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享发展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刘灿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75,177-178,共8页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削和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式的科学揭示。共享发展的理念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削和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式的科学揭示。共享发展的理念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是整个体系借以形成和展开的核心。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理念下的发展道路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以发展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包容性增长和益贫式增长。实践证明,中国现代化必然要走、也正在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独特道路,在这条道路的特殊内涵中,共享发展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 共享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有产权的起源、分布与效率问题——一个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韩文龙 刘灿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3,共9页
自Ostrom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以共有产权为基础的公共池塘资源,如共有的农业灌溉系统、居民区的绿地和共用设施等资源的治理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公共池塘资源存在的主要制度基础是社区共有产权。共有产权与科斯、阿... 自Ostrom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以共有产权为基础的公共池塘资源,如共有的农业灌溉系统、居民区的绿地和共用设施等资源的治理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公共池塘资源存在的主要制度基础是社区共有产权。共有产权与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和威廉姆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提倡的私有产权不同,是一种需要被人们再认识的产权制度。共有产权的起源、分布以及与资源配置有关的效率是怎样的?国内外学者很少做出系统性论述。为此,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共有产权理论研究的文献,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共有产权存在的原因、状态分布和效率问题,提出产权和共有产权的分布密度概念,并进行较为完整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 共有产权 分布密度 资源配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位一体”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17
3
作者 丁任重 盖凯程 徐志向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0,共4页
建设一流经济学学科,形成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培养引领未来、世界一流的中国经济学家是新时代对经济学学科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以现代书院为依托,涵盖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学术训练、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的“六... 建设一流经济学学科,形成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培养引领未来、世界一流的中国经济学家是新时代对经济学学科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以现代书院为依托,涵盖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学术训练、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的“六位一体”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并辅助以建立完善的形成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不仅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而且可以为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能力提供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 人才培养 保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经济赋能消费升级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
4
作者 丁任重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6,284,共13页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首发经济发展对消费具有持续拉动性。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首发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重要经济活动,是依托我国四大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是混合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创新服务业。首发经...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首发经济发展对消费具有持续拉动性。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首发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重要经济活动,是依托我国四大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是混合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创新服务业。首发经济主要通过增强消费新动能、营造消费新环境、培育消费新模式、丰富消费新业态四种机制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升级。进一步发展首发经济,地方政府要坚持从供需两侧发力,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因势利导创设优良生态、提供创新保障,因需而动综合施策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更好发挥赋能消费升级、扩大促进长效消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经济 消费升级 长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历史演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5
作者 丁任重 王娟 陈红霞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5,共14页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是新时代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深邃战略考量。从“腹地—经济腹地—战略腹地”演进脉络梳理现有研究成果,重点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历史过程和主要启示;基于“区位—功能—...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是新时代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深邃战略考量。从“腹地—经济腹地—战略腹地”演进脉络梳理现有研究成果,重点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历史过程和主要启示;基于“区位—功能—归宿”三位一体视角,分析国家战略腹地特征和空间范围界定标准,揭示国家战略腹地的科学内涵。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理论逻辑体现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方面。在实践中,加强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根本指引,探索和强化关键产业备份、科技创新、战略物资储备、对外开放、生态屏障筑牢等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腹地 重大生产力布局 统筹发展和安全 产业备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以刘易斯拐点期为背景的理论、模式与政策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吴垠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9,共12页
传统城镇化理论以劳动力无限供给作为约束条件,以人口城镇化作为评价指标的研究方法不适用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遭遇刘易斯拐点期的现实。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以劳动力过剩供给转变为结构性短缺为约束条件,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融入... 传统城镇化理论以劳动力无限供给作为约束条件,以人口城镇化作为评价指标的研究方法不适用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遭遇刘易斯拐点期的现实。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以劳动力过剩供给转变为结构性短缺为约束条件,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融入城市的质量提升而非数量提升作为目标体系的过程。这种特殊性是相对于西方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特殊性,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却具有一般性,可以将"城镇化理论的中国实践"视为对发展中经济体推动城镇化进程跨越刘易斯拐点期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贡献,并借此丰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本文将超越古典或新古典假设对城镇化的框定,着力考察投资型城镇化、技术性失业现象以及城市非正规部门正规化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寻求实现中国梦"城市篇章"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非正规劳动力市场 基础设施 城市管理 社会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 被引量:3
7
作者 丁任重 高雨萌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135,共8页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作为以绿色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基础,以新动能新要素为...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作为以绿色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基础,以新动能新要素为牵引的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绿色发展理念规定了新质生产力的性质与内涵,“双碳”目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导向,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新动能、发挥新要素作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经之路。发展新质生产力,涵养现实生产力的绿色底蕴,对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绿色科技创新 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内涵及实现机制选择——基于案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韩文龙 刘灿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26,共6页
在坚持集体所有制基础上构建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体系,既应赋予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完整的内涵,又要创新实现机制以保障其权利的实现。面对农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以及农民的退出权、处分权和收益权残缺等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内置于"农民... 在坚持集体所有制基础上构建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体系,既应赋予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完整的内涵,又要创新实现机制以保障其权利的实现。面对农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以及农民的退出权、处分权和收益权残缺等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内置于"农民集体"的治理结构,赋予"农民集体"一定的法律地位,重新界定各个权利主体的边界和权能。本文从现实的案例分析中总结出三种土地财产权的实现机制:传统的行政组织替代模式、新乡村共同治理模式和独立法人模式。对土地财产权实现机制的选择既要依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又要有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财产权 农民集体 行政组织替代模式 新乡村共同治理模式 独立法 人模式 权能内涵 实现机制 治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