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
24
1
作者
王芳萍
师燕
+6 位作者
姚步青
屈柳燕
徐隆华
马真
张春辉
李玲琴
周华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259,共7页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分析,建立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用熵权法计算了各指标权重,结合耦合度、协调度模型计算了西宁市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0—2013年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分析,建立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用熵权法计算了各指标权重,结合耦合度、协调度模型计算了西宁市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0—2013年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升高,土地利用效益相对发展趋势为"超前—滞后"型;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耦合演变过程处于颉颃阶段,由低强度向高强度耦合发展;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具有逐步优化的趋势。西宁市作为土地资源稀缺的河谷型城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合理布局城市结构,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益
新型城镇化
熵权法
耦合
协调
西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海省湟水谷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
21
2
作者
郭婧
周学斌
+4 位作者
任君
王芳萍
魏珍
师燕
周华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2-250,共9页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青海湟水谷地3个典型区县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综合发展水平,最后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青海湟水谷地3个典型区县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综合发展水平,最后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出湟水谷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系统之间相互耦合协调程度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5年湟水谷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属于良好耦合的中度协调类型,D∈[0.429 4,0.743 8]。(2)空间分布上来看,3个区县的耦合度出现了初级耦合、中级耦合和良好耦合3种状态;耦合协调度出现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度协调5种状态,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稍滞后于耦合度的变化。(3)空间组合上,出现了初级耦合濒临失调衰退区、良好耦合轻度失调衰退区、中级耦合濒临失调衰退区、良好耦合勉强协调区、良好耦合初级协调区、良好耦合中度协调发展区6种空间组合类型。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提高青海湟水谷地综合发展质量、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谷地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
24
1
作者
王芳萍
师燕
姚步青
屈柳燕
徐隆华
马真
张春辉
李玲琴
周华坤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
研究
所生态
研究
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西宁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青海师范大学生地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259,共7页
基金
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发展专项资金计划(2014-Z-Y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2354)
+4 种基金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ZJ-711
2015-ZJ-919Q
2015-ZJ-918Q)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专题(2014BAC05B03)
海南州2015年度州级科技合作项目计划(2015-HZ-01)
文摘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分析,建立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用熵权法计算了各指标权重,结合耦合度、协调度模型计算了西宁市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0—2013年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升高,土地利用效益相对发展趋势为"超前—滞后"型;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耦合演变过程处于颉颃阶段,由低强度向高强度耦合发展;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具有逐步优化的趋势。西宁市作为土地资源稀缺的河谷型城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合理布局城市结构,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益
新型城镇化
熵权法
耦合
协调
西宁市
Keywords
land use benefits
new urbanization
entropy method
coupling
coordination
Xi′ning City
分类号
F293.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海省湟水谷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
21
2
作者
郭婧
周学斌
任君
王芳萍
魏珍
师燕
周华坤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
研究
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
研究
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青海大学
研究
生院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
研究
所
西宁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2-250,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19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CJY012)
+2 种基金
青海省创新平台建设专项(2017-ZJ-Y20)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6-ZJ-910)
青海省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决策咨询调研课题(2017KX06)
文摘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青海湟水谷地3个典型区县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综合发展水平,最后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出湟水谷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系统之间相互耦合协调程度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5年湟水谷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属于良好耦合的中度协调类型,D∈[0.429 4,0.743 8]。(2)空间分布上来看,3个区县的耦合度出现了初级耦合、中级耦合和良好耦合3种状态;耦合协调度出现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度协调5种状态,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稍滞后于耦合度的变化。(3)空间组合上,出现了初级耦合濒临失调衰退区、良好耦合轻度失调衰退区、中级耦合濒临失调衰退区、良好耦合勉强协调区、良好耦合初级协调区、良好耦合中度协调发展区6种空间组合类型。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提高青海湟水谷地综合发展质量、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湟水谷地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Keywords
Huangshui Valle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分类号
F062.2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X17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
王芳萍
师燕
姚步青
屈柳燕
徐隆华
马真
张春辉
李玲琴
周华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海省湟水谷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
郭婧
周学斌
任君
王芳萍
魏珍
师燕
周华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