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边大风顶保护区森林砍伐后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
1
作者 李辉 张群艳 +4 位作者 蒲冠桦 尹华康 付励强 毛泽恩 张晋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1-200,共10页
【目的】掌握砍伐后森林的恢复进程,为制定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马边大风顶保护区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为基础,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移动窗口法分析该保护区森林砍伐前后40年间森林覆盖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野... 【目的】掌握砍伐后森林的恢复进程,为制定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马边大风顶保护区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为基础,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移动窗口法分析该保护区森林砍伐前后40年间森林覆盖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野外实地样方调查评价保护区林地的破碎化和连通性。【结果】1)保护区内的森林遭到严重砍伐,森林面积从295 km^(2)降至230 km^(2),之后逐步恢复到274 km^(2)并于近年达到277 km^(2),森林面积逐渐接近砍伐前水平,恢复速率也随之下降,且小规模偷伐盗伐仍在影响森林恢复。2)保护区内被严重砍伐的区域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丝厂拉达-觉罗豁防火公路沿线区域,以及永红管护区西南部与马拟管护点北方区域,导致保护区高连通性林地被阻隔分为3个区域。3)丝厂拉达-觉罗豁防火公路沿线区域遭受砍伐最严重,该区域具有代表性,区域内的前期修复结果并未达到大熊猫适宜栖息地要求,仍需改进,宜试行森林恢复与保护实验。【结论】保护区内森林破碎化严重,各区块间存在分隔,对照大熊猫原始生境进行栖息地修复,建立大熊猫生境廊道并加强管控是必要且亟需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砍伐 森林恢复 移动窗口法 大熊猫栖息地 马边大风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选择与利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白文科 张晋东 +5 位作者 杨霞 迟文峰 董鑫 李程 古晓东 周材权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80,共8页
在ArcGIS 10.2的支持下,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和生物因子(植被、竹林类型)上的生境选择(动物利用某种生境类型面积占其家域的比例)与利用(动物家域内某生境类型面积与保护区... 在ArcGIS 10.2的支持下,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和生物因子(植被、竹林类型)上的生境选择(动物利用某种生境类型面积占其家域的比例)与利用(动物家域内某生境类型面积与保护区的这一类型面积的比例)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地形因子:卧龙大熊猫在生境选择过程中,生境利用率较高的海拔区间为1 5 00~3 000 m,平均利用率达到了55.93%,而生境选择的主要海拔区间为2 000~3 500 m,占空间利用面积的89.64%;大熊猫生境利用在坡度上相对均匀,而生境选择的主要坡度区间为20°~50°,占空间利用面积的85.56%;生境利用率最高的坡向区间为270°~315°,占比达到了31.88%。(2)生物因子:大熊猫生境利用率较高的植被类型区域为亚高山针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林,利用率分别为51.04%和70.20%;而生境选择的主要植被类型区域为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占空间利用面积的90.23%;生境利用率最高的竹林类型区域为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林,利用率达到了51.63%,而生境选择的主要竹林类型为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和冷箭竹,二者占空间利用面积的95.20%。研究结果揭示了在不同地形和生物因子分异区间(类型)大熊猫的生境面积分布和空间利用模式特征,丰富了大熊猫生境选择与利用特征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卧龙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 空间利用 生境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台湾水青冈群落学特征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大东 胥晓 +6 位作者 史清茂 陈坚 昝玺 吴定军 章世鹏 何显湘 董廷发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6-634,共9页
为了解不同生境中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的群落特征,对四川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台湾水青冈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谱、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湾水青冈群落中的植物种类随海拔存在差... 为了解不同生境中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的群落特征,对四川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台湾水青冈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谱、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湾水青冈群落中的植物种类随海拔存在差异。群落中植物区系均以北温带分布类型为主,且其分布比例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海拔群落的物种生活型谱主要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它生活型较少。群落乔木层中台湾水青冈的重要值随海拔上升不断增大。中海拔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低于高海拔和低海拔,具有物种种类少、多样性低的特点。因此,不同海拔段上的台湾水青冈群落学特征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水青冈 群落学 海拔 米仓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3
4
作者 白洢露 李艳红 +4 位作者 郑维超 陈万里 谌利民 黎大勇 胡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460-4468,共9页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栖息于温带森林的、中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位于岷山山系的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川金丝猴的重要分布地之一,但涉及该地区川金丝猴的生境信息...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栖息于温带森林的、中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位于岷山山系的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川金丝猴的重要分布地之一,但涉及该地区川金丝猴的生境信息却较缺乏。运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不同季节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四个季节的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均超过0.8,说明模型预测结果较好。结果显示:(1)影响不同季节川金丝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海拔、河流和道路。(2)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面积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的适宜生境面积最大,为233.94 km^(2),占全区面积的58.48%;夏季的次之,为192.75 km^(2),占48.19%;秋冬季的适宜生境面积相对较低,分别为145.54 km^(2)(占36.39%)和142.63 km^(2)(占35.66%)。(3)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变化。研究揭示保护好完整的森林植被带对川金丝猴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要重视对人为干扰较强的低海拔生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境适宜性 MaxEnt模型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山山系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结构——以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范元英 黎大勇 +5 位作者 黄小富 李艳红 谌利民 王晓军 夏万才 胡杰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2-836,共5页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不同地理区域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结构特点,于2014年3—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岷山山系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辅助投食成功的一个川金丝猴群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该猴群共有138只个体,包括16只成年雄性,48只成年雌性...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不同地理区域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结构特点,于2014年3—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岷山山系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辅助投食成功的一个川金丝猴群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该猴群共有138只个体,包括16只成年雄性,48只成年雌性,11只亚成年雌性,3只亚成年雄性,36只青少年猴以及24只婴幼猴;猴群中成年个体与未成年个体的比例为0.86∶1。唐家河川金丝猴群具有典型的重层社会结构:即由11个一雄多雌单元(one-male units,OMUs)组成2个繁殖分队(breeding band),并分别与1个密切联系的全雄单元(all-male unit,AMU)共同构成。其中,每个OMU分别由6~15只个体组成,平均为10.64只±2.77只;AMU共21只个体,以青少年个体最多,占61.9%。方差分析表明:2个繁殖分队中的OMU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社会结构 岷山山系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台湾水青冈种群与土壤化学特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蒙振思 向卫 +6 位作者 黄尤优 张雪梅 陈卫英 李大东 甘小洪 胥晓 董廷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71-1677,共7页
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台湾水青冈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内陆地区保存面积最大的区域。该文以四川米仓山保护区内台湾水青冈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 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台湾水青冈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内陆地区保存面积最大的区域。该文以四川米仓山保护区内台湾水青冈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台湾水青冈种群生长与土壤化学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台湾水青冈种群在四川米仓山保护区内分布较分散,主要分布在海拔1 550~1 900m的河流及其支流的上游区域,而在较低海拔的河谷地带无分布。(2)台湾水青冈种群特征与部分土壤化学特征间存在联系,其中,样方内总植株数和种群密度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平均高度、平均胸径和基盖度与土壤有效铜均呈正相关关系。(3)台湾水青冈种群发育良好(适宜生长)的土壤化学特征为:pH值4.4~5.1,有机质53.17~102.00g·kg^-1,全氮1.68~2.50g·kg^-1,有效磷2.95~4.81mg·kg^-1,交换性钾0.19~0.37cmol(+)·kg^-1,交换性钠0.11~0.30cmol(+)·kg^-1,阳离子交换量24.75~34.79cmol(+)·kg^-1,有效铜0.61~1.08mg·kg^-1,有效镁31.00~79.50mg·kg^-1。研究认为,土壤化学特征对台湾水青冈种群生长具有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水青冈 土壤化学特征 克里格插值 相关性 种群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大相岭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平 张泽钧 +6 位作者 杨洪 韦伟 周宏 洪明生 付明霞 宋心强 余吉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18-23,共6页
近年来,红外相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活动节律和行为特征的研究中。本文以大相岭保护区2019年149台红外相机21238个相机工作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为基础,主要拍摄到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 近年来,红外相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活动节律和行为特征的研究中。本文以大相岭保护区2019年149台红外相机21238个相机工作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为基础,主要拍摄到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en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5种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分析该5种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差异表明:(1)5种有蹄类动物在研究区域总丰富度达到了53.59%,其中毛冠鹿的丰富度最高为29.54%,其次依次为中华鬣羚(12.63%)、四川羚牛(4.09%)、野猪(3.97%)和林麝(3.37%)。(2)林麝、中华鬣羚、野猪在季节性节律方面表现出一致性,即秋冬季节活动最为频繁,春季逐渐下降,夏季达到活动低谷;而毛冠鹿和四川羚牛则刚好相反,在夏季活动最为频繁,从秋季开始逐渐下降,冬季跌到低谷,春季5月份开始回升。(3)林麝、毛冠鹿的日活动规律相似,清晨的活动高峰不明显,而18:00—20:00的活动强度极高;四川羚牛和野猪都主要集中在白昼活动。(4)林麝在春季出现一定的活动强度差异性,黄昏时期活动强度极大,中华鬣羚冬季夜间活动最为明显,毛冠鹿和野猪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5)中华鬣羚具有明显的夜行性行为。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有蹄类动物种群的变化,为保护区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大熊猫与伴生有蹄动物之间生态位分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大熊猫的野外放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有蹄类 活动节律 季节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小熊猫主食竹叶围细菌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毅 张泽钧 +3 位作者 康力文 王佳 侯怡薇 洪明生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45-53,共9页
竹叶作为竹林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器官,是竹子叶围微生物生存繁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入口,进而会影响野生小熊猫的健康状况。为了探究野生小熊猫主食竹叶围细菌的年际变化,本文以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 竹叶作为竹林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器官,是竹子叶围微生物生存繁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入口,进而会影响野生小熊猫的健康状况。为了探究野生小熊猫主食竹叶围细菌的年际变化,本文以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熊竹(Yushania ailuropodina)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熊竹叶围细菌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研究发现,熊竹叶围细菌11月份OTUs最丰富,且OTUs丰富度秋冬季高于春夏季。12个月份的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夏季(6月—8月)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高于其他月份,但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低于其他月份。夏季(6月—8月)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但1174-901-12的相对丰度低于其他月份。秋季(9月—11月)和冬季(12月—2月)小熊猫主食竹熊竹叶围细菌的丰富度(Sobs index)和多样性(Shannon index)高于其他季节;群落结构(un)weighted Unifrac distances在不同月份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夏季(6月—8月)的weighted Unifrac距离显著大于其他月份。本研究表明小熊猫主食竹叶围微生物丰富,其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规律,且主要受季节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小熊猫主食竹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支撑,为野生小熊猫保护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熊猫 熊竹 叶围细菌 多样性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形态特征及其立地环境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袁圆 杨毅 +3 位作者 代勤龙 龙珏洁 王佳 洪明生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8-14,共7页
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策略适应竹子食物,如在不同季节可采食所处不同海拔的竹类,而不同海拔的竹子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和环境特点。本研究以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揭示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不同... 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策略适应竹子食物,如在不同季节可采食所处不同海拔的竹类,而不同海拔的竹子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和环境特点。本研究以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揭示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不同主食竹的形态特征和立地环境差异。结果表明,峨热竹、石棉玉山竹和丰实箭竹的基经和高度具有显著差异,低海拔的丰实箭竹具有最大的基经和高度,而高海拔峨热竹的基经和高度最小。不同竹种的立地环境不同,主要表现在海拔和乔木郁闭度上,不同竹种所需求的最适宜生长的乔木郁闭度不同。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和管理,特别是大熊猫主食竹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主食竹 峨热竹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空间分布模式
10
作者 刘正才 何可 +1 位作者 何廷美 杨志松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100,共10页
为深入了解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栖息地与丰富度分布现状,以实现更好的种群及栖息地保护,本研究基于物种分布模型与空间叠加法分析了保护区大中型兽类栖息地与丰富度空间分布模式。结果显示:(1)大中型兽类中,偶蹄目Artiod... 为深入了解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栖息地与丰富度分布现状,以实现更好的种群及栖息地保护,本研究基于物种分布模型与空间叠加法分析了保护区大中型兽类栖息地与丰富度空间分布模式。结果显示:(1)大中型兽类中,偶蹄目Artiodactyla具有较高的优势,适宜栖息地面积排名前5的物种均隶属于偶蹄目,其次为食肉目Carnivora和灵长目Primates。(2)根据24种大中型兽类的适宜栖息地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的结果,利用四分位法,按阈值4、9和13将丰富度分为了丰富度低、较低、较高、高4个等级;其中,物种丰富度高与较高的区域共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6%,分布于保护区中部、西南部、东北部、东南部靠近河流且海拔<4000 m的针叶林、灌丛以及针阔混交林。(3)物种丰富度低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8.29%,主要包括保护区西北部、西部、南部的高海拔区域,保护区海拔>4000 m的区域物种丰富度均为低或较低。本研究揭示了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的栖息地与丰富度分布现状,保护区未来可针对研究结果中的关键区域开展相应保护管理工作(如长期监测),有利于最佳地分配利用有限保护资源,这对维持保护区生态稳定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中型兽类 物种分布模型 栖息地 丰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11
作者 蒋朝明 曾燏 +2 位作者 王家才 刘富文 汪太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14-416,共3页
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一直未见报道,作者于2015年5月22-28日对保护区内主要干、支流进行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共采集到鱼类3种,共57尾,隶属于2目3科3属。采集到的鱼类均为本地种,其中,鲤形目2种,鲇形目1种,分别占鱼类物种数的66.... 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一直未见报道,作者于2015年5月22-28日对保护区内主要干、支流进行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共采集到鱼类3种,共57尾,隶属于2目3科3属。采集到的鱼类均为本地种,其中,鲤形目2种,鲇形目1种,分别占鱼类物种数的66.67%和占鱼类种数33.33%。保护区鱼类主要由老第三纪原始类群组成,兼有青藏高原类群组成。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1种,占鱼类种数的33.33%;属于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占鱼类种数的33.33%。保护区鱼类从适温性、栖息水层、食性等方面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类型。目前,保护区鱼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主要是滥捕乱捕和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以上威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屋山自然保护区 鱼类区系 鱼类资源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勿角自然保护区及邻近水域鱼类区系特征和资源现状
12
作者 曾燏 马永红 陈建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2,共4页
2010年11月、2011年5月对四川省九寨沟勿角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种,共182尾,隶属于3目4科。其中,土著鱼类5种,外来种1种;鲤形目4种,占鱼类物种数的66.67%,鲇形目和鲑形目各有1种,均占鱼类物种数... 2010年11月、2011年5月对四川省九寨沟勿角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种,共182尾,隶属于3目4科。其中,土著鱼类5种,外来种1种;鲤形目4种,占鱼类物种数的66.67%,鲇形目和鲑形目各有1种,均占鱼类物种数的16.67%。保护区鱼类主要组成为老第三纪原始类群和青藏高原类群,兼有少量的北方冷水类群。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占鱼类物种总数的50%;属于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2种,占鱼类物种总数的33.33%。保护区鱼类在食性和栖息习性等方面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类型。掠夺性获取,水环境破坏,以及外来种入侵是保护区鱼类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针对以上威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区系 鱼类资源 勿角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牧业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与传播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影 张晋东 +2 位作者 吴艳丽 杨琰瑛 周材权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增加,促使畜牧业迅速发展。由于抗生素在提高动物机能、预防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被大量生产使用,在全球抗生素滥用的大背景下,畜禽已成为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一个重要储存库,亟需全面...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增加,促使畜牧业迅速发展。由于抗生素在提高动物机能、预防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被大量生产使用,在全球抗生素滥用的大背景下,畜禽已成为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一个重要储存库,亟需全面了解畜牧业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分布与传播,以便于为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科学使用和合理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文章综述了畜牧业抗生素的使用现状,总结了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对畜禽、人类健康和野生动物的影响,并强调未来应关注畜禽粪便的二次污染在周围环境以及畜牧业抗生素抗性基因在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扩散机制研究,以期为今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抗生素的科学控制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分布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YABBY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茜 周家燕 +5 位作者 王倩 邓玉萍 张敏慧 陈静 杨军 邹建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9-211,共13页
【目的】鉴定向日葵中花发育相关的HaYABBY基因,有助于探究其在向日葵花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为向日葵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分子线索。【方法】基于向日葵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向日葵YABBY基因家族成... 【目的】鉴定向日葵中花发育相关的HaYABBY基因,有助于探究其在向日葵花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为向日葵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分子线索。【方法】基于向日葵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向日葵YABBY基因家族成员的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保守基序、蛋白结构及理化性质、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组织表达模式等,并通过RT-qPCR分析HaYABBY基因在WT向日葵和花分生组织决定和花器官分化缺陷突变体cb1中st2-st8时期的表达差异。【结果】在向日葵基因组中鉴定到12个YABBY基因家族成员,分属于4个亚家族,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并且同一亚家族中成员在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组成上高度相似。其中8个基因HaYABBY1a、HaYABBY1c、HaYABBY3、HaYABBY4b、HaYABBY5a、HaYABBY5b、HaCRABS CLAWa、HaCRABS CLAWb在向日葵花发育时期特异性高表达。在这8个基因中,HaYABBY3、HaYABBY5a和HaYABBY5d在突变体cb1花发育后期表达上调,且与WT花发育早期水平相当;而HaYABBY4b和HaCRABS CLAWa在cb1中的表达被强烈抑制。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HaYABBY均含有多个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部分元件仅存在于特定基因中。其中,胚乳表达元件存在于HaCRABS CLAWa和HaYABBY4a中;生长素响应元件存在于HaCRABS CLAWa、HaCRABS CLAWb、HaYABBY4a、HaYABBY4b和HaYABBY5c中;分生组织表达元件存在于HaYABBY1a、HaYABBY1c、HaYABBY4b、HaYABBY5a和HaYABBY5d中;赤霉素响应元件存在于HaCRABS CLAWa、HaYABBY5b、HaYABBY5c和HaYABBY5d中;种子特异性调控元件存在于HaYABBY5a、HaYABBY5c和HaYABBY5d中。【结论】HaYABBY3、HaYABBY4b、HaYABBY5a、HaYABBY5d和HaCRABS CLAWa等5个HaYABBY基因在花分生组织的转变和花器官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在花分生组织转变和花器官发生调控中可能受到生长素响应因子ARF、赤霉素响应因子MYB以及MADS-box等关键因子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YABBY基因家族 花发育 花分生组织转变 花器官发生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繁殖期笼养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及参考范围建立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少华 吴邦元 +6 位作者 梁驹 陈黎 徐小钦 李万洪 周材权 马红 张龙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463,共9页
【目的】通过比较非繁殖期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笼养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构建参考范围,以期为绿尾虹雉健康状况评估、疾病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5只非繁殖期健康成年绿尾虹雉的血液,采用兽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兽用... 【目的】通过比较非繁殖期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笼养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构建参考范围,以期为绿尾虹雉健康状况评估、疾病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5只非繁殖期健康成年绿尾虹雉的血液,采用兽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兽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12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3项血液生化指标。同时,使用非配对t检验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组个体进行比较分析,依照正态分布区间建立相应指标参考范围。最后,将参考范围分别与相近雉类以及1只体况较差绿尾虹雉的对应指标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在非繁殖期绿尾虹雉中,α-羟丁酸脱氢酶存在性别差异(P<0.05),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血镁和γ-谷氨酰转移酶存在年龄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不具有显著的性别或年龄差异(P>0.05);绝大多数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与近缘雉类高度相似;25项指标的参考范围中,体况较差个体共有14项指标出现偏差。【结论】建立的非繁殖期笼养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为非繁殖期笼养绿尾虹雉健康状况评估、疾病诊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血液生理指标 血液生化指标 参考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竹江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初探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良斗 张烈 +1 位作者 黄尤优 曾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23-125,共3页
本文依据青竹江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青竹江各项生态服务的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定量评估青竹江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结果显示,2012年青竹江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服务价值为14.59×108元。其中,旅游功能所占比值最大,占评价的总服务功能的67.7... 本文依据青竹江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青竹江各项生态服务的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定量评估青竹江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结果显示,2012年青竹江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服务价值为14.59×108元。其中,旅游功能所占比值最大,占评价的总服务功能的67.71%;其次是调蓄洪水功能,占13.29%;排名第三的是贮水功能,占总服务功能的12.3%;最小的是大气组分调节功能,占总服务功能约0.036%。经分析,青竹江流域的旅游功能是其核心服务功能,提出在河流开发和保护中既要突出核心服务功能的发挥,又要保证各项服务价值平衡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竹江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影响绿尾虹雉繁殖效果初报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冬梅 何松 +4 位作者 韦毅 符明泰 陈黎 邓江宇 周材权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探讨繁殖期增加光照时间改善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繁殖性能的可行性,于2016年2月26日—5月26日进行了人工补充光照试验。选择体质量相近的绿尾虹雉成体8只(4♂、4♀),随机分成1个对照组和1个试验组,每组4只(2♂、2♀),每组2个... 为探讨繁殖期增加光照时间改善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繁殖性能的可行性,于2016年2月26日—5月26日进行了人工补充光照试验。选择体质量相近的绿尾虹雉成体8只(4♂、4♀),随机分成1个对照组和1个试验组,每组4只(2♂、2♀),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1♂、1♀)。对照组为自然光照,试验组为自然光照结合人工补充光照达到每天16 h(16L∶8D)的光照时间。结果表明:试验组雌鸟血液雌二醇、雄鸟血液睾酮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血液黄体生成素、垂体泌乳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雄鸟的求偶行为较对照组出现更早,频率更高;试验组开产期比对照组提前了26 d,产卵期延长了2 d,受精率提高了80%,平均卵质量增加了3.0 g,产卵数增加了1枚。在绿尾虹雉季节性产卵习性的基础上,本地日照环境下利用自然光照结合人工补充光照达到每天16 h(16L∶8D)的光照时间,可以使绿尾虹雉产卵早、产卵期延长、卵质量增加、受精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繁殖期 光照 血液生殖激素 繁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尾虹雉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冬梅 何松 +3 位作者 韦毅 陈黎 刘中良 周材权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7-71,共5页
论文主要分析了人工饲养绿尾虹雉低繁殖性能的可能原因。调节饲养方式例如建立合适的光照制度,配制营养水平适宜的日粮,低海拔地区进行人工孵化或母鸡代孵的孵化方式,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等,是提高绿尾虹雉存活率和繁殖性能的可行性措施,... 论文主要分析了人工饲养绿尾虹雉低繁殖性能的可能原因。调节饲养方式例如建立合适的光照制度,配制营养水平适宜的日粮,低海拔地区进行人工孵化或母鸡代孵的孵化方式,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等,是提高绿尾虹雉存活率和繁殖性能的可行性措施,也是未来绿尾虹雉人工饲养繁殖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人工饲养 繁殖性能 光照制度 日粮 孵化方式 人工授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种麦穗鱼的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燏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入侵种的形态差异是了解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和框架结构形态学方法,测量了采自四川南充、石棉、茂县和西昌共4个不同栖息地的94尾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标本,在双筒解剖镜下检视,采用电... 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入侵种的形态差异是了解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和框架结构形态学方法,测量了采自四川南充、石棉、茂县和西昌共4个不同栖息地的94尾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标本,在双筒解剖镜下检视,采用电子数显游标卡尺测量了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以及背鳍、胸鳍、腹鳍、臀鳍的分枝鳍条共7个可数性状。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选择18个框架结构性状和16个常规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6.59%,4个不同地点的标本聚在一起没有分开,表明入侵种麦穗鱼各居群间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麦穗鱼入侵的原因,指出了在进行经济鱼类引种过程中,应针对麦穗鱼制定有效地管理措施,实行早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防止麦穗鱼的卵、苗种和幼鱼等人为侵入;已发现的麦穗鱼应该及时处理,避免其在引入地进一步扩散;对于已经在引入地建立了自然种群的麦穗鱼,应该根据生物学原理(如生理、生态因子的耐受性、食性、繁殖特性、寄生虫感染等)进行综合治理,使其对土著鱼类的危害处在可控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穗鱼 生物入侵 多变量形态度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哒螨灵对酢浆草岩螨的亚致死效应
20
作者 何恒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7-73,共7页
酢浆草岩螨是为害红花酢浆草最为严重的害螨,哒螨灵作为一类广谱、触杀性杀螨剂可高效防治该害螨。为明确哒螨灵对酢浆草岩螨的亚致死效应,为酢浆草岩螨综合防控和哒螨灵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哒螨灵对酢浆草岩螨... 酢浆草岩螨是为害红花酢浆草最为严重的害螨,哒螨灵作为一类广谱、触杀性杀螨剂可高效防治该害螨。为明确哒螨灵对酢浆草岩螨的亚致死效应,为酢浆草岩螨综合防控和哒螨灵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哒螨灵对酢浆草岩螨的毒力,通过毒力回归方程得出哒螨灵对酢浆草岩螨的亚致死剂量LC 10、LC 20,采用建立生命表的方法评估哒螨灵亚致死剂量对酢浆草岩螨生长发育、繁殖力和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哒螨灵亚致死剂量LC 10、LC 20处理后,酢浆草岩螨生殖力显著下降(P<0.05),F 0和F 1代单雌产卵量分别下降了53.37%、55.46%与41.34%、45.24%;产卵期显著缩短(P<0.05),F 0和F 1代产卵期分别缩短了3.11、4.75 d与3.47、2.81 d;成螨寿命也显著缩短(P<0.05),F 0和F 1代成螨寿命分别缩短了1.45、2.04 d与3.24、4.00 d。此外,经哒螨灵LC 10、LC 20处理后,酢浆草岩螨F 1代净增殖率(R 0)、内禀增长率(r m)、周限增长率(λ)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R 0由对照的28.54分别降低至16.91、15.48;r m由对照的0.1650分别降低至0.1276、0.1249;λ由对照的1.1794分别降低至1.1435、1.1330;P<0.05),平均世代历期(T)、种群加倍时间(Dt)均显著延长(T由对照的20.31 d分别延长至22.17、21.94 d;Dt由对照的4.20 d分别延长至5.43、5.55 d;P<0.05)。由此可见,哒螨灵亚致死剂量对酢浆草岩螨试验种群的增长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酢浆草岩螨 哒螨灵 亚致死效应 生命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