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不平等如何影响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 被引量:6
1
作者 张跃 丁毅 +2 位作者 杨沈龙 解晓娜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37-1650,共14页
社会不平等可能减弱或增强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两种关系分别由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驱动。同时,两种关系还依赖于低地位者对社会不平等的认知,即现实威胁与象征威胁。凸显不平等在个体或群体水平的现实威胁激活其自利动机,进而... 社会不平等可能减弱或增强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两种关系分别由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驱动。同时,两种关系还依赖于低地位者对社会不平等的认知,即现实威胁与象征威胁。凸显不平等在个体或群体水平的现实威胁激活其自利动机,进而使其反对系统现状(即减弱路径);凸显不平等在系统水平的象征威胁激活其系统合理化动机,进而使其维护系统现状(即增强路径)。这一双路径模型为解释当前理论争议提供了一种整合框架,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不平等 系统合理信念 系统合理化动机 自利动机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的共情、道德认同和利他倾向的关联 被引量:8
2
作者 巫江丽 李占星 +1 位作者 倪晓莉 伊心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共情、道德认同和利他倾向的关系。方法:选取320名大学生,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测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用道德认同问卷测评道德认同的内化和符号化,用最后通牒博弈测查利他倾向。结果:情感共情得分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利...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共情、道德认同和利他倾向的关系。方法:选取320名大学生,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测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用道德认同问卷测评道德认同的内化和符号化,用最后通牒博弈测查利他倾向。结果:情感共情得分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利他倾向(β=0.50,P<0.05)。内化因子(β=0.15,P<0.01)和符号化因子(β=-0.19,P<0.001)在认知共情得分与利他倾向的关联中发挥调节作用。对认知共情低的大学生而言,内化[(55.8±2.8)vs.(49.7±1.91),P<0.05]和符号化[(56.1±2.3)vs.(49.3±2.2),P<0.001]较高其分享数量也较高;对认知共情高的大学生而言,符号化较低的大学生的分享数量高于较高的大学生[(51.6±2.7)vs.(47.7±1.8),P<0.01]。结论:大学生的情感共情与利他倾向正向关联,认知共情与利他倾向的关联受道德认同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道德认同 利他倾向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者何以兼济天下:高阶层再分配偏向的心理机制及谦卑的作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白洁 杨沈龙 +1 位作者 徐步霄 郭永玉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61-1172,共12页
一些欧美研究发现高阶层者与低阶层者相比再分配偏向更低,但是这一结论尚缺少跨文化一致性的证据,而且对于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的探讨也相对不足。基于此,本研究通过3个子研究分别来关注我国民众再分配偏向的阶层差异及其心理... 一些欧美研究发现高阶层者与低阶层者相比再分配偏向更低,但是这一结论尚缺少跨文化一致性的证据,而且对于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的探讨也相对不足。基于此,本研究通过3个子研究分别来关注我国民众再分配偏向的阶层差异及其心理机制,并探讨可能的干预策略。结果发现:(1)与西方社会的情形相似,在中国社会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也显著低于低阶层者;(2)社会阶层对再分配偏向的影响,部分是通过贫富差距归因倾向起作用的:与低阶层者相比,高阶层者更倾向于将贫富差距归因于能力、努力、志向或抱负等个体内部因素,进而再分配偏向更低;(3)通过启动高阶层者谦卑的心态,能够降低其贫富差距内归因倾向,进而提升其再分配偏向。此结果验证了社会阶层不平等维持模型的重要观点,同时也为推动社会再分配、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等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治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 贫富差距归因倾向 再分配偏向 谦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成瘾与青少年睡眠质量:中介与调节作用分析 被引量:135
4
作者 刘庆奇 周宗奎 +1 位作者 牛更枫 范翠英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24-1536,共13页
为探讨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125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手机成瘾不仅对青少年睡眠质量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还能通过情绪平衡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睡眠质量;(2)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 为探讨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125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手机成瘾不仅对青少年睡眠质量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还能通过情绪平衡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睡眠质量;(2)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直接作用以及情绪平衡的中介作用都受到反刍的调节,相对于反刍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在反刍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3)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直接作用以及情绪平衡的中介作用还都受到正念的调节,相对于正念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在正念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弱。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手机成瘾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睡眠质量的,以及手机成瘾在何种条件下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更强/更弱,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维护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成瘾 睡眠质量 情绪平衡 反刍 正念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失恐惧:我又错过了什么? 被引量:130
5
作者 柴唤友 牛更枫 +3 位作者 褚晓伟 魏祺 宋玉红 孙晓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7-537,共11页
错失恐惧是指个体因担心错失他人的新奇经历或正性事件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错失恐惧受人格特质、心理需要、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错失恐惧对社交媒体使用、心理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且在其他变量对其影响中起中... 错失恐惧是指个体因担心错失他人的新奇经历或正性事件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错失恐惧受人格特质、心理需要、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错失恐惧对社交媒体使用、心理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且在其他变量对其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影响因素和后效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失恐惧 社交媒体 自我调节 自我决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真的会“软”吗?软硬感受与语义改变道德判断 被引量:3
6
作者 吴言动 喻丰 +1 位作者 彭凯平 刘书青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1-574,共4页
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物理变量对心理变量尤其是道德会产生影响,而其机制通常是具身认知与隐喻语言两种。本研究意在通过软硬的具身感受以及软硬的隐喻式意义联系来探讨它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通过操纵被试的软硬身体感受,发现感... 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物理变量对心理变量尤其是道德会产生影响,而其机制通常是具身认知与隐喻语言两种。本研究意在通过软硬的具身感受以及软硬的隐喻式意义联系来探讨它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通过操纵被试的软硬身体感受,发现感受到软的被试会比感受到硬的被试更倾向于作出义务论判断。而实验二通过启动被试的软硬语义联接,发现在启动了软的意义之后,对比与启动了硬的意义来说,被试体验到了更少的厌恶情绪,并对同样的道德错误表现得更宽容。这表明软与硬这对物理变量在具身认知与隐喻语言两种机制上都对道德判断起到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隐喻 道德 道德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对所有权权利的理解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占星 牛更枫 +1 位作者 喻丰 朱莉琪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53-2160,共8页
对物品的所有权意味着所有者对所有物具有多重权利,如触碰、使用、更改、追踪和转移等。研究发现, 3岁幼儿就能理解,所有者对自己的物品具有触碰权和使用权,而他人不具有。但是,他们理解所有物的更改权、追踪权和转移权,却相对滞后。这... 对物品的所有权意味着所有者对所有物具有多重权利,如触碰、使用、更改、追踪和转移等。研究发现, 3岁幼儿就能理解,所有者对自己的物品具有触碰权和使用权,而他人不具有。但是,他们理解所有物的更改权、追踪权和转移权,却相对滞后。这提示对不同所有权权利表征的发展可能是分化的。此外, 3岁幼儿还理解所有者具有赋予他人使用所有物的权利,还会积极维护这种权利,并对阻止权利实施的行为表示抗议,说明他们也能理解二级所有权权利。为什么幼儿对不同所有权权利的表征会出现分化,其背后的机制需要未来研究的探索。此外,某些公共物品(如公共汽车)本身存在着所有权权利相分离的情况,幼儿是如何表征的,也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不同文化对所有权权利的侧重不同,提示我们有必要对所有权权利认知的发展进行跨文化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有权权利 所有权三元理论 多维权利理论 二级所有权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人化:从“它”到“他” 被引量:70
8
作者 许丽颖 喻丰 +2 位作者 邬家骅 韩婷婷 赵靓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42-1954,共13页
拟人化是将人类特征、动机、意向或心理状态赋予非人对象的心理过程或者个体差异。拟人化的产生受到激发主体知识、效能动机和社会动机的影响,现有研究包括对自然、超自然、动物、机器、品牌和产品等的拟人化。对自然的拟人化能够促进... 拟人化是将人类特征、动机、意向或心理状态赋予非人对象的心理过程或者个体差异。拟人化的产生受到激发主体知识、效能动机和社会动机的影响,现有研究包括对自然、超自然、动物、机器、品牌和产品等的拟人化。对自然的拟人化能够促进环境保护行为,对动物、机器、品牌和产品的拟人化则形式多样、后果复杂。未来研究的焦点可能在人-机器人交互以及拟人化与可爱的关系问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人化 人性化 品牌 人-机器人交互 心智知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合理化何以形成——三种不同的解释视角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沈龙 郭永玉 +3 位作者 喻丰 饶婷婷 赵靓 许丽颖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38-2248,共11页
系统合理化理论认为,人们会自然地将其所在的社会系统感知为公平合理的,这一倾向即系统合理化。而系统合理化形成之原因,一直是该领域理论和研究关注的重点。为此,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三种解释思路。认知失调视角认为,系统合理化之所以产... 系统合理化理论认为,人们会自然地将其所在的社会系统感知为公平合理的,这一倾向即系统合理化。而系统合理化形成之原因,一直是该领域理论和研究关注的重点。为此,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三种解释思路。认知失调视角认为,系统合理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个体想要缓解因系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焦虑。补偿性控制视角认为,系统合理化源于个体自身控制感的缺乏。社会认知视角则认为人们固有的认知倾向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差异的内归因倾向是造成系统合理化的根源。未来可以考虑在同一个研究中包含来自于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变量,借鉴相近领域的发现探索其他可能存在的系统合理化的形成机制,探究中国文化特有的系统合理化的来源,同时对积极的合理化与消极的合理化作出区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加强应用研究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合理化 认知失调 补偿性控制 社会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启动会使人更加道德吗? 被引量:4
10
作者 饶婷婷 喻丰 +2 位作者 周爱钦 许丽颖 杨沈龙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6-936,共11页
通过启动被试的宗教信仰状态,进而探讨宗教对个体道德的影响作用,这是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围绕此问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有研究发现,宗教启动可以增强个体的道德。但也有研究表明宗教启动会使个体更不道德。宗教启动... 通过启动被试的宗教信仰状态,进而探讨宗教对个体道德的影响作用,这是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围绕此问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有研究发现,宗教启动可以增强个体的道德。但也有研究表明宗教启动会使个体更不道德。宗教启动对道德的影响是通过宗教信念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被试的信仰类型、性别、实验启动的方式及内容、以及被试的人格倾向则会因为影响中介信念的激活而调节宗教启动与道德的关系。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创新启动实验研究方法,探索影响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的调节变量,结合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更深入地挖掘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道德 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