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双版纳不同胶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萧自位 王秀华 +3 位作者 郑丽 王小李 高丽洪 唐建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8-116,共9页
根据4种不同胶林种植模式的样地调查资料,运用已有生物量模型和收获法获取生物量,分析了4种胶林种植模式的生物量组成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橡胶+茶和橡胶+咖啡和橡胶+多种植物模式的总生物量分别高于纯胶林69.636 t.hm-2、114.648... 根据4种不同胶林种植模式的样地调查资料,运用已有生物量模型和收获法获取生物量,分析了4种胶林种植模式的生物量组成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橡胶+茶和橡胶+咖啡和橡胶+多种植物模式的总生物量分别高于纯胶林69.636 t.hm-2、114.648 t.hm-2和81.924 t.hm-2。活植物体生物量是各胶林类型总生物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占97.79%~98.76%;死植物体生物量所占比例为1.24%~2.21%。各胶林组合模式中橡胶树的生物量均存在"超产"现象(D〉0),表明植物多样性对各胶林组合模式中橡胶树的生产力存在正效应,能促进其生物量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生物量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不同林龄人工龙竹林的生物量及其模型 被引量:18
2
作者 唐建维 萧自位 +3 位作者 王小李 郑丽 朱兴正 高丽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4-60,共7页
根据不同龄级和大小的龙竹个体生物量数据,建立了以胸径(D)为自变量的不同龄级龙竹各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测定了龙竹单株各器官的含水率和林分的生物量,分析了3个不同林龄的人工龙竹林的生物量组成和分配特征及其变化趋势。龙竹不... 根据不同龄级和大小的龙竹个体生物量数据,建立了以胸径(D)为自变量的不同龄级龙竹各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测定了龙竹单株各器官的含水率和林分的生物量,分析了3个不同林龄的人工龙竹林的生物量组成和分配特征及其变化趋势。龙竹不同器官的含水率均随林龄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茎秆的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枝次之,而根的含水率变化幅度最小。龙竹林的生物量随林龄而迅速增长,4年生龙竹林的生物量(19905.6kg/hm2)分别为3年生和2年生龙竹林生物量的3.27倍和8.73倍。3个不同林龄的龙竹林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虽有所不同,但均以茎秆所占的比例最大(42.9%~49.4%),根次之(21.6%~24.1%),叶最小(11.8%~14.8%),其器官分配的比例大小均呈现出茎秆〉根〉枝〉叶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龙竹林 生物量 回归模型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遮荫树种对茶园土壤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丽娟 朱兴正 +4 位作者 毛加梅 汪云刚 刘德和 高丽洪 唐建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6-73,共8页
通过对杉木+茶、樟树+茶、山苍子+茶三种间作茶园的土壤状况(养分、水分、容重)和茶叶主要生化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咖啡碱)与纯茶园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樟+茶问作茶园和山苍子+茶间作茶园可有效提高表... 通过对杉木+茶、樟树+茶、山苍子+茶三种间作茶园的土壤状况(养分、水分、容重)和茶叶主要生化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咖啡碱)与纯茶园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樟+茶问作茶园和山苍子+茶间作茶园可有效提高表土层(0-20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并可改善土壤水分和容重,而杉木十茶的土壤养分(全钾除外)和水分含量偏低;三种间作茶园中茶叶的咖啡碱含量都高于纯茶园,而茶多酚、儿茶素含量及酚氨比均低于纯茶园,其中杉木+茶间作茶园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和樟+茶间作茶园的酚氨比显著低于纯茶园(ANOVA,p〈0.05)。茶叶质量以樟+茶间作茶园中的茶叶品质最优。在三种间作茶园中,樟+茶间作茶园和山苍子十茶间作茶园较杉木+茶间作茶园更适宜在气候条件相似的茶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复合生态系统 土壤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演替阶段野芭蕉群落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唐建维 王秀华 +2 位作者 高丽洪 施济普 张光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7-113,共7页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恢复过程中野芭蕉群落的土壤养分动态。该群落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野芭蕉的入侵→定居→扩散。随着群落演替进程,土壤的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O.M)、氮(N)、磷(P)全量以入侵期最高,分别为(上层)5.8...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恢复过程中野芭蕉群落的土壤养分动态。该群落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野芭蕉的入侵→定居→扩散。随着群落演替进程,土壤的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O.M)、氮(N)、磷(P)全量以入侵期最高,分别为(上层)5.879%、0.333%和0.063 2%;定居期居中,分别为(上层)4.794%、0.288%和0.061%;扩散期最低,分别为(上层)3.54%、0.240%和0.044 8%;并随土壤深度含量渐减。钾(K)全量以定居期最高(1.516%)。土壤养分全含量的变化幅度是扩散期>入侵期>定居期。土壤有效性养分含量除磷以外,总体上都比较丰富,且随着演替过程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镁除外):入侵期的表土层有效性的N、P、K分别为269.24、13.91和198.19 mg·kg-1;定居期为入侵期的104%、51%和66%,扩散期为定居期的73%、78%和96%。在各演替阶段中土壤养分全含量的季节变化都以表土层的变化最大,中下层变化不明显;其季节变化大小的顺序是:扩散期>入侵期>定居期;各养分元素季节变化幅度的顺序为P>K>O.M>N。土壤有效性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幅度大于养分的全含量,其变化幅度的顺序为K>P>Mg>Ca>N,其中以有效性N的含量最稳定。本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出土壤养分的变化明显依赖于植被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季节动态 群落演替 野芭蕉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