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物探技术在东北公路工程多年冻土勘察中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叶莉 李非 黄小年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25-29,共5页
介绍了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在东北公路工程多年冻土探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使用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方法对东北公路工程多年冻土的勘察是行之有效的,且效果显著。
关键词 公路工程 多年冻土 勘察 高密度电法 地质雷达 综合物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质调绘在山区公路建设选线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贺晓宁 邢军 董小波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89-192,共4页
工程项目是建立在具有一定空间维度的三维地质体之上,赖以依附的地质体是项目的基础和根本;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以现有的各种工程勘察手段尽可能的、更客观全面的揭露和反映地质体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力学性质。工程地质调绘作为公路和市政勘... 工程项目是建立在具有一定空间维度的三维地质体之上,赖以依附的地质体是项目的基础和根本;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以现有的各种工程勘察手段尽可能的、更客观全面的揭露和反映地质体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力学性质。工程地质调绘作为公路和市政勘察项目中最为基础和首选的勘察方法,在勘察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地质调绘应结合地方规范以及地质灾害的评估、设计与治理规范等条文要求,在勘察工作中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勘察实施步骤,加以强化落实和严格执行,以达到从宏观上把握工程项目所依附的三维地质体的工程力学性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调绘 三维地质体 工程力学性能 山区公路 选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康高速公路K129滑坡失稳分析及治理工程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被引量:7
3
作者 祝建 姜海波 蔡庆娥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3-439,共7页
K129滑坡位于陕西镇安县青铜镇梅花铺以东古滑坡体上,高速公路的修建迫使102省道向山侧改线,挖除古滑坡前缘近6×104m3土体,未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2009年10月,古滑坡出现复活,变形迅速发展,造成高速公路路面隆起、挡墙开裂,呈现整... K129滑坡位于陕西镇安县青铜镇梅花铺以东古滑坡体上,高速公路的修建迫使102省道向山侧改线,挖除古滑坡前缘近6×104m3土体,未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2009年10月,古滑坡出现复活,变形迅速发展,造成高速公路路面隆起、挡墙开裂,呈现整体下滑趋势。滑坡一旦失稳,不仅中断西康高速公路和102省道,而且可能堵塞乾佑河,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对上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针对该滑坡,以地质分析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滑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分析发现,粉质黏土混碎块石与千枚岩组成的脆弱地质结构和水岩作用是形成滑坡的控制因素,集中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工程开挖削弱滑坡的锁固段,加速了滑坡的变形。同时,利用多种监测成果和施工反馈信息,反映出滑坡的变形速率特征和空间变形特征,即以后部推移为主,前部牵引为辅的基岩接触面滑坡,并及时采取应急抢险工程,调整设计和施工方案,做到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确保了滑坡治理工程安全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稳机制 动态设计 信息化施工 地表位移监测 深部位移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轨道交通二号线B标段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石中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47-50,60,共5页
为了给西安轨道交通B标段车站基坑开挖降水设计及区间隧道洞室盾构机掘进参数提供水文地质依据,对该标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该标段地下水既有潜水又有承压水,两者间的隔水层不连续,存在"天窗"并发... 为了给西安轨道交通B标段车站基坑开挖降水设计及区间隧道洞室盾构机掘进参数提供水文地质依据,对该标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该标段地下水既有潜水又有承压水,两者间的隔水层不连续,存在"天窗"并发生水力联系的结论。地铁建筑物位于潜水含水层中,该含水层属于以中砂为主的强透水层,通过抽水试验并反求出含水层参数,对可能引起的基坑渗透破坏及地表沉降作了系统分析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地下水系统 渗透系数 轨道交通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公路风吹雪雪深预测模型 被引量:18
5
作者 夏才初 周开方 +1 位作者 程怡 徐冬英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4-720,共7页
公路风吹雪雪深预测作为国际雪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以白茫雪山防雪走廊段安装的自动气象站和当地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为基础,提取了对公路风吹雪雪深有影响的4种因素(降雪量、大气温度、风速和湿度)的指标值... 公路风吹雪雪深预测作为国际雪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以白茫雪山防雪走廊段安装的自动气象站和当地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为基础,提取了对公路风吹雪雪深有影响的4种因素(降雪量、大气温度、风速和湿度)的指标值,建立了基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公路风吹雪雪深预测模型.对研究区5次降雪过程中所记录的199组数据进行训练学习,用20组数据来验证建立的模型,验证结果表明20h累计雪深预测值的误差在10%以内,85%的雪深预测值误差在20%以内,因此所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和较高的精度.并对降雪量、大气温度、风速和湿度这4个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表明雪深与降雪量成正比,与其他3个因素成反比,其中降雪量对雪深的影响最大,风速次之,湿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深 预测模型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公路(西藏境)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祝建 朱冬春 刘卫民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8-24,共7页
川藏公路(西藏境)地质灾害具有类型多、分布广、活动频繁、突发性强、危害严重的特点。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现有的资料统计分析,地质灾害点共1 583处,8种灾害类型,对公路交通产生危害最大最直接的主要是泥石流、滑坡、崩(坍)塌... 川藏公路(西藏境)地质灾害具有类型多、分布广、活动频繁、突发性强、危害严重的特点。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现有的资料统计分析,地质灾害点共1 583处,8种灾害类型,对公路交通产生危害最大最直接的主要是泥石流、滑坡、崩(坍)塌、水毁、溜砂5种灾害。根据川藏公路沿线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不同气候水文环境分析,地质灾害具有密集性和广泛性,地域性、时域性和周期性,共生性、重复性和交替性三大独特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因素叠加法对川藏公路泥石流、滑坡、崩塌、水毁和溜砂等5种重大地质灾害密集频发进行了评价分区,结果表明:全路段划分为高频发、中频发和低频发三个频发程度等级的分区,共23个区段,重大地质灾害密集频发区主要集中在东久至然乌的帕隆藏布沿江段、八宿西至怒江大桥的冷曲河沿溪段和宗拉山东至金沙江大桥的西曲沿溪段三大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公路 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密集频发 多因素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铁四号线沿线长安地裂缝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忠生 高虎艳 +3 位作者 宋彦辉 李新生 邓国华 朱宝山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8-104,共7页
采用地面调查、钻探和槽探等方法,对临潼—长安断裂带内西安地铁四号线沿线的长安地裂缝进行了研究。钻探剖面显示,在地面高程变化梯度最大处附近存在地裂缝异常,异常两侧的古土壤标志层出现明显错断。对其中一处异常进行了大型探槽开挖... 采用地面调查、钻探和槽探等方法,对临潼—长安断裂带内西安地铁四号线沿线的长安地裂缝进行了研究。钻探剖面显示,在地面高程变化梯度最大处附近存在地裂缝异常,异常两侧的古土壤标志层出现明显错断。对其中一处异常进行了大型探槽开挖,探槽两侧壁剖面显示:地裂缝带由1条主缝和数条次缝组成;主缝走向平行于临潼—长安断裂,南东盘相对下降,倾向南东,与临潼—长安断裂倾向相反,倾角80°~85°;主缝错断古土壤层1.1m,相对于上升盘,地裂缝下降盘地层厚度变大。研究结果表明,长安地裂缝发育在特定的构造地貌部位,即临潼—长安断裂带内"梁洼"地貌黄土梁南侧高程变化梯度最大处附近,由构造活动引起,具有正断层性质和生长断层性质,与西安地裂缝具有相同的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地裂缝 临潼-长安断裂带 西安地裂缝 西安地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热条件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响应 被引量:6
8
作者 谢艳玲 夏正清 +2 位作者 王涛 张政亮 朱冬春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0,共6页
本文以MOD17A3HGF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为基础,结合气温、降水及DEM数据,开展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热条件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植被NPP总体呈显著线性增加趋势(P&... 本文以MOD17A3HGF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为基础,结合气温、降水及DEM数据,开展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热条件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植被NPP总体呈显著线性增加趋势(P<0.001),其中植被NPP增速中游地区高于下游、下游高于上游地区。黄河流域植被NPP显著增加趋势占95.29%,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黄土高原地区);显著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分布密集的城市及其周边区域。(2)黄河流域植被NPP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以正相关为主,其中显著正相关分别占11.15%和42.35%,分别呈东—西向和南—北向分布。(3)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坡度为[15°,25°]区域植被NPP增速最快,其次为坡度>25°和<15°区域,反映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黄河流域中部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 时空变化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压实黄土的Duncan-Chang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9
作者 杨皓铭 黄强兵 +3 位作者 解庆禹 崔磊 康孝森 王作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0,共12页
黄土地区高铁路基瞬时沉降与饱和压实黄土的力学特性密切相关,饱和压实黄土的本构关系是表征其力学特性的重要途径。由于Duncan-Chang本构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压实黄土破坏后的应变软化特性,为了提高其适用性,引入统计损伤理论,建立了饱和... 黄土地区高铁路基瞬时沉降与饱和压实黄土的力学特性密切相关,饱和压实黄土的本构关系是表征其力学特性的重要途径。由于Duncan-Chang本构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压实黄土破坏后的应变软化特性,为了提高其适用性,引入统计损伤理论,建立了饱和压实黄土的Duncan-Chang损伤本构模型。选取西延高铁填方区Qp3黄土,开展了不同压实度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编写vumat子程序进行验证,实现了饱和压实黄土三轴试验及不同压实度、不同填方坡度下路基沉降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填方区压实黄土受剪破坏时呈应变软化特性,峰值强度与初始变形模量随压实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峰值强度增幅随压实度增加递减,而初始变形模量增幅随压实度的增加递增;(2)基于统计损伤的DuncanChang本构模型所编写的vumat子程序,对填方压实黄土三轴试验的剪切强度进行了验证,结果基本一致,能够较好地反映填方区压实黄土应变软化的力学特性;(3)通过vumat计算得出,填方路基的沉降量随压实度的增加而减少,随填方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填方路基瞬时沉降计算与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压实黄土 Duncan-Chang损伤模型 高铁路基沉降 剪切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6.8级地震公路地质灾害链效应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鹏 杨柯 +1 位作者 雷杰 杨龙伟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省道S217是2022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中灾毁最为严重的公路,沿线灾害链生效应明显。通过实地踏勘,收集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公路沿线崩塌群、滑坡、泥石流次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特征,并从灾害链的角度对地震诱发次生... 省道S217是2022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中灾毁最为严重的公路,沿线灾害链生效应明显。通过实地踏勘,收集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公路沿线崩塌群、滑坡、泥石流次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特征,并从灾害链的角度对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剖析,归纳出地震—震裂山体—崩塌(滑坡)、地震—崩塌(滑坡)—堰塞湖—水流(冲刷)—泥石流、地震—滑坡—崩塌等灾害链模型,且通过对灾害链成灾机理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部分灾害链已趋于稳定,但仍有部分灾害正在发展、或将形成隐患。为此,针对灾害链的孕灾环和激发环,建议通过监测、控制、消除激发环和改变新孕灾环的方式实现断链,提出了相应的断链措施,为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6.8级地震 地质灾害 灾害链 孕灾环 激发环 断链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公路构造碎裂岩质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孟超 许程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13-117,共5页
以巧家县白鹤滩镇白泥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勘探及滑坡变形监测等勘测手段,确定滑坡体形态和性质,确定滑带土岩体力学特征,分析碎裂岩滑坡的形成机制,并对滑坡在天然状态、暴雨及地震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 以巧家县白鹤滩镇白泥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勘探及滑坡变形监测等勘测手段,确定滑坡体形态和性质,确定滑带土岩体力学特征,分析碎裂岩滑坡的形成机制,并对滑坡在天然状态、暴雨及地震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构造碎裂岩质滑坡具有利滑动的地层及岩体结构及复杂的构造环境,在采石场边坡开挖、暴雨及地震等诱因作用下,滑坡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岩 构造特征 滑坡 成因分析 变形机理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洞口滑坡工程地质问题与变形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邢军 董小波 贺晓宁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4-17,29,共5页
以拉林高等级公路控制性工程为松多隧道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分析隧道进出口隧道-滑坡体系工程地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对隧道进出口滑坡在隧道施工和暴雨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重点研究。其结果表明:隧道施工、暴雨和地震活动对... 以拉林高等级公路控制性工程为松多隧道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分析隧道进出口隧道-滑坡体系工程地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对隧道进出口滑坡在隧道施工和暴雨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重点研究。其结果表明:隧道施工、暴雨和地震活动对松多隧道进出口段滑坡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将导致滑坡由目前稳定状态逐渐发展成欠稳定状态。由于隧道右洞和左洞分别位于碎石层和基岩中,导致隧道左洞和右洞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右洞卸荷能力强,变形破坏程度高;左洞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围岩自稳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洞口 工程地质 变形机理 滑坡 暴雨 稳定性 支护 松多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圭嘎拉高速公路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岩爆预测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邢军 王建斌 +1 位作者 蒋蕾 董小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0-178,共9页
依托在建的圭嘎拉隧道工程,综合采用水压致裂法、数值分析法获得地应力实测数据、隧道与洞身应力分布特征,明确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并利用岩石的单轴加载、卸载应力-应变曲线计算该隧道围岩的弹性应变能指数,分析岩石力学指标与发生岩爆... 依托在建的圭嘎拉隧道工程,综合采用水压致裂法、数值分析法获得地应力实测数据、隧道与洞身应力分布特征,明确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并利用岩石的单轴加载、卸载应力-应变曲线计算该隧道围岩的弹性应变能指数,分析岩石力学指标与发生岩爆的关系,结合深孔钻探成果、岩石力学试验、水文试验成果综合分析该隧道发生岩爆的强度。结果表明:圭嘎拉隧道最大主应力为水平应力,方向为NE40.9°,实测最大主应力值为23.81 MPa,数值计算对应值为24.68 MPa,数值计算与实测地应力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岩石弹性应变能指数试验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板岩分别具备发生中等-强岩爆、低岩爆的储能和释能条件;该隧道发生中等-强岩爆段落长度为3.0 km,发生低岩爆段落长度为3.3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公路隧道 地应力 数值模拟 岩爆 水压致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建设与文物保护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刚军 张剑 黄贤廷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209-212,共4页
公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路的修建有时难免会造成对沿线文物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以及运营期。而另一方面随着,近些年我国公路建设的投入加大,高等级公路所占比例日益增加,低等级公路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极大地提高... 公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路的修建有时难免会造成对沿线文物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以及运营期。而另一方面随着,近些年我国公路建设的投入加大,高等级公路所占比例日益增加,低等级公路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从而促进我国文物开发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于在公路建设中不可避免涉地及到的文物保护问题,应该正确、有效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公路建设和文物保护利用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文物保护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江至习水高速公路寨子坪滑坡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杰 牛涌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232-235,共4页
寨子坪滑坡为一岩质滑坡,公路路线以桥梁和路堑的形式从滑坡体前部穿过,施工过程中滑坡体后缘及侧面产生了明显的滑动变形。采用深孔位移监测和地质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手段,查清了滑坡体的结构特征,对滑坡体的滑动面有了准确的判断;... 寨子坪滑坡为一岩质滑坡,公路路线以桥梁和路堑的形式从滑坡体前部穿过,施工过程中滑坡体后缘及侧面产生了明显的滑动变形。采用深孔位移监测和地质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手段,查清了滑坡体的结构特征,对滑坡体的滑动面有了准确的判断;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出滑坡的成因机制,并提出了有效的整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滑坡 深孔位移监测 机制 整治措施 寨子坪滑坡 德江至习水高速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波法在黏结型锚索质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辉辉 王立伟 +1 位作者 朱本珍 李俊鹏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98,共3页
以应力波法为理论基础研发的锚索质量检测仪,可以对锚索的长度、自由段套管破损、锚固段注浆缺陷进行检测,通过在实际黄土边坡锚固工程中锚索质量检测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较为准确地实现对锚索结构的无损检测。
关键词 应力波法 锚索 质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坡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尉学勇 王晓谋 怀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1-387,共7页
基于极限平衡法和极限分析法理论,建立了一个新的能考虑坡后土体坡度影响的斜坡地基承载力计算模式,推导出一个上限解公式,并与有限元方法和其他上限解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结果与斜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真实解较为... 基于极限平衡法和极限分析法理论,建立了一个新的能考虑坡后土体坡度影响的斜坡地基承载力计算模式,推导出一个上限解公式,并与有限元方法和其他上限解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结果与斜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真实解较为接近,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的斜坡地基的承载力。此外,编制斜坡地基坡后土体发挥系数的计算程序,分析了斜坡地基内摩擦角、基础下侧土体坡度、基础上侧土体坡度、相对坡顶距及基础相对埋深等因素对斜坡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的影响,得到了不同情况下斜坡地基的承载力系数和坡后土体的发挥系数。研究成果可用于斜坡地基的理论分析,为斜坡地基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地基 承载力 极限平衡 极限分析 发挥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黄强兵 高欢 +1 位作者 刘妮娜 马玉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6期785-794,共10页
以西安轨道交通3号线地铁隧道近距离通过地裂缝场地为工程背景,采用几何比1∶30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地震波作用下通过地裂缝带上盘场地地铁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地裂缝场地上盘加速度响应表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 以西安轨道交通3号线地铁隧道近距离通过地裂缝场地为工程背景,采用几何比1∶30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地震波作用下通过地裂缝带上盘场地地铁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地裂缝场地上盘加速度响应表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浅埋地铁隧道对地震波在土层中的传播具有一定阻碍作用,而隧道两侧拱腰位置围岩土层加速度放大效应最强;隧道特征部位PGA放大系数拱腰最大,拱底次之,拱顶最小,其中靠近地裂缝侧拱腰的PGA放大系数大于远离一侧;地裂缝附近动土压力增量明显增加,而靠近隧道附近,动土压力增量明显降低;地震作用下隧道通过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出现差异沉降,地表出现多条与地裂缝近似平行和正交的裂缝;隧道环向受剪切作用在靠近地裂缝一侧的拱肩部位环向应变最大,而隧道轴向受挤压作用在左右拱腰处应变出现最大值。研究结果可为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结构抗震设计与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科学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地裂缝 振动台试验 地震波 加速度响应 动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裂缝-隧道-围岩动力相互作用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龙伟 杨觅 +2 位作者 门玉明 王鹏 李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0-716,共7页
为了研究在地铁列车振动荷载情况下盾构隧道-地裂缝-围岩相互耦合作用下的场地灾害效应,从西安地裂缝地质环境和西安地铁2号线的实际工程背景出发,采用相似理论设计了相似比例尺为1∶5的物理模型试验,对盾构隧道、围岩材料、地裂缝等进... 为了研究在地铁列车振动荷载情况下盾构隧道-地裂缝-围岩相互耦合作用下的场地灾害效应,从西安地裂缝地质环境和西安地铁2号线的实际工程背景出发,采用相似理论设计了相似比例尺为1∶5的物理模型试验,对盾构隧道、围岩材料、地裂缝等进行了合理设计。基于偏心块的振动原理,课题组自主研发了列车激振器来模拟地铁列车荷载,激振方式采用移动荷载激振方式,分析在不同列车车速和激振频率下地裂缝两侧土体的加速度变化情况,以此来研究地铁隧道-地裂缝-围岩系统在地铁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列车振动向下传播时振动衰减的幅度要小于向上传播衰减的幅度,由此为实际工程中减少地铁振动灾害效应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灾害效应 模型试验 动力响应 地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基本构架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旺民 郭增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41-243,共3页
黄土由于特殊的结构性,其变形和强度受到力和水的共同影响,因此对于黄土的力学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力和水的作用。根据热力学和连续损伤力学理论以及黄土在加载和增湿作用下的能量转换过程及结构破损过程分析,提出了黄土的损伤变量、加载... 黄土由于特殊的结构性,其变形和强度受到力和水的共同影响,因此对于黄土的力学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力和水的作用。根据热力学和连续损伤力学理论以及黄土在加载和增湿作用下的能量转换过程及结构破损过程分析,提出了黄土的损伤变量、加载损伤和增湿损伤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并提出由塑性、加载损伤和增湿损伤三部分组成可以考虑加载和增湿作用的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基本构架,为建立黄土的结构性模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结构性 增湿损伤 加载损伤 弹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