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需求理论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服务体系研究——以西安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戴靓华 卢李海 +1 位作者 周典 何静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89,共9页
创建老年宜居社区需要提升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居住环境的营建依托于老年人的具体需求。研究将老年人需求划分为中观--社区层面和微观--住宅层面两个体系,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访谈问卷的整理分析,初步筛选出18个中观需求因子及17个... 创建老年宜居社区需要提升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居住环境的营建依托于老年人的具体需求。研究将老年人需求划分为中观--社区层面和微观--住宅层面两个体系,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访谈问卷的整理分析,初步筛选出18个中观需求因子及17个微观需求因子,再结合Kano问卷调研结果二轮筛选出对老年人满意度有重要影响的13个中观需求因子和6个微观需求因子,借助熵值法判定各项需求因子自身重要度的一致性,并利用Kano分析结果对其进行分类,最终提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综合权重指标,为营建适宜的老年人居住环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需求 KANO模型 熵值法 居住环境 服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权文婷 周辉 +4 位作者 王卫东 张煦庭 赵青兰 王旭东 陈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6-346,357,共12页
[目的]掌握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格局和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生态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运用2000-2023年MODIS数据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性特征、演变... [目的]掌握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格局和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生态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运用2000-2023年MODIS数据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性特征、演变趋势及未来发展动态,并探讨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1)关中平原城市群的RSEI整体呈上升趋势,RSEI均值增长率为0.0053/a,各市之间RSEI时空演变存在差异;(2)近24年来,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虽有改善,但优质区域有限且呈下降趋势;(3)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城市活动强度和坡度两个主导因子的影响,同时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在多数年份中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城市活动强度和坡度是主要因素,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维护和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质量,应考虑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城市群 遥感生态指数 GoogleEarthEngine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激励下特高压输电塔自动贝叶斯模态识别
3
作者 卫思彤 苏有华 +4 位作者 朱彦名 赵超 柳劲京 杨磊 孙清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1-49,共9页
特高压输电塔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研究其动力特性以确保安全运行。以某干字型1 000 kV特高压角钢输电塔为例,采用环境激励法进行原位试验和采集响应数据。为了减少噪声干扰,将相干-聚类理论和传统贝叶斯方法... 特高压输电塔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研究其动力特性以确保安全运行。以某干字型1 000 kV特高压角钢输电塔为例,采用环境激励法进行原位试验和采集响应数据。为了减少噪声干扰,将相干-聚类理论和传统贝叶斯方法相结合,提出了自动贝叶斯模态识别方法。采用数值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了模态参数的准确识别和量化了模态参数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干扰并适用于特高压输电塔的自动模态识别。1 000 kV特高压角钢输电塔的基频为1.39 Hz,对应的阻尼比为3.30%;前6阶振型为平行横担弯曲、垂直横担弯曲和扭转依次出现。识别结果中阻尼比的不确定性显著高于振型和频率,说明阻尼比的离散性更大。研究成果为特高压输电塔的结构健康监测和动力分析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输电塔 自动贝叶斯模态识别 全尺寸现场试验 环境激励 不确定性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以陕北枣子沟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于汉学 周若祁 刘临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9-193,209,共6页
试图将生态规划方法应用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人居环境的研究中.首先从区域背景和调研资料入手,运用德尔菲法筛选了对人居环境建设影响较大的限制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地图叠加法对陕北枣子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敏感性分析... 试图将生态规划方法应用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人居环境的研究中.首先从区域背景和调研资料入手,运用德尔菲法筛选了对人居环境建设影响较大的限制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地图叠加法对陕北枣子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适宜度评价.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小流域尺度下“生态优先”的生态安全格局和流域发展用地功能分区.分别从生态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角度就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规划 枣子沟小流域 人居环境 高原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激励下房屋建筑阻尼比的识别方法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之颖 谭高铭 吕西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7-772,共6页
阻尼比是结构动力分析的重要参数之一,阻尼比的准确取值是结构动力响应准确分析的前提.由于阻尼机理非常复杂,对阻尼比的取值一般通过实测得到.传统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同时需要已知激励和响应信号,但对实际建筑结构,激励施加存在困难.... 阻尼比是结构动力分析的重要参数之一,阻尼比的准确取值是结构动力响应准确分析的前提.由于阻尼机理非常复杂,对阻尼比的取值一般通过实测得到.传统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同时需要已知激励和响应信号,但对实际建筑结构,激励施加存在困难.探讨了基于环境激励下的模态识别方法,利用环境激励下的结构振动响应数据,探讨了采用随机减量法和ITD(Ibrahim Time Domain)法相结合,有效地识别实际建筑结构的模态参数的方法.工程实例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准确识别出结构的模态频率,也能相对准确地得到结构的模态阻尼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比 环境激励 随机减量法 IT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县级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效明 李旭祥 张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491-5494,共4页
[目的]为综合评价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提供量化手段。[方法]构建经济和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借助于二者的协调度测度模型,对黄河流域的22个样本县级城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黄河流域县级城市经济与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较... [目的]为综合评价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提供量化手段。[方法]构建经济和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借助于二者的协调度测度模型,对黄河流域的22个样本县级城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黄河流域县级城市经济与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较低,空间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协调发展程度与经济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级城市,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位于省际交界地带的县级城市发展难度较大。[结论]评价标准和模型意义明确、应用简便,能成功对研究区域人居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做出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级城市经济 人居环境 协调度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山地乡村建筑外环境优化研究——以四川成都通济镇大坪村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韦娜 刘加平 +1 位作者 刘思铎 高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3-437,共5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的外环境设计需要考虑越来越多的因素.以四川大坪村的震后重建项目为例,以优化建筑外环境为目的,对大坪村进行了整体规划,深入研究了影响建筑外环境的因素,并将可持续理念应用于实际建设,为山地乡村的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的外环境设计需要考虑越来越多的因素.以四川大坪村的震后重建项目为例,以优化建筑外环境为目的,对大坪村进行了整体规划,深入研究了影响建筑外环境的因素,并将可持续理念应用于实际建设,为山地乡村的外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乡村 外环境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典型街区风环境数值模拟及城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冯伟 费苗苗 +1 位作者 甄蒙 冯世刚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8期35-40,共6页
城市街区空间形态与街区微气候要素耦合研究是改善城市空间微气候环境的前沿课题之一。论文选取西安典型街区进行空间形态解析,通过数值计算的途径提出高围合度和围合度两种建筑空间类型。利用Phoenics软件对街区空间进行风环境数值模... 城市街区空间形态与街区微气候要素耦合研究是改善城市空间微气候环境的前沿课题之一。论文选取西安典型街区进行空间形态解析,通过数值计算的途径提出高围合度和围合度两种建筑空间类型。利用Phoenics软件对街区空间进行风环境数值模拟。分别在两种围合度的地段内选取关键点进行风环境数值实测,并与计算机模拟数值进行相互验证。通过解析街区不同空间围合度产生不同的风环境效应,探索街区风环境与空间形态的内在关联性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优化街区风环境的城市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街区 空间形态 风环境 数值模拟 城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地下室层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建勋 MOHAMMED El Hoseny +2 位作者 庞盼望 李文枭 闫洪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08-2822,共15页
当前建筑抗震设计中往往忽略了地下室层及土−结构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简称SSI)效应的影响,研究旨在通过振动台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考虑SSI效应时不同地下室层数的高层建筑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首先选择相似系... 当前建筑抗震设计中往往忽略了地下室层及土−结构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简称SSI)效应的影响,研究旨在通过振动台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考虑SSI效应时不同地下室层数的高层建筑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首先选择相似系数λ(λ=1:50)进行缩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以模拟真实建筑的地震反应。为了模拟复杂的结构系统,利用PLAXIS 3D对有无SSI效应的缩尺模型和真实模型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取得了很好的精确度并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同时也验证了所选相似系数λ=1:50足以反映不同地震作用下建筑的真实情况。通过对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SSI效应和地下室对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的影响显著。虽然目前大多数规范都认为SSI效应会减小建筑的剪力,增加相对侧向位移,但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SSI效应会增加建筑的剪力和相对侧向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室层 土−结构相互作用 小型振动台试验 地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的黄河流域人居环境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馨 李旭祥 +1 位作者 王婷 李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9-193,共5页
通过构建包括居住条件,城镇生态环境,城镇基础设施及城镇经济发展水平4大综合指标的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对黄河流域的18个县城人居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城镇人居环境的核心因子,... 通过构建包括居住条件,城镇生态环境,城镇基础设施及城镇经济发展水平4大综合指标的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对黄河流域的18个县城人居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城镇人居环境的核心因子,流域各县城的人居环境质量差异较大,十个县城综合得分低于平均水平。流域城镇整体人居环境水平有待提高。并针对各个县城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因子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环境评价的西安市大型居住区规划策略 被引量:18
11
作者 叶宗强 周典 徐怡珊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2-117,共6页
大型居住区作为城市住宅建设质量与水平的典型代表,在其规划中注重风环境的优化,不仅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城市节能减排,但传统居住区规划往往缺少对风环境质量的有效评价和调控。基于此,文章通过对西安市3个典型的大型居住区... 大型居住区作为城市住宅建设质量与水平的典型代表,在其规划中注重风环境的优化,不仅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城市节能减排,但传统居住区规划往往缺少对风环境质量的有效评价和调控。基于此,文章通过对西安市3个典型的大型居住区风环境的实测调查,并以兴盛园大型居住区为例,以该居住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为标准,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其空间规划进行多方案典型化提取;在此基础上,对各方案进行风环境的模拟评估,归纳总结出大型居住区在建筑平面布局、空间高度控制和住宅单元组合方式上的规划策略,以期提升大型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并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居住区 风环境评价 正交试验设计 规划策略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建筑抗震与防振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龙 郑建国 +2 位作者 钱春宇 张凯 李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共17页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为防止强地震和工业振源振动对古建筑结构造成危害,首先以木结构古建筑和砖石结构古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关键节点、构件和整体结构震害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不同古...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为防止强地震和工业振源振动对古建筑结构造成危害,首先以木结构古建筑和砖石结构古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关键节点、构件和整体结构震害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不同古建筑常用的抗震性能提升技术;随后对国内外古建筑振动评价指标和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介绍了古建筑常用振动响应预测方法发展历程和精确预测技术,以多处工程实例为基础凝练了多道防线振动控制技术;最后在综合分析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在古建筑抗震与防振研究领域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相关建议,可以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古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震害损伤 抗震加固 振动标准 振动预测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ergyPlus的被动式建筑能耗仿真实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春雯 王春利 +4 位作者 程征 丁林聚 王永宏 孔德锋 罗昔联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2-200,共9页
该文将Energy Plus建筑能耗仿真与实际被动式建筑现场调研、能耗监测相结合,以青岛地区某被动房为案例,开展了包括现场调研、仿真结果验证、节能潜力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内容的实验项目。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可操作性强,仿真结果与... 该文将Energy Plus建筑能耗仿真与实际被动式建筑现场调研、能耗监测相结合,以青岛地区某被动房为案例,开展了包括现场调研、仿真结果验证、节能潜力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内容的实验项目。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可操作性强,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度高,被动式建筑的节能效果得到有效验证。案例被动式建筑全供暖及供冷能耗指标分别为14.08 k Wh/m^(2)·a和8.37 k Wh/m^(2)·a,相比传统建筑全年节能55.26%,其中空调节能率高达56.95%;外墙、外窗保温、遮阳系统等被动措施是主要节能来源,节能占比分别为26.54%、23.58%和23.97%;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外墙传热系数对全年能耗的敏感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式建筑 虚实结合 实测 ENERGYPLUS 能耗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公路交通可达性
14
作者 张哲 李亦祺 +1 位作者 李匡宇 任明迅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7期447-455,共9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是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及社区发展的有力保障。以海口和三亚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各乡镇或区域的公路交通线路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 10.8对其公路交通...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是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及社区发展的有力保障。以海口和三亚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各乡镇或区域的公路交通线路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 10.8对其公路交通可达性进行量化。主要结果如下:三亚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各主要乡镇及各区域的公路交通平均旅行时间均显著低于海口;国家公园内公路交通可达性系数较高的乡镇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两侧,交通平均旅游时间及可达性系数较低,交通便利性较好;国家公园内不同区域公路交通可达性系数上,鹦哥岭区域、五指山区域、毛瑞区域、黎母山区域可达性系数小于1,表明这些区域较尖峰岭区域、吊罗山区域和霸王岭区域具有更好的交通可达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公路道路规划提供参考和本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交通可达性 交通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中深层U型对接换热井取热能力及热影响半径
15
作者 韩元红 张育平 +2 位作者 张廷会 刘俊 薛宇泽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0-626,共7页
中深层地热能井下换热技术是一种环保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U型对接换热井为重要类型之一,取热能力和热影响半径是这一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问题。文章以西安某2500 m深、水平段长200 m的U型对接换热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地层温度和围岩... 中深层地热能井下换热技术是一种环保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U型对接换热井为重要类型之一,取热能力和热影响半径是这一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问题。文章以西安某2500 m深、水平段长200 m的U型对接换热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地层温度和围岩热物性参数,通过原位测试及数值模拟技术,分析换热井的取热能力,探讨换热过程中围岩地层温度变化特征及范围。结果表明:目标换热井30 a可持续取热功率达750 kW,平均换热功率为144 W/m;围岩地温衰减程度和范围随着取热功率增大而增大;换热井不同深度热影响半径不同,深部地层整体大于浅部,750 kW取热功率下取热30 a最大热影响半径超过100 m,换热井进、出水井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热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U型对接换热井 取热能力 热影响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屯字镇为例
16
作者 杨路 惠策 虞志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2-832,共11页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域人口聚集的主要形态,其空间布局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GIS分析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途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最后,评价该...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域人口聚集的主要形态,其空间布局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GIS分析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途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最后,评价该地区的居民点分布适宜性,进而提出乡村发展规划建议。研究发现:①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分布为中部密度高、南北密度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总体呈现显著的聚集趋势;②海拔高度和地形坡度是影响乡村居民点分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③屯字镇适宜居住面积仅占9.86%,适宜性分布以基本适宜为主,面积占比接近40%。建议屯子镇建设发展以源面为主,川道、沟坡以恢复生态为主;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乡村聚落(乡村居民点) 空间特征 驱动机制 GIS空间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重力侵蚀过程与模拟研究进展及展望
17
作者 张攀 韩志刚 +1 位作者 吴冰 张羽飞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系统总结黄土高原重力侵蚀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以期为流域重力侵蚀过程模型构建与黄土高原精准治理提供参考。[方法]综述重力侵蚀的观测与识别方法、动力与随机过程、水沙产输过程模拟及流域... [目的]系统总结黄土高原重力侵蚀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以期为流域重力侵蚀过程模型构建与黄土高原精准治理提供参考。[方法]综述重力侵蚀的观测与识别方法、动力与随机过程、水沙产输过程模拟及流域重力侵蚀模型构建等,特别是机载激光LiDAR技术的应用、基于土力学的边坡失稳模式和重力侵蚀的简化模型,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观测方法功能单一、未考虑重力侵蚀随机性、缺乏重力侵蚀-水沙产输过程模拟方法等问题。[结果]目前,国内外在重力侵蚀单过程观测识别、重力侵蚀成因与经验评估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重力侵蚀全过程高精度观测识别、发生发展动力学机制及其过程模拟仍然是突出的薄弱环节。[结论]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重力侵蚀“发育-启动-运移-堆积”全过程观测识别、动力-随机耦合机制、多级沟道重力侵蚀-水沙产输过程模拟等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侵蚀 动力过程 水沙产输 驱动因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污水间歇断流下滴滤池效能维持及微生物胞外应激机制
18
作者 李亚娇 蒋小雨 +5 位作者 池玉蕾 张彬鸿 任武昂 丁晓倩 鞠恺 金鹏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4-2442,共9页
间歇断流下微生物的适应恢复能力是滴滤池稳定运行的关键,该过程与微生物以EPS形式储存的活性物质紧密联系.基于此,对比分析滴滤池稳定运行周期内生物膜结构、EPS组分及其官能团的变化特征,探讨了EPS的应激机制同微生物活性维持与恢复... 间歇断流下微生物的适应恢复能力是滴滤池稳定运行的关键,该过程与微生物以EPS形式储存的活性物质紧密联系.基于此,对比分析滴滤池稳定运行周期内生物膜结构、EPS组分及其官能团的变化特征,探讨了EPS的应激机制同微生物活性维持与恢复的关联.结果表明,间歇断流下滴滤池的COD、NH_(4)^(+)-N去除率分别达95.56%±1.10%、87.06%±2.08%;受EPS影响,生物膜呈松散孔隙/紧密堆积的形貌结构;微生物在断流期转化SB-EPS内吸附的碳源与LB-EPS内储存的多糖为营养物质,并依靠EPS内疏水基团与架桥作用维护稳定结构,形成了EPS适应饥饿交替的应激机制,进而维持了滴滤池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滴滤池 间歇断流 生物膜结构 胞外聚合物 应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高校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与对策--系统理论下学科比较的案例分析
19
作者 陈立斌 王辰光 +1 位作者 郭愔 卢春天 《研究生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65,共11页
“双一流”高校来华研究生学业质量是保障高等教育有效国际化的重要环节,但学界对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和成因关注不够。研究基于卢曼的系统理论视角,探究学业问题表现背后不同层次的原因及其作用过程,并选取西部典型院校,对18名来华研究... “双一流”高校来华研究生学业质量是保障高等教育有效国际化的重要环节,但学界对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和成因关注不够。研究基于卢曼的系统理论视角,探究学业问题表现背后不同层次的原因及其作用过程,并选取西部典型院校,对18名来华研究生、12名来华研究生导师、7名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将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归为学术参与、资源利用、师生沟通等三方面的不足,并从个体和制度两个层次进行了原因剖析。结果表明,个体系统层面的文化观念差异、语言能力和专业基础薄弱导致了学业互动中的双重偶然性,而院校教育系统层次的国际化水平不足、管理模式的缺陷加剧了这种偶然性,且人文社科类比理工类来华研究生的学业问题及其不确定性更明显。对此,在招生入学、学科培养、国际化水平、管理模式等四个方面分层次提出了减少学业问题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研究生 学业问题 学科类型 系统理论 双重偶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南关镇董家岭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20
作者 李红艳(文/图) 行增奇(文/图) 张睿(文/图)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I0003-I0004,共2页
1.概况董家岭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汾河西岸吕梁山脉的一个山坳中,村内层层叠叠的窑洞民居分布于黄土坡上,规模宏大,形制完整,展示了雄浑壮观的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被誉为“黄土高坡上的布达拉宫”。该村位于山西... 1.概况董家岭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汾河西岸吕梁山脉的一个山坳中,村内层层叠叠的窑洞民居分布于黄土坡上,规模宏大,形制完整,展示了雄浑壮观的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被誉为“黄土高坡上的布达拉宫”。该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西南约20 km处,隶属南关镇,历史上曾作为进入吕梁山区的货品中转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山脉 董家岭村 黄土高原 汾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