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出生性别比下降停滞进程中的结构性失衡研究——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析
1
作者 果臻 董琳 +1 位作者 杨柳清 李树茁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5,共12页
当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停滞在111附近,迟迟无法降到正常水平,表明近年来治理工作进入瓶颈期,未能进一步推动出生性别比继续下降。研究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城乡、省份、母亲属性等维度剖析当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结构性失衡特征... 当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停滞在111附近,迟迟无法降到正常水平,表明近年来治理工作进入瓶颈期,未能进一步推动出生性别比继续下降。研究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城乡、省份、母亲属性等维度剖析当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结构性失衡特征。研究发现:(1)利用“七普”数据对以往公布的全国出生性别比数据进行矫正,结果显示估计值略低于公布值,且演变进程趋缓。(2)部分省份至今仍居高不下,一孩、少数民族、高中及以上母亲群体中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凸显。其中,海南和江西的出生性别比超过120,壮族、土家族、苗族、彝族、布依族出生性别比均超过汉族。(3)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地区和人群发生转变。对全国出生性别比偏高贡献较大的群体从农村二孩转变为城镇一孩,从初中及以下母亲变为高中及以上母亲,一孩或三孩及以上影响也高于二孩。现阶段亟需持续重视和加强治理工作,依据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地区和人群,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调整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结构性失衡 贡献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与政策创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概述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树茁 果臻 尚子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共13页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影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性别失衡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成果,以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影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性别失衡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成果,以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与政策创新、人口性别结构研究为切入点,提出了研究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框架,系统分析了性别结构失衡产生的社会风险,研究了性别失衡对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等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对性别失衡及其后果的综合治理进行深入系统的制度分析与战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从而有效减缓和预防性别失衡及其一系列的社会人口后果,降低社会风险、有力促进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失衡 出生人口性别比 人口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代照料对农村祖父母多维健康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高鑫 段婷婷 姜全保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13,共14页
隔代照料是农村父母育儿方式的重要补充,可能对照料者健康福祉产生复杂影响。利用2018年CHARLS调查数据,采用基准回归、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条件混合过程(CMP)模型实证检验隔代照料、照料模式和照料时间对农村祖父母躯体健康、心理健... 隔代照料是农村父母育儿方式的重要补充,可能对照料者健康福祉产生复杂影响。利用2018年CHARLS调查数据,采用基准回归、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条件混合过程(CMP)模型实证检验隔代照料、照料模式和照料时间对农村祖父母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祖父母参与隔代照料的比例较高,平均照料时间为6.179小时/天,隔代照料的主要模式为隔代抚育,而后依次为同住照料、日间照料。总体而言,参与隔代照料对农村祖父母多维健康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体现为隔代照料显著提高了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了农村祖父母心理和社会维度的健康状况,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照料时长对躯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然而,超过一定时间范围后照料时长的增加将损害照料者躯体健康,这一影响仅在隔代抚育模式下显著;与日间照料模式相比,隔代抚育降低了照料者的生活满意度。以上结果表明,隔代照料仍然是当前“职育失衡”背景下缓解农村年轻父母育儿压力的有利途径,但是需警惕“空心化”的居住安排和较长时间的照料劳动对中老年照料者健康的剥夺效应。因此,提出多渠道加强农村隔代育儿指导服务、政社协同增加农村普惠托育供给、巩固农村家庭养老育幼功能等具体政策建议,对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型、生育友好型乡村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代照料 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能力 农村祖父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徘徊在“三岔路口”:两代农民工发展意愿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4
4
作者 悦中山 李树茁 +1 位作者 费尔德曼 杜海峰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66,共9页
利用2005年深圳农民工调查数据,全面考虑了农民工所面临的返乡务农、返乡非农就业和留城发展等三种发展选择,对两代农民工的发展意愿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将外出打工看做是人力资本... 利用2005年深圳农民工调查数据,全面考虑了农民工所面临的返乡务农、返乡非农就业和留城发展等三种发展选择,对两代农民工的发展意愿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将外出打工看做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过程并借此来谋求非农职业转化。老一代农民工的非农职业转化的发展意愿不如新生代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新生代 回流迁移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趋势影响的追踪研究 被引量:61
5
作者 王萍 高蓓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79,共10页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年、2003年和2006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结合农村实际,详细分析代际间双向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趋势的...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年、2003年和2006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结合农村实际,详细分析代际间双向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趋势的影响。结果发现,双向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能够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但是,老人从成年子女处获得日常照料却加速其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代际支持的显著影响力会以老人的需求为中心产生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 代际支持 纵向数据 农村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被引量:23
6
作者 赵耀辉 杨翠红 +12 位作者 李善同 左学金 钟甫宁 方新 王丰 张俊森 李树茁 刘善仕 李海峥 方汉明 张维 李磊 张琴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4-162,共9页
人口结构对于国家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结构变化深刻影响着经济增长模式、消费模式和中长期竞争力发展.揭示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演化机理,研究其对全社会公共治理、商业模式等微观组织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以及与经济社会发... 人口结构对于国家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结构变化深刻影响着经济增长模式、消费模式和中长期竞争力发展.揭示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演化机理,研究其对全社会公共治理、商业模式等微观组织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变化规律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现阶段研究已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教育公平与收入分配差距、人口跨区域流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果.未来研究中,应继续关注人口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演化机理、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结构变迁下的公共治理政策研究,微观组织管理理论创新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结构 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老龄化 公共治理 国家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果臻 吴正 李树茁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62,共10页
本文应用因素分解法分析并估算中国城镇化历史和未来发展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近30年来城镇化发展使全国总和生育率降低0.25,占生育率总体下降幅度的21%。在当前的低生育水平条件下,城镇化发展仍然起着稳定全国生育水平的作用。... 本文应用因素分解法分析并估算中国城镇化历史和未来发展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近30年来城镇化发展使全国总和生育率降低0.25,占生育率总体下降幅度的21%。在当前的低生育水平条件下,城镇化发展仍然起着稳定全国生育水平的作用。在未来中国生育率的变动中,预计有70%以上将由城镇化发展因素引起,城镇化的持续高速发展将进一步降低全国的生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育水平 生育政策 因素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乡村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机制——基于人口现代化的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宋瑞霞 李艳 李树茁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68,共15页
中国社会转型期,应对复合型社会风险的关键在于建构乡村治理共同体。转变传统治理理念,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对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尤为重要。根据乡村社会风险的治理需求及共同体的理论内涵,按照“结构-关系-效能”的... 中国社会转型期,应对复合型社会风险的关键在于建构乡村治理共同体。转变传统治理理念,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对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尤为重要。根据乡村社会风险的治理需求及共同体的理论内涵,按照“结构-关系-效能”的建构机制,构建中国式乡村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乡村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是通过整合治理资源,激发参与热情,凝聚思想共识,引导风险认知而形成的有机系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情境下,从人口现代化视角出发,基于2018年在湖北省20个村和社区开展的“性别失衡社会风险及治理”微观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乡村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治理能力、公众参与、信任和风险感知是基层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建构中的关键要素,对治理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公众参与、信任和风险感知在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乡村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提供了一种现代化国家治理复杂性背景下的简约治理逻辑,对于提升风险治理的公共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社会 风险治理 共同体 人口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婚姻预期寿命城乡演变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祝颖润 姜全保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7,共15页
过去几十年间,随着中国人口的婚姻推迟,离婚率上升,各婚姻状态的预期寿命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文章基于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199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使用Sullivan方法测算中国城市-镇-乡村人口的未婚、在婚... 过去几十年间,随着中国人口的婚姻推迟,离婚率上升,各婚姻状态的预期寿命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文章基于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199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使用Sullivan方法测算中国城市-镇-乡村人口的未婚、在婚、离婚和丧偶四种婚姻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重点研究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城市-镇-乡村人口的四种婚姻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是增加还是减少?差异有多大?差异是扩大还是缩小?第二,使用因素分解方法解析四种婚姻状态的分布变动与死亡率下降对城市-镇-乡村人口婚姻预期寿命时期差异的不同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城市-镇-乡村人口的未婚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均在增加,主要是青年期平均未婚年限增加;乡村男性未婚预期寿命占比远高于城市与镇,乡城差异较大且在扩大;城市女性未婚预期寿命及其占比最高、乡村最低,城乡差异较大且在扩大。其次,城市-镇-乡村人口在婚预期寿命增加,主要原因是老年期平均在婚年限增加;但占余寿的比重减少,主要原因是青年期平均在婚年限减少;乡村男性的在婚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最小、镇最大,镇乡差异较大且在扩大;乡村女性在婚预期寿命最短但占余寿的比重最高,城乡差异较大且在扩大。再次,城市-镇-乡村人口的离婚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增加,主要原因是中年期平均离婚年限增加;镇男性离婚预期寿命及其占比最低、城市最高,城镇差异较小但在扩大;乡村女性离婚预期寿命及其占比最低、城市最高,城乡差异较大且在扩大。最后,城市-镇-乡村人口的丧偶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均在减小,主要原因是老年期的平均丧偶年限减少,城镇乡差异较小且在缩小。分解发现年龄别未婚和离婚比例上升是城市-镇-乡村未婚预期寿命与离婚预期寿命增加的主要原因;死亡率下降是城市-镇-乡村在婚预期寿命增加与丧偶预期寿命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预期寿命 城乡演变 婚姻状态 死亡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老一小”照料、孝道期望与老年人孤独感
10
作者 张丹 李树茁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128,共12页
基于2018—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一老一小”照料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结果显示:照料孙子女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孤独感,照料高龄父母则对孤独感无显著影响。照料孙子女时长与孤独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对于... 基于2018—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一老一小”照料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结果显示:照料孙子女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孤独感,照料高龄父母则对孤独感无显著影响。照料孙子女时长与孤独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对于认同“养儿防老”传统孝道期望的老年人,“一老”与“一小”照料对其孤独感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表现为能够降低孤独感风险。性别差异分析发现,“一老”与“一小”照料的交互效应对认同“养儿防老”传统孝道期望的老年男性具有保护作用,而对女性老年照料者的影响不显著。为有效降低老年照料者的孤独感,应当重视不同的代际照料内容与照料强度,并充分关注传统孝道文化观念与性别差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促进政策和干预体系,为改善“夹心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老一小” 孝道期望 心理健康 孤独感 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角色与已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的视角
11
作者 李卫东 李树茁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7,共16页
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不仅关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议题。大量研究发现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比男性农民工差,但少有研究专门探讨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性别分层、婚姻分层对农民工心理健康及其性别差异的影响,而这... 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不仅关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议题。大量研究发现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比男性农民工差,但少有研究专门探讨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性别分层、婚姻分层对农民工心理健康及其性别差异的影响,而这对促进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及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基于2009年福建省X市农民工调查数据,从性别-角色的视角出发,使用描述统计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考察了已婚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探讨了性别角色在其中的影响。研究发现,已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影响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收入、教育和职业稳定性等与养家糊口角色相关的因素以及夫妻分居会显著降低已婚男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对已婚女性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迁移带来的性别角色分工的变化使得已婚女性农民工从中获得了更多收益,但已婚男性农民工则更可能遭遇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与不利迁移环境的双重挤压。这一结果也预示着既需要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在流入地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也需要关注父权制文化对两性健康的影响,积极地推进性别友好的文化建设,持续地促进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农民工 心理健康 性别差异 社会经济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性队列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甜 姜全保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2,共17页
中国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数据有限,对于中国女性队列生育水平的研究较少。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基于队列的视角,计算各出生队列女性的平均曾生子女数和年龄别平均曾生子女数,分析生... 中国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数据有限,对于中国女性队列生育水平的研究较少。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基于队列的视角,计算各出生队列女性的平均曾生子女数和年龄别平均曾生子女数,分析生育的推迟与补偿情况,计算孩次递进比,并将队列到某一特定年龄平均曾生子女数的变动进行分解。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描述各队列年龄别平均曾生子女数和分孩次平均曾生子女数的变化趋势,包括不同初婚、初育年龄群体平均曾生子女数的差异;第二,鉴于生育推迟对队列生育水平存在影响,分析各队列生育的推迟效应和在较高年龄的补偿效应,包括分孩次生育的推迟与补偿情况,从而理解生育的推迟与补偿效应对队列曾生子女数变动的影响;第三,分析各孩次递进比变动对队列到特定年龄平均曾生子女数总变动的影响,探讨队列平均曾生子女数的变动具体受哪一孩次递进生育水平变动的影响较大;第四,进一步分析分年龄、分孩次递进生育条件概率变动对队列到特定年龄平均曾生子女数总变动的影响;第五,考虑受教育程度对女性生育行为的重要影响,将队列平均曾生子女数的变动进行分解,考察女性教育结构变动和各受教育程度女性分孩次生育水平变动对队列曾生子女数总变动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女性队列平均曾生子女数呈减少趋势;初婚和初育年龄越晚,女性曾生子女数越少;越晚出生的队列,一孩生育的推迟程度越深。对队列平均曾生子女数的变动进行分解,发现晚出生队列曾生子女数的降低主要受一孩递进比下降的影响;在城市女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中,一孩递进比下降的影响更大,而在农村女性和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中,三孩递进比下降的影响更大;队列平均曾生子女数的降低还受到年龄别孩次递进生育条件概率变动的影响,且一孩递进生育条件概率变动的影响在晚出生队列中变大;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队列生育水平产生影响,在越晚出生的队列中,教育结构变动对队列平均曾生子女数降低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队列生育水平 曾生子女数 教育结构 孩次递进比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偏高与生育政策有关吗? 被引量:24
13
作者 穆光宗 李树茁 +1 位作者 陈友华 原新 《人口与发展》 CSSCI 2008年第2期22-27,共6页
关键词 出生人口性别比 生育政策 公共政策 男孩偏好 偏高 20世纪80年代初 全国人口普查 女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际科研平台的团队学习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树茁 靳小怡 +3 位作者 刘慧君 陈善平 杜海峰 左冬梅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17,共4页
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形成的"立足国际科研平台,组建多学科背景的学习型研究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该模式的内涵和特点、研究生培养方式及培养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 国际化 科研合作 创新团队 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安排对农村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12年跟踪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萍 连亚伟 李树茁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101,共10页
本文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于2001、2003、2006、2009及2012年对安徽省农村老人生活福利状况的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分析四种居住安排类型对农村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两代居住、三代居住以及独居会加重老... 本文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于2001、2003、2006、2009及2012年对安徽省农村老人生活福利状况的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分析四种居住安排类型对农村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两代居住、三代居住以及独居会加重老人认知功能水平的衰退,隔代居住有助于减缓老人认知功能水平下降,而仅与配偶居住对老人认知功能水平衰退的减缓作用存在选择性。居住安排对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是以老人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角色为中心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居住安排的变动作为影响老人认知功能的外在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安排 认知功能 中国农村 老人 跟踪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卫东 李树茁 M.W.费尔德曼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88,共24页
本文从角色视角,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性别、婚姻状况和与"养家糊口"相关的社会角色及特征对农民工的心理失范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男性的心理失范程度要比女性严重,婚... 本文从角色视角,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性别、婚姻状况和与"养家糊口"相关的社会角色及特征对农民工的心理失范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男性的心理失范程度要比女性严重,婚姻状态对农民工的心理失范影响没有性别差异,与"养家糊口"相关的社会角色及特征对农民工心理失范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进一步发展了暴露差异理论与脆弱性差异理论,认为社会角色与性别角色变迁的不一致导致了角色紧张的出现,从而导致心理失范及其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失衡 婚姻状态 心理失范 心理福利 农民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还是社会资本?——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冯伟林 李树茁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共8页
基于2011年在陕西省安康市所进行的移民搬迁和农户生计专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比较分析移民户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其社会适应方面的作用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对于全体移民而言,与社会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在移... 基于2011年在陕西省安康市所进行的移民搬迁和农户生计专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比较分析移民户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其社会适应方面的作用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对于全体移民而言,与社会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在移民社会适应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二,随着搬迁时间的延长,影响移民社会适应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与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对三年及三年以下移民的社会适应水平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主要是社会资本中的宏观社会资本在发挥着作用;与社会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对3年以上移民社会适应水平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社会适应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安全性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群林 李树茁 +1 位作者 伊莎贝尔.阿塔尼 杨雪燕 《西北人口》 CSSCI 2011年第3期74-82,共9页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了受到婚姻挤压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安全套使用倾向的心理因素和社会人口统计因素。数据来源于2008年8月-9月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安徽JC区开展的"农村大龄男性生殖健康和家庭生活调查"。L...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了受到婚姻挤压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安全套使用倾向的心理因素和社会人口统计因素。数据来源于2008年8月-9月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安徽JC区开展的"农村大龄男性生殖健康和家庭生活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积极的互动态度、较高的性伴规范,较高的知觉行为控制和首次性行为中使用了安全套的经历与大龄未婚男性安全套使用倾向显著正相关。此外,较小年龄组的未婚男性更倾向于使用安全套。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安全套使用机制,能为促进农村地区安全性行为的干预项目提供理论借鉴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性行为倾向 大龄未婚男性 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T使用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程新峰 张英 姜全保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102,共10页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的飞速发展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ICT使用对个体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以往研究表明,ICT使用对个体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但研究结论上尚具有...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的飞速发展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ICT使用对个体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以往研究表明,ICT使用对个体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但研究结论上尚具有矛盾性。同时,以往研究较少基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分析ICT使用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也缺乏对其内在作用机理的分析。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hinese Social Survey,CSS),通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OLS)分析ICT使用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检验ICT使用对生活质量影响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使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检验社会互动在ICT使用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ICT使用能显著提高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且社会互动中介了ICT使用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CT使用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直接提升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而且通过社会互动间接提高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结果启示,在中国互联网等ICT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现实背景下,政府、社区、企业和家庭应积极为老年人便捷使用ICT设备、积极融入互联网社会创造条件,进而增加中国老年人的社会互动机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助力中国老年人健康老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T使用 生活质量 社会互动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的风险性行为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博 阿塔尼·伊莎贝尔 张群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5,共7页
以西安市28岁以上的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性行为相关内容的电子问卷调查,并收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进入城市后可能产生的风险性行为信息;通过分析明确了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的风险性行为概况和人群特征,用逻辑斯蒂(Logi... 以西安市28岁以上的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性行为相关内容的电子问卷调查,并收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进入城市后可能产生的风险性行为信息;通过分析明确了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的风险性行为概况和人群特征,用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模型探析了其行为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在多个性伴侣与商业性行为表现出明显倾向;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的经济条件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对其风险性行为产生了影响;周围人群的风险性行为参与对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的风险性行为参与产生带动作用;此外,无保护性行为在这一人群中的比例已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 风险性行为 社会公共卫生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