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场语境中文学期刊主编的价值追问
1
作者 李明德 张英芳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文学期刊 主编 阵地 期刊运作 编辑 研究者 现实问题 坚守 文学传播 纯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解还是重构?——传媒对文学的双重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明德 张英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8-111,共4页
文学作品的传播需求使得文学与传媒建立了一种关系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传媒从中介和工具的地位转变为功能主体的建构性力量。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的转变对文学在当下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新变化进行研... 文学作品的传播需求使得文学与传媒建立了一种关系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传媒从中介和工具的地位转变为功能主体的建构性力量。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的转变对文学在当下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新变化进行研究,从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效应来寻找文学在传媒的作用下应该如何建构自身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 双重影响 重构 消解 关系体系 文学作品 市场经济 二者关系 双重效应 建构性 革命性 负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资源 全面提升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功能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琳 何茂刚 程光旭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27,共2页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已经经过十多年的历程,西安交通大学在提升素质教育基地功能方面,突出了优势资源的整合,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充分利用...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已经经过十多年的历程,西安交通大学在提升素质教育基地功能方面,突出了优势资源的整合,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充分利用全校资源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措施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资源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现代生活内容升华戏曲精神 被引量:1
4
作者 焦垣生 汤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4,共2页
作为传统文化精粹和集中体现的中国戏曲,在历经宋元定型、明清繁荣之后,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即面临着“要不要存续”的时代诘难和“能不能发展”的艺术质疑。五四时期,戏曲因乃“封建社会的产物”而被钱玄同等新文化人视为“愚昧的... 作为传统文化精粹和集中体现的中国戏曲,在历经宋元定型、明清繁荣之后,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即面临着“要不要存续”的时代诘难和“能不能发展”的艺术质疑。五四时期,戏曲因乃“封建社会的产物”而被钱玄同等新文化人视为“愚昧的”与“野蛮的”艺术;新中国建国初期,戏曲则因其内容多是“表现旧时代的主人——帝王将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生活内容 精神 近现代社会 传统文化 五四时期 新文化人 封建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延安时期秧歌剧的革新及传播 被引量:5
5
作者 杨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0-65,共6页
新秧歌剧运动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知识分子的民间化走向以及重构文学大众化的文化姿态。民间艺术形式与抗战、革命主题的高度契合,新的话语言说方式与地域文化形态的对接交融,广场演出的大众狂欢传... 新秧歌剧运动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知识分子的民间化走向以及重构文学大众化的文化姿态。民间艺术形式与抗战、革命主题的高度契合,新的话语言说方式与地域文化形态的对接交融,广场演出的大众狂欢传播效应,构成了延安新秧歌的鲜明特征。它不仅为当时的戏剧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也为当下我们所关注的振兴民族戏剧的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秧歌剧 民间性 大众化 重构方式 传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言意之辩”对魏晋文学创作的启示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79-82,共4页
“言意之辩”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对魏晋文学创作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促使刘勰等人科学地观察分析了文学创作中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审美感受很难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这种感受的表达又不能完全脱离语言。从而提出... “言意之辩”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对魏晋文学创作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促使刘勰等人科学地观察分析了文学创作中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审美感受很难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这种感受的表达又不能完全脱离语言。从而提出了含蓄的创作方法,并将创作延伸到读者心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文学艺术规律的新的认识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辩 言不尽意 创作论 含蓄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看“于丹现象” 被引量:1
7
作者 焦垣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6期93-94,共2页
2007年8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召开了题为"‘于丹现象’的文化思考"座谈会。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又一经典范例的"于丹现象",凭借其内部蕴涵着的多重文化意义和文化思考,让它迅速越过了文化娱乐界限,无... 2007年8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召开了题为"‘于丹现象’的文化思考"座谈会。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又一经典范例的"于丹现象",凭借其内部蕴涵着的多重文化意义和文化思考,让它迅速越过了文化娱乐界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近年来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事件,乃至社会事件。文化哲学该如何去对这样一个文化事件进行深度理解,该如何面对商业利益和大众媒体对文化世界的僭越,如何以此省思我们的当代文化处境和文化问题?成为了每一位学者在座谈会上热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意在通过对"于丹现象"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化世界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希望这一探讨对深化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能起到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力求本着一种平等对话的精神,合力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共谋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丹 马列主义理论 解释学 陈独秀 罗章龙 张国焘 李立三 毛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伦理视野下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夕朦 崔菁 +1 位作者 赵秀文 魏子谦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76-82,共7页
人工智能技术正为人类社会的通讯、医疗、交通、产业制造等方面赋能。随着Web 3.0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 人工智能技术正为人类社会的通讯、医疗、交通、产业制造等方面赋能。随着Web 3.0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工智能的本质特征并更好地确定其未来发展方向,为人工智能的技术治理提供思路。从机器技术视角梳理人工智能诞生的过程、总结其重要流派及对现世有影响力的观点;从伦理治理视角梳理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应用研究热点与可能产生的问题。从技术和伦理角度的对比融合中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加强系统性的顶层谋划和伦理嵌入式设计,基于“人在环路”的方法提升技术自主性和安全识别机制,建立基于“社会参与”的技术监督与管理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技术 伦理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格”批评的流衍与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启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91,共9页
古典词学传统中的“风格”,主要指向词人创作风貌的静态描述和笼统概括,并以诗教传统中的“雅正”之风为尚。晚近以来,随着西方风格学知识的传入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普遍运用,“风格”也逐渐成为词学核心话语。胡适和胡云翼将词学“境界... 古典词学传统中的“风格”,主要指向词人创作风貌的静态描述和笼统概括,并以诗教传统中的“雅正”之风为尚。晚近以来,随着西方风格学知识的传入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普遍运用,“风格”也逐渐成为词学核心话语。胡适和胡云翼将词学“境界”说导向“风格”论,引领新的词学批评潮流。此后,龙榆生的词风流变论,对于词派乃至词的时代风格演变过程的研究,使现代词学风格论渐趋成熟。詹安泰立足于文学本位,以修辞学的视域划分词体风格的多样形态,丰富了词学风格论体系的内涵。“风格”一词在词学批评中的流衍,足可视为词学发展史的缩影,是观照词学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 词体 中国词学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时刻的词学批评——现代词学发展史中的民族国家话语
10
作者 孙启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7,共9页
20世纪前半叶,身处民族危机时刻的中国学人,努力建构起想象性的文学传统,以唤醒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在此一历史语境中,词学的社会政治功能也被不断地激发和征用。在国难之际,现代词学家赋予词体政治表达的现代意涵,从“依经论词”到... 20世纪前半叶,身处民族危机时刻的中国学人,努力建构起想象性的文学传统,以唤醒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在此一历史语境中,词学的社会政治功能也被不断地激发和征用。在国难之际,现代词学家赋予词体政治表达的现代意涵,从“依经论词”到振兴国族,实现了词体功能论的现代转向。他们通过鼓吹稼轩词风、宣扬爱国词人、撰述民族词史和编录民族词选等多种方式,强化中国古典词史中所蕴蓄的“民族国家”精神。由此而言,承载着民族国家话语的现代词学成为抗战文学的重要一极,也促使着其自身理论话语的现代转型,理应被视为中国现代文论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词学 民族国家话语 爱国词人 民族词史 民族词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文学”的出场与词的现代文体地位的确立
11
作者 孙启洲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7-205,共9页
杂糅胡夷里巷之曲而成的词体,在其兴起之初并未能取得与诗、文相等的文体地位。无论是古典词学中的尊体论还是卑体论,都指向依经论词的阐释理路,暗含着诗尊词卑的内在逻辑,均可视为经学话语体系对于词体地位的压抑。直至晚清民初,现代... 杂糅胡夷里巷之曲而成的词体,在其兴起之初并未能取得与诗、文相等的文体地位。无论是古典词学中的尊体论还是卑体论,都指向依经论词的阐释理路,暗含着诗尊词卑的内在逻辑,均可视为经学话语体系对于词体地位的压抑。直至晚清民初,现代纯文学观念的传入和渗透,词体的独特审美价值得以彰显,其独立的文体地位也逐渐得到学界认可。与此同时,纯文学史观不断地被内化于中国文学史的撰述之中,使以审美为本质的现代文学观念得到巩固并广为传播,词体也借此进入现代学者所书写的文学史之中,其现代文体地位得以最终确立。此一过程足可表明,从杂文学观到纯文学观,从经学话语到美学范式,文学理论话语的递嬗,直接造成文体序列的重塑,以及古典文学研究格局的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文学 词体 文学史 文体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