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尔木地震台钻孔应变仪映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玉丽 安黎霞 +2 位作者 李启雷 杨晓霞 孙春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83-87,共5页
利用格尔木钻孔应变可靠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典型震例前的分量日均值、差应变、日分钟值曲线变化特征,发现M≥7地震前有中短期异常,M≥6地震前有短临异常。通过分析震时分钟值曲线变化特征,发现钻孔应变仪同震阶变明显,两次海西地震的... 利用格尔木钻孔应变可靠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典型震例前的分量日均值、差应变、日分钟值曲线变化特征,发现M≥7地震前有中短期异常,M≥6地震前有短临异常。通过分析震时分钟值曲线变化特征,发现钻孔应变仪同震阶变明显,两次海西地震的阶变幅度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尔木地震台 钻孔应变 同震阶变 体应变 差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Pn震相测定柴达木盆地地震的震源深度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启雷 崔煜 +2 位作者 安黎霞 李玉丽 马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3-478,527,共6页
利用青海省遥测地震台网的观测记录,对比分析震相特征,提取出了两次地震记录的sPn震相,并分别推导出单、双层地壳模型下的震源深度公式,计算了两次地震事件的震源深度。为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利用滑动窗互相关技术进行对比,两者计算... 利用青海省遥测地震台网的观测记录,对比分析震相特征,提取出了两次地震记录的sPn震相,并分别推导出单、双层地壳模型下的震源深度公式,计算了两次地震事件的震源深度。为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利用滑动窗互相关技术进行对比,两者计算出的震源深度相差1.0 km。但分析相关系数图后,认为由于地震震级较小,滑动窗法在识别sPn震相时存在误差,误差修正后得出的结果与人工识别计算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N震相 震源深度 地壳模型 波形互相关 滑动时窗相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深震区的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相关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维贺 王振亚 许勤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68-73,共6页
根据历史地震活动资料 ,分析研究了中国东北深震区的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特征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期的地震活动水平和6 .5级以上深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深震发生后 3年以内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明显增强 .... 根据历史地震活动资料 ,分析研究了中国东北深震区的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特征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期的地震活动水平和6 .5级以上深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深震发生后 3年以内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明显增强 .这些强震沿北纬 40°线和南北地震带呈优势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源地震 地震活动性 地震相关活动 东北深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过程讨论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敏 张启胜 许勤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73-278,共6页
共和 7.0级地震的发生及共和盆地内古地震遗迹的发现 ,说明共和盆地不属于低烈度区 ,其地震危险性是不容忽视的 .在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共和地震的构造背景 ,讨论了共和地震的孕震过程 .发现该次地震的孕育经历了近 2 0年 ,并... 共和 7.0级地震的发生及共和盆地内古地震遗迹的发现 ,说明共和盆地不属于低烈度区 ,其地震危险性是不容忽视的 .在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共和地震的构造背景 ,讨论了共和地震的孕震过程 .发现该次地震的孕育经历了近 2 0年 ,并且可以分为长、中、短、临 4个阶段 ,反映了地壳介质由弹性形变、朔性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孕震过程 共和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共和7.0级地震形成机制再研究
5
作者 许勤 涂德龙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79-283,共5页
分析了龙羊峡水库区的地质、水文条件 ,研究了 1 990年共和MS7.0地震与龙羊峡水库蓄水过程的关系 .结果表明 ,龙羊峡水库的蓄水过程和水位变化与共和地震序列主震和强余震的时间分布、前兆场变化、形变场变化和测震学指标的变化呈对应关... 分析了龙羊峡水库区的地质、水文条件 ,研究了 1 990年共和MS7.0地震与龙羊峡水库蓄水过程的关系 .结果表明 ,龙羊峡水库的蓄水过程和水位变化与共和地震序列主震和强余震的时间分布、前兆场变化、形变场变化和测震学指标的变化呈对应关系 ,与国内外典型水库震例相似 ,说明共和 7.0级地震为龙羊峡水库诱发作用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地震成因 龙羊峡水库 共和地震 诱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钻孔应变映震效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玉丽 李启雷 +2 位作者 孙春玲 杨晓霞 安黎霞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6-132,共7页
利用青海省6套YRY-4分量钻孔应变仪2007—2015年的观测资料,将该地区符合扫描范围的地震从震前异常和同震特征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湟源、德令哈分量钻孔应变差应变曲线地震前大多有短期超差异常;分量钻孔应变仪的同震响应幅度与... 利用青海省6套YRY-4分量钻孔应变仪2007—2015年的观测资料,将该地区符合扫描范围的地震从震前异常和同震特征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湟源、德令哈分量钻孔应变差应变曲线地震前大多有短期超差异常;分量钻孔应变仪的同震响应幅度与震级、震中距都有关。同一地震,多台仪器多数情况同震响应幅度与震中距成反比,少数成正比;一般单台仪器同震响应幅度与地震震级成正比关系,震级越大同震响应幅度越大;分量钻孔应变仪的同震响应延迟时间大多与地震震中距成正比,震中距越远同震响应延迟时间越长;分量钻孔应变仪同震响应持续时间与震级基本成正比,震级越大同震持续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应变 差应变 去趋势 剩余曲线 同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