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双版纳橡胶适宜种植区(海拔550—600m)的橡胶林(Hevea brasiliensis)为研究对象,应用参数同化后的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59—2012年橡胶林的碳循环。结果表明,(1)与涡度相关监测结果相比,橡胶林年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以西双版纳橡胶适宜种植区(海拔550—600m)的橡胶林(Hevea brasiliensis)为研究对象,应用参数同化后的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59—2012年橡胶林的碳循环。结果表明,(1)与涡度相关监测结果相比,橡胶林年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年总呼吸(Total Respiration,Rt)的模拟精度分别为98.37%和90%。由于对年GPP的过低估计和对年Rt的过高估计,年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的模拟值比实测值低157.35 g C m^(-2)a^(-1)。但若考虑干胶碳(139g C m^(-2)a^(-1)),模拟值与实测值十分接近;(2)橡胶林在模拟进行的前8年里因异养呼吸较高,以碳排放为主,NEE平均约357 g C m^(-2)a^(-1);之后转为以碳固定为主,NEE平均约^(-1)46 g C m^(-2)a^(-1);(3)橡胶林在40年的更新周期中可固定碳1835 g C m^(-2),是一个弱的碳汇。但与热带雨林相同周期固碳6720 g C m^(-2)相比,仍为碳源。以上结果为深入了解橡胶种植对区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当地政府一方面要有计划的对老胶林进行更新,以维持当前橡胶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平衡;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热带雨林的保护,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展开更多
“龙血竭”是龙血树属(Dracaena)植物树干产生的红色树脂,被称为“云南红药”。国药批准的国产“龙血竭”基原植物为天门冬科的柬埔寨龙血树(D.cambodianaPierre ex Gagnep.)和剑叶龙血树(D.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由于文献...“龙血竭”是龙血树属(Dracaena)植物树干产生的红色树脂,被称为“云南红药”。国药批准的国产“龙血竭”基原植物为天门冬科的柬埔寨龙血树(D.cambodianaPierre ex Gagnep.)和剑叶龙血树(D.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由于文献对两种龙血树的界定不清,在其名称上存在混淆使用。本研究对两种龙血树及其混淆种进行原始文献和模式标本考证,并利用龙血树属19种33个质体基因组数据开展系统发育重建。结果显示,19种龙血树可分成3个分支,其中,产龙血竭的物种位于分支Ⅰ和分支Ⅲ,柬埔寨龙血树样品分成两个独立的分支,即海南分支和云南分支。基于原始文献和模式标本考证,确认剑叶龙血树的形态与长花龙血树(D.angustifolia(Medik.)Roxb.)基本一致,可能是长花龙血树的一个新异名。本文结合龙血树质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和形态证据,明确了柬埔寨龙血树是蔡希陶等最早发现的国产龙血竭的基原植物,并确认岩棕(D.saposchnikowii Regel)和广西龙血树(未知种2)也是国产龙血竭的资源植物。展开更多
该研究首次借助林冠塔吊调查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脑香热带雨林样地内69棵树13个垂直高度上的附生苔藓植物,结果表明:目标样树上共记录到隶属于25科60属的90种附生苔藓,其中细鳞苔科物种数最多,占比达25.6%。13个垂直高度上共...该研究首次借助林冠塔吊调查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脑香热带雨林样地内69棵树13个垂直高度上的附生苔藓植物,结果表明:目标样树上共记录到隶属于25科60属的90种附生苔藓,其中细鳞苔科物种数最多,占比达25.6%。13个垂直高度上共划分出三种生态类型:喜阳苔藓(散生巨树上>45 m 的区域),喜阴苔藓(乔木树干上<15 m的区域),广布苔藓(广泛分布于宿主各个垂直高度上,生态位宽),并筛选出对微生境有特殊偏好的17种苔藓指示种(IndVal≥0.7, P <0.05)。随宿主垂直高度的升高,扇型和交织型的苔藓占比降低,悬垂型苔藓占比先升高后降低,细平铺型和粗平铺型的苔藓占比升高。大气湿度、水汽压、胸径以及树皮粗糙度对附生苔藓生活型的分布偏好具有显著影响。总之,沿宿主垂直高度上的附生苔藓对微环境变化在生活型和形态结构上有着不同的响应方式,而同一种生态型的苔藓群落有相似的适应机制。因此,在森林林冠生境变化的监测和管理中,对微生境具有明显偏好的附生苔藓物种可作为有效的指示材料。展开更多
文摘以西双版纳橡胶适宜种植区(海拔550—600m)的橡胶林(Hevea brasiliensis)为研究对象,应用参数同化后的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59—2012年橡胶林的碳循环。结果表明,(1)与涡度相关监测结果相比,橡胶林年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年总呼吸(Total Respiration,Rt)的模拟精度分别为98.37%和90%。由于对年GPP的过低估计和对年Rt的过高估计,年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的模拟值比实测值低157.35 g C m^(-2)a^(-1)。但若考虑干胶碳(139g C m^(-2)a^(-1)),模拟值与实测值十分接近;(2)橡胶林在模拟进行的前8年里因异养呼吸较高,以碳排放为主,NEE平均约357 g C m^(-2)a^(-1);之后转为以碳固定为主,NEE平均约^(-1)46 g C m^(-2)a^(-1);(3)橡胶林在40年的更新周期中可固定碳1835 g C m^(-2),是一个弱的碳汇。但与热带雨林相同周期固碳6720 g C m^(-2)相比,仍为碳源。以上结果为深入了解橡胶种植对区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当地政府一方面要有计划的对老胶林进行更新,以维持当前橡胶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平衡;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热带雨林的保护,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文摘“龙血竭”是龙血树属(Dracaena)植物树干产生的红色树脂,被称为“云南红药”。国药批准的国产“龙血竭”基原植物为天门冬科的柬埔寨龙血树(D.cambodianaPierre ex Gagnep.)和剑叶龙血树(D.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由于文献对两种龙血树的界定不清,在其名称上存在混淆使用。本研究对两种龙血树及其混淆种进行原始文献和模式标本考证,并利用龙血树属19种33个质体基因组数据开展系统发育重建。结果显示,19种龙血树可分成3个分支,其中,产龙血竭的物种位于分支Ⅰ和分支Ⅲ,柬埔寨龙血树样品分成两个独立的分支,即海南分支和云南分支。基于原始文献和模式标本考证,确认剑叶龙血树的形态与长花龙血树(D.angustifolia(Medik.)Roxb.)基本一致,可能是长花龙血树的一个新异名。本文结合龙血树质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和形态证据,明确了柬埔寨龙血树是蔡希陶等最早发现的国产龙血竭的基原植物,并确认岩棕(D.saposchnikowii Regel)和广西龙血树(未知种2)也是国产龙血竭的资源植物。
基金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1900180,31970223)Project of National Plant Specimen Resource Center(NPSRC)(E0117G1001)+2 种基金Open Fund of the Key Laboratory of 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 and Grassland(KFJJ21-01)Southeast Asia Biod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Y4ZK111B01)。
文摘番荔枝科(Annonaceae)是基部被子植物木兰目(Magnoliales)中较进化且物种数最多的科。目前的系统发育研究将番荔枝科划分为4个亚科,即蒙蒿子亚科(Anaxagoreoideae)、澄光木亚科(Ambavioideae)、番荔枝亚科(Annonoideae)和排石木亚科(Malmeoideae),有107属,2400多种,中国原产21属约110种。番荔枝科泛热带分布,是热带植物区系的优势类群,中国云南盈江位于云南省最西部边境,与缅甸东北部接壤,并与印度的东阿萨姆较近,植物区系处于东南亚(印度—马来西亚)热带生物区系向东亚亚热带-温带生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热带北缘性质,在植被地理和生物地理上十分重要,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和热点地区。该区的热带雨林是印度阿萨姆和缅甸北部的热带雨林向东和向北扩散分布的边缘类型,是东南亚热带雨林在纬度和海拔分布上的极限类型。该文报道了采自中国云南省盈江县,引种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番荔枝科哥纳香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皱叶哥纳香[Goniothalamus sesquipedalis(Colebr.ex Wall.)Hook.f.&Thomson]和长梗哥纳香(G.peduncularis King&Prain)。Flora of China将盈江哥纳香(G.lii X.L.Hou&Y.M.Shui)处理为云南哥纳香(G.yunnanensis W.T.Wang)的异名,基于活植物观察、馆藏标本和文献研究,该文对盈江哥纳香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澄清,将其处理为长梗哥纳香的异名。皱叶哥纳香原记载产于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地,长梗哥纳香仅产于缅甸,该文对它们进行了补充描述,并提供彩色图版以便于鉴别。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哥纳香属2个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中国番荔枝科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为中国云南热带植物区系属于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植物区系,以及与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植物区系的关系增加了例证。
文摘该研究首次借助林冠塔吊调查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脑香热带雨林样地内69棵树13个垂直高度上的附生苔藓植物,结果表明:目标样树上共记录到隶属于25科60属的90种附生苔藓,其中细鳞苔科物种数最多,占比达25.6%。13个垂直高度上共划分出三种生态类型:喜阳苔藓(散生巨树上>45 m 的区域),喜阴苔藓(乔木树干上<15 m的区域),广布苔藓(广泛分布于宿主各个垂直高度上,生态位宽),并筛选出对微生境有特殊偏好的17种苔藓指示种(IndVal≥0.7, P <0.05)。随宿主垂直高度的升高,扇型和交织型的苔藓占比降低,悬垂型苔藓占比先升高后降低,细平铺型和粗平铺型的苔藓占比升高。大气湿度、水汽压、胸径以及树皮粗糙度对附生苔藓生活型的分布偏好具有显著影响。总之,沿宿主垂直高度上的附生苔藓对微环境变化在生活型和形态结构上有着不同的响应方式,而同一种生态型的苔藓群落有相似的适应机制。因此,在森林林冠生境变化的监测和管理中,对微生境具有明显偏好的附生苔藓物种可作为有效的指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