5b时期亚洲夏季风变化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涛涛 李廷勇 +4 位作者 韩立银 程海 李俊云 赵鑫 周菁俐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170,共9页
由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时期(Marine Isotope Stage 5,MIS 5)高分辨率的亚洲夏季风记录较少,限制了对该时期亚洲夏季风变化的认识。本文利用重庆金佛山羊口洞石笋的δ^(18)O记录,重建了MIS 5a/5b时期平均分辨率为38年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历... 由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时期(Marine Isotope Stage 5,MIS 5)高分辨率的亚洲夏季风记录较少,限制了对该时期亚洲夏季风变化的认识。本文利用重庆金佛山羊口洞石笋的δ^(18)O记录,重建了MIS 5a/5b时期平均分辨率为38年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历史。发现该时段亚洲夏季风在千年—百年尺度上与北大西洋地区气候变化存在紧密联系。得益于误差小于0.4%的^(230)Th测年结果,本文标定了中国间冰阶(Chinese Interstadial,CIS)21的开始时间为84.6±0.3ka BP,CIS 22的起止时间分别为91.2±0.3ka BP和88.9±0.3ka BP。此外,羊口洞石笋记录的CIS 21和CIS 22的变化模式与格陵兰记录不同,而与南极冰芯记录呈反相对应,可能表示在此阶段亚洲夏季风受到了南半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石笋δ18O 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a/5b 230Th年代 南半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张安世墓葬M1墓室内的大气环境调查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军骥 杨军昌 +5 位作者 胡塔峰 Lee Shuncheng 王新明 Ho Kinfai 董俊刚 丁岩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76,共8页
了解待发掘封闭墓葬内的大气环境,可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西汉张安世墓园中的M1墓葬是一座未被盗扰的墓室,本研究在墓室开启前,有针对性地监测了墓室内的微气候参数和大气污染物。结果显示,相对于外界大气,密闭... 了解待发掘封闭墓葬内的大气环境,可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西汉张安世墓园中的M1墓葬是一座未被盗扰的墓室,本研究在墓室开启前,有针对性地监测了墓室内的微气候参数和大气污染物。结果显示,相对于外界大气,密闭的墓室内低温、高湿、缺氧,且酸性气态污染物浓度较低。因此,在考古发掘及后续保存文物时,应针对不同文物材料采取密闭容器、保湿、避光等措施,避免由于环境骤变导致文物的风化损坏。本研究建立的待发掘墓葬大气环境测试体系及基础数据,可为相关考古和文保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候 气态污染物 环境监测 张安世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古地磁与^(230)Th定年的西沙西科1井乐东组生物礁沉积年代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振峰 张道军 +12 位作者 刘新宇 尤丽 罗威 易亮 谭亮成 祝幼华 秦华峰 程海 李忠权 谢强 车志伟 邓成龙 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27-1038,共12页
生物礁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磁性地层学是建立年代框架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生物礁沉积物中天然剩磁强度弱,南海地区生物礁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尚未很好展开.为此,本文利用西沙群岛西科1井乐东组生物... 生物礁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磁性地层学是建立年代框架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生物礁沉积物中天然剩磁强度弱,南海地区生物礁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尚未很好展开.为此,本文利用西沙群岛西科1井乐东组生物礁沉积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西沙群岛乐东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奥杜维尔正极性时和松山负极性时.通过对比已有的钻孔资料,本文认为应基于岩石地层特征这一标准将西沙地区的乐东组埋深予以统一.在此基础上,综合磁性地层与^(230)Th定年结果,本文将乐东组的底界限定在~2.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230Th定年 生物礁 南海 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植物物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晓婷 郭伟 +1 位作者 倪向南 卫晓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670-6680,共11页
植物物候是植物为适应其生长环境而呈现的规律性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为了解高寒植物物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利用 1997 2010 年青海湖海北高寒草原生态监测站群落优势种矮嵩草物候观测资料和同时段的气象资料,应用偏最小二乘(PLS)... 植物物候是植物为适应其生长环境而呈现的规律性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为了解高寒植物物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利用 1997 2010 年青海湖海北高寒草原生态监测站群落优势种矮嵩草物候观测资料和同时段的气象资料,应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定量分析了植物物候期变化特征、趋势及其与气温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1997-2010年青海湖地区年均温度总体上升,倾向率为 0.5℃/10a,其中年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呈现出非对称型变化,最低温度显著升高且高于年均温升幅,倾向率为0.7℃/10a(P<0.05),而年均最高温度无明显变化。②1997 2010年间,矮嵩草平均返青期和枯黄期分别为4月18日和 10 月 2 日,矮嵩草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生长季长度缩短。③影响矮嵩草返青的关键时期为每年的 1 月和 3-4 月,1 月温度升高影响植物休眠进程进而延迟返青,而 3-4 月温度升高有利于热量积累使返青提前;影响矮嵩草枯黄的关键时期为7 月上中旬和 8 月,期间温度升高使枯黄期提前。④根据 PLS 分析和相关分析,最低温度在各关键时期内显著影响植物物候,而最高温度仅在 8 月对枯黄期影响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最低温度是影响高寒草地矮嵩草物候期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物候 温度 高寒草甸 矮嵩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非生长季土壤呼吸对温度和湿度的响应 被引量:36
20
作者 陈骥 曹军骥 +6 位作者 魏永林 刘吉宏 马扶林 陈迪超 冯嘉裕 夏瑶 岑燕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86,共9页
非生长季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地影响着碳收支。本研究利用Li-8100开路式碳通量测定系统,研究了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非生长季土壤呼吸对短期围栏封育(自由放牧,3年围栏封育和5年围栏封育样地)的响应,并讨论... 非生长季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地影响着碳收支。本研究利用Li-8100开路式碳通量测定系统,研究了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非生长季土壤呼吸对短期围栏封育(自由放牧,3年围栏封育和5年围栏封育样地)的响应,并讨论了温度和湿度对非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由放牧、3年围栏封育和5年围栏封育样地非生长季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分别是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的0.21,0.22和0.19倍;2)自由放牧、3年围栏封育和5年围栏封育样地非生长季土壤呼吸所排放的碳量分别为117.2,109.2和100.7g C/m2,占全年土壤呼吸所排放的碳量的21.2%,22.3%和23.2%;3)相比于生长季和全年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非生长季具有更低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4)非生长季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解释率相当,一定的土壤湿度是保证土壤呼吸对温度响应的必要条件。因此,当考虑到碳收支和生态系统碳循环时不能忽略掉非生长季土壤呼吸的作用,而且水分在调节非生长季土壤呼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草甸草原 非生长季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