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灾风险:可保性与可负担性 被引量:27
1
作者 卓志 丁元昊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4-79,共6页
巨灾风险的可保性与可负担性,是保险在巨灾风险管理框架与机制中发挥作用并不可回避的重要前提。本文将巨灾风险的可保性与可负担性分别置入三种不同模式的框架下,从有别于传统只考虑可保性的单一视角,在分析讨论可保性与可负担性的理... 巨灾风险的可保性与可负担性,是保险在巨灾风险管理框架与机制中发挥作用并不可回避的重要前提。本文将巨灾风险的可保性与可负担性分别置入三种不同模式的框架下,从有别于传统只考虑可保性的单一视角,在分析讨论可保性与可负担性的理论基础以及相互关系等问题后,尝试性地探讨了三种巨灾风险管理模式框架下的可保性与可负担性。我们认为在纯市场框架内,巨灾风险不可保且难于负担;在政府与资本市场参与下的巨灾风险管理框架内,巨灾风险才成为可保风险并有限定的可负担。为此,融入保险机制的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创新,重构与建立政府、金融保险市场、商业保险业、监管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新型合作机制,将成为保险在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灾风险 保险 可保性 可负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当前中国“告别短缺”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涂文涛 周恩静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0-72,共3页
一、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告别短缺”1997年12月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了《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新特点及政策选择》这一引起理论界广泛重视的报告,明确提出一个振奋人心的观点:短缺经济在中国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中国是否... 一、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告别短缺”1997年12月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了《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新特点及政策选择》这一引起理论界广泛重视的报告,明确提出一个振奋人心的观点:短缺经济在中国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中国是否已经真正告别短缺经济的窘迫局面,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问题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 结构性障碍 经济体制改革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资本市场 短缺经济 政策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的对策思考 被引量:5
3
作者 杨继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2-86,共5页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面临严重的窘境,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促使我国房地产业尽快走出低迷状态。这些政策叠加效应在2009年将逐步显现,预示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将在平稳波动中渐入稳健期。因此,应以此为...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面临严重的窘境,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促使我国房地产业尽快走出低迷状态。这些政策叠加效应在2009年将逐步显现,预示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将在平稳波动中渐入稳健期。因此,应以此为契机,着力构建"普通商品房"与"其他商品房"的长效稳健运作机制,构建"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集成、以"廉租房"为主体的保障房运作机制,同时防范"小产权房"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使我国房地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 金融危机 商品房 保障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实施“项目年”的若干思考与对策
4
作者 杨继瑞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共3页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项目在数量与质量上的扩张,把“蛋糕”做大做厚,从而为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有利条件、增加内生动力。为此,在实施“项目年”的过程中,成都市应该确定项目落户的重点,营造项目落户的比较优势,创新招商引资举措。
关键词 成都市 思考与对策 项目 区域经济发展 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招商引资 内生 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师组制是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继瑞 李萍 +2 位作者 刘恒 陈志舟 李秋红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7年第1期24-25,共2页
学生培养导师小组制,把促进学生的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才能的重要突破口,围绕“读书活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三大主题,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强化科研文化的熏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他们对课题... 学生培养导师小组制,把促进学生的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才能的重要突破口,围绕“读书活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三大主题,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强化科研文化的熏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他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和把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科研方法,重在培养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师小组 科研训练 创新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建设: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 被引量:101
6
作者 马骁 李雪 孙晓东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25,34,共6页
当下语境中的新文科具有“大文科”“跨学科”和“超学科”等基本特点,是跨越了传统学科壁垒并能为解释和解决当前人类生活中重大问题提供新的思想源头、分析框架和逻辑路径的文科。本文分析了影响和制约新文科建设的主要问题,认为现有... 当下语境中的新文科具有“大文科”“跨学科”和“超学科”等基本特点,是跨越了传统学科壁垒并能为解释和解决当前人类生活中重大问题提供新的思想源头、分析框架和逻辑路径的文科。本文分析了影响和制约新文科建设的主要问题,认为现有学科分类体系难以适应知识创新的现实要求及未来趋势、基层学术组织形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有效实现新文科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体系对建设新文科发挥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不够等是阻碍新文科建设的瓶颈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把准文科发展的客观规律,重塑基层学术组织形态,完善学科协同创新机制,深化文科人才培养改革,构建与新文科建设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等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思路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知识生产 学科视野 建设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与融合:学科视野中的“新文科”建设 被引量:47
7
作者 马骁 李雪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1-33,共3页
科学把握“新文科”的内涵、特点及建设路径是当前文科教育亟待破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建设“新文科”必须直面传统文科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把“创新”作为根本导向,突出知识生产的原创性、强化对“人”认识的深刻性、体现中华文化的... 科学把握“新文科”的内涵、特点及建设路径是当前文科教育亟待破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建设“新文科”必须直面传统文科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把“创新”作为根本导向,突出知识生产的原创性、强化对“人”认识的深刻性、体现中华文化的兼容性,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把“融合”作为核心理念,对传统的学科发展路径、知识生产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系统性变革,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跨学科、超学科研究,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完善协同创新机制重塑学术生态体系,推动构建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新文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视野 新文科 创新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学意蕴与逻辑起点 被引量:2
8
作者 明海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8-30,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人才培养‘灌浆期’"这一重要思想,深刻论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学意蕴,科学指明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实现路径。高校教师要深刻认识"人才培养‘灌浆期’"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人才培养‘灌浆期’"这一重要思想,深刻论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学意蕴,科学指明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实现路径。高校教师要深刻认识"人才培养‘灌浆期’"思想的科学内涵与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灌浆期’"思想的实践逻辑与内在规律,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着力提升从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素养能力,立足本职做"四有好老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新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才培养“灌浆期” “四有好老师” 时代新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传统茶文化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影响
9
作者 廖富宗 《福建茶叶》 2023年第4期1-3,共3页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对全面从严治党产生了重要影响。茶文化强调的“和”“敬”“清”等核心价值观念,与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观念不谋而合,对全面从严治党有着深远的影响。茶文化的“和”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和谐社会”理念相呼应,强调协调...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对全面从严治党产生了重要影响。茶文化强调的“和”“敬”“清”等核心价值观念,与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观念不谋而合,对全面从严治党有着深远的影响。茶文化的“和”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和谐社会”理念相呼应,强调协调合作、共同发展的精神,有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茶文化的“敬”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敬业、敬人、敬己”理念相一致,要求人们尊重职业、尊重他人,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约束,有助于促进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风气。茶文化的“清”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清廉”理念相呼应,要求人们清心寡欲、不为物欲所动,注重自我约束和道德自律,有助于打造廉洁高效的政治环境。因此本文首先通过挖掘传统茶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涵,将茶文化中的“礼仪”“规矩”和“廉洁自律”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进一步证明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理念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茶文化 全面从严治党 重要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